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淺析劉伯承元帥軍事指揮藝術

(2007-06-27 12:37:53) 下一個

淺析劉伯承元帥軍事指揮藝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大詞典》的人物篇應該是國家對我軍將帥最權威的評價了,其中對劉帥的軍事指揮方麵的評價為軍事指揮藝術卓越。這裏我作為一個軍史愛好者對劉帥的軍事指揮藝術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善於應付複雜局麵

長征時期劉帥在紅軍的危亡關頭,重新出任總參謀長兼軍委縱隊司令,此後強渡烏江、智取遵義、襲占婁山、參與指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彝海借道、強渡大渡河、側擊瀘定橋,為紅軍的轉折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在百團大戰後的最艱難的歲月中,實施了敵進我進戰略,其經驗在被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在各根據地推廣,幫助我軍走出困境。

解放戰爭時期,和其他戰區作戰任務比較單一、主要是解決本戰區問題不同,劉帥部處於中腹位置,關聯四方,牽動著我軍全部戰區的戰略平衡,因此,劉鄧軍實際上是我軍的一支戰略機動部隊,所以,很多軍事行動並不是僅僅為了自身。如上黨、邯鄲戰役,一出隴海路戰役,豫皖邊戰役,挺進大別山等等。這樣性質的作戰,其軍事行動往往帶有戰略性質,完成起來往往要克服自身困難,甚至為了全局作出犧牲,因此,也更加複雜,更難以完成。 鑒於劉帥在上黨、邯鄲戰役中的卓越指揮才能,在敵軍全麵進攻時,毛澤東在黨的會議上說今後問題的解決,還要靠劉伯承再打幾個勝仗,這也從另一方麵說明了劉帥部的戰略作用。

二、勝率最高。

劉帥做為我軍的軍事主官(長征途中任軍委縱隊司令、先遣縱隊司令,八路時期任129師師長,解放戰爭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中野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其親自策劃和指揮的戰役保持了不敗記錄,劉帥的出色指揮使第二野戰軍獲得了劉鄧常勝軍的美譽,劉帥也獲得了邊區政府的常勝將軍錦旗 

三、往往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作戰,但又善於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

比較典型的戰例如:

紅軍時期:智取遵義、巧渡金沙

抗日戰爭:七亙村之戰(殲日寇400多,我軍傷亡僅30多人),黃崖底之戰(殲日寇300多我軍僅傷亡30多),神頭嶺之戰(殲日寇1500多,我軍僅傷亡240餘),長樂村之戰(殲日寇2200餘,我軍傷亡800餘)

解放戰爭:2野的根據地中心在太行山,是非常貧窮的,2野主力為了配合各戰區作戰,長期出外線作戰,補給嚴重不足,多次戰役中由於此因素(和諸葛六出岐山一樣),限製了野戰軍的續戰能力。內線也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和彈藥裝備部隊,同時經營地方的幹部力量薄弱(劉鄧出外線期間,根據地由滕代遠、薄一波負責,與東北局和華東局的領導力量力量比起來簡直沒法比),所以新的野戰軍組建緩慢,長期以來,2野主力數量上難以擴大,一般隻有3野的一半,挺進大別山後連3野的1/3都不到了,比47年後的四野就更差得遠了。然而整個解放戰爭2野殲敵量為230萬,剿匪114萬,付出的代價不過是傷亡21萬。(3野殲敵245萬,自身傷亡近60萬,四野殲敵180多萬,剿匪115萬,自身傷亡28萬)2野效率最高,典型的投入少,產出大。

四、部隊戰鬥力的發揮程度高

打仗是要看條件的,100萬軍隊殲滅10萬敵軍和10萬軍隊殲滅5萬敵軍,誰更出色,不言而喻,這充分說明,作戰是要看條件的。一個優秀的指揮員,他應該是能將部隊的戰鬥力發揮到很高的水平,甚至是極限,這才是最見一個統帥軍事能力的地方。部隊戰鬥力的發揮我們不妨舉幾個例子說明:

1
、上黨戰役:劉鄧部31千人對閻軍38千人,殲滅其35,此時,劉鄧部的裝備為6門山炮,開戰前臨時擴充了不少新兵,老兵多者不過才5發子彈。這一仗劉帥讓一支遊擊裝備的部隊,發揮出了正規野戰部隊的戰力,進行了一場大兵團的殲滅戰。

2
、巨野戰役:劉鄧部5萬多人獨挑11師和5軍兩大主力,兵力基本相當,我軍不落下風,殲滅11師一個建製團(這是11師淮海戰役前唯一的一次建製損失),而此時,其他任何戰區還不能和敵主力抗衡。

3
、魯西南戰役:殲敵近6萬人,是我軍在敵軍處於戰略進攻的大背景下,依托根據地出擊外線取得的最大戰果。

4
、淮海戰役圍困黃維:此時雙方兵力基本相當,然劉鄧部由於戰役前的長期佯動,沒有得到補充,隻配有275MM山炮,其他山野炮40多門,迫擊炮200多門,平均每炮不足2發炮彈,然而卻將人數相當,裝備精良的12兵團困死。部隊這樣的效率發揮,可以說達到了極限,縱觀解放戰爭沒有第二個這樣的戰例。

5
、大西南戰役,主要由2野完成。參加大西南戰役的為220多萬人,四野及湖北軍區10多萬人(歸劉鄧指揮),18兵團10多萬,共50萬人,大西南戰役殲敵90萬,主要戰役戰鬥由2野完成。

縱觀解放戰爭各個時期,在同等的作戰條件下,2野部隊的戰鬥力發揮是最高的。

五、超前的軍事理論是軍事指揮的重要保證

劉帥熟讀古代兵書戰策,一生完成了300多萬字的軍事著述和近200萬字的外軍資料翻譯,並集中外軍事理論的成就,推出了大量我軍壯大過程中,指導我軍作戰的軍事理論,並在解放後,在其領導下,形成我軍初期培養高級指揮員的軍事教育體係和係統的軍事理論,為我軍的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深厚的軍事理論表現在軍事實踐中,體現出來了就是深邃的軍事謀略和指導作戰上的先見性:

1
、紅軍時期進行軍隊正規化,在紅軍發展壯大時期,提高了紅軍的指揮效率,進行了較為正規運動戰。

2
、黎平會議重新出任總長兼軍委縱隊司令(後為先遣司令),進行了一係列漂亮的遊擊戰,這是戰爭形式變化所致。典型的如智取遵義、巧渡金沙。

3
、抗日戰爭前準確判斷抗日戰爭性質,提出了獨立自主遊擊戰的戰略思想,進入到相持階段後實施了敵進我進戰略應對敵軍的囚籠政策”“鐵臂合圍,並且已經為今後的戰爭形式作準備,開始研究合同戰術

4
、解放戰爭上黨一戰,完成遊擊戰到運動戰的轉變(雖然比粟裕的天目山反頑戰役晚些,但作戰條件要差的多,戰果也大,同時戰略意義極大,打出了雙10協定,利在全局)

5
、我軍發展壯大後,提出了和敵軍大兵團會戰的鉗型合圍作戰模式。經略中原時的襄樊戰役、圍攻黃維是其典型 

6
、渡江戰役前預示到戰爭形式將發生根本轉變,提出了追殲戰模式下的大縱深,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戰術。大西南戰役和陳庚的南線追殲是其典範。
(其中合同戰術貫穿於解放戰爭之中) 

7
、解放後積極倡導軍隊的正規化和現代化,研究多兵種的協同作戰,臨淮關演習是這種作戰模式的第一次實踐。

8
、研究我軍和戰略戰術、結合外軍的現代化經驗,形成我軍的戰役學理論。

六、,指揮作戰極其巧妙

劉帥在戰術運用上極其靈活,戰術手段上極其豐富,很多戰例都具有傳奇色彩。如:智取遵義(兵不厭詐)、巧渡金沙(縱深奔襲)、七亙村之戰(重疊待伏)、神頭嶺之戰(攻敵所必救,出敵不意殲其救者。此戰妙在劉帥將伏兵埋伏在不理想的伏擊戰場神頭嶺上,而在敵軍連遭伏擊已經謹慎的情況下達到了出敵不意的效果)、上黨戰役(圍成打援)、邯鄲戰役(貓盤耗子,盤軟了再吃)、隴海戰役(先發製人)、鄄南戰役(巨野拖刀計後的回馬槍)、滑縣戰役(猛虎掏心:對敵實施遠距離奔襲,即避開它的前鋒據點,果斷突入它的防禦縱深,先打它的指揮中樞),巨金魚戰役(攻敵所必救,殲敵救者,攻敵所必退,殲其退者),魯西南戰役(攻其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六營集之戰(圍三闕一,暗設口袋),挺進大別山(狹路相逢勇者勝),宛西戰役(小型運動戰的典範分遣與集結相結合,分遣以撕破敵人的合擊陣勢,集結以圍殲可以殲滅之敵),襄樊戰役(鉗形合圍),淮海戰役(對整個戰役提出的戰法:夾其額,揪其尾,斬其腰,置之死地而後已。)、雙堆集戰役(傾家蕩產,圍師不闕)、西南戰役(大縱深、大迂回、大包圍),對印作戰指導(打頭,擊背,刨腹,切尾在分析敵軍配置基礎上的高度精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