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

隨遇而安,在平淡的日子裏體驗幸福
正文

二十一年前的那個清明節......

(2007-04-03 10:50:55) 下一個
---- 僅以此文獻給我親愛的奶奶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想,那是描寫清明時節的江南景色,而北方的清明卻是另一番情形。

那是二十一年前一個春寒料峭的北方城市, 奶奶離開我們以後的第一個清明之夜, 漆黑的夜空沒有月亮,隻有散散落落的幾顆星星呼應著半明半暗的街邊路燈,更讓人感到一種無奈的孤寂和發自內心的寒冷。我們姐弟三人隨著爸爸來到一個僻靜的十字路口,按照親朋好友指點的最傳統的祭奠已逝親人的方法,點燃了一束冥紙...... 或許你會對這個迷信的做法嗤之以鼻,但在那個年代,那個環境和那個特殊的情況下似乎也找不到一個更合適的祭奠方法了。因為就在奶奶辭世不久,收藏她老人家骨灰盒的公墓失火,以至於我們不知道奶奶身在何處,魂在何方(據說,在十字路口燒紙可以把我們的思念帶到世上任何一個角落)。

奶奶的一生和大多數善良慈祥的中國老人沒有太大的區別,她們那一代人,經曆過晚清,民國直到新中國,可以想象,每一個那個年齡的老人的一生都足以寫成一本厚厚的書。而這本書,這對於那些和他們素不相識,毫不相幹的人來說,實在是平淡無奇,但對與至愛他們的親人,這本書卻記載了曾經的甜蜜,歡樂,溫馨,和那些永遠抹不去的煩惱,憂傷和痛苦。

奶奶對兒孫們的疼愛,我想, 和大多數中國老一輩對小輩的疼愛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時光已經過去二十一載,奶奶那一口京腔的童話故事和歌謠,仍時常蕩漾在耳畔,她老人家的拿手京味名菜小吃,仍不時出現在睡夢中。和奶奶共同生活過的那些年裏我們所感受到的無私的愛不是三天兩夜,更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完的,就讓我們永遠珍藏在心底吧。

要說奶奶對我們一生影響最深的是她老人家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誠實勤勞的人生理念。當你看到一個年過八旬的老人,每當讀書看報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問別人或是查字典,並記在小本子上,我想沒有誰不佩服這種勤學精神。其實奶奶沒進過一天學堂,年輕時在爺爺的熏陶影響下開始自學識字,後來年輕守寡後繼續跟兒子也就是我的爸爸學,再後來又跟我們孫輩兒學,到後來竟然達到了可以毫不費力地讀小說,看報紙的程度。從奶奶身上,真的能看到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有誌者事竟成的例子。直到我出國以前,爸爸還一直保留著奶奶那個寫滿密密麻麻生字的小本子,每次看到它都會被深深的感動。隻可惜,我沒有秉承奶奶的這種優良傳統,倒是爸爸和弟弟都有些好學上進,持之以恒的精神。可能是奶奶的這一優良傳統傳男不傳女吧。不過,看在俺來米國以後以四十歲高齡改換專業拿了一個Master 學位,也算是給下一代樹立了活到老學到老的榜樣吧 (對不起,俺順便誇了下俺自己,別忘了俺是那個賣瓜的王婆啊)。但與奶奶的學習精神相比,俺是逼鴨上架不得不學。

雖然沒能繼承奶奶好學的精神,我們兄弟姐妹倒是都學會了奶奶善良誠實和樂觀的做人方式。三人當中雖然沒有一個人在事業上有什麽建樹,生活中也曾遇到不少坎坷,但一路上有奶奶的精神鼓勵著和疼愛我們的父母親陪伴著,現在也都在北美這塊曾經陌生的土地上過上了小康生活。如果奶奶九泉下有知,我想, 她老人家會感到欣慰的。

又是一年的清明節,今年我終於圓了多年來一直想寫一篇悼念奶奶的文章的夢,感謝我能生活在有互聯網的今天,也感謝文學城提供了免費的博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