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伊斯蘭教綜述及伊斯蘭教在中國

(2007-08-29 10:19:00) 下一個

伊斯蘭教綜述
 
  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和基督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紀初誕生於阿拉伯半島。它是由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創,目前世界上有10億多信徒,他們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國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亞、西亞、東南亞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國;有些國家還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伊斯蘭教誕生於阿拉伯半島的社會大變動時期。四方割據,戰亂頻繁。內憂外患,危機重重。在宗教信仰上,原始宗教盛行,人們崇拜自然物體,並且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時,猶太教和基督教也開始向半島傳播,但它們的學說並不適合這種形勢。因此實現半島的和平統一和社會安寧是阿拉伯社會的出路。這時候先知穆罕默德出現了,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為口號,提出禁止高利貸,"施舍濟貧""和平安寧"等主張,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要求。伊斯蘭教就是在這樣一個轉折的時刻誕生的。

  伊斯蘭教認為除了安拉再沒有神,反對信多神、拜偶像,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本意“順從”。順從安拉旨意的人,即“順從者”,阿拉伯語叫“穆斯林”,是伊斯蘭教徒的通稱。在中國,穆斯林也稱安拉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類傳布伊斯蘭教的。伊斯蘭教的曆史,從穆罕默德開始傳教之年算起,至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多年曆史,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徒,分布在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不論在什麽地方,穆斯林之間都互稱兄弟,或叫“朵斯梯”,彼此見麵出“色倆目”,或簡稱道“色蘭”,以示問候。色倆目或色蘭,阿拉伯語意作“安色倆目爾來庫姆”,即“願安拉賜給你平安”,回答時說“瓦爾來庫姆色倆目”,意思是“願安拉也賜給你安寧”。

  從公元七世紀初直到十七世紀,在伊斯蘭的名義下,以阿拉伯半島為中心,曾經建立了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莫沃爾王朝、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一係列大大小小的王朝帝國;隨著時代變遷,這些盛極一時的王朝都已成為曆史陳跡,但是,作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蘭教”卻始終沒有隕落;它從一個民族的宗教成為一個帝國的精神源泉,爾後又成為一種宗教、文化、政治的力量,一種人們的生活方式,並且在世界範圍內不斷的發展著。

  流派

  遜尼派 全稱"遜奈和大眾派",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正統派,人數約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中國的穆斯林大部分屬於此派。

  什葉派 什葉派是與遜尼派、哈瓦利吉派、穆爾吉埃派並稱為早期伊斯蘭的四大政治派別別。"什葉"的意思為"黨人"、"派別"。該派以擁護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裏及其後裔擔任穆斯林的首領-伊瑪目為其主要特征。目前全世界約有什葉派穆斯林8000萬人。主要分部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門、巴林等地區。

  聖地和節日

  1、三大聖地:麥加,賣地那,耶路撒冷。

  2、主要節日有開齋節(伊斯蘭教曆10月1日),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曆12月10日),聖紀(穆罕默德誕辰教曆3月12日)。

=============================================================================
 
伊斯蘭教在中國
 
曆史

唐代稱阿拉伯為“大食”。永徽二年(651年)正值第二任哈裏發奧斯曼當政,他曾派使節到長安見唐高宗,介紹國內習俗和伊斯蘭教情況,這是阿拉伯與中國在外交方麵的首次接觸。其後來往的人員主要是商人。隨著來華人數的增多,至宋代,來華穆斯林與當地居民通婚,改宗伊斯蘭教者有增無減,其子子孫孫久居長安,成為中國穆斯林的先祖。在五代北宋之際,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的一些民族也隨著哈拉汗王朝(黑汗王朝,以楚河流域為中心建立了汗國)的分合,陸續改宗伊斯蘭教。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燕京,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這時西亞、中亞各族穆斯林大批來華,使伊斯蘭教在中國進入全麵發展的新階段。

分布

伊斯蘭教在中國的主要分布我國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10個信仰伊斯蘭教,占少數民族人口的19.3%,人數有1760多萬人(1990年統計)。

教派

伊斯蘭教傳入寧夏後,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五個教派,即格底木教派、虎非耶教派、哲合林耶教派、格底林耶教派、伊合瓦尼教派。這五個教派的基本信仰都屬遜尼派,其教規律法又都崇信遜尼派的哈乃飛學派。

清代寧夏的穆斯林中形成許多著名的門宦。門宦是清代對蘇非教團的意譯,現代學術界所謂的中國伊斯蘭教門宦製度,則指發展得比較充分、比較典型的蘇非教團的組織管理方式。門宦製就是教主製,每個門宦都有一個被神化了的世襲教主,他既是門宦的精神領袖,又是世俗領袖。在宗教遵行方麵,門宦不太重視教乘的五功,而專注於教乘的靜修與參悟,尤其沉湎於念誦齊克爾(祈禱會)。門宦認為,隻有修煉道乘,才能接近真主。各門宦的功修方法均較獨特,大都秘不外傳。

格底木教派 格底木是阿拉伯語,意為古老的和尊古的。該派是中國伊斯蘭教最古老的一派,源於阿拉伯地區的遜尼派。約有二分之一的寧夏穆斯林皈依此派,尤以涇源、西吉、固原、同心、靈武、平羅各縣和吳忠、青銅峽市最為集中。此教派實行互不隸屬的單一教坊製,教權結構較為楹散。其教坊通常以一個清真寺為中心,寺中設開學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學阿訇等,開學阿訇是教坊的最高首領—伊瑪目,主要職責是率眾禮拜、開經霽學、傳授經典、執掌教規教法、料理宗教事務。在長期的發展中,此派受漢族儒家思想影響,一些宗教儀式中可見有漢族習俗痕跡。

虎非耶教派 虎非耶為阿拉伯語,意為悄悄的、暗暗的、低聲的。該派主張低聲念誦齊克爾,所以又稱低念派。虎非耶教派念記主詞時,要停止呼吸,連續不斷地低聲默誦。其修行人員多是一種巡遊的苦修者,通常沒有固定的行教區,也沒有隸屬的教坊和清真寺。該派支係甚多,互不統屬,各自為教。清末以來,寧夏地區形成了洪門、鮮門、通貴三個門宦。洪門門宦的創始人是同心縣人,傳統的中心地在同心縣的洪崗子,故稱洪門。鮮門門宦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首領稱太爺,其第一代太爺姓鮮,故稱鮮門,傳教中心在西吉縣的前岔。通貴門宦民國初年創始於賀蘭縣通貴鄉,以地點得名,其傳教區主要在賀蘭、永寧、平羅諸縣。

哲合林耶教派 阿拉伯語哲合林耶意為公開的、響亮的、高揚的。該派主張高聲念誦記主贊聖詞,此與虎非耶教派正相反,故又有高念派之稱,哲合林耶教派形成於清乾隆年間,其創始人馬明心(1719~81年)字複性,又名真衛,經名伊卜拉欣,道號維朵耶.屯拉海(意為維護真主之道的人)。他在雍正年間曾在也門沙孜林耶道堂留學,回國後在循化、河州等地傳授哲合林耶教旨。清代,哲合林耶曾掀起數次大規模的武裝行動,以金積堡為中心的西北回民反清首領馬化龍就是其第五任教統。二十世紀初葉,哲合林耶教派的教徒,僅在寧夏就達11萬人,曾是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教派。這一教派在寧夏的門宦主要有兩個,即沙溝門宦和板橋門宦,前者又稱北山派,後者又稱南川派。沙溝門宦的傳教根據地在西吉縣沙溝,教眾主要分布在西吉、海原、固原、涇源等縣和吳忠市。板橋門宦的傳教根據地在吳忠的板橋,教徒主要分布在吳忠、靈武、固原等地。該教派因曾多次抗清,均被清廷鎮壓,遭到血腥屠殺,故此常自稱為血脖子教門。

格底林耶教派 阿拉伯語格底林耶意為大能者。該派受佛教、道教影響較重,主張通過靜修參悟、誦念「無字真經歌」達到認主的目的,所以又有清真和尚、清真道士的別名。相傳該派源於蘇非派卡迪裏教團,在中國的創始人相傳為穆罕默德的二十九世後裔和卓阿布都.董拉希。寧夏的格底林耶教派主要分為韭菜坪門宦和齊門門宦,前者以韭菜坪(今海原李俊鄉)拱北為中心,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地區;後者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縣七營、梁家堡和同心縣的石岑等地。

伊合瓦尼教派 阿拉伯語伊合瓦尼意為同教兄弟。因主張遵經立教,也被稱作遵經派。又因這一教派反對門宦製度,提倡穆民皆兄弟,故又被稱為伊斯蘭維新派。該教派民國初年首先出現於同心、吳忠一帶,至1934年才在馬鴻達的扶持下發展起來。伊合瓦尼教派是受十八世紀阿拉伯半島興起的瓦哈比派及該派所進行的伊赫萬運動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帶有革新色彩。其實該派和格底目派的信仰是大體一致的,隻有在具體的宗教儀式上兩者才有差別。伊合瓦尼教派提出的遵經革俗,主要是要改革一些陳舊的習俗和非伊斯蘭的禮儀。例如,伊合瓦尼認為:念經不應接受報酬,不應以尊貴的《古蘭經》作為謀生發財的工具;定期的蓋德爾拜、白拉提夜拜、登霄夜拜等副功拜是異端,應予禁止;不應為聖人修拱北、拜拱北,不應作聖紀等等。

清真寺

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所以清真寺內沒有任何由人形和動物形組成的偶像圖案。寺內裝飾大多以阿拉伯文、幾何圖紋和花卉畫紋組成抽象圖案為主。中國的清真寺有兩種類型,一是殿堂式清真寺,具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多采用四合院式,一條中軸線貫穿始末,禮拜大殿有起脊的屋頂,大殿平麵一般有三種形狀,如凸字形、工字形、矩形等。寺門大多與中國寺廟式大門類似,這是與中國文化結合的產物。另一類是阿拉伯式清真寺,外觀造型為穹頂式建築,大殿上一大四小半圓形綠色穹頂,頂上一彎銀白色新月。但新疆的清真寺大殿一般為平頂結構,門樓高大或有尖塔與拱狀大門相連,木、磚、石裝飾具有新疆風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shop 回複 悄悄話 伊斯蘭教堪稱邪教,世界上有伊斯蘭的地方就有暴利、綁架、暗殺、衝突、矛盾和愚昧
事後勃 回複 悄悄話 沒有什麽獨到的信息。全是中國大陸教材上的內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