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謝謝芙蓉特使還有念曹溪同學。我說下我的一些看法。

(2007-02-16 01:26:04) 下一個
1。王陽明故事裏還俗的僧人,不是為盡孝而還俗,而是脫離禪修的表象,追求自性的一種決定。既然想念母親,就去陪伴。既然是自我的真切心思,就去實現。未見得就不是修行。
人和人情況不一樣,可能這才是他當時修行的關鍵。
這裏不是在說出家和盡孝有矛盾。雖然我認為還是有矛盾的,但是,這不是故事的主題。我看的主題是,說修行要照見自性。你說看見的種種念頭哪個是自性哪個又不是呢?依靠打消欲望斬情思,未必就能見真心,也未必能夠脫離悲哀。


2。孟子注裏講三不孝是: 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第一條,陷親不義,表現的是一種道德追求。要 通過對父母道義上的輔助,來盡對他們的忠義。這是道德建設上的東東; 第二條,講贍養,是對肉體和精神的關懷。 ( 這點要和芙蓉特使 引用的 論語裏孔子講真孝在於尊敬合起來看); 第三條,講有後。這點我的理解是,其實是 精神世界的追求。因為儒家的精神世界,什麽敬天啦,道啦,最後在現實中的歸結,主要體現在道德建設和祖先崇拜。道德建設,前麵提了。這有後一條,就是保證父母祖先,能夠長久的被後人紀念,在後一些人心目中成為神靈而被懷念。我覺得,這存血脈之作為孝,主要在於,這是把祖先的精神世界神聖化的重要一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