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戴高樂的“中國情結”—— 最尊重中國的西方首腦

(2007-02-11 14:03:03) 下一個

戴高樂的“中國情結”

作者 鄭若麟

  戴高樂將軍生前確實非常想到中國去訪問,“如果不是命運使然的話,他是毫無疑問會去發現這個偉大的國家的”;

  共產黨執政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戴高樂將軍對我說,就算所有的黨派和美國都反對,他也想要承認中國;

  盡管戴高樂在意識形態方麵不讚同當時中國所奉行的理論,但他“非常尊重使中國重新站起來並使之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強國”的中國領導人;

  “我至今記憶猶新:一天晚上,用畢晚餐,我父母全神貫注地觀看一本相冊,裏麵有一幅長城的照片,一直延伸到天邊……”   ——菲利普·戴高樂

  戴高樂將軍生前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未能去中國訪問。為什麽他本來應該有機會去中國卻沒有去成?關於這個問題,法國坊間流傳著許多的傳聞。其中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最近出版的《我的父親戴高樂》第二卷中均有新的說法,解開了很久以來籠罩在戴高樂將軍未能實現的中國之行上的雲霧。

  這是一部對話形式的著作,是戴高樂的兒子菲利普接受記者米歇爾·多利亞克的采訪而記錄下來的。讀這套書,讀者就好像進入了戴高樂的家庭,跟隨著這位法蘭西偉人,傾聽他與家人的談話,感受他的思想演變過程,分享他的喜怒哀樂。這部著作以一個兒子的回憶,澄清了一些事實,特別是糾正了一些人雲亦雲、以訛傳訛的傳聞。


  戴高樂對中國十分神往

  曆史上許多傳聞往往是不確切的,有時甚至是誤傳。當本書的合作者、記者多利亞克問,戴高樂將軍是否像傳說的那樣非常渴望訪問中國,菲利普·戴高樂證實,戴高樂將軍生前確實非常想到中國去訪問,“就像他沒有親眼看到西班牙就不願死一樣”,“如果不是命運使然的話,他是毫無疑問會去發現這個偉大的國家的”。

  菲利普經常聽到其父談到中國。戴高樂將軍最討厭文化上的無知,所以他經常對中國文明提出許多問題。菲利普回憶起1957年的一天,其父在科隆貝家中接待一位來訪者。他們兩人就中國的文化、軍事藝術、建築以及治國的方式、北京的孤立和中國對法國的態度等進行了深入的交談。盡管當時中國與法國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相反因中國協助越南抵抗法國,在奠邊府擊敗了法軍,使得很多法國人耿耿於懷。但戴高樂將軍卻依然表現出意欲透徹了解中國的強烈興趣。

  菲利普還透露,在二戰期間,戴高樂將軍與中國的官方及私人關係均通過一位特使與當時中國的總統蔣介石進行聯係。蔣介石的中國與流亡英國的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是盟友。此後,中國共產黨執政後,雙方關係並不好。法國感覺到中國在北非、印支和黑非洲都是反對法國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戴高樂將軍認為,不管願意不願意,世界終究要與中國打交道。戴高樂將軍對菲利普說,就算所有的黨派和美國都反對,他也想要承認中國。


  戴高樂自己決定承認中國

  在此之前,很多傳言認為戴高樂將軍是受了埃德加·富爾的影響才對中國產生興趣的。富爾在1957年後發表了一本書,敘述他在中國旅行時的所見所聞。對此,菲利普·戴高樂斷然否認這種論點。他透露,就在1950年英國人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而與中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時,其父就已經提出與中國全麵建交的設想了,盡管這一設想到整整14年以後才得以真正實現。

  菲利普非常清楚地記得,當時朝鮮戰爭爆發。子女們都被戴高樂將軍對在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國的關注和興趣感到吃驚。“我們怎麽能夠繼續忽略這個比曆史本身還要古老的民族呢?難道這個民族不是正在世界曆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嗎?”正是在戴高樂將軍重返政壇五年後,戴高樂將軍派遣埃德加·富爾前往中國,帶去了他給毛澤東的一封信。第二年,也就是1964年,法國與中國建立了轟動全球的外交關係。菲利普至今還記得其父告訴他們,當時美國駐法國大使波赫蘭是一個異常反法的人物,為了這一建交,波赫蘭前來交涉時“憤怒得臉色發青,四肢顫抖”。

  但菲利普亦說,與中國建交時戴高樂將軍正因北非、歐洲和法國內部的事務忙得不亦樂乎,實在無暇前往中國進行訪問。但戴高樂將軍繼續以一種就好像第二天就要動身前往北京那樣的熱情,研究和關注著中國。他一本接一本地閱讀他人推薦給他的有關中國的書,要求不同的人士為他介紹中國的製度以及中國的政治形勢,法國當時駐中國的大使馬納赫更是戴高樂將軍的經常的座上賓。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撰寫了有關中國大革命的小說《人的狀況》的馬爾羅影響了戴高樂將軍對中國的看法。特別是馬爾羅到中國訪問,不僅見到了周恩來,還見到了毛澤東,並與之進行了長談。菲利普承認戴高樂將軍確實在與馬爾羅的交談中加深了他對中國的興趣,但他不認為戴高樂將軍是受了馬爾羅的影響而想去北京會晤毛澤東。“戴高樂將軍走遍各大洲,訪問了世界主要大國的首都,就是未能去中國、印度和日本。有沒有馬爾羅的影響,到中國去旅行在很久以來,就已經在他的腦子裏做好了計劃。”菲利普如是說。


  沒有收到毛澤東的邀請

  菲利普透露,戴高樂將軍未能前往中國,是因為他並沒有得到中國方麵的邀請。

  著名作家韓素音是毛澤東的私人朋友,她公開表示曾向戴高樂將軍“轉達過中國政府希望邀請戴高樂將軍訪華的願望”。對此,菲利普有不同的看法。他說:“韓素音女士是一位富有才華的小說家,這是肯定的,但她將自己的願望當成了事實。據我所知,戴高樂將軍不曾收到過任何中國政府方麵的邀請,不管是來自周恩來還是來自毛澤東。要是有這麽一回事的話,我敢肯定父親會私底下告訴我們的。”菲利普也否認他本人在愛麗舍宮曾經與韓素音見過麵。

  為什麽中國方麵沒有邀請戴高樂將軍,菲利普沒有說。但中國人想來都會理解。中法兩國建交於1964年。兩年後,文化大革命爆發……直到1970年底戴高樂將軍逝世,中國一直陷在一種政治的瘋狂之中,怎麽可能邀請一個西方國家的元首來訪華呢?

  但菲利普透露,當時的前外長和前總理莫爾維勒其實是為安排戴高樂將軍以私人身份訪華去做準備的,當時的設想是,戴高樂將軍以私人身份到中國去做旅遊;而中國領導人則以私人名義來接待他,就像戴高樂將軍在都柏林和馬德裏所做的那樣。但是,就在莫爾維勒從中國回到法國後不到一個月,戴高樂將軍去世了。


  最尊重中國的西方首腦

  戴高樂將軍大概是當時西方領導人中對中國最為尊重的了。菲利普透露,盡管戴高樂將軍在意識形態方麵完全不讚同當時中國所奉行的理論,但他“非常尊重使中國重新站起來並使之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強國”的中國領導人。菲利普說:“今天有人寫道,說毛澤東也許是害怕我的父親在北京重複他曾在魁北克所做過的事,比如高呼自由中國萬歲之類的口號,所以不邀請他訪華。我認為這是毫無意義的。”菲利普說,“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戴高樂將軍對在西方引起很大爭議的那位拒絕在中國皇帝麵前下跪的英國使臣曾做出以下評論,認為這位將軍極其粗魯,不懂禮貌,“在中國皇帝麵前下跪隻是一個禮節而已,並不意味著你就必須答應對方的一切要求。這個將軍在浪費時間,在幹蠢事。因此中國皇帝將他視為一個野蠻人是很正常的。”

  菲利普還透露,不僅戴高樂將軍,而且戴高樂夫人也期盼著到中國訪問。“我至今記憶猶新:一天晚上,用畢晚餐,我父母全神貫注地觀看一本相冊,裏麵有一幅長城的照片,一直延伸到天邊……”

  《我的父親戴高樂》第二卷最近在法國出版。該書第一卷問世後迄今為止已經賣出45萬冊。第二卷一出版就衝上本周暢銷書榜首。這證明戴高樂將軍在法國人心目中魅力不減。

  《我的父親戴高樂》第二卷厚達550多頁。上半卷截止到二戰結束、戴高樂將軍退出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政壇。下半卷則從他重返巴黎愛麗舍宮創辦第五共和國開始,一直到他在全民投票失敗後辭職,並在其家鄉科隆貝去世時為止。這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回憶。作者菲利普·戴高樂為讀者勾畫出一個人所不知的戴高樂,一個嚴肅而慈愛的戴高樂,一個智慧而又求知欲很強的戴高樂。

轉摘自《文匯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