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中國花紋古劍 —— 讓我歡喜讓我憂 (組圖)

(2007-02-11 14:03:24) 下一個

中國花紋古劍 —— 讓我歡喜讓我憂 (組圖)





七星龍淵(異光花紋)





幹將(異光花紋)




  中國鐵製花紋刀劍的鍛造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據〈吳越春秋〉之〈闔閭傳〉所載,春秋晚期,吳王闔閭使鑄劍大師幹將與其妻莫邪,取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鑄成雙劍,陽曰幹將,紋理類於龜殼,陰曰莫邪,呈鰻文。花紋劍的紋理有各類分法:根據表麵上光滑度,可分為平麵紋和糙麵紋;根據材料可分為鑄造結晶花紋鋼(如烏茲鋼、镔鐵)和人工鍛造(焊接)花紋鋼;根據花紋的形成可分為經反複折疊鍛打產生的折疊痕,不同金屬複合產生的銜接痕,簡單的刃口夾鋼線,熱處理產生的淬火線及不同金屬經天然或人工方法還原後產生的不同金屬本色色差。反複鍛打,其目的是從材質上減少、細化成品中的非金屬雜質,使成品的組織更加均勻;不同材料的複合使刀劍鋼柔兼濟,平衡刀劍內部應力,使之不易斷裂,同時刃口暗藏鋸齒功能;刃口加鋼不僅是簡單的節省成本的方法,也是大量打造實用破擊力強柔韌度好的刀劍的較佳方式;敷土局部熱處理則是較高級的方式。所有一切從功能上說是提高刀劍的刃峰破擊能力,同時加強其內部的柔刃性和抗震能力,在實戰中做到斷敵之刃而不為敵刃所斷。從鍛造藝術上則是增加刀劍的美感和藝術性。經以上方法刀劍上產生的花紋源於鍛鑄,自內於外通體彌布,肉眼可視,可否觸摸感覺,則視平麵和糙麵而定。但是無論何種花紋,都是客觀存在,也許其光輝會為表麵的鏽蝕所掩蓋,但隻要整理有方、研磨有術大多可以重見天日。一般來說,經專業研磨後,這些花紋不須任何表麵酸性物質處理就可以看見,如用加以輕度酸處理,花紋會更加清晰。

  市麵上常見的中國劍以明、清兩代居多。因年代久遠,缺乏保護措施,大多劍裝殘缺,劍體鏽跡斑斑,能保持品相完整者寥寥。一些古董商人,或被自身見識所限,為了顯示古劍之古,任其汙穢、襤褸,鏽蝕而置之不理;或為眼前小利所趨,在舊劍條上以人工酸形成氧化膜,用人工手法繪出花紋,以"畫紋"冒充"花紋"劍;或以殘破的舊劍條配上高仿劍裝,再以古董寶劍名兜售,意圖瞞天過海。種種手法,令廣大刀劍愛好者傷筋動骨之餘對中國劍想愛又愛不起來,嚴重破壞了中國古刀劍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傷害了中國刀劍收藏者的感情和經濟利益。目前國內各大古兵器市場,從地位顯赫的京津,曆史悠久的山西,到經濟發達的廣東,大批全仿半仿的刀劍已經占壟斷地位,甚至以流入國際市場。據拔刀齋介紹,在美國某一最大的古兵器拍賣市場近期上排的近百把中國古刀劍中,超過六成為問題刀劍,而同時上拍的過千把日本刀劍和其他數千把西洋劍(包括大馬士革刃)中幾乎無任何假貨。這固然反映出外國刀商對於中國刀劍的長期漠視和無知,但更反映出中國大陸刀劍市場的災難,是堂堂五千年文明古國刀劍收藏業的恥辱。更為可怕的是,目前市場上的高仿,超高仿花紋刀和畫紋刀技術日新月異,實在是防不勝防。對此,拔刀齋呼籲規範古刀劍市場,並聯合一批海內外真正的刀劍行家,向中國"畫紋刀劍"宣戰。

  鏽蝕劍體的修補、研磨;破舊劍鞘的整補、重製;殘缺裝具的清潔和配製是整理古刀劍必須麵對的三大關鍵問題。光明正大的整理、修補甚至部分仿配,如果方法得當,本屬於保護中國劍的正確方法之一。以現代技術或傳統工藝仿製古刀劍,本身亦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刀劍文化的路徑之一。新的刀劍並非沒有工藝水平和收藏價值,關鍵是無論整理還是仿製,是否向消費者明明白白說清楚,這是個決定性的問題。投機商人為牟取暴利,大量仿製,假造劍條、劍裝,以古董名哄騙對中國文化心存仰慕的外國朋友及本國的刀劍愛好者,這不僅擾亂了中國劍市場,也詆毀了中國刀劍文化。目前,市麵上的假劍主要有三個流派:山西派、京津派、廣東派。

  山西古稱三晉、並州,宋朝以前就以精糧刀劍而文明,有"並刀如水"之美稱,是中國著名的刀劍之鄉。此處的造假者以仿古劍條為主業,方法是以現代鋼胚為原料進行作坊式加工,做舊處理後充古刀劍。特點:外裝做工粗糙、款式單調劃一,多飾以暗八仙圖案;劍身鏽跡斑斑,且多為浮鏽,有明顯酸性物質的氣味;刀體粗重,重心過於前置。較高水平者有用夾鋼法在刃口形成規則波紋再輔以酸蝕。主要產品向全國批發,尤其向盤聚在廣州的湖北幫供貨。目前更是奇刀絕劍百出,如刀背刨出波浪型狼牙狀,劍身上刻上"大明兵部尚書王"的字樣,或用現代彈性鋼材做成百煉繞指柔的軟劍。

  相對來說,京津派的作假手法要細膩得多,這與北京文化中心地位和京城人的見識是分不開的。為了迎合外國及港、澳、台的買家,京津派多在劍鞘、外裝和花紋上痛下工夫。特點: 劍身采用老刀條,以機器迅速拋光後,用化學手法在表麵繪出花紋。且花紋誇張,顏色偏深,仔細看好象鍍了一層膜一樣。如果刀友問出處,或回答支吾,或曰此刀從某老農民,老地主,老和尚,老官人,老藏家手中重金購得,故事離奇而合理。如問花紋成因,蓋以一通花紋鋼知識,或幹脆作無賴狀,"買來就是這樣",既推脫主題,又暗留後路。如有懂行者出其花紋浮於表麵,則以花紋必須用酸咬和用化學蝕這種看似正確,實際斷章取義的托辭迷惑買家。須知以酸蝕咬的確可以增加花紋對比度和顯現度,但必須是在原有圖形紋理的基礎上的藝術加工。而酸繪的"畫紋"則是中度弱度酸與空氣結合後,迅速在金屬表麵形成的一層鍍膜。其附著力極差,一張最細的金相砂紙已經可以讓花紋全無,並可打磨下粉狀氧化物。無良刀商則利用此特點,在氧化膜未幹之際,以各種手法在刀體上繪出流水,卷雲,龜文,鰻理。寫到這裏,筆者不由想起年初本人由加拿大回國,陪同溫哥華一位外國古刀劍收藏家在京城某大古董市場的尋刀經過:一位自稱是中國古刀先行者的店家不遺餘力的在本人麵前拿出數十把奇形異紋,神鬼皆驚的中國畫紋刀。本人一時無言,而商家看本人為女流之輩,另一位則是傻老外,且當時目瞪口呆,即不斷編出奇異故事希望我們中招。最後他竟狂言當年曹操隻有五把寶刀,而他店裏就有十多把,得意忘形之態,可笑可悲。該類刀多以鯊魚皮製鞘,手法絕不含糊。裝具采用傳統方法半手製成, 遠看異彩流光,熱鬧非凡,但近看卻不耐琢磨,匠氣十足。價格多以千元美金為基本單位,誇張不凡。京津派的一個重要特點其成品多以以刀為主,劍則不多。因其考慮成本,以機器打磨,中國刀對於線條要求不高,且多為平造無脊線。而中國劍就相對講究得多,多要求脊線筆直,刃線對稱,鋒芒顯露,幹淨利落,研磨整理實非一日之工。同時裝具多有定式,不能天馬行空,亦不易瞞天過海。

  廣州派是速戰速決的現實主義派,購得廉價劍條配以惡心外裝出售,劍條以砂輪機打磨,對於古劍破壞極大。價格含糊,旨在能出手時就出手。主要由一群湖北幫從事該行業,北上京津,西至太原,東到大連。各類高仿刀劍多以現代花紋鋼做舊出售。廣州某一建築設計師在其處購得數十把天劍絕刀,耗資數十萬之巨,後經鑒定居然無一為真品。該先生氣憤之際發誓永遠不碰古董刀劍,尤其是中國古兵。假貨之患,猛於虎也!

  那麽,是不是沒有真正的中國花紋古刀劍呢?筆者有幸,見到拔刀齋收藏的近百把世界各國的花紋古刀劍,其中十數把為中國古刀劍。據拔刀介紹,其酷愛為明代糙麵花紋劍,表麵已經歲月的侵蝕氧化成暗黑色,但花紋明顯,以手可捫之,花紋多呈流水,卷雲狀。這類寶劍,拔刀絕不加以打磨,隻在表麵做些除浮繡和清潔處理。另外,拔刀亦表明了他對古刀劍整理的心得:首先,對於中國劍劍身的保存與整理,他認為應該按每一把劍的具體情況分別處置。以平麵刀劍為例,明、清古刃,如果鏽蝕不太深,劍身有條件整理,多可以除鏽、研磨使其光輝再現;而元代以前的刀劍,往往因曆時太久,鏽蝕過厚而應避免打磨,隻能稍加表麵處理,防止鏽蝕繼續滲入和深入。要保持中國花紋劍的原汁原味,同時又要使久經滄桑甚至殘破的劍光彩再現,研磨是非常重要的。一把精心研磨好的中國劍應依其原型而走,研磨師不僅要有高超的手法和經驗,還要有豐富的古兵器器型的知識和對於金屬藝術美感的捕捉力。一把研磨精良的古劍更能體現古代良工鍛煉的高超技藝,同時提高其美感。拔刀齋親身演示了一把清代平麵花紋劍的最後研磨,看到他以肉指在鋒利的刃間遊走,本人擔心佩服之極又深為感動。拔刀介紹,為避免良刃毀於某些商家的砂輪下,他每月以巨資從這些人手中搶下大批寶劍,僅這個月已經從北京,山西,天津,大連,廣州購下近百把。而經拔刀齋之手每月整理好的刀劍不超過三把。與中國"畫紋劍"不同的是真金不怕火煉,真正的平麵花紋劍需要超細的研磨。一些良刃,往往是越到後期花紋越密集和明顯。在征得拔刀齋的同意後,本人用砂紙在他研磨好的一把劍上的花紋處用力打磨幾分鍾,花紋紋絲不為所動,且更加清楚。"雖然我水平低微,但日複一日,苦心磨劍,想必也偶爾可以感動上天,磨出一兩把好劍。"一把研磨好的古劍必定是線條分明,背脊筆直,鋒刃森然,劍身花紋畢現,不同金屬層次分明,顏色分離。機械拋光,化學處理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不是在護劍而是在毀劍,是刀劍愛好者所不齒的。

  對於劍裝的翻新、修補,拔刀齋認為應尊重曆史、尊重事實。對於保存較完整的劍裝應盡可能地保持其原貌,隻進行必要的清洗、打磨就可以了。對於破損嚴重的劍裝的整理要按照史實,如果當時的工藝、材料已是現代所不可為,那麽寧可不加以改動;對於可以尋得配件的或是可以新製配件的也要按照史實,絕不能張冠李戴 ---- 分明是清朝的裝具圖案卻標出明朝的年份來自欺欺人。對於目前京津市場一些高仿的裝具的高超工藝,拔刀讚不絕口:“水平實在很高,匠人們的確耗費了很多心血。這些裝具,以傳統工藝製成,即使是新的,其本身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均相當可貴。對於刀裝,因舊刀多保存不好,重新配製本來無可厚非,甚至是一件好事。刃身如人,裝具如衣,舊衣破爛了換新裝是天經地義的。但關鍵是你必須告知消費者,相信真正的愛刀人也可以理解這一點。但是惡意以新充舊,牟取不應取的利益,則是品德問題,也屬商業欺詐行為。”

  拔刀齋認為自己首先是愛好者、收藏者然後才是商人。商人追求利潤,價格可以由商家根據商品和市場決定。價高價低,自有市場在調節,不必過於拘泥。而真偽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他的陳列室中,筆者見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清溟劍" -- 是一把晚清女裝坤劍:裝具為銅製花葉圖案,經手工清潔後,光悠色潤。劍把為原裝牛角,但裂縫和破損均經過仔細修理,打磨的不著痕跡。劍鞘為完全新製,采用舊雞翅木根據願劍鞘的尺寸複製。劍刃寒光粼粼,鋒芒畢露;劍身花紋細密,地肌分明;劍脊筆挺,直貫通體。當真是一劍襲來,天外飛仙。據拔刀齋介紹磨這樣一把劍需用一個高級研磨師一個月的時間。他收藏的絕大多數劍迄今沒有打磨,因為他認為現在的研磨工藝還不夠完美,他寧願再等,等到自己的研磨工藝再上一個台階。"十年磨一劍",拔刀齋深知個中滋味。

  中國劍是中華民族的魂魄,是中國文化與藝術的精粹,真正的中國劍應更多地為國人所認識和了解。"讓每一個中國男人都擁有一把中國劍。"


  原作者:加拿大 莫邪






春秋古劍(古花紋)





萬靈應龍(古花紋)





龍泉劍(雪花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