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月餅的曆史:最初源於軍隊祝捷食品 (圖)

(2007-09-24 19:08:29) 下一個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明代的《西湖遊覽誌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說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誌會》曰:“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

  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麵塵,點綴胭脂跡。戚裏相饋遺,節物無容忽……

  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製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

  國外也有中秋節,如日本的“月圓節”,朝鮮的“秋夕”,泰國的“祈月節”,印度的“明月節”,老撾的“月福節”,印尼的“德賽節”。節日期間也賞月、拜月、祭月,家人團聚吃“月餅”,隻是日本節日之夜是用瓜果米飯團賞月,泰國用米粉製壽桃祭月,朝鮮用豆粉、糖蒸糕合家享用。

  我國月餅品種繁多,按產地分有:京式、廣式、蘇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從餡心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

  其中,廣式月餅是目前最大的一類月餅,起源於廣東及周邊地區,目前已流行於全國各地,其特點是皮薄、餡大,通常皮餡比為2:8,皮餡的油含量高於其它類,吃起來口感鬆軟、細滑,表麵光澤突出,突出的代表是廣州蓮香樓及廣州酒家的白蓮蓉月餅。

  京式月餅則起源於京津及周邊地區,在北方有一定市場,其主要特點是甜度及皮餡比適中,一般皮餡比為4:6,以餡的特殊風味為主,口感脆鬆,主要產品有北京稻香村的自來紅月餅,自來白月餅,還有五仁月餅等。

  蘇式月餅起源於上海、江浙及周邊地區,其主要特點是餅皮酥鬆,餡料有五仁、豆沙等,甜度高於其它類月餅,主要產品有杭州利民生產的蘇式月餅等。

  滇式月餅主要起源並流行於雲南、貴州及周邊地區,目前也逐漸受到其它地區消費者的喜歡,其主要特點是餡料采用了滇式火腿,餅皮酥鬆,餡料鹹甜適口,有獨特的滇式火腿香味,主要產品是昆明吉慶祥生產的雲腿月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