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人在中國非法測繪想到:中國人怎麽就沒有情報意識?
日本人在中國非法測繪的事過去好久了,但一些問號還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裏.其中之一是:為什麽中國人就沒有這樣的情報意識呢?
前不久在一本軍事雜誌上看到沈克尼先生寫的一篇文章,講到一則故事:清政府出使日本的隨員直隸試用通判姚文棟,在日本訪問時發現了日本陸軍省出版的《兵要日本地理小誌》一書,如獲至寶.此書專講日本地理、氣候、人情、風俗、政治、曆史、物產、戶口,以及戰史、戰場等,是日本第一部軍事地理誌。令人震駭的是,這部《兵要日本地理小誌》在序中明確指出:“此書本為陸軍軍人,而今為小學課本”,“今也兵農一途,舉海內皆兵,小學生徒能讀此書,詳山勢水脈險夷廣狹,則他日或從兵事,攻守進退之劃策,有思過半矣。然則此書名為地誌,實兵家之要典。”遂帶回譯為漢文,希望印給外海水師各營,並懇切呼籲海軍派員赴日實測,以備日後之用。這是1884年,距離中日甲午海戰還有10年。
這個小小的試用通判姚文棟在翻譯《兵要日本地理小誌》全書的同時,還在卷首進行戰例分析:元朝進攻日本,專攻其西,日本得以全力防禦一方,因而得勝。德川時期,美國軍艦進入浦賀,旋入下田。俄國軍艦入大阪,旋入唐太。英國軍艦入函館,旋入長畸。東西往來,飄忽不定,使其首尾不能相顧,不攻而潰,舉國騷然。並引用日本曆史學家賴襄的話說:“元幸自一麵來耳,若自四麵來,扼吾要喉,斷吾糧道,杜絕吾兵之策應,其禍豈可勝言”。姚文棟不僅照譯原文,還從戰略的高度進行評述,如在分析對日作戰的兩條海上攻擊通道時說,一條是上海曆長崎、神戶而達橫濱。“自長崎至神戶者必經瀨戶內海。其間島嶼棋布,節節可伏,且一入下關口峽,彼若以兵絕吾後路,則能入而不能出,皆犯兵家所忌。故用兵時,此道不複可行。”另一條是“自香港至橫濱、即彼所謂南洋,一水汪洋駛行無阻,可以直搗浦賀、進逼品川,東京、橫濱皆震動矣。此正道也。”對日本陸上的戰略要點,姚文棟認為:“大抵日本之要害,其瀕於東者為橫濱,以其近東京也,橫濱之要害為浦賀,以其當海灣之口也……下關乃南北之津梁,東西之喉隘。我若扼據其地則彼餉援隔絕四不相通,為全國最要害之也。”
在《日本地理兵要》一書《附錄·西人論日本水師事宜》一段中,姚文棟紀錄了他由東京乘車前往橫濱途中,遇到兩名乘客談論近日日本水師策略,遂將二人論說要點整理附錄於書中供國人參閱。姚文棟這種處處留心的情報意識令人慨歎。這個姚文棟還利用使署隨員的身份,聯絡日本各界,廣交朋友,甚至與日本著名社會活動家片山潛也有交往。因此他也獲得了一些機密情報,如日本要在朝鮮進行陰謀活動的情報,在解決朝鮮壬午兵變的重大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順便說明, 姚文棟並不是職業間諜,隻是一個有心人而已.很顯然,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清朝小官,心裏想的是有朝一日,大清艦隊能夠登陸日本,為此應該未雨綢繆. 或者,至少,應該了解這個一直在處心積慮謀害中國的日本的下一步動態.
據學者考證,清末類似姚文棟者,還有不少.如清政府派出國外的遊曆官兵部郎中傅雲龍,以及與傅雲龍一同派出的遊曆官刑部主事顧厚還編寫了《美國地理兵要》、《巴西地理兵要》,把軍事地理情報做到了大洋彼岸。 這還是在清朝已近晚期,國家奄奄一息的時刻,而竟有這樣的中國人,真人我感佩莫名.
情報意識是什麽?那是一個大國國民的雄心.我們以前有句著名的口號叫胸懷祖國.怎麽才是胸懷祖國?當然,我決沒有讓出國的中國人都去做間諜\搞情報的意思.但發現一些對國家有用的東西,看回來,寫回來,記回來,應該可以吧?國家正在融入世界,方方麵麵都要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當然,對於那些對中國特別主要的國家,那些特別有價值的東西,多了解一點當然更好.所以,我雖然對到中國非法測繪的日本人恨之入骨,但也有一種"各為其主"的理解和超然的敬意.
由此想到今天,今天的中國人比任何時候出國都方便,一些官員還用公款去國外進行名為培訓的旅遊.他們都為國家帶回了什麽?飽飽口福\眼福甚至豔福之後,是不是也可以順便為這個恩養你的祖國做點什麽呢?我們動不動就把晚清說得一無是處,從姚文棟這個故事看,我們現在很多人包括筆者還有不如晚清前輩的地方.筆者身為軍人,除了打仗無緣出國,就拜托諸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