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國共東北決戰的幕後(重貼全文)
(2007-10-13 08:28:27)
下一個
談到中國共產黨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不能不談抗日戰爭結束後的東北問題。中國共產黨有再多怨言,也從未在東北問題上抱怨過斯大林。為什麽?道理很明顯:如果說過去俄國人的主要援助都給了國民黨,那麽,在這個時候,在東北問題上,就不能這麽說了。這時蘇聯紅軍不僅暗中協助中共在東北建立根據地,而且為進入東北的以及在華北的中共軍隊先後提供了足夠裝備幾十萬人的武器彈藥;加上其他方麵的來源,使這支過去因裝備落後、彈藥缺乏而主要靠遊擊戰取勝的部隊,成了中國近代以來最強大的軍隊。正是依靠這支軍隊,共產黨隻用了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就徹底打敗了國民黨。
這一巨大勝利的取得,固然有很多原因,諸如政策正確,民眾擁護,指揮得當等等,但中共軍隊從東北獲得了大量較先進的武器裝備,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同樣是這些將領們在指揮:十年前,鏖戰甘肅黃河兩岸是何等的艱辛慘烈,兩萬紅軍健兒竟會全軍覆滅於與土匪無異的“馬家軍”騎兵手下;十年後,他們宛如蛟龍出海,由東北而華北而華東而華南而西南而西北,橫掃全副美式裝備的百萬國民黨軍,銳不可擋。武器裝備之重要作用,於此一目了然。當年兵敗河西走廊的徐向前元帥就曾深為感慨地說,假如那時西路軍渡河後,抓住戰機,乘虛而進,照直往西打,取得蘇聯準備好的大批武器彈藥,背靠蘇蒙,如虎添翼,再來收拾“馬家軍”,還不是一樣易如反掌!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雖然我們很難推測,1936年紅軍如果得到了蘇聯的武器援助,是不是就一定能夠從根本上改寫中國革命的曆史,但無論十年前還是十年後,中國共產黨都深知獲得先進武器裝備之重要,並深信他必須、也隻能從蘇聯得到這種援助。
1935年,當長征中的中共中央被迫提出接通蘇聯的問題時,就是中國共產黨提議:“地理上靠近蘇聯,政治上物質上能得到幫助,軍事上飛機大炮,對我國內戰爭有很大意義。”如果能打到蘇聯邊界,背靠蘇聯創造一塊根據地,我們就能更大規模、更大力量地打回來。
1945年,又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共七大提出:我“準備廿、三十個旅,十五萬人到廿萬人脫離軍區,將來開到滿洲去”,“得到技術條件”即先進的武器裝備。“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隻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麽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因為東北不僅有大工業,而且背靠蘇聯與外蒙古。十年前與中共擦肩而過的機遇,十年後終於被中國共產黨抓住了。中國革命因此在1949年取得了勝利。盡管中國共產黨後來沒有提到過這段曆史,但這並不是因為它不存在,而僅僅是因為他有更深層次的策略考慮,即用“小米加步槍”的故事來鼓士氣、壯軍威。用中國共產黨1949年2月初在西柏坡會見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時的話來說,就是:“中國共產黨想以此證明,是蔣介石用美國的技術裝備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共產黨認為,計算精確就能實現華北以我為主,東北由我控製。
1945年8月15日,從外蒙古大舉向中國察哈爾地區推進的蘇聯遠東軍外貝加爾方麵軍蘇蒙聯軍的先頭部隊,占領了多倫及張北。剛一得到消息,中國共產黨就下令綏遠、太行、冀察地區的八路軍,乘機奪取靠近張家口地區的大同、太原與北平,並不惜與試圖占領這些城市的國民黨傅作義部和閻錫山部作戰,爭取造成背靠蘇軍控製冀察晉綏熱數省大部地區的有利形勢。
17日,晉察冀邊區冀察軍區郭天民、劉導生部所轄十二分區部隊,興衝衝地派出一隊騎兵趕往張北,準備與蘇蒙軍建立聯係,以便配合作戰。不料,這支騎兵甚至還沒有來得及通報“家門”,就被大批呼嘯而來的蘇軍摩托兵圍住並繳械。帶隊的幹部解釋了半天,徒費口舌,對方一句也聽不懂。又連比帶劃地折騰了半天,才讓蘇方大體弄清楚是怎麽一回事。蘇軍一位上校參謀解釋說,他們實在想象不出,這些著裝五花八門、武器長短不一的人,怎麽會是八路軍。
八路軍與蘇聯紅軍初次接觸所產生的這段小小插曲,足以折射出雙方當時關係的微妙特點。兩軍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但中共中央卻深感慶幸,因為這一經曆證明,蘇軍至少不反對與八路軍接觸。當然,為了不給蘇軍留下不良印象,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專門發布指示,要求所有需要與蘇軍接觸的部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著裝。
這段時間要根據一兩條消息來判斷局勢,幾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麵,延安得到確切情報,蘇聯已經在與重慶政府締結的中蘇條約中正式承諾,將中國東北交國民黨人接收;另一方麵,來自前線的報告顯示,蘇軍對八路軍態度尚可,並願讓八路軍擔負其進攻的破路行動。為了搶在蔣介石的前麵,中國共產黨當即指示以晉察冀軍區主力“配合紅軍奪取張家口、平津、保定、石家莊、滄州、唐山、山海關、錦州、朝陽、承德、沽源、大同”,同時緊急從各區調遣近十個團的兵力及一個幹部團,開赴熱河及東北,準備“乘紅軍占領東北期間和國民黨爭奪東北”。然而,斯大林一封要中國共產黨務必去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的電報,使中國共產黨的計劃轉眼間似乎又成泡影。
中國共產黨不是那種容易氣餒的人。他很快調整了原先過於雄心勃勃的奪取大中城市的計劃,但並沒有放棄奪取東北的決心。他強調,原定派遣進入東北的部隊暫時留在關內,在熱河發展待機,幹部可到蘇軍占領區去建立黨組織、地方政權和武裝,在蘇軍允許的範圍內工作同樣大有可為。他的中心盤子仍然是:“隴海路以北以迄外蒙一定要我們占優勢”,即華北以我為主,東北由我控製,國民黨隻派行政大員象征性地接收。在這個條件下,蔣介石同意就談,不同意就“準備坐班房”。中國共產黨確實是做好了談不成的準備的。他明確講:在我們黨的曆史上,除了“何鳴危險”以外,還沒有過隨便交槍的事。達不到目的,決不輕易妥協。
在前往重慶談判之前,中國共產黨已經了解到中蘇協定的條文中有蘇聯承諾不向中共提供任何援助的文字。如果蘇聯真的照此辦理,再加上美國已動用各種現代化手段為蔣介石加緊向華北和東北調運軍隊,中國共產黨人究竟有多少機會和時間來爭取東北呢?但中國共產黨還是信心十足,為什麽?他在政治局會上解釋說:不要隻看表麵,“中蘇條約是有利於中國人民的”,因為允許蘇軍留在東北三省,這對我們就是很有利的。他顯然相信:外交是外交,黨的關係是黨的關係,隻要不影響蘇聯公開的外交義務,他們實際上還是會支持我們的。正是根據這樣一種估計,中國共產黨相信中共仍有機會爭取東北。隻是,他強調在目前複雜的外交形勢下,要善於運用謀略。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要加上計算”。
劉少奇擔心蘇軍態度,主張慎行,中國共產黨堅持至少派30個團。
“計算”的重要性,在這時顯而易見。在動身赴重慶談判前夕,中國共產黨與留在延安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劉少奇等專門商量了爭取東北的辦法。鑒於這時的外交形勢是蘇軍不入關,美國不登陸,兩國都以此為界限,小心地不介入到中國內部事務中來,中國共產黨估計蘇聯方麵在東北問題上也會同樣謹慎。但謹慎歸謹慎,從張家口地區蘇軍不反對與八路軍合作的情況看,未必不可以采取大一些的動作。如果不去軍隊,光派幹部去,要想搶在蔣介石前麵控製東北,畢竟很少可能。
8月28日,中國共產黨、周恩來等離開延安赴重慶。第二天,根據商定的方針,中央書記處發布了一項關於迅速進入東北的重要指示。指示去東北的部隊與幹部立即出發,可用東北義勇軍名義非正式進入,不聲張,不登報,走小路,控製蘇軍未駐之城市、鄉村;部隊不能去的城市,派幹部去與紅軍作非正式接洽。指示強調:“蘇方不幹涉中國內政,我在東北活動隻要不直接影響蘇方在外交條約上之義務,蘇聯將取放任態度,我有機會爭取東三省和熱察。”
中國共產黨到重慶後,很快就了解到,由於中蘇條約已有明文規定,東北問題不可能列入國共談判的內容。對東北,除非搶占先機,造成既成事實,否則隻好交給國民黨,而他分析所得消息,認定爭奪東北仍有機會。特別是獲知美國海軍陸戰隊有在中國沿海登陸意圖後,他深信此舉必會對東北蘇軍形成刺激,結果一定對中共進入東北有利。因此,他當即電告延安稱:國民黨去東北的三個軍全靠海運,尚不知何日可到,蘇軍撤兵時間勢必延長,且已知蘇軍隻駐交通要道,我部隊活動空隙甚大。他主張,部隊及幹部應加緊行動,趁蘇軍未撤前分散開入,並做長期打算,發動群眾,組織力量,以利將來。
這時,種種跡象顯示,蘇軍囿於外交條約的限製,對八路軍的態度並不十分友好。繼十二分區部隊一度被繳械後,十四分區北進支隊又因便衣裝扮被蘇軍不分青紅皂白全部繳械。在這種情況下,部隊能否順利進入東北,劉少奇似乎沒有中國共產黨那樣的信心。他於9月7日明確提出:去東北部隊隻保持原定的5個團,“因情況不明,暫時決定不派更多部隊去”。中國共產黨當即表示不同意,複電稱:熱、察兩省為我必爭,及時增駐重兵十分必需,除去東北者外,僅控製熱、察兩省就應有20個團的兵力。而去東北的部隊除原定的5個團外,至少應再從山東、冀魯豫及晉察冀抽出10個1500到2000人的團,經冀東、熱河分散開入東北活動。不難看出,中國共產黨對東北是誌在必奪。
中國共產黨的雄心,幾乎立即就被證明是有根據的。
9月9日,延安方麵接冀熱遼軍區電,得知十六分區曾克林部已於8月31日在綏中縣山海關外與蘇軍“會師”。據隨後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李運昌說明,蘇軍態度很好,他們主動要求曾克林部配合他們攻占山海關。山海關占領後,蘇軍即任由中共建立政權和維持治安。李運昌抵達山海關時,蘇軍指揮員專程前往迎接,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隨後,兩軍還在山海關開了一次“盛大聯歡會”,並聯合舉行了入城式。蘇軍還允許曾克林部乘火車前往錦州及沈陽,並接收沿途的部分地區。同時,膠東區也報告說,呂易率一個排經海路去大連與蘇軍聯絡成功,蘇軍一位少將專門接見了呂易等,明確表示:中共在鄉村活動,紅軍不加幹涉,並同意中共在大城市中組織非武裝群眾團體。比較此前在張家口地區那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可以看出,在得知美軍登陸的消息後,蘇軍對八路軍的態度有了明顯轉變。
日本占領東北15年,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在那裏都已很少影響。日本統治一垮台,東北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片權力真空,國共兩黨誰進去的早,誰就容易在那裏發展自己的力量。曾克林部以及呂易部進入東北後都迅速發覺,那裏的農村和城市相當混亂,但民眾熱情很高,很好組織,且偽軍收編甚易,動輒即可收編數千人,工作條件極為有利。光是在山海關附近,很少幾支部隊就收編了偽軍三個團又十五個“討伐隊”,人槍上萬。
於是,中央書記處不再猶豫了。9月11日,書記處決定:由“山東抽調4個師12個團共25000至3000人由肖華率領即日分散進入東北,並電華北各地去東北幹部即日集中起程”,另從延安等地再抽調數千幹部去,以便“進駐鄉村、小城市及紅軍尚未占領之中等城市和交通線,發動群眾,壯大力量,建立地方政權,改編偽軍,組織地方武裝”,迅速在東北占據優勢地位。
為了阻滯國民黨軍隊進入華北、東北,爭取全部占領熱、察,造成東北優勢,書記處還開始在華北部署察綏、長治等重要戰役,打擊可能威脅熱察的國民黨軍,並命令李運昌部率五個團進駐由承德、山海關至赤峰、朝陽、錦州和沈陽一線,切實控製進入東北的陸上交通。中共中央奪取東北的決心,至此確定無疑了。
蘇方鼓動中共爭奪熱察,劉少奇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信心十足。
就在中共中央下決心奪取東北的同時,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事件發生了。那就是曾克林部不僅開進沈陽,而且應蘇軍之請,在沈陽建立了衛戍司令部,直接負起了警衛沈陽的責任。
由中國共產黨的部隊負責警衛整個東北的中心城市沈陽,這典型地反映出蘇軍在中國問題上本能的傾向性。實際上,盡管先前蘇軍礙於外交關係對八路軍頗多限製,但從根本上說,他們是同情中共而反感國民黨的。當時的不少報告都提到,蘇軍下級官兵固然紀律鬆弛,酗酒、搞女人,還縱容貧民哄搶日人財物,雖嚴加懲處,直至槍斃,亦難約束;然而,蘇軍的政治意識深入骨髓,普遍尊重共產黨員,重視工人,知道中國有階級敵人,提到中國共產黨、朱德的名字,許多人豎大姆指。如果能夠讓他們選擇的話,他們肯定願意把東北交給共產黨,而不交給國民黨。讓曾克林部接管沈陽治安,就說明了蘇軍的這種心態。
不過,讓八路軍公開進入沈陽並負責警衛,蘇軍無疑是在冒嚴重的外交風險。目前還沒有任何可靠的曆史文獻能夠說明蘇軍當時為什麽會這樣做,但無論如何,這在當時的外交條件下絕非明智之舉。因此,這種情勢很快就告一段落了。
9月14日,顯然是依據莫斯科的指示,蘇聯遠東軍外貝加爾方麵軍司令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派其代表貝魯諾索夫中校,在曾克林的陪同下,乘專機飛抵延安,委婉地向中共中央轉達了蘇方對中共軍隊進入東北問題的正式意見。這就是,在蘇軍撤退之前,國民黨軍和八路軍原則上都不應進入東北。已經進入沈陽、大連等地的八路軍,請朱總司令命令它們退出紅軍已占領之地區。但在非正式的談話裏,貝魯諾索夫同意,隻要軍隊不用八路軍的名義,並且不與蘇軍接觸,蘇軍將不加幹涉。他同時還代表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提出,希望中共能派負責人前往東北,以便就近交涉,協調行動。
如果完全不顧及蘇聯當時在外交上的處境,我們似乎有理由對蘇方這種冠冕堂皇的表態,特別是隨後將曾克林等部硬性“請”出蘇軍占領區的作法表示不滿。但當時的中共中央和中國共產黨顯然並不這樣理解問題,他們反而深受鼓舞。
與蘇軍代表談話當天,中共中央就迅速通報了在重慶的中國共產黨,同時馬上組成了中共東北局,第二天隨蘇軍代表的飛機飛往沈陽,協調一切。根據曾克林及這時膠東過海部隊的報告,中共中央進一步得知東北日軍遺留武器彈藥甚多,蘇軍對八路軍利用這些武器持放任態度,出關部隊及新建部隊已發展到萬餘人,均已順利取得新裝備。據此,書記處當即下令華中、華北派遣100個團的幹部,從班、排、連、營、團連同事務、政治工作人員配備齊全,不帶武器,身著便衣,迅速動身開往東北,並決定在延安再動員數千幹部前往,“各自尋找最迅速到達的路線前進”。中國共產黨得訊後也深表讚同,並明顯地傾向於讚成整個戰略中心依次北移的意見,提議“新四軍江南各部也應準備將來適當時機渡江北上。”
中國共產黨和中共中央的考慮,也是幾乎立即就被證明是正確的。
蘇聯大使告誡中共代表團:“在東北隻能做,不能說,絕不要提東北自治與不準國民黨派兵事,給美蔣借口,使蘇聯處於困難地位。”
16日,蘇蒙聯軍代表克尼德涅夫中將要求八路軍晉綏軍區轉告延安:由於國民政府依據中蘇條約的規定,反對蘇軍進入東北三省以外的地區,他們必須退出目前占領的察綏地區。他們堅決要求八路軍主力火速北開前往接收,包括他們不久後將要撤出的東北地區。他強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中共同蘇聯和外蒙之間的交通,以免將來國民黨軍隊占領這些地區會再度切斷雙方的聯係。克尼德涅夫將軍表示,八路軍務必全力控製這些地區,戰略重心千萬不要南移。如果八路軍需要,他們可以秘密地提供武器方麵的幫助;即使將來八路軍在抵抗國民黨軍隊進攻時受挫,也可以靠近外蒙邊界,甚至撤到外蒙去。
克尼德涅夫將軍的意見顯然是來自莫斯科的。因為,幾乎與此同時,重慶的蘇聯大使也直接向中國共產黨和周恩來提出,根據蘇共領導人的意見,中共應當“確保張家口、古北口、山海關線,防蔣進攻。”
蘇方態度如此明朗,戰略重心整個北移已經是勢在必行了。劉少奇當即指出:現在是奪取東北的“千載一時之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應該立即調整整個戰略部署。
17日,劉少奇代表書記處致電中國共產黨等,提出:“東北為我所必爭,熱、察兩省必須完全控製。紅軍在東北現已開始撤退,據說在十二月初將撤完,內蒙紅軍即將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靈廟一線。……在此情況下,我之戰略部署必須立即加以考慮。”
中共軍事史上那個十分著名的“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就這樣提出來了。這一方針的核心,就是不惜放棄部分南方根據地,將部隊依次北移,以便集中10餘萬主力控製熱察,爭取東北。劉少奇的解釋是:“滿洲四周連接蘇聯勢力,南麵旅大又係蘇聯軍事管製地帶,故我如能控製熱察及冀東,在滿洲沿海又配置數萬兵力。即可阻止蔣軍進入滿洲,控製東北。此著關係極大。”
應當說,此著也已在中國共產黨的考慮之中。他和周恩來複電稱:如能將東北及熱、察控製在手,全黨團結一致,就什麽也不怕了。
蘇宣布提供幾十萬武器裝備,要求中共以主人自居,放手幹。
蘇軍支持中共態度之日益明朗化,或多或少與美軍9月13日在青島登陸有關。斯大林1945年初在雅爾塔會議上雖然促使美英領導人承認了蘇聯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但畢竟無法明文限製美國人進入東北。他最怕的就是美國人染指中國東北,因為一旦形成這種局麵,蘇聯遠東地區就可能受到威脅。美軍登陸華北,當然使俄國人受到強烈的刺激。不僅華北毗鄰東北,而且熱河、察哈爾及綏遠鄰近外蒙,同樣讓莫斯科放心不下。因此,蘇軍急切地希望中共能夠占據熱、察。
可惜,這時八路軍北上部隊的集中速度和開進速度,還遠不足以實現蘇軍的期望,就是距離中國共產黨的設想也相差甚多。
八路軍開赴熱察和東北的行動,自8月底就開始了,但總共不過幾個團的兵力。除李運昌部以外,原定萬毅部從海上運去,卻因種種原因,直至9月底也隻有一個連到達東北。大批部隊9月下旬才分別開始從晉冀魯豫等地或陸路,或水路,或武裝,或徒手,陸續動身趕往熱、察和東北。書記處很快就發現,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在冀東地區集中8至10萬人,待布置妥當,兩個月左右才有把握投入戰鬥,“更快則不可能”。而蔣介石運兵可能較我迅速,就是我軍先期控製了冀熱遼和遼東半島,蔣軍也仍有可能深入東北。因此,書記處的意見是,我軍進入東北的部署應做長期打算,將重心首先放在背靠蘇聯、朝鮮、外蒙、熱河有依托、有重點的城市和鄉村,建立持久鬥爭的基點。
對於中共麵臨的困難,蘇聯方麵自然很少了解。9月30日美軍進一步北上天津登陸,10月1日又北上秦皇島登陸。眼看美軍節節逼近東北,蘇方迅速做出決定:利用中共武裝阻撓美蔣勢力在東北立足。
10月3日,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蘇共中央軍委委員,在後貝加爾方麵軍近衛軍第六集團軍克拉夫欽科大將、圖馬尼揚中將等陪同下,專門出麵招待了中共東北局的負責人彭真等。他特地轉達了斯大林的話,稱讚“中國共產黨是勇敢的、聰明的、成熟了的,我們很有信心”。在得知中共中央準備奪取全東北時,他高度讚賞地說:“你們氣魄很大。”但他不同意中共關於讓開南滿,爭取背靠蘇蒙朝鮮的東西北滿的軍事部署,說這表明你們還沒有脫離遊擊戰爭的觀念,你們應該在山海關方麵部署15萬主力部隊,在沈陽周圍地區部署10萬兵力。他說:“你把南邊,特別是山海關方向抓住(長春路是商辦,誰若運兵需要交涉),北麵自然是你們的。東三省人力、財富主要在南邊,又是門戶,把這裏掌握了,北麵還有什麽要緊。”
東北局領導人表示:八路軍還有很多不足,武裝落後,特別是沒有炮……這位軍委委員當即笑著說:現在就有了,可以多給一些。第二天,即10月4日,蘇方更進一步通知東北局:他們願意把保存在沈陽、本溪、四平、吉林、長春、安東、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的繳獲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彈藥和軍事裝備,全部轉交中共接收。說是主要的武器庫在北麵,至少可以裝備幾十萬人。當東北局領導人說明以中共目前在東北的力量還無力全部接收時,蘇軍領導人很痛快地說,一個月內他可代為保存。
蘇方變得這樣慷慨,使東北局領導人大為興奮。他們立即電告延安,稱蘇軍“前門已開”,“數量極大”,“確係遠方決定”,機不可失。故建議:“下最大決心,立即從各區抽調30萬主力,於一個月內趕到,用盡一切方法控製此間。這是決定全局的一環,為了爭取這一環,寧肯犧牲其他地區,即使化為遊擊區,即使是暫時的喪失都值得。”
這時關內戰爭已四處打響,因而書記處頗覺猶豫,答複說:“30萬辦不到,一個月可有10萬到達冀東和東北,本月底可再出動5萬到8萬。現因國民黨有將近50萬大軍從平綏、同浦、平漢、津浦向平津、東北前進,我冀魯豫、太行、五台等區部隊均不能抽調,必須阻止頑軍北進,並消滅其一部,才能掩護我出動30萬到達目的地。”為此,書記處甚至提出,是否請蘇軍從張家口、綏遠方麵給中共以必要的援助。
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回到延安。他一了解到這一情況,馬上表示了不同意見。他提出,我冀魯豫、太行、山東、五台等區部隊雖一時不能抽調,但在平漢、津浦等八條鐵路線上全麵阻擊國民黨軍隊,遲滯並牽製其推進,並非不可能。目前情況下,既然蘇方態度已明,集中部隊拒止蔣軍已是關鍵一環。確保山海關一線暫時做不到,至少可以按照蘇方建議,在南滿實施防堵。據此,他在書記處給東北局的指示中專門加上了這樣一段話:“我黨方針是集中主力於錦州、營口、沈陽之線,次要力量於莊河、安東之線,堅決拒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後掌握全東北,改變過去分散的方針。”
10月中下旬,美軍開始協助蔣軍強行搶修被八路軍破壞了的、從秦皇島通往山海關的鐵路交通,並公然武裝護路。這更加讓蘇軍大為惱火,於是開始給國民黨臉色看。
10月24日,蘇軍首先突然搜查了國民黨剛剛建立起來的吉林省黨部等機關,並封鎖了其東北行營,中斷了同國民黨的交涉。25日,蘇軍代表通知中共東北局:“如果說過去需要謹慎些,現在應該以主人自居,放手些幹。”他宣稱,所有兵工廠、武器彈藥和工業中心將統統交給中共,並要求中共準備抵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包括封鎖所有機場。他並且表示,如果在11月15日蘇軍正式撤退之前國民黨方麵發動進攻的話,蘇軍將協同八路軍作戰。
蘇軍如此積極,中國共產黨頗為振奮。他爽快地表示,我軍正在組成55萬至60萬野戰軍,尚有70萬至100萬地方軍,隻要“友人”能夠給以有力援助,完全有把握取得華北和東北的優勢地位。他唯一希望的就是,蘇軍應盡可能推延撤退時間。
10月27日,兩艘美國軍艦運送國民黨軍抵達葫蘆島,遭到李運昌部三十一團的武裝抵抗,被迫退回秦皇島。武裝拒止美蔣進入東北的行動由此開端。
但真的打起來了,蘇方的態度又開始有些退縮。莫斯科畢竟不希望直接與美國人衝突。因此,蘇軍代表於28日通知中共東北局稱,莫斯科指示,蘇軍不能同美軍發生直接衝突,一旦美軍與國民黨軍隊聯合登陸,蘇軍奉命采取退讓方針。不過,中共如果抵抗,蘇軍不加幹涉。蘇軍並且希望中共對敢於強行進入東北的國民黨軍進行打擊和殲滅。考慮到營口、葫蘆島兩處均為國民黨準備登陸的地點,蘇軍指揮部迅速指示當地蘇軍撤出原防,全部設施交中共。同時,蘇聯大使通知國民政府稱,該兩處已經沒有蘇軍,對那裏出現的任何衝突概不負責。
11月初,中共在平漢戰役等阻截國民黨軍進兵東北的戰鬥中相繼取得勝利,國民黨軍兩個師起義,約20個師被殲。華北各主要鐵路均被切斷。國民黨從陸路進入東北的計劃嚴重受阻。而這時東北各個口岸又多被八路軍占領,長春等重要城市的機場也在蘇軍允許下由八路軍設防,國民黨軍通往東北的各種通道幾乎都被堵死。已經和即將進入東北的中共部隊,總計將達到15萬人左右。沈陽地區的大批軍火,包括大量輕重機槍和步兵炮,亦開始陸續輸送給關內作戰部隊,整個軍事形勢明顯變得對中共有利。
中國共產黨盼的就是這一天。他為此致電重慶,開始雄心勃勃地主張:“華北、東北、蘇北、皖北及邊區全部歸人民自治(孫中山主張),僅平、津、青三地可暫時駐一小部分中央軍,將來亦須退出。其他各地中央軍已到者須退出,未到者停止前進。閻錫山、傅作義須免職,民選各省省政府;華北、東北各設政治委員會統一管理各省,中央政府不得違背自治原則派遣官吏,已派者須取消。……東北由東北人民自治軍保護,中央軍不得開入,否則引起內戰由彼負責。”
俄國人弄巧成拙,陷入被動。中國共產黨勞累過度,住進醫院
1945年11月3日,由美軍運送秦皇島的國民黨第十三、五十二兩個軍,通過美海軍陸戰隊搶修的秦皇島至山海關的鐵路線,向據守山海關的八路軍發起了進攻。國共兩黨爭奪東北的戰爭打響了。
這個時候,國民黨陸續運抵關外準備進入東北的兵力,已有三個軍約8萬人,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較強。中國共產黨一麵部署山海關前線部隊“堅持半個月”,一麵緊急催促正在北上的部隊火速趕往南滿,並成立以林彪為首的“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部,在錦州一線布置戰場。鑒於“戰爭重心將轉入東北,必有一場惡戰”,他同時還決定再調10萬兵力趕往東北,要求各部“萬分加速,目前隻爭半個月時間”,“千萬要快”。
但是,在了解到中共大部分主力仍在路上,非蘇軍緩撤一兩個月不能有效拒止美蔣進入東北之後,蘇方首先泄了氣。
蘇軍代表當麵告訴東北局領導人:你們在戰略上犯了錯誤,既然有50萬以上的主力部隊,當初就應早下決心調來50萬主力確保滿洲。這裏工業發達,東西北三麵國防安全,完全可以獨立。有了滿洲,即可進取全中國。而今先機已失,蘇軍現在所能做的,隻有提供武器彈藥方麵的幫助,緩撤在外交上完全不可行。因此,在他們看來,中共要想獨占東北已經不可能了。
隨後,東北局得到了一個大隊的飛機、50輛坦克和上百門各種炮,以及南滿日軍武器庫中可以裝備十幾萬人的槍支彈藥。但蘇聯大使告誡中共代表說:“在東北隻能做,不能說,絕不要提東北自治與不準國民黨派兵事,給美蔣借口,使蘇聯處於困難地位。”他開始懷疑中國共產黨關於華北和東北全部由中共控製的主張,是否火藥味太濃。他說應當估計到,國民黨軍本月內一定會進入東北,並取得部分行政權。獨占東北不可能。這是因為美國人的目的就是要剝奪中共的力量,並將蘇聯勢力從中國趕出去。中共製定計劃時一定要考慮到美國的現實政策。 中國共產黨關於華北及東北自治,不讓蔣軍進入的要求是否過高,這一點在黨內其實也有不同看法。周恩來與蘇聯大使談話後,就明確向中央提出:“請考慮華北各地日偽受降全部歸我,國民黨全部退出平、津、青等要求,在目前是否有實際意義。”
11月7日,中國共產黨同意,宣傳與談判可以有些不同:談判時可以不提華北和東北全盤自治的要求,采取“哀兵政策”。但他仍強調:“如我能在本月內殲滅其首先進攻的兩三個師,取得集結兵力、整訓後備的時間(需要兩個月),並在爾後能根本殲滅其進攻力量,則東北可能歸我所有。”故提談判條件時不宜過分束縛自己手腳,以致將來不好說話。
然而,幾乎就在中國共產黨決心通過戰爭勝負來解決東北歸屬問題的同時,蘇聯方麵又退縮了。11月10日,蘇軍代表通知中共東北局,在蘇軍撤退5天前將允許國民黨軍隊空運至東北各大城市,原定監視各機場的中共部隊不得與國民黨空運部隊發生衝突。
僅僅幾天前,東北局領導人剛就此事與蘇方商定,蘇軍撤退前不允許蔣軍進入東北,現在突然變卦,這不能不讓他們深感氣惱。但爭論再三,也不解決問題。蘇軍代表堅持,此事關係到莫斯科的信譽,而“莫斯科的利益應該是全世界共產主義者最高的利益”,不僅東北蘇軍全體人員無權變動,中共軍隊亦須遵行。
令人意外的是,俄國人這回卻弄巧成拙了。
這時,來長春不久的東北行營特派員蔣經國,還不大了解在長春周圍有大批中共軍隊。11月12日,根據蘇軍命令,長春城內和部署在長春機場周圍的數以千計的中共軍隊被迫集結並撤退,引起社會各方關注,也不可避免地惹動蔣經國的注意。事實上,他們並不清楚中共軍隊是進駐還是撤出,他們隻是吃驚地通知國民政府,趕快停止部隊空運長春的計劃,以免遭到預先部署好的中共軍隊的襲擊。
結果可想而知:15日,國民黨正式通知蘇聯駐重慶大使館,並電告美國政府,稱蘇方千方百計阻撓中國政府的接收工作,現又公然將中共軍隊引入長春,故東北行營及參與接收的行政人員17日起將全部撤離長春,遷往山海關,接收工作已無法實行。
蘇聯一直擔心的外交事件終於發生了。國民黨一甩手,準備好的撤軍行動自然無法進行。軍撤不了,還弄了一個“理”虧。美國軍艦開始接連在蘇軍駐紮的大連附近海麵示威,蘇方高度緊張,戰鬥機頻頻起飛,炮兵也數次開炮示警。不僅撤不了軍,莫斯科還不得不向大連緊急空投一個師的兵力,向沈陽增兵至4個坦克旅和一個炮兵師,並且把部隊又開回營口,重新布防。東北問題一下子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俄國人一肚子那個氣,就別提了。
於是,莫斯科隻好回過來找中共的麻煩。蘇軍代表通知東北局,凡長春路及沿線城市的中共軍隊必須全軍撤出;凡有紅軍之處,中共軍隊不得與國民黨作戰,並且不許有中共軍隊存在。
實際上,當時的形勢已經開始變化了。11月16日,國民黨軍已經攻破山海關防線。而中共在熱河及東北的部隊多數是新部隊,沒有訓練,老部隊也是係統各異,加之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且指揮機構尚未健全,補充給養均成問題,要有效地完成拒止蔣軍出關的作戰任務,可能性很小。
形勢突然變化,獨占東北計劃受挫,令中國共產黨頗感不快。加上自抗戰勝利及重慶談判以來的過度勞累,中國共產黨一下子病倒了。
19日,由劉少奇主持的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一麵表示理解蘇方所麵臨的外交困難,一麵仍繼續堅持中國共產黨原定的方針,強調東北大局未定,仍應集中主力於南滿,拒止蔣軍登陸,力爭大城市,努力掌握全東北。但次日即改變方針,決定放棄獨占東北計劃,“讓開大路,占領兩廂”,隻是仍寄希望於蘇軍能夠允許部隊在錦州、葫蘆島及北寧路一段組織戰場,打擊北上蔣軍。而一周後,東北門戶錦州失守,拒止蔣軍進入東北已無可能,劉少奇不能不進一步根本改變原來的設想,要求部隊去占領東、南、西、北的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時在內部被中共稱為“辰兄”的蘇軍,被稱為“友人”的蘇聯大使,以及長期以來被稱為“遠方”的莫斯科,真的樂於看到這樣的一種格局。實際上,正像斯大林反複講過的那樣,他的最大心病就是美國人。他還當著蔣經國的麵講過:“不能讓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隻要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東北問題就很難解決了。”蘇聯大使在得知山海關失守後,也一再問過周恩來:美國人是否和國民黨軍隊一起進入了東北?其實,他們並非不清楚,隻要國民黨進了東北,美國人到東北去充其量也隻是個時間問題。因此,東北問題不可能告一段落。
中國共產黨阻斷“和平民主新階段”,說走法國的道路實在危險。
在中國共產黨生病期間,發生了一件幾乎要扭轉整個中國命運的大事件。這就是有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將軍參加調處的國共兩黨的停戰談判。
由於國民黨軍大批北上,又有美軍撐腰,華北和東北的軍事形勢都相當嚴峻。為緩和華北的軍事壓力,並利用在東北占據的軍事先機迫使國民黨承認自己在東北的地位,中共中央對舉行停戰談判表示讚同。
停戰談判順利地舉行了,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停戰也實施了,但是,中共在東北的地位問題卻絲毫沒有涉及。不僅如此,在1946年1月10日達成的《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及恢複交通的命令》中,還明確表示:“國民政府軍隊為恢複中國主權而開入東北九省,或在東北九省境內調動,並不受影響”。結果,正如東北局事後所說:由於“國民黨仍可向東北運兵,仍拒絕與我談判東北問題,不承認我在東北之任何地位,他對東北我軍仍未放棄武力解決的方針,因此國民黨軍隊進入東北後要向我進攻是不可避免的”。中共本來想趁談判全國停戰之機使中共在東北的地位問題得到政治解決,這樣一來反倒南轅北轍,越走離目標越遠了。
1946年1月10日,按照國共兩黨發布的公開命令,全國範圍的停戰開始了。但至少在東北及其相關地區,沒有誰相信這個命令會真正起作用。就在停戰令下達一周之後,國共兩黨的軍隊在營口就發生了衝突。中共中央要求停戰小組出麵調停,試圖迫使國民黨承認東北存在共產黨力量的事實;蔣介石卻堅持拒絕,根本不承認在東北有中共軍隊存在。
緊接著,在第十三軍和五十二軍已經進入東北的情況下,國民黨新六軍和新一軍又先後進入東北,開始搶占長春路以外的中共占領區。要想保住根據地,已非打不可。隻是,劉少奇認為,和平已是大勢所趨,“現全國停戰業已實現,東北亦必須停戰,整個國際國內形勢不能允許東北單獨長期進行內戰。我黨目前對東北的方針,應該是力求和平解決,力求在國民黨承認我黨在東北的一定合法地位的條件下與國民黨合作,實行民主改革,和平建設東北。”因此,“此為曆史新階段中之最後一戰”。
所謂“曆史新階段”,即是我們所熟悉的“和平民主新階段”。當時的形勢,和平的呼聲和壓力確實很大。特別是舊政協通過了關於和平建國綱領等一係列決議案之後,連蘇聯大使都認為“沒有可怕的危險”了,因而主張中共“應學習法國的經驗,今後主要任務是爭取群眾”。
所謂“法國的經驗”,說到底就是軍隊國家化。而當時人們對於法國共產黨將軍隊交出去,使之國家化的最終結果,了解得也不是很清楚。周恩來在介紹“法國共產黨軍隊國家化的經驗”時,就曾特別講過:法共當時如內戰必然失敗,政治資本也會失去,而同意將軍隊編入國防軍後,不僅軍事地位並未損失,政治地位也絕大提高。
因此,中共中央經過多次討論後,於1946年2月1日正式發出指示,宣布:“從此中國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我黨即將參加政府”,“我們的軍隊即將改編為國軍及地方保安隊、自衛隊等”,“在整編後的軍隊中,政治委員、黨的支部、黨務委員會等即將取消,黨將停止對軍隊的直接領導(在幾個月之後開始實行),不再向軍隊發出直接的命令”。
幾個月後就把槍交出去,到中央政府裏去做官,搞議會鬥爭那一套,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本意嗎?
自1945年11月中旬末病倒以來,中國共產黨沒有再出席中央會議,參與中央決策。盡管在這個時候,即1946年1月底,他已經大致恢複了健康,據說上述指示也曾經過他的“修改審定”,但根據中國共產黨的一貫思想,即“槍杆子裏出政權”,似乎很難設想他會真心讚成這種“法國的經驗”。
2月12日,中共中央開了一整天會,這是中國共產黨病後出席的第一個中央會議。他雖然隻參加了上午半天會,但表達了一個明確的觀點,那就是:“我們國內國際條件與法國不同”,“美蔣要以統一來消滅我們,我們要逃脫”。中國共產黨的發言,使與會者明顯地改變了認識,意識到走法國道路的危險性,蝕本的生意不能幹。劉少奇也開始表示:在政治民主化的前途還不清楚的情況下,不能把軍隊交出去;否則的話,“蔣對我們軍隊要比對其他雜牌軍還要不客氣,對我們黨也要比對民主同盟還要不客氣。蔣要怎樣便怎樣,民主化反而沒有希望。”
不能不承認中國共產黨更精於“計算”。
自1月10日停戰協定簽字,至2月1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和平民主新階段”的指示,中國共產黨並非不清楚黨的整個政策的傾向性。但是,直到2月10日上午發生國民黨人搗毀重慶各黨派慶祝政協成功大會,毆傷李公仆、郭沫若、施複亮等眾多民主人士的“較場口事件”之後,中國共產黨才確信到了可以表明自己想法的時候。在他看來,蔣介石對共產黨隻有兩手,一是全部消滅之,二是一時不能消滅則暫時保留,以便將來消滅之。因此,堅決反對反共反蘇的蔣介石,是我們的方針,曆來如此。可惜,蔣介石稍微放一下長線,大家就覺得天下太平,四方無事了,用他的話來說:直到較場口事件發生才又清醒了些,這實在危險得很。
蘇軍希望中共放手大打,中國共產黨提出:力爭以長春為我首都
再度確定了“人民的武裝,一支槍,一粒子彈,都要保存,不能交出去”的方針之後,中共中央自然不再幻想在東北一仗解決問題了。2月13日,改稱“民主聯軍”的東北中共軍隊對進占秀水河的國民黨軍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其5個營。國民黨老羞成怒,公開宣布軍事調處不包括東北在內。這樣一來,戰爭自然不可避免地要繼續下去。
回過頭去總結過去談判的教訓,劉少奇坦率地承認,允許國民黨進東北而未解決東北問題,“是一失著”。眼看國民黨不斷向東北增兵,而自己卻既不能增兵,又不能破壞交通,中共方麵深感被動。
正在這個時候,美英兩國單方麵公布了蘇美英三方於1945年2月4日在雅爾塔達成的關於遠東問題的秘密協定。國民黨借機在關內發動大規模的反蘇運動,使蘇方極為憤怒,蘇軍代表的態度再度強硬起來。他們明確告訴中共東北局,過去蘇方十分顧慮世界和平,在態度上比較軟,其實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完全可以強硬些。他們強烈要求中共調集更多的主力到東北來,以便趁蘇軍撤退之機與國民黨爭奪東北。
3月8日,蘇軍突然開始從撫順、吉林撤退,將政權交中共接收。9日,蘇軍代表通知中共東北局:沈陽紅軍將於13日撤退,希望中共占領,沈陽以南蘇軍也將不再向國民黨交接;一切蘇軍撤走地區,中共可以自由破壞。
東北局提議,趁蘇軍突然撤退,國民黨不敢冒進,迅速控製長春路沿線城市,以阻止國民黨軍北進,並將後者吸引在長春路沿線。但是,在重慶負責談判的周恩來認為:目前局勢是美蘇趨向於解決問題,故東北問題也應爭取得到解決。他建議,繼續承認政府軍有權進駐長春路及蘇軍撤退區,但同時要求對方承認我在東北之地位,並不得隨便增兵。這時仍在負責中央工作的劉少奇,也傾向於爭取東北和平前途,故明確指示東北局:蘇軍退出沈陽後,我軍不要去進攻沈陽城。不僅沈陽城不必去占,即沈陽至哈爾濱沿途地區蘇軍撤退時我們都不要去占領,讓國軍去接收。隻是,不能一般性地承認國軍有權進駐全部長春路及蘇撤區,因蘇軍已經交我接收的安東、通化、延吉、海龍、合江、佳木斯、黑龍江、兆南、通遼、遼源等地,我不能讓。
東北問題至此又麵臨一次重大抉擇。蘇方得知中共意見後,首先就持反對態度。蘇軍代表聲稱,目前不是主動讓步的時候。他們一再詢問:你們為什麽對美國如此客氣?為什麽會容許國民黨派五個軍到東北來?他們強調:凡蘇軍撤退之地,包括沈陽、四平,中共均可“放手大打”,也希望放手大打,而長春以北,如哈爾濱等地,則應堅決控製,不讓國民黨進兵。甚至撫順、營口等地也應力爭雙方都不駐兵。
中國共產黨毫無疑問是傾向於東北局的意見的。注意到局勢的複雜,他不顧醫生勸告,停止了休養,又開始參加到中央關於東北問題的決策中來了。
3月15日,中國共產黨親自致電周恩來:哈爾濱決不能讓國民黨駐兵,撫順及營口要力爭雙方不駐兵。不要答應國民黨其他條件,蘇軍態度極強硬,將有重大發展。
16日,中國共產黨在轉發東北局給中央的電報時,再度提醒周在東北問題上要強硬,稱停戰協定並未規定讓國民黨接收長春路全部及蘇軍全部撤退區,具體問題必須協商解決,讓他們去與我東北前方將領商談。
17日,中國共產黨批轉周恩來發來的東北停戰協定草案時批示:請東北局速與蘇軍接洽,“將整個中東路(包括哈市)讓我駐兵,永遠占住,不讓國民黨進駐一兵一卒”。他並且明確要求東北局根據蘇方建議,立即進駐沈陽以北長春路沿線所有蘇軍撤退區。
21日,鑒於蔣介石堅持不同意在條約中限製國民黨接收範圍,中國共產黨明令周恩來:“我們不簽含有重大危險之協定”,“寧可戰而失地,不可在談判中失地”。
至此,和平解決東北問題已全無可能。中國共產黨明確主張:立即動手大破北寧路及沈陽附近之長春路,立刻動員全軍趁敵立足未穩之時“堅決徹底殲滅國民黨進攻軍隊,愈多愈好,不惜重大傷亡(例如一萬至二萬人)”。中國共產黨此時決心之大,可以想見。
3月22日晚,蘇聯大使奉命通知國民政府,蘇軍將於4月底前全部撤退完畢。與此同時,蘇軍以瘟疫、交通不便等各種借口推延國民黨軍隊沿長春路北進,以配合中共破壞北寧路及沈陽附近的長春路,便利中共軍隊迅速接防蘇軍撤退的各個城市及戰略要點。中國共產黨為此要求東北局:“全力控製長哈兩市及中東全線,不惜任何犧牲,反對蔣軍進占長哈及中東路,而以南滿西滿為輔助發展方向。”中國共產黨甚至考慮:“力爭我黨占領長春,以長春為我們的首都”;在取得蘇軍同意後,東北局亦應準備遷往長春。
3月27日,在馬歇爾的催促下,國共之間達成了一項關於派遣停戰小組到東北調停的訓令。但它對國共兩黨實際上都沒有約束性,形同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