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國十大大將許光達[圖文]

(2007-02-22 16:52:05) 下一個


許光達(1908-1969)


生平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原名許德華,1908年11月19日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東山市蘿卜衝。1925年5月在長沙師範學校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入黃埔軍校學習。1927年7月,在國民革命軍第4軍炮兵營任見習排長,8月,在江西寧都加入南昌起義部隊,曾任排長、代理連長,參加了會昌和三河壩等戰鬥。後在國民黨軍中做兵運工作。1929年10月,被中共中央派往洪湖革命根據地,1930年2月,參與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先後任軍參謀長,第17師政治委員和師長等職。參與開辟了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蘇區,多次率部參加反"圍剿"作戰。1932年春身負重傷,後赴蘇聯治療。在蘇聯期間,曾入國際列寧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曆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從事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培養抗日軍政幹部。1941年1月,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部長,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衛戍司令。後任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在五寨、神池、保德、偏關一帶,領導軍民開展遊擊戰,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初期,任晉綏軍區第3縱隊司令員。1947年8月,率3縱隊西渡黃河,改屬西北野戰軍(後為第一野戰軍),參加了沙家店、延(川)清(澗)、宜川等戰役,1949年1月,任軍長,7月任第2兵團司令員,在圍殲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主力的扶眉戰役中,率部迂回敵後,斷敵退路,為保證戰役全勝起了重要作用。繼而揮師西進,攻破蘭州南山敵軍主陣地,搶占黃河大橋,與第19兵團全殲城中守敵,解放蘭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命組建裝甲兵。1950年6月,任裝甲兵司令員,領導組建了裝甲兵的機關、部隊、院校、基地和科研機構。在裝甲兵建設中,強調"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部隊",要求政治工作與軍事技術工作相結合、軍事訓練與實戰需要相結合,注意研究外國先進軍事科學技術,重視幹部的培養和對知識分子的使用。曾先後兼任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


  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59年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著有《戰術發展的基本因素》(1939)、《論新戰術》(1940),《許光達論裝甲兵建設》(1985)。


大事年表


  1908年11月19日,出生於湖南長沙東鄉蘿卜衝,排行第五,乳名五伢子。


  1916年,入長沙縣許家園小學讀書,取名許德華。


  1919年,考入長沙縣(朗木)梨鎮第一小學高小部。


  1921年秋,考入長沙師範學校。


  1925年5月5日,由毛東湖,陳公陶介紹,在長沙師範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同年9月,由毛東湖、曹典奇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黨小組成員有陳公陶、陳西亭、曹典奇。


  1926年春,被湖南黨組織選送到黃埔軍官學校,考入黃埔五期,編入入伍生第二團炮科十一大隊。


  年底,國民政府遷都武漢,黃埔五期師生隨鄧演達遷往武昌。許光達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炮兵大隊第十隊學習。


  1927年7月,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畢業,分配到江西九江第四軍直屬炮兵營,任見習生(排長)。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2日,黨組織指示許光達等人前往南昌,參加起義,即與同學六人,脫離炮兵營,徒步趕赴南昌。5日,到達南昌,起義部隊已經撤離,隨即沿撫洲向南追趕,至寧都,趕上部隊,被編入二十五師七十五團三營十一連任三排長。師長周士第,團長孫一中,營長蔡睛川。


  起義軍到達汀州,決定兵分兩路。許光達隨二十五師留駐三河壩,監視梅縣之敵,保證主力進軍潮汕。部隊由朱德指揮。許光達在戰鬥中負重傷,被留在大埔北茂之前村老鄉家養傷。年底,與黨代表廖浩然去潮汕尋找部隊,因起義軍失敗,輾轉前往上海。


  1928年1月,在上海找黨無著,得知原七十五團團長孫一中在安微壽縣皖係軍人柏文蔚部辦學兵團,即與廖浩然赴皖,被任命為三十三軍學兵團教育副官。學兵團軍官中有秘密黨支部,受中共壽縣縣委領導,許光達在支部負責宣傳工作。


  6月,壽縣縣委指示學兵團共產黨員配合壽南農民起義,因無經驗失敗,逃離學兵團,被黨派往西北軍馮玉祥部做兵運工作。


  9月,返回長沙老家。


  1928年9月28日(農曆8月20日)與鄒靖華結婚。10月7日,長沙警備隊奉何鍵命令,緝拿許光達,被迫逃出長沙。改名許泛舟,到河北清河縣其嶽父鄒希魯處暫避。鄒任清河縣長,即讓其婿當了警察局長。他利用職權,釋放政治犯若幹。並計劃策反警衛隊,改編為遊擊隊。


  1929年初,因當局追捕,逃往北平,尋找黨組織。其間,嶽父被撤職,返回長沙教書。


  1929年4月,因生活無著,接不上組織關係。經廖運周介紹,到無錫皖係獨立旅警衛營當排長,營長廖運澤。


  5月,獨立旅移防蕪湖。遇原壽縣縣委負責人李味酸,同蕪湖黨組織接上關係。


  7月,韓德勤接任旅長,打擊皖係地方實力,根據蕪湖黨組織指示,乘機偷步槍十餘支。事發,逃離警衛營。中旬,經蕪湖黨組織介紹,改名洛華,進入上海中共中央軍事訓練班學習。


  9月,學習結束,與孫一中一起被黨中央派往洪湖蘇區作為黨中央代表,從事軍事鬥爭。改名許光達。


  1930年2月5日,洪湖地區兩支遊擊隊在監利汪家橋會師,成立紅六軍,孫德清(即孫一中)任軍長,周逸群任政委,許光達任參謀長。


  1930年7月4日,紅四軍與紅六軍在公安會師,組成紅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委,孫德清任參謀長,柳克明(直荀)任政治部主任。下轄四、六兩軍,許光達任紅六軍十七師師長。


  1931年2月,二軍團在枝拓坪休整,許光達奉命與柳克明率十七師到鬆滋、公安地區籌糧,並欲打通與洪湖的聯係,因敵增兵未果。


  3月,二軍團奉中央指示縮編為紅三軍。賀龍任軍長,鄧中夏任政委,孫德清任參謀長,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下編七、八兩師。許光達任八師二十二團團長。


  5月,敵十餘個團向馬良坪合圍,許光達率二十二團抗擊,戰鬥中被敵隔斷,與主力失去聯係,乃率二十二團向西突圍,轉至九道梁地區,堅持遊擊鬥爭。


  7月,得知紅三軍占領房縣,率二十二團赴房縣與紅三軍主力會合,任八師師長。


  9月,紅蘭軍主力與九師在劉猴集會師,三軍返回洪湖。


  1931年10月,夏曦接任三軍政委,撤消軍、師番號,部隊編成五個大團,許光達任二十五團團長。


  1932年1月底,率二十五團參加瓦廟集戰鬥,身負重傷,經賀龍及湘鄂西分局批準,2月29日被送往上海治療,子彈在心髒附近開刀沒取出。


  同年5月,被黨中央送往蘇聯學習並治傷。經營口,哈爾濱,滿洲裏,赤塔,到達莫斯科,傷愈後,被分配到列寧學院中國班學習。


  1934年夏,由列寧學院結業,到駐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舉辦的軍事訓練班學習。


  年底,奉駐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之命,被借調蘇軍邊防軍司令部,派往新疆調解盛世才與馬仲英的衝突。


  1937年冬,在王稼祥、鄧發同誌安排下,離開蘇聯,經新疆、蘭州、西安,於1938年1月到達延安,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長。


  1938年5月,任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


  同年秋,鄒靖華從國統區來到延安,夫婦分離十年,重又相逢。


  1939年底,抗大上前線,延安留駐抗大三分校,任三分校校長。


  1941年,調任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衛戍司令、防空、交通司令。冬,調中央情報部一室任主任。


  1942年春,到晉綏軍區第二分區任司令員兼獨立第二旅旅長,駐山西保德,領導二分區抗日武裝鬥爭。


  1945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對日宣戰。許光達任雁門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由呂正操兼任。11月與呂正操、孫誌遠一起指揮北線部隊向平綏線進攻。19日,率獨二旅攻占清水河。下旬,呂正操率三十二團解放左雲,許光達率三十六團收複和林格爾,擊潰馬占山的東北挺進軍第五師,解放涼城、新堂。月底,蔣介石命令傅作義的十五戰區部隊搶占歸綏,沿平綏路向東進攻解放區,許光達指揮三十二團,二十七團在新堂以東岱海灘全殲來犯的國民黨暫十七師第一團。


  9月,傅作義用五個師的兵力,包圍新堂,許光達、呂正操率獨二旅打破包圍,南下大同,攻占口泉煤礦。中旬,呂正操、林楓率三十二團和新組建的連以上幹部四百餘人開赴東北。許光達率獨二旅北上商都。


  10月,奉命組成許光達、孫誌遠縱隊,參加綏遠戰役,打擊傅作義、馬占山東犯部隊。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


  1946年2月,奉命參加軍事調處執行小組,先赴大同、太原,後赴沈陽、撫順等地執行軍事調處任務,6月結束,返回部隊。


  1946年11月,成立第三縱隊,下轄獨二旅、獨三旅、獨五旅。許光達任縱隊司令員,孫誌遠任政委。


  1947年8月4日,奉中央軍委命令,率三縱隊西渡黃河,歸西北野戰軍建製,參加攻擊榆林戰役。7日,攻克高家堡,全殲敵二五六團。隨後,參加了掩護中央機關轉移的烏龍鋪戰鬥。


  10月,率三縱參加延長、延川、清澗戰役。10日,攻占延長、延川;6日至10日,會同一縱,攻克清澗,俘敵七十六師中將師長廖昂。


  1948年2月,率三縱隊參加宜川、瓦子街戰役。負責指揮圍攻宜川,以引誘劉戡主力沿洛宜公路東進。24日,率三縱包圍宜川,掃清外圍據點。


  3月1日,劉戡主力在瓦子街被殲,2日,指揮三縱隊攻克宜川,全殲守敵,俘敵二十四旅中將旅長張漢初。


  4月,率三縱隊參加黃龍山戰役,負責圍攻洛川。17日,延安守敵棄城,沿洛(川)白(水)公路南逃,26日,許光達指揮三縱隊在洛川以南之王莊鎮,石頭鎮地區展開追擊戰,直至白水城下,殲敵三千餘人,繳獲敵全部坦克、汽車、榴彈炮、野炮,山炮等重武器。


  8月,率三縱隊參加澄(縣)郃陽戰役。


  10月,率三縱參加荔北戰役。


  11月,率三縱參加冬季戰役,與二縱、六縱組成左翼兵團,東渡洛河,28日會同二縱攻克永豐鎮,全殲敵七十六軍。


  1949年2月1日,根據全國統一編製,西北野戰軍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三縱隊整編為第三軍,下轄步兵第七師、第九師,許光達任三軍軍長。


??7月,南北戰場展開全麵進攻,軍委決定組成大兵團作戰,以三軍,四軍、六軍組成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許光達任兵團司令員,政委王世泰。


  7月7日,率二兵團參加扶郿戰役,先後解放扶風、寶雞、鳳翔。24日,率二兵團參加隴東追擊戰,先後解放隴縣,安口窯,華亭、化平、通渭。


  8月12日,率二兵團參加蘭州戰役,指揮二兵團擔任主攻蘭州的任務。26日,解放蘭州。


  9月,指揮二兵團沿蘭新公路向西北追擊,21日與一兵團會師張掖。


  1950年4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開始組建裝甲兵的各項工作。


  9月,裝甲兵領導機關在許光達主持下在北京正式成立。同月,成立第一所坦克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戰車學校,兼任校長。


  1951年1月,深入抗美援朝前線,實地調查。回國後,組織誌願軍後續坦克部隊入朝作戰。


  1955年9月,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榮膺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6年9月,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


  1959年9月,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


  1956年至1966年,先後率軍事代表團、政府代表團、友協代表團、友好代表團十次出訪歐、亞、非數國。


  1969年6月,被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迫害去世,享年61歲。在長達十八個月的非法審訊過程中,光明磊落,堅持真理。1968年4月20日,他在《毛澤東選集》上寫了一首詩:“百戰沙場驅虎豹,萬苦艱辛膽未寒,隻為人民謀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閑”。


  1977年6月3日,中央軍委簽發六號文件為許光達平反昭雪。


  6月9日由中央軍委主持駐京三軍指戰員代表舉行骨灰安放儀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