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途中扁擔上的銀行
(2007-02-11 14:03:27)
下一個
長征途中扁擔上的銀行
在中央紅軍長征的隊伍中,有一支由上百人組成的特殊編隊,他們肩挑金銀資財、背馱印鈔機器,在征途中積極服務於黨中央財政需求,保障紅軍物資供給。這個被譽為“扁擔上的銀行”的編隊,實際上就是流動著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就決定籌建國家銀行並委派毛澤民擔任行長。這是我們黨最早建立的全國性銀行,成為根據地經濟的重要支柱。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開始戰略轉移時,銀行14位同誌和上百名運輸員奉命組成15大隊,編入軍委直屬縱隊,在一個連兵力的護衛下參加長征。行軍途中,15大隊的成員們主要靠人力輪流肩挑100多副裝滿黃金、白洋、銀元和蘇區印製的“紅軍票”的擔子,還有一些人專門負責背馱印鈔機器。為了保管好這些紅軍的家當,他們一路跋山涉水,曆盡千難萬險。
1935年1月9日下午,軍委縱隊進入遵義城。為加強對部隊的後勤保障,紅軍成立了“沒收委員會”,由蘇區財政部部長林伯渠任主任、毛澤民任副主任,主要清查貪官汙吏、沒收土豪劣紳的財產。銀行抽調大部分同誌參加了“沒收委員會”。“沒收委員會”將沒收的穀子、玉米、糧食製品以及金銀珠寶、布匹、衣物、大煙土等,一一清點、登記造冊,然後以實物或換成資金補給部隊或散發給人民群眾。
紅軍指戰員每人隻有很少的零用錢,為讓官兵們能買到一些生活必需品,銀行利用部隊休整機會,還進行過貨幣發行和回籠工作。長征進入貴州境內,隻要軍委縱隊或紅軍大部隊在一個地方停留一天以上,銀行就要寫出布告:歡迎社會各界群眾兌換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印製的鈔票。
為避免敵人迫害使用蘇幣的群眾,銀行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紅軍撤離前用實物、銀元或國民黨的鈔票,把市麵上流通的蘇幣從群眾手中兌換回來。在紅軍離開遵義前夕,中央“沒收委員會”和銀行的同誌通宵達旦地為群眾辦理兌換工作,許多老百姓見紅軍如此為群眾利益著想,舍不得將手中的蘇幣拿去兌換,便珍藏起來留作紀念。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