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另類曆史盤點——中國朝代大排名

(2007-07-02 08:23:13) 下一個

另類曆史盤點——中國朝代大排名

作者不詳

宮廷

  宋、清、元、漢、唐、隋、秦、晉、明

  評說:宮廷是王朝的核心,其規模、用度可直接比照出它的是否節儉奢糜,是否體察民情、珍借民力,也可以看出政權的效能與風氣。當然,不能完全以節儉衡量朝廷的廉能,國家富裕程度是宮廷開支的基礎,隻有窮奢極欲、“超前”享受而傷民才值得鄙棄。

  秦建阿房宮,仿修各國宮殿,大築皇陵。後宮佳麗過千。

  漢蕭何建未央宮,武帝營建章宮,成帝作昭陽官,王莽造九廟,靈帝作玉堂殿、萬金堂。高祖、文、景三帝,宮女僅十幾人;武帝、元帝時後官三千嬪妃,有六七萬人投入牢中。多被淨身充為太監,如司馬遷。

  晉武帝大選嬪妃,幾千人入宮,滅吳後姬妾近萬人。

  隋文帝極為節儉;煬帝造迷樓,建仁壽官、顯仁宮,開西苑,造龍船及雜船幾萬艘,宮女數千人。

  武則天建萬象神宮、“天堂”,鑄天樞,唐製,後妃一百二十人;玄宗時代,宮女四萬人,太監四千餘人,其中三至五品的太監逾千。

  宋太祖限定宮中宦官為五十人,曆代皇帝都未超出此數。真宗大興土木,徽宗建延福宮、萬歲山,征“花石綱”。元以蒙古貴族子弟入宮侍候君主,因而太監人數不會很多。世祖建皇宮,極為雄偉。

  明堪稱太監帝國,明末時競達十萬之譜;宮女九千人。太袒建南京宮殿,成祖建北京宮殿。明十三陵豪華奢侈,為曆代皇陵之最。

  清宮女一百三十四人(不計慈寧官);康熙時太監儀四、五百人,最多為乾隆時的二千八百餘人,光緒時減至不足兩千人。清襲用明故宮,建避暑山莊、圓明園、頤和園。

  以明清兩代皇宮花費作比較,明每年開支一百六十一萬兩。清每年開支三萬兩(1690年統計)。清最大的敗筆是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

效能

  清、秦、元、隋、唐、漢、宋、晉、明

  評說:有人認為,專製的政府較有效能。此說不確。明是中國最專製的王朝,其政府效能卻十分低下。還有人認為,廉潔可以產生效能。此說也不確。宋是曆代最節儉的王朝,其政府效能仍不高。對王朝而言,皇帝的勤政,中樞機構的精簡,地方製度的完善,是最為重要的。

  秦建立皇帝製度,實行獨裁與恐怖鎮壓政策,令行禁止。它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內完成那樣多的重大改革,就是明證。

  西漢中央政府權力逐漸增大,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弱化;東漢則相反,至末年朝廷已形同虛設,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發生。

  晉大封宗室,各自為大。朝令不得而行。

  隋軍國大事由內史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地方官由吏部任免,加強了效能。

  唐初襲隋三省製,往往不能協調,貽誤軍國大事;後以政事堂為最高權力機構,提高了中央工作效率;再後又以翰林參預機要,削弱宰相職權;至藩鎮時代,中央指揮係統幾乎癱瘓。

  宋以擴大皇極為中心建立一套龐大的官僚體製,其後越來越膨脹,凡職都得皇帝親自任命,凡事都要皇帝指揮因而常常陷於停滯。

  元改三省製為一省製,以提高效能。

  明初為丞相製,不久改內閣製,皇帝高度獨裁又多怠於理政,特務盛行,官吏俸祿極低,黨爭不息,明亡時滿朝文武競呼之不至。

  清改內閣為軍機處,職掌軍國大事。特點是,一,除皇帝過生日和過年,幾乎無一日不辦公,緊急時還要加班至夜半,令人想起“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二,辦事快,每日處理折奏數十上百件,皆當天辦完,這種效率,為曆朝所不能比擬,就是民國與共和國政府都應為之汗顏;三,辦事機密。地方政府也基本完善,它的省、縣建製至今還在現代型體製下沿用。清末盡管出現官場腐敗,變亂不斷,仍能維持整個政治、社會結構的穩定性,最後以和平力式交出政權,世界史上都堪稱罕見。

人口

  清、宋、明、元、唐、隋、漢、秦、晉

  評說:人口包括兩項指標。一為統治的絕對人口數,這表示王朝的強盛程度;一為統治時期人口的淨增長,這表示社會民生的富足與安定。

  清以絕對人口過億,及數倍的人口增長,遙遙領先於其他各朝。二十世紀常說的“四萬萬五幹萬同胞”,就是清朝創造的人口數字。宋以初年的三千餘萬,至南宋時達七千餘萬,可見北宋一朝對人口的貢獻。(一說為,宋從韌年不足兩千萬。至徽宗鼎盛時達四千六百萬。)明以元末五千餘萬人口起家,到滿清入關時官方統計為六千餘萬,史家估計還應再加上“隱戶”,約數也隻能恢複到南宋盛時的標準。終元一代,人口略有增加而不顯著。唐人口多維持在四、五千餘萬,安史與黃巢之亂時有所減少。隋初年人口繁庶,末年大亂人口銳減,兩漢出現過兩次從人口凋零不足兩千萬)至人口大增(五幹餘萬)再人口劇減(不足兩千萬)的過程,漢的失分,主要在長達四百年的時間裏,總增長幾乎為負。秦在滅六國的過程中,中國總人口呈大幅下降趨勢;“建國”後民生極苦,不會對人口增長有所貢獻,但也不至於再象戰爭年代那樣劇減,秦始皇二十六年時人口約兩千萬,這應該是秦朝人口的基本數字。秦的幸運在於它很快覆亡,無須對王朝結束後、兵禍連連造成的人口流失負責。晉的人口最少(一千六百餘萬),增長為負數,敬陪末座。

民生

  清、明、唐、漢、宋、隋、元、晉、秦

  評說:民生即人民生活,在漫長的農業經濟社會中,最主要的人民就是農民。每個王朝都有其興亡史,同一王朝不同時期的人民生活,差別是極為巨大的。我主張分兩方麵討論。一是承平時代,人民富到什麽程度,富了多久,二是離亂時代,人民窮到什麽程度,然後綜合給出一個排名。

  秦民是最為痛苦的,飽受奴役,徭賦極重,刑法苛刻、沒過上—天好日子。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陳勝、吳廣就反了。

  晉民也不好過,但滅吳前十來年,尚能勸課農桑,減輕賦役,形成暫時繁榮。

  元民分四等,從事農耕的漢人、南人地位低下。國家對人民采取搜刮政策;可取之處是尚知以農桑為本,尤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元代民變不因饑寒而起。

  隋開皇之治二卜餘年,民生尚稱繁庶;煬帝窮兵黷武,民變四起,天下大亂。

  宋是兩極分化的典型。一是士與民的貧富懸殊,知識份子和官吏生活優遊,一般百姓窮苦。二是城與鄉的差別較大,財富集中在繁華的都市(如《清明上河圖》),農村則十分貧瘠。宋雖經濟發達,卻始終無法解決“積貧”一弊。

  漢是第一個強盛王朝。又極為重視農耕,但農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並不及我們想象的那麽高。最好的情況是文景之治以後,一般百姓都能吃到梁肉。兩漢的承平時代約為二百年,而窮兵黷武、兵禍戰亂導致人民飽受疾苦的年代也占了二百多年。赤眉、綠林、黃巾起義,皆為民不聊生的結果。

  唐在安史之亂前的約一百三十餘年,人民遠比漢時富足,“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徭賦也遠低於漢、晉。安史之後,兩極分化(“路有凍死骨”),兵役極多(《兵車行》),許多農民破產、激起殺人如麻的黃巢之亂。

  明前期的約一百五十餘年,民生富庶,“百姓充實,府藏衍溢”(《明史》)。嘉靖以後開始凋敝,進入苦難階段,明末更是饑民遍地,四方起義(“迎闖王、不納糧”)。清自康熙至道光,約二百一十餘年間,百姓多能維持小康。太平天國以後的半個多世紀,民生受到巨大影響,及至晚清,民窮財盡。有清一代,無饑民引發的起義。

民族 

  清、漢、唐、隋、明、宋、晉、秦、元

  評說:這一項是指“大中國”範圍內,各民族之間,尤其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係。

  元的民族關係最差,公開實行種族歧視政策,人分四等。蒙古帝國西征滅國四十餘個,屠殺許多民族,毀滅許多百萬人口的城市。元初南下時,掠民為奴;統治時期大肆搜刮;元末亡於民族起義。

  秦滅六國,以暴力與暴政消滅民族差異,奴役人民,終於激發民變,各國貴族勢力乘機而起(亡秦必楚)。

  晉時外患並發,致使五胡亂華。永嘉之禍後,中原百分之八十的漢民南渡,造成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徒。

  宋弱,偏好意氣用事,對夏、對遼、對金用兵,多以不平等條約收場。靖康之恥後,中原大部分的漢民南渡,造成中國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遷徒。

  明以民族起義推翻元朝,卻未能繼承蒙古人建立的龐大的帝國疆域,重新縮回到狹小得多的漢民族傳統區域內。明最後以外族的大舉入侵徹底覆亡。

  隋在數百年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建國,本可以開創如漢、唐一般的盛世,卻窮兵黷武三征高麗,急速將氣數消耗殆盡。

  唐憑借兵力,降服突厥、契丹、高麗和西域,有天下歸心之勢。但這種關係並不穩定,如東突厥,前後耗時一百二十年才擺平。與吐蕃之間更是負多勝少,還被人家攻入長安,幸以和親方式得到一時太平。安史之亂是民族關係的最大敗筆,自此唐王朝一蹶不振。

  漢花了一百年,才在對匈奴的戰爭中轉劣為優,又花了七十年,終於使南匈奴歸藩。漢首創和親外交,經略西域,胡漢和睦雜居,皆可圈可點。但東漢又有一百六十年的羌亂,埋下日後五胡亂華的伏筆。不過亂因之一的匈奴人,競以“光複漢室”為號召,可見漢朝在外族心目中的地位。

  清最大的敗筆是人關後的“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及鎮壓準噶爾部的大屠殺。最大的成功是創造“五族共和”(和平),解除了曆代王朝都感受到的周邊民族的威脅。對西藏,確立達賴、班撣的精神領袖地位,並使其影響蒙古,達到軟化兩個原本極為強悍的民族的目的;實行改土歸流、分割西藏與青海,蠶食和限製了藏人的傳統專有地域。對蒙古,更以滿清公主下嫁蒙古王公為定製;“蒙滿一家”的結果,是滿族全部被漢化之後,蒙族也幾乎被漢化了一半。對“西域”,將之收為新疆。中國曆史上的幾乎所有外敵,全部被清朝變為中國人。中國曆代所遭受的侵略戰爭,也全都變成了“兄弟鬩牆”。這種多民族、多文化和平共處的國家形式,不但為中國曆朝曆代所僅見,在世界上也是最成功的範例之一。當清朝結束時,五族大體上沒有分裂,尤其是沒有相互仇殺,還能同仇敵愾對付西方列強的入侵,滿清皇室仍享有尊號及優渥待遇多年,不能不說是它卓越的民族政策得到的回報。

文化 

  清、宋、明、唐、漢、秦、隋、元、晉

  評說:文化的含義,不僅僅是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筆記小說,主要還應包括科技、教育、生產營造的進步,及文物典章製度。此條是指綜合排名。

  秦統一漢字及度量衡製度,建立中央集權,功莫大焉;但焚書,夷滅各國文化的豐富性,罪莫大焉。

  漢發明造紙,創立有中國特色的修史方式。

  晉佛教漸盛,時興清談。

  隋創立的政治典章製度,為中國王朝製度的經典唐為文學、佛學的高峰時代,建築宏大,發明印刷術。

  宋發明活字印刷、火藥、指南針,文學、藝術、出版發達。

  元製造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火炮,戲曲創作繁榮。

  明器物精巧,文學繁榮並逐漸通俗化,著述極豐超越前朝。

  清容納多元民族文化,集中國傳統之大成,手工業發達,開始大量接受西方文化。

  影響秦、清、漢、唐、宋、明、元、隋、晉

  評說:這一項,主要是指曆代王朝對後世的影響力,不是指曆史地位。其次,也包括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秦所以排在首位,乃因它是統一的“中國”之源;它開創的中國疆域,大致維係了近兩千年;它的朝代名、成為中國在國際上正式的、永久國名(China);它是中國主體民族漢族的創造者,漢文字的定型者,兩千餘年政治典章製度的創建者。

  清緊隨其後,因為它突破了自秦以後維係了近兩千年的大致成型的中國傳統疆域,而形成現代中國的巨大版圖;它使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的存在,並承認占有這一遼闊疆域的事實;它化解了諸多周邊國家、地域和民族曆史上長期對中國構成的威脅,創造五族共和(共同和平)的宏大格局;它是接受外來文化最多的一個朝代,是漢人洋化的開端;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使中國人成為世界上人數最龐大的族群。

  漢形成了中國的主體民族,以及在世界上獨領風騷、影響後代至為深遠的漢文化;它使西方人知道,東方存在著一個極為強盛的文明國家。

  唐接受容納了大量的外來民族和文化,是留給後世漢文化經典最多的朝代;它的兵力,曾抵達鹹海和印度;它獲得周邊各國的尊重。

  宋形成影響中國上千年的“傳統”倫理觀;對後世文化影響亦不可低估。

  明使通俗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跟海外的民間交往頻繁。

  元兵力橫掃歐亞大陸;奠定了中國戲劇的基石。

  隋創立科舉製,影響以後曆代的政體與學風。

  晉形成士大夫習氣,至今猶存。

結局 

  清、元、漢、宋、晉、明、隋、唐、秦

  評說:每一個王朝都有自己的興亡史。有興就有亡,有開端就會有結局,這是很正常的。朝代的結局應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王朝的結局,即它的下場如何;一是它所統治的國家的狀況,即它在怎樣一種背景下收場,善後如何。

  秦:皇帝被宦官所殺,皇室向義軍投降;天下大亂,群雄逐鹿。

  漢:皇位禪讓於權臣;天下大亂,分裂為三國。晉:皇帝被外族所殺;中原淪陷,衣冠南渡。

  隋:帝被叛將所殺;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唐:皇帝被叛將所殺;群藩割據,中國大分裂。

  宋:皇帝被侵略者俘虜,另立偽政權;中原淪陷,民族大遷徒。

  元:皇帝逃往草原;民變四起,“分裂”為中、蒙兩國。

  明:皇帝自殺;義軍攻入京城,異族入關,征服全境。

  清:皇帝遜位,享尊號、皇宮不變;各省紛紛“獨立”、大中國版圖基本完整。

  清的結局堪稱最為完美。元次之。漢帝禪位後,尚能安享天年;三國也不算太壞。宋徽、欽二帝雖然被擄去受盡汙辱,到底比丟了性命要好;而且宋室在江南建立南宋,還有一百五十年的國祚。晉帝被殺;東晉國祚也獨短。明帝死得很慘,整個中國亡於異族;但仍有南明殘局十餘年,及奉明為正朔的台灣軍政府二十年:隋帝死於叛將之手,群雄並起而終未能分裂中國。唐帝同樣死於叛將,中國即近人大分裂期(五代十國)。秦在天下大亂中覆亡,整個中國處於分裂戰亂之中。

  綜合排名

  清、漢、唐、宋、明、元、隋、秦、晉

  評說:以上共十八項,每項第一名8分,第二名7分,依次遞減,第九名0分。每項得分相加,即為各王朝的總分數。滿分為128分。

  清124分,漢87分,唐80分,宋74分,明64分,元58分,隋45分,秦29分,晉15分。

  這隻是一個粗略的排名。有些項目的分量較輕,有些則較重,似乎不應該在比例上完全相等。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先求出幾個內容相關的“弱項”的平均數,再一起計算總分排名。我提議留給讀者自己來做。

值得一說的小王朝

  現在來討論小王朝。

  總的來說。小王朝是中國處於分裂、戰亂時代的政權,國勢既談不上強大,民生也飽受疾苦。具體而論,卻不是所有的小王朝都一無是處。在中國曆史上那漫長的黑暗歲月裏,有些小王朝的光輝,甚至比某些大王朝還耍奪目。

  我們先看看,分裂時代有哪幾段較好的時光,即“亂世中的治世”——

  兩晉南北朝:前秦符堅,十年盛世;劉宋元嘉之治,二十至三十年;北魏文成、馮太後、孝文,四十七年;蕭齊永明之治,十一年:蕭梁天監之治、三十年。

  五代:後唐明宗之治,八年。

  遼、金、南宋:遼蕭太後聽政,二十七年;遼興宗耶律宗真,二十年;金世宗完顏烏祿,稱“小堯舜”,二十八年;南宋孝宗趙慎,二十七年。

  筆者認為,稍好的小王朝有:北魏、金、遼、南宋、梁、劉宋、孫吳、蜀漢

  北魏:鮮卑族拓拔氏所建,占據中原,立國一百七十年,軍事強大,出過幾位有作為的皇帝如太武帝、文成帝、孝文帝,及一位臨朝稱製達二十五年馮太後。他們統治中國北方前後達七十餘年,出現一片升平景象。北魏最大的貢獻是朝廷下令實行漢化,使“五胡”消失於中原,為中國的重新統一和建立盛唐時代奠定了文化基石。因而被我列為小王朝之首。

  金:女真族完額氏所建,是曆代小王朝中疆域最為遼闊的,乃至超過大王朝中的北宋。曆九帝一百二十年,其中有幾個很不錯的皇帝,尤其是被稱作“小堯舜”的金世宗完顏烏祿。金朝表現出的勃勃生機與大國的風度,實在應該令代表“中國”的南宋羞慚——它給後代留下的壞印象,主要是“靖康之恥”。但如果不僅是“之恥”,而是一鼓作氣滅掉中國的話,不但可以躍身於大王朝的行列,甚至可能是最好的王朝之一。它已經為此付出了代價。其亡國之君哀宗,還是一個非常賢明的皇帝,遠非宋徽宗可比。

  遼:契丹族耶律氏所建,立國二百一十九年,是小王朝中國祚最長的,也是曆史上第一個對中國的“上國”。蕭太後臨朝聽政的二十七年,興宗親政的二十年,為遼之盛世。興宗與宋仁宗相互作書畫以贈,開創兩國間的“兄弟情誼”。遼作為小王朝,國勢實在比宋要大,隻是未能占據中原,文化及影響遠較宋為弱而已。

  南宋:立國一百五十三年,無論如何,它是由漢人建立的最好的一個小王朝。由於它的存在,中國文化和經濟的重心轉移到了南方。民族風格由恢宏變得偏狹,由開放變得內向,由豪邁變得纖秀,形成漢人的另一支——南人。南宋的皇帝似乎都不大留戀皇位,找著借口就退休。孝宗的二十餘年,算是漫長的偏安歲月中最好的一段時光。

  梁:曆五帝五十六年。它的開國之君武帝蕭衍,是中國曆史上壽命第二長的皇帝,活了八十六歲。他在位的四十八年,稱“梁武中興”,國家承平安定,尤其前三十年的天監之治,是南北朝時代難得的好時光。他雖出身軍閥,卻頗有學術修養,重文治,性情也十分仁厚。

  劉宋:由劉裕篡東晉所建,立國五十九年。它的最大弊病是皇室缺乏教養,相互殺伐,朝綱敗壞,因而被史家評為道德最沒落的時代。八個皇帝中,隻有前麵兩個皇帝值得稱道,即武帝劉裕和少帝義隆。不過就因為這兩個皇帝,躬勤政事,鼓勵農耕,減少租稅,大辦學校,使百姓安居樂業,給南中國帶來了二十餘年的元嘉之治。

  孫吳:孫權所建,立國五十二年,是三國中國祚最長的。如果從赤壁之戰三分天下開始算起,則為七十二年。孫權執政長達半個世紀。曾有過大敗曹操於赤壁、大敗劉備於彝陵的戰功。他治下吳國,卻是三國中戰亂最少、民生最安定的國家。吳的興起,使中國的東南部徹底漢化,經濟富足,成為後代王朝遭受外來侵略時的退身之地。

  蜀漢:劉備所建,立國四十三年,是三國中國祚最短的。他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劉禪、卻是中國曆史上在位超過四十年的十四個皇帝之一。劉禪小名阿鬥,已經成為愚憨的代名詞;他的丞相卻不可小覷。諸葛亮治蜀12年,後又有蔣琬等人主持大政,直到被滅之前的最後六年,政權才落到宦官手中。基本上,這個王朝是幾位能臣幫他管理的。弱主無能,還不失厚道,強軍壓境無力抵抗即出城迎降,使一朝臣民免遭屠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