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中國駐伊大使張維秋:撤離巴格達的日子

(2007-02-11 14:03:03) 下一個

中國駐伊大使張維秋:撤離巴格達的日子


中國駐伊拉克大使張維秋在他的外交生涯中,可說是與伊拉克有不解之緣:他在外交部幾次任職,伊拉克始終是他所分管的國家之一;他到過不少阿拉伯國家工作,但惟獨伊拉克是他兩次工作的地方——一次是在兩伊戰爭期間,工作了將近5年,另一次是從1998年9月赴伊拉克任大使,直至2003年3月20日美國對伊發動大規模戰爭前夕,他才從伊拉克撤出。在《我在伊拉克當大使》(世界知識出版社)一書中,張維秋采用了以時間為序結合事件的寫作方法,以便讓讀者以曆史和動態的視角,從他的見聞中進一步去探索伊拉克問題。


  特殊的春節

  2003年2月1日,適逢中國春節。生活在伊拉克的中國人,在特殊形勢下度過了一個特殊節日。

  1月底,隨著美國明確表示要很快對伊開戰,戰爭危險遽然升級。盡管美國在伊拉克沒有僑民,但是美還是發出指令,讓其在伊周邊國家的僑民立即撤離,並開始撤離使館部分非主要工作人員。在這種情況下,生活在巴格達的外國人也隨之緊張起來。有的國家要求其在伊拉克的僑民迅速撤離,有的駐伊使館擔心伊像1991年海灣戰爭前夕那樣把外國人扣做人質,開始悄悄撤離家屬。伴隨著外國僑民從伊拉克撤離,另一些外國人卻急忙奔赴巴格達。其中一部分是來自美、英、法和世界各地的反戰人士,他們誌願到巴格達,要在重要目標前組成“人體盾牌”,以便“阻止”美轟炸。伊方像對待貴賓一樣接待他們,並公開表示“願接待10萬誌願者”。另一部分則是哪裏有危險往哪裏跑的記者。幾天之內,數百名記者雲集巴格達,最好的兩家飯店拉希德和曼蘇爾都爆滿了。

  在這種特殊形勢下,仍然在巴格達工作的中國人麵臨著危險、緊張和考驗,過春節自然不得安寧。但是,我決定還是要好好過這個中國傳統的節日,而且要過一個有特殊意義的、讓人難以忘懷的節日,要借過春節鼓舞士氣、增強凝聚力、展現在伊拉克中國人員的風采。新來館的趙廣齡參讚對我的想法完全支持,進行了細致的安排。使館到處被打掃得幹幹淨淨、張燈結彩,宴會大廳裏用紅花和彩色氣球裝飾得喜氣洋洋。在大廳的入口處,還貼上了我作的兩副對聯。其一是:“碧血丹心笑傲刀山火海無怨無悔,高山景行冷對榮辱得失有始有終”,橫批是“舍我其誰”。這是我2002年9月休假後從北京返回巴格達時,在飛機上有點兒像奔赴前線的感覺,於是寫下來壯行,以激勵自己和使館人員。其二是:“且把戰鼓當爆竹,更祝遊子保平安”,橫批是“羊年大吉”。這是我專門為這個特殊的春節所作,它表達了我當時的心情和祝願。

  使館春節活動搞得有聲有色。由於形勢瞬息萬變,使館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不敢讓使館人員外出遊玩,但是在使館內部還是組織了不少活動。最突出的一場是,與越南、馬來西亞、泰國使館共同舉辦春節聯歡晚會,並邀請了聯合國派到伊拉克工作的中國武器核查員、人道主義事務觀察員和軍事觀察員等出席。在晚會上,幾位大使分別送上了最美好的祝福。我館人員表演的歌舞、太極拳等節目博得了陣陣掌聲和笑聲。最後,大家一起有滋有味地品嚐了中國和越南的飯菜。另一場是,使館人員與中國記者一起包餃子過除夕。在國外,使館就是中國人的家。不論來自大陸,還是來自香港地區,都是中華兒女。在這樣特殊的形勢下,理應讓所有中國人感到中國大家庭的溫暖。我在這個特殊的年夜飯上再次舉杯,代表所有在伊中國人員說出了此刻的心聲:“雖然我們身處異國他鄉,卻備受祖國親人的關懷。雖然我們工作在熱點和危險地區,但我們的心與祖國緊密相連。有祖國做我們的堅強後盾,我們無所畏懼,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幾位來自香港的電視台記者感慨地說,在香港的親人和朋友,時刻擔心著我們的安全,怎麽也想象不到我們在這裏就像在家裏一樣,過年吃餃子,又唱歌又跳舞。

  大年除夕,為了使祖國的親人們看到我們在這裏生活平安,並帶去我們的祝福,新華社記者在30日下午為我館人員拍了一張“全家福”。《人民日報》和新浪網等眾多媒體迅速轉發了這張特殊的照片。新浪網把它放在了首頁,很多國內的網友就此發表了不少評論。大家在品嚐年夜飯的時候,熱烈地討論起網友們的評論,興奮不已,並深切地感受到祖國親人們同我們在一起及對我們安全的關注。

  大年初一上午,我召集全館人員做應對戰爭的最後動員。這也算是特殊的團拜會吧!


  中國核查員之死

  3月13日下午5點,監核會巴格達辦事處主任米洛斯拉夫(MIROSLAV)給我打電話說,很遺憾,中國核查員鬱建興今天下午結束核查任務後,在從庫特返回巴格達途中,因車禍遇難。

  當我問車禍詳細情況時,他說,當時,鬱建興乘坐的越野車由斯洛伐克核查員所開,撞在了一大型卡車尾部,兩位核查員都受了傷。監核會立即用直升機將傷員送往伊拉希德軍事醫院搶救,伊方馬上進行緊急救治。可以說,雙方都盡了最大力量,但是鬱建興終於因傷勢過重不幸身亡。他還說,他已經把此事報告了監核會主席布利克斯。隨後,他派司機把報告的複印件送給了我。

  雖然鬱建興是聯合國雇員,一切有關事務均由聯合國負責處理。但是,他作為在伊拉克工作的中國人,我覺得有責任把有關情況了解清楚。再說,伊拉克問題正處在戰與和的關鍵時期,任何核查事故都很敏感,更不用說核查員死亡了。為此,我立即派趙廣齡參讚和馬忠平武官去監核會所在地盡可能詳細地了解有關情況。米洛斯拉夫予以接待,並進一步解釋說,由四輛越野車組成的核查員車隊超越一輛大卡車時,鬱建興乘坐的第三輛車撞在卡車的尾部,然後翻倒在路旁邊約一米深的水溝內。他還出示了完全被毀壞的越野車照片。兩天後,陪同核查的伊拉克官員對我說,他對這次事故也有些不解,因為當時伊拉克卡車是在慢行道上朝同一方向行駛,核查員的車隊是在快行道上行駛,按理,不應該發生撞車事故,除非是鬱建興所乘坐的汽車司機因疲勞過度打瞌睡了。顯然,這是一起普通交通事故,責任完全在開車的核查員,可以排除政治背景。

  事故發生後,布利克斯立即向安理會做了通報,並致電鬱建興的夫人表示深切的哀悼。他在唁電中,稱讚鬱建興在化武方麵是“很有才能和很受人尊敬的專家”,還說,在伊的核查任務複雜,需要核查員的膽量與信念。伊拉克官員亦向其家屬轉達慰問。我國政府對其後事的安排,也非同一般。

  16日,監核會把鬱的遺體空運到塞浦路斯。在入殮前,我和馬忠平武官趕到拉希德軍事醫院向遺體告別。隨後,我們送靈柩到機場,並出席了在那裏舉行的送別儀式。在監核會代表講話後,我亦用英語簡短致辭。我說,鬱建興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女,他為聯合國武器核查事業而獻身。他數次來伊拉克,工作認真、刻苦、客觀、專業化。他的去世是中國人民的損失,也是監核會的損失。我們會永遠緬懷他。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支持聯合國武器核查工作,支持伊拉克問題的和平解決。


  從伊拉克撤離

  1月底2月初,隨著戰爭氣氛的升級,生活在伊拉克的外國人也緊張起來,一些國家公開要求其僑民迅速撤離伊拉克。其實,早在2002年9月,駐巴格達使團看到美磨刀霍霍,就紛紛製定了在緊急情況下的撤離計劃。如果沒有安理會1441號決議出籠,也許,美早就迫不及待地動手了。然而,也有極少數國家的使館,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戰爭打不起來,沒有做撤離人員的準備。就是在薩達姆當局內部,據說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美不敢真的動武,不過是對伊拉克進行嚇唬訛詐而已。

  中國政府對我在伊人員的安危十分關心,早就指示我館要確保人員安全,不做無謂犧牲。在新年之際,當時任外長的國務委員唐家璿在專門發給我館的賀辭中再次做了指示。我作為大使,深感責任重大。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舉一動都影響非凡。掌握好撤離時機很重要,既要盡力避免不良影響,又要確保人員安全。因此,我一直在密切關注形勢。

  這次戰爭不同於1991年的海灣戰爭,那是把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也不同於1998年的“沙漠之狐”,那是有限的軍事打擊;這次,美是要改變伊政權,巴格達無疑是主戰場。作為外國人留在巴格達,安全是沒有保證的。阿拉伯國家駐巴格達使節曾悄悄對我說,他們在以前的戰爭中沒有閉館,但這次要閉館了。一是怕戰火傷害。誰都知道,美會用導彈、飛機和大炮進行密集轟炸。但是,所不清楚的是,雙方究竟還會使用什麽其他武器。假如伊手中確實有生化武器,在生死存亡之際可能會無所顧忌,拚個魚死網破,玉石懼焚。

  美對此也很擔心,故再三警告,如伊方使用生化武器,其指揮官在戰後將按戰犯論處,同時表示美在必要時會使用核武器報複。二是怕發生內亂,政府失控,安全沒有保證。果真如此,我們有什麽必要留在這裏冒險呢!我半開玩笑地說:“你們都是阿拉伯人,都是兄弟,怕什麽!”他們也笑著說:“在兵荒馬亂時,他們是否還認我們這些兄弟,隻有天曉得。”其實,戰爭危險還遠不止於此,就拿環境汙染來說,也夠令人難以忍受的。比如,伊方在巴格達挖掘了星羅棋布的土坑和壕溝,在離我館約三十多米的地方就有一處。他們往裏麵傾倒了大量原油,在美空襲時點燃,以便用煙霧籠罩巴格達,使美導彈的製導係統失靈,使美飛行員看不清目標。但是,煙霧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氣體,無疑會對居民的生命和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記者們出於職業需要,從來就把自己的安危置於腦後。在伊拉克采訪的中央電視台記者水均益和冀惠彥反複跟我磨,要求讓他們留下。他們說,作為記者,當然希望能在巴格達堅守到最後一刻,成為整個事件發展的見證人和報道者,能為觀眾帶來足夠多的第一現場報道。1991年的海灣戰爭,使得CNN名聲大震;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使得半島電視台名聲鵲起。這次戰爭,對我們CCTV記者來說,是決不能再錯過的曆史性機會。再說,CNN記者也可能不撤離,我們要與他們一起行動。他們的這種敬業、獻身精神,確實讓我感動。但是,從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出發,我還是按照國內指示勸他們撤離。

  2月中下旬,形勢日趨嚴峻。美再三強調,無論安理會是否通過新決議,都會對伊采取行動。有些使館采取了精簡人員的措施,有些使館不動聲色地關閉了。我館按照國內指示,也有計劃地安排中國人員分批從伊拉克撤出。巴格達富人區的不少別墅已人去樓空,據說他們紛紛逃往敘利亞,因為伊拉克人去敘利亞不需要辦簽證。

  隨著美、英對伊開戰的危險日增,駐巴格達外交使團紛紛撤離,所剩無幾。3月16日,美發出警告,要求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記者和外國人立即撤離伊拉克,否則將麵臨危險。顯然,戰爭已迫在眉睫。我於是通知仍在巴格達采訪的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和香港的記者,準備好次日同我館留守組人員一起離開巴格達前往約旦。17日,到了約定的集合時間後,中央電視台的三名記者卻因為沒有找到拿著他們護照的伊拉克雇員,不能一起同行。水均益與我商定,我帶領其他人先走,他們三人隨後趕來,在邊界上集合。

  我從車窗望去,一路上都是逃難的人群。其中,還有些充當“人體盾牌”的誌願者,他們從世界各地來到巴格達,總數不過千餘人,與伊所期望的10萬誌願者相差甚遠。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巴格達做做樣子就走了。真正留下來的為數不多,其中還夾雜著CIA派遣的特務。


  來源:新民晚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