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評論】孫子:“威懾戰術”真正之鼻祖
《亞洲時報》文章:孫子:"威懾戰術"真正之鼻祖(作者:馬萬·莫甘·馬卡爾 / Marwaan Macan-Markar)
以美國人的戰略目標來看,美國領導下的伊拉克戰爭也許還沒有取得成功,因為它既沒有能夠"解放"伊拉克人民,也沒有能夠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這場戰爭已經成功地賦予了一部古老的亞洲思想名著以新的意義--這就是中國的軍事哲學家孫子的經典著作:《孫子兵法》。
這一周的戰爭使人們再一次想起了生活於公元前五世紀的中國思想家、戰略家--孫子,他寫下了有關戰爭理論的最古老的著作--《孫子兵法》,他將中國戰國時代中曆次戰爭的經驗教訓高屋建瓴般地總結於書中。
自從美國最初的戰略計劃--所謂的"威懾戰術"--似乎沒有產生令人滿意的效果之後,相關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而孫子的這一著作似乎一度令爭論偃旗息鼓。
很多人已經發現了華盛頓的赳赳鐵甲與中國古代思想家之間的聯係,周一的日本《朝日清水日報》上的評論是這方麵的經典評論之一。在這篇名為《孫子軍事策略的濫用》的文章中寫道:"所謂'威懾戰術'的實施--即在伊拉克戰爭的開始階段采用大規模密集型轟炸的方式進行掩護--據稱是來源於孫子的軍事策略。"
該報道還說,"這一戰術的實質是在雙方真正交鋒之前,先采用攝人心魄的方式使敵軍在心理上產生畏懼感,以促使敵軍的投降。"但是,除了"大規模的轟炸"之外,美國的作戰計劃"似乎遠遠沒有領會到孫子所提倡的最佳作戰戰略"。
在美軍通往巴格達的道路上,伊拉克的戰士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這也說明了美軍"威懾"戰術的失敗。此外,根據媒體的報道,美國的人員傷亡已經相當嚴重,有30人陣亡,還有7人被敵方俘虜。
但是推崇孫子的戰略家們卻對此不以為然。他們仍然堅信美軍現在所陷入的困難--從以凶猛的空中打擊迫使薩達姆政權崩潰的努力無果而終直至目前所遭遇到的伊軍的頑強抵抗--都不能說明孫子的戰略失敗了。
在"sonshi.com"--一個專門闡述《孫子兵法》的網站上,一位專家寫道:"在得出任何最終結論之前,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觀察。以現有的結果來判斷,盡管有關戰爭的批評層出不窮,但是(美國軍事戰略家)對孫子兵法的應用出人意料地好。毫無疑問,伊軍已經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薩達姆政權的崩潰隻不過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這同樣也是最初引入"威懾戰術"一詞的美國軍事專家Harlan Ullman的期望。在1996年,Harlan Ullman與人合著了一篇名為《威懾:快速取得控製權之道》的書,在書中引用了大量孫子的軍事思想。自從今年的一月份起,由於伊拉克戰爭的緣故,"威懾"戰術頻頻被美國媒體所提及。
Harlan Ullman曾經說,空中打擊的力度應該是毀滅性的,它能夠一舉擊潰伊拉克軍方的作戰信心。根據相關的報道,"威懾"戰術要求在戰鬥打響的前兩天裏,有大約800枚"戰斧式巡航導彈"打擊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使用這種戰略可以避免美軍陷入地麵戰爭的苦戰。
周六,Ullman對加拿大的《國家郵報》說,之前從未得到檢驗的"威懾"軍事戰略"將在伊拉克以其最極端的方式得以加冕,其力度堪比1945年的原子攻擊給日本帶來的震懾",而那次攻擊的實施者同樣是美國。
美國國防部在自己的網站上對於"威懾"戰術的解釋,更加驗證了孫子的軍事思想究竟給他們帶來了多大的影響。網站上說道:"孫子非常清楚實施'威懾'戰術的重要意義--無論是在戰爭的開端,戰爭中,還是在戰爭的尾聲。"
實際上,美國軍方官員在形容戰爭第一天對伊拉克的大規模空中打擊時所用的詞語-- 比如說"斬首行動"(decapitation)--就能夠顯露出,他們運用孫子軍事戰略的努力。在美國國防部的文件中陳述道,他建議"通過對敵方重要的軍事和人文目標進行快速的斬首行動,來獲得威懾效果"。
美國國防部的文件中還引用了一個故事來形容孫子是怎樣運用這樣的戰略來取得最終結果的。這個故事中的犧牲品是吳王的兩個妃子。吳王把這兩個妃子斬首示眾,以消除反抗,從而獲得其它妃子對自己的順從。"在這個例子中,吳王通過有選擇的、極端殘忍和無情的武力措施進行逼迫,來取得威懾的效果,從而獲得順從,"該文件還說,"斬首僅僅是一種手段。"
而sonshi.com的專家則看到了目前的伊拉克戰爭中所體現出的《孫子兵法》中的另一些要素。孫子的"威懾"戰術還蘊含在華盛頓的一些小規模作戰中,美軍在與伊軍的小規模正麵衝突中通常力圖取得絕對優勢的勝利。
實際上從數千年之前開始,孫子的軍事戰略便無數次地被應用於大量的戰役之中。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統一日本的封建將軍、以及毛澤東都曾經應用過孫子的戰略。美國軍方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同樣曾經求助於"孫子兵法"。最近,就在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還有人專門著書來解釋怎樣在"反恐戰爭"中使用孫子的戰略思想。
"對於《孫子兵法》能夠給美國軍方帶來這麽大的影響,我絲毫不感到吃驚,"《簡史防務周刊》的亞太版編輯羅伯特·卡尼奧爾說,"這太司空見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