正文

80年代台灣歌壇(下)zt

(2007-02-24 00:39:15) 下一個

80年代台灣歌壇(下)

開場曲《天空之城》

時光的碎片擋不住瞬間的光華,經典的事物在千古泥塵中煥發光彩。讓我們乘著秋日微涼的晚風,踏上此次光影之旅。一起品位每一副動人的畫麵,淺琢每一篇甘醇的文字,笑看每一場百變人生。大家晚上好,歡迎走進每周二晚間的《光影之旅》節目。在我們這期的節目中,將繼續上期的話題,一起品位80年代台灣歌壇的經典名曲。

歌曲。鄧麗君《幾多愁》。

歲月的筆在時間的牆上留下班駁印記。光影之旅,細說從頭。

上期我們“80年代的台灣歌壇”,說到了1983年,主要是羅大佑以及蘇芮帶來的黑色狂潮,在1983年的時候,也有一張非常清淡並且音樂與文學結合得相當完美的唱片,那就是鄧麗君的《淡淡幽情》,這張專輯的題材是以中國的古詩詞為內容,當中的歌曲都是古典詩詞再配以劉家昌、梁弘誌,包括譚建長、陳楊,甚至是香港的黃沾的曲作,加上鄧麗君細柔和婉約的嗓音,詮釋著中國風味的小品式的作品,相當地合適,也一洗鄧麗君過於柔媚婉約的歌廳氣息,讓她的演唱——多年的演唱生涯上有了一張相當具有品質的唱片,那唱片當中的歌曲——像是剛才聽到的《幾多愁》,是來自南唐李煜的《虞美人》,還有像是後來王靖雯曾經翻唱的《但願人長久》,是來自蘇軾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還有《獨上西樓》是來自於同樣李煜的《相見歡》,包括像是有範仲淹、秦少遊,還有歐陽修、朱淑珍、柳詠和辛棄疾以及李之宜的詞作。其實這樣的思路也是傳承於台灣校園民歌運動時候的創作思路,把一些現成的詩詞或者是文學作品譜上旋律,不過在所有的唱片當中,這一張是具有著相當的中國意味的,全部的古詩詞,和小品式的作品,配上鄧麗君的那種嗓音,聽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現在聽到的應該是那一支《獨上西樓》

歌曲。鄧麗君《獨上西樓》。

很多故事都是這樣寫的,那些人那些事,其實一直存在,終究不曾遠離。光影之旅,細說從頭。

轉眼到了1984年,也就是整整22年前,83年羅大佑和蘇芮領導的黑色狂潮把整個台灣樂壇鬧得沸沸揚揚,想來84年他們應該似乎會繼續延續下去,然而他們的轉變著實讓大家吃了一驚。首先當然還是數到羅大佑,羅大佑前麵兩張專輯當中包含的濃厚的社會責任感已經被歌迷們定位為批判歌手,所以這樣的風格大家一直在期待繼續傳承和沿襲下去,然而84年他的專輯唱片《家》一麵世,立即引起了一片嘩然,爭論最多的當然是他風格上的溫馨化,連唱片的封套都有所改變,多了一些綠色。還有羅大佑雖然是黑衣墨鏡,但是會在有綠色並且有房屋的地方前行。那種溫馨的色調是在前幾張專輯唱片無論音樂還有包括封套設計當中,決然不能夠感受到的,並且也不能夠想到,會走到這一步的,這一步還來得這樣地快。

歌曲。羅大佑《家》。

1984年羅大佑的這一張《家》的專輯唱片,也是他創作曆程當中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宣告著前期的黑色狂潮告一段落。那其實在他推出這張專輯唱片不久就離開了他的家——台灣,而當他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已經是4年之後的事情,羅大佑離開之前曾經舉行過演唱會,台上台下哭成了一片,而那個時候他和張艾嘉的情感也已經走到盡頭。在這張專輯唱片當中依然有著羅大佑幾乎每張專輯唱片當中都涵蓋的情歌,比方說《穿過你的黑發的我的手》,另外還有一首閔南語歌曲《親哥嫂》,這實際上是台灣民謠,經過了重新的填詞。在張小燕與張艾嘉共同主演的影片《台上台下》之中也出現過這首歌曲,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它不是以一個插曲的形式或者是主題歌的形式出現,在影片一開始,就是羅大佑戴著墨鏡一襲黑衣抱著吉他演唱這首歌曲,整個歌曲,完全地像是一個簡單的音樂錄影帶。

歌曲。羅大佑《穿過你的黑發的我的手》。

街燈將疲憊拉長,腳步把回憶叩響,光影之旅,用思緒觸摸黑夜的光亮。

84年羅大佑以他的第3張專輯《家》結束了他音樂創作當中的黑色時期,而引領台灣歌壇的黑色狂潮的另一位人物--蘇芮,這一年她也推出了她個人的第2張國語專輯,算是天獨有偶,蘇芮的這張專輯唱片居然也離開了那些黑色,變得溫馨,甚至相當地軟化。這張唱片也在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唱片當中名列前50位。 

歌曲。蘇芮《心痛的感覺》。

《驀然回首》是84年蘇芮的第2張國語專輯,由於上一張作品的成功,使蘇芮當然的成為當時樂壇共同的期待,期待她能為國語流行音樂打開全新的局麵,因此這張唱片非常大膽地拋開了以往成功的框架,以不同的曲式和不同的音域表現蘇芮多樣的麵貌,這張唱片也算是蘇芮的概念專輯,全部9首歌曲有一個共通的貫穿主題和索引,而這張專輯唱片也相對來說比較軟化、柔軟,更有著女性的溫柔與細膩,相較於她的前一張音樂,剛才那首《心痛的感覺》正她這一張專輯的代表作。同時這張音樂裏麵還有《冷的記憶》、《是不是這樣》、《夜的聲音》、《迷失》、《未知》、《明天還是要繼續》等歌曲。後來很多大陸的歌手曾經爭相翻唱過。

很多故事都是這樣寫的,那些人那些事,其實一直存在,終究不曾遠離。光影之旅,細說從頭。

歌曲。蘇芮《明天還是要繼續》。

蘇芮唱了很多年的歌曲,直到《搭錯車》原聲,她的第一張國語專輯才算是平地驚雷,為大家真正接受並且喜愛,然而第二張國語專輯就有如此之大的轉型可謂相當地大膽,風行也很高。可是這一次轉型卻得到了歌迷們更加多的掌聲。其實從這個角度上能夠看出,留存在人們心中對於女性必須溫柔的既定的印象。

不過之前也提及蘇芮的這一張《驀然回首》專輯當中有著不同的的曲式和音域,所以第一張專輯唱片當中相對比較中性化比較剛強的聲音氣質的作品,依然有所保留,這首歌曲是《迷失》。歌詞中的那一句“單純的日子你為何失去,過去的朋友你為何遠離”很讓人癡迷。這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應有的疑問。

歌曲。蘇芮《迷失》。

歲月的筆在時間的牆上留下班駁的印記,光影之旅,細說從頭。

80年代的台灣華語歌壇,我們說到了1984年。1984年可以稱為動蕩之後的蛻變,羅大佑和蘇芮領導的黑色狂潮在1983年把整個樂壇鬧得沸沸揚揚,而84年他們兩個人都先後地溫馨化或者女性化了。1984年對於台灣樂壇還有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張唱片在樂壇上掀起了軒然大波,但是不可否認,這場波動帶來的市場承受能力卻是極為有限。因為在當時,一般人對於搖滾二字的陌生及卻步遠遠比好奇來得非常非常多,這就是搖滾鬥士——已經去世多年的薛嶽。他的第一張專輯唱片,《搖滾舞台》。

歌曲。薛嶽《搖滾舞台》

薛嶽的《搖滾舞台》。這是他的首張專輯唱片。很有意思的是,這首歌曲的詞曲作者竟然是李宗盛,李宗盛在民歌時代入行,那就是木吉他合唱團,後來也逐漸開始寫歌。那對於80年代90年代甚至這個世紀的歌迷來說,李宗盛都絕對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可是他的創作相對來說平民化世俗化,過於口白的填詞與一般意義上的搖滾亦或是偏藝術類的歌曲絕對大相徑庭。然而李宗盛這一生創作過兩首歌曲,和他的慣常風格是絕不相符,一首就是薛嶽的《搖滾舞台》,而另外一支就是張艾嘉演唱,許景淳也有翻唱過的《最愛》。  

我們再回到84年的台灣歌壇,算一下搖滾樂對於年輕人來說真的不陌生,因為早在台灣校園民歌運動初始的時候,相當一部分年輕人都非常反感並沒有屬於自己的音樂,僅僅隻聽西洋歌曲,而這西洋歌曲當然也包括搖滾樂。在60年代以及80年代初,台灣的年輕人深受西洋音樂的影響。歌手們雖然有著校園民歌運動,羅大佑他的黑色狂潮,以及蘇芮的緊隨其後,但是真正在國語歌曲當中加入搖滾曲風的歌手們始終不大敢越雷池一步,因為當時的聽眾群,過多地還是接受以旋轉化的作品為主。所以這張薛嶽的個人首張專輯唱片,在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是相當重要的。作為搖滾鬥士,薛嶽推出過幾張唱片,後來卻因為肝癌過世了。在84年的台灣樂壇,當然還要繼續說到民歌。民歌運動早已經進入發展的末途,但是不能夠否認諸多民謠歌手的繼續努力,他們努力以自己的執著來維係自己的衣缽,在這一年最令人稱道的作品就是蔡琴的專輯《此情可待》,而這張專輯唱片也是民歌運動後期極為經典的唱片,綜觀整個台灣的華語歌壇,甚至整個華語歌壇,這也是極其優良的一張唱片,這張唱片常常被人以另外的名字稱代,那就是《最後一夜》。

歌曲。蔡琴《最後一夜》。

這首蔡琴的《最後一夜》是由陳誌遠作曲,沈之填詞,是經典之作,將近差不多20年過去了。《最後一夜》其實是台灣影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的主題歌曲,而在影片最後蔡琴真的在電影中出現,在舞台上演唱這首歌,把金大班一生的滄桑落寞完全顯現出來。這也是根據白先勇的小說改編而成的影片,這首歌曲當年極為成功,所以常常大家已經習慣了用這首歌曲的名字代替專輯唱片本名《此情可待》。這張唱片是由飛碟唱片公司所推出的。飛碟的老板吳楚楚親自寫歌,比方說《罪過》這首歌曲,還有《蝶衣》就是由他創作的,而唱片當中其他的歌曲,包括有梁弘誌,曹俊宏,陳誌遠以及李宗盛他們的作品。既然唱片命名為《此情可待》,肯定知道基本上肯定都是情歌,大家是從情感的角度,用蔡琴那把很醇厚、看似淡定、其實內心波濤洶湧的聲音來表現許多的作詞作曲者以及不同年齡、性別以及首度嚐試的新人們對於情感的表示,這張唱片對於感情,有滄桑有喜悅有落寞也有絕望,算是蔡琴的千般麵貌。

歌曲。蔡琴《讀你》。

對於民歌的傳承,可是當中非常多的加入了流行曲式,這一變化成功地締造了蔡琴自從《出塞曲》唱片之後事業的另外一個顛峰。這張唱片當中的歌曲有很多傳世之作,比如《最後一夜》、《讀你》、《過境千帆》、《蝶衣》、《塔裏的女人》、《油麻菜籽》等等。那今天之前聽到的一首李宗盛早期的創作《搖滾舞台》是和他後來的風格不太搭調的,而這首《油麻菜籽》也有一點點類似,這首歌曲是一部影片的主題歌,是講一個女子的一生。之所以取名為《油麻菜籽》,是指油麻菜要變成油的話,要拚命地擠拚命地榨,菜籽才能夠擠出油來,說明女子的命是很苦的。

歌曲。蔡琴《油麻菜籽》。

歲月的筆在時間的牆上留下班駁的印記,光影之旅,細說從頭。

1984年還有一張相當重要的唱片,說到聽歌,說到女歌手,是一定要提起齊豫的,非齊豫莫屬的那種味道。在1984年,齊豫和李泰祥推出了齊豫的第4張專輯唱片,《有一個人》。這張唱片其實也有點傳承民歌來創作的方式,也就是完全取其他詩人的詩作為歌詞然後填曲而成。雖然是這個樣子,可是和民歌有了相當的距離,因為李泰祥的作品向來似乎相當的惟美,而且極有著學院派的氣息。在那一年,齊豫是沉寂兩年之後投到滾石旗下,然後李泰祥這個時候也成立了泰祥音樂工作室,於是有了齊豫的取自泰戈爾詩作《有一個人》的這張唱片。

 

歌曲。齊豫《飛鳥和魚》。

現在聽到的這首是齊豫的《飛鳥和魚》。

 

就讓我們在這首齊豫的《橄欖樹》中結束今天的《光影之旅》。下周我們會為大家帶來《90年代台灣歌壇》的特別專題,感謝大家一小時的收聽與陪伴。播音劉穎恒,編輯嚴玉娟,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結束曲 齊豫《橄欖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