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閑話毅軍 -- zt

(2007-02-11 14:03:02) 下一個

閑話毅軍


一、前期毅軍


1、毅軍產生的背景

  毅軍出自於淮北的勇營。鹹豐年間,長毛軍興,清廷各地經製兵之不堪用,顯露無疑,各地勇營應運而生。本來勇營這種東東在乾嘉年間平白蓮教時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楊芳、楊遇春等都是靠勇營起家,但在事平之後或裁撤,或改變為綠營經製兵。到洪楊發難,連向榮、烏蘭泰這樣的勇將都控製不住,勇營的再起就是必然的了。先是江忠源的楚勇比較有名,到後來曾滌生、胡潤芝練成湘勇,方成氣候。

  勇營的最大來源是各地團練,而安徽作為金陵屏蔽,是爭鬥最為激烈的戰場,各地常結圩堡以自保,故此皖省團練勢力甚大。團練的目的在於自保家鄉,而對待別人的地盤,也常有擄掠,與匪無異;在對待清廷的態度上,團練也不都是忠誠的,常有反覆。團練裏麵也有門道,有官家出麵辦的“官團”和地方鄉紳自辦的“鄉團”,如李合肥的淮軍幾個大營頭,樹、銘、鼎等軍均為鄉團出身,慶軍為官團出身,原本互相間都是鬥得象烏眼雞一樣,後來也都站在同一旗幟之下了。到同治初年,淮河南北的團練隱隱組合成兩大集團,命運大相徑庭。淮南江北地區就是李合肥籌組的淮軍,援滬以後蓬勃發展,最後竟成為全國最強大的武力。而在淮河地區,則形成了割據一方的苗沛霖團練集團,反複無常,忽而聯絡太平軍,受封奏王,俘虜安徽巡撫;忽而執陳玉成以獻勝保,得清之督辦安徽全省團練事務之名。苗氏企圖借雙方以自重,獨霸淮域,最終為雙方所不容,以被僧格林沁消滅而告終。

  勇營的另一個大來源是投降的長毛和撚匪部隊,如李合肥就好此道,當初從湘軍借調來的程學啟開字營,就是原長毛降將,後竟成為李合肥麾下的第一勇將。抵滬之後人們可能隻知道蘇州殺降的故事,實際上李少荃收降的更多,像淮軍中的建字、玉字、有字、忠字、榮字、群字、義字、昌字等諸營都是由長毛降眾組成。

  毅軍就是在皖北的亳州出現,最初由撚軍降眾改編而成。亳州正是老撚總盟主張樂行活動的中心地區,這裏的清軍主要是袁甲三、僧格林沁等部。因此毅軍與湘、淮等軍素無淵源,以後竟能得大發展,乃至自成一係,倒是當初所沒有想到的。

2、毅軍的淵源與前期發展

  談起毅軍,自然要從其創始人宋慶說起。宋慶字祝三,嘉慶廿五年(1820年)生,蓬萊縣泊子宋家村人。山東蓬萊這個地方,除了以“蓬萊仙境”聞名外,也是個出勇將的地方,遠的如明朝的戚繼光,近的如大帥吳子玉,都是出自蓬萊。宋慶早年落魄,棄學而耕,時而為賈,終不得誌。24歲時投靠同鄉、亳州知州宮國勳,據說是做宮的衛士。在宋慶投宮幾年後,撚軍孫之友部接受宮國勳的招撫,宮派宋慶統帶之,號為號奇勝營,並薦授宋慶為千總,此為宋慶發家的開始。宋慶以這支部隊為基礎,參加豫南、皖北諸次剿發、撚戰鬥,到同治元年(1861年)就因功升至總兵,得賜“毅勇巴圖魯”勇號。適逢新任安徽巡撫裁撤臨淮軍,將三個營撥歸宋慶統帶,因其勇號,以後宋慶的部隊就被稱為毅軍。

  毅軍成立後仍立功頻頻,如同治三年協助僧格林沁擊滅苗沛霖;四年至七年間縱橫於豫、皖、直、鄂、魯五省,專剿撚軍。其間宋慶實授了南陽鎮總兵,毅軍自此也成為由河南協餉的軍隊。平撚之後,勇營大量裁撤,毅軍因戰功得以保留,並發展至十營左右,成為河南的兩大留防勇營之一。平撚的次年毅軍再奉調隨左宗堂平西北,這一去就是六年,到光緒元年(1875年)才調回內地,駐兵潼關。其間宋慶先後升補了湖南提督、四川提督,但都未到任,還是統領著他的毅軍四處拚殺。

  毅軍由於其曆史的發展,其中下級軍官最早以亳州人居多,至於一般土兵最早大都是山東曹州府、濟寧州一帶的人,在毅軍中曾流傳著“毫州老鄉回公館吃飯,濟寧州老鄉到大廚房吃飯”的笑話,就是個明顯的反映。

  到光緒六年(1880年),中俄關係緊張。清政府開始經營旅順軍港,毅軍奉調填防旅順,直接受北洋大臣節製。毅軍在旅順一駐就是十多年,軍容很盛。醇親王來旅順巡閱,曾歎為諸軍冠,宋慶因之加太子少保、尚書銜,至甲午戰前毅軍有九營一哨兵力。毅軍雖非李鴻章嫡係淮軍,但受命專守北洋要港旅順,足見其名聲、戰力不容小覷。而同時為李合肥所倚重、時常大肆吹噓的淮軍嫡係主力,如盛字軍,雖然人數多、裝備好,但早沒了銳氣,在甲午戰中畏敵如虎,專以擾民為能,與毅軍相較,優劣立判矣。

  在宋慶之後的毅軍總統,馬玉昆和薑桂題,也於此時得以獨當一麵,日後均成為大老級的人物,與宋慶合稱為毅軍三傑。馬玉昆,字景山,安徽蒙城人,少時以武童從宋慶攻撚,積功至都司,賜號振勇巴圖魯。當年東撚軍任柱等圍困宋慶於鄧州,宋慶糧罄,馬玉昆率壯士三百,潛出立營通饋運,最終解圍。從此馬玉昆以其勇,多得宋慶提拔,在征西時曾一路打到天山南北。李鴻章在上疏薦將才時,就認為馬玉昆是可以繼承宋慶的人選。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馬玉昆升補了太原鎮總兵,但仍以毅軍分統的身份在旅順協助宋慶。

  薑桂題,1844年生,字翰卿,安徽毫縣人。薑桂題原投在僧格林沁部下,功至管帶。同治四年僧格林沁在高樓寨陣亡後,薑被宋慶招入毅軍,以後隨宋慶剿撚、征西,積功升至總兵,加清宇巴圖魯勇號。毅軍回防內地後薑桂題因回家奔喪,後又協助河南巡撫李鶴年練兵於南陽,曾一度脫離毅軍。光緒九年以後薑桂題再回到旅順的毅軍,和馬玉昆一起,成為宋慶的左膀右臂。


二、毅軍與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可以說是毅軍最輝煌的時期,其後三十年毅軍的“模樣”,則在此一棋局中得以奠定。試想如果沒有此次戰爭(或者在戰爭中表現不佳),毅軍的結局或許會和其他大多數的練軍、防勇一樣,逐步被撤並、裁汰吧。

1、平壤之役

  話說1894年7月,中日兩軍在朝鮮開戰。毅軍以分統馬玉昆率五營一隊(約2100人),與淮軍盛字軍以及奉天的奉字練軍、盛字練軍一起,構成了四大軍29營,於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與從牙山退回的葉誌超、聶士成部匯合,朝廷命葉誌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

  9月15日,日軍分四路圍攻平壤。馬玉昆率毅軍分守平壤東門及大同江左岸防線,當麵為凶悍的大島義昌的混成第9旅團,有步騎五千人,炮二十門。是日淩晨三時,第9旅團分左、中、右三路進犯大同江左岸毅軍陣地,遭到毅軍猛烈還擊,日軍第11聯隊中隊長林久實大尉、第21聯隊附細井有順中部、第11聯隊附今井鍵中尉等當場被擊斃。日軍中、右兩隊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島助義中佐拚命督戰,攻陷了左右兩翼的堡壘。但隨即遭到毅軍的步炮協同夾擊,據《日清陸戰史》記載,日軍“死傷甚多,如第十一聯隊第一中隊(一戶少佐部隊)將校悉數戰死或負傷,第二—十一聯隊(武田中佐部隊)第一大隊第二、第四中隊,其士官辦皆戰死”。毅軍甚至從橋頭堡中衝殺而出,向日軍發起反衝鋒,與日軍展開白刃格鬥。在雙方步兵進行鏖戰的同時,兩軍炮兵也展開激烈的炮戰。對射不久,日本 “炮兵中隊山本大尉以下二十四名被殺傷”。

  午前十時,日軍中路第十中隊企圖攻占中碑街西方江岸堡壘,受到毅軍步炮十字火力的射擊。同時,毅軍發起逆襲,將日軍擊退。日車發動第二次衝鋒,以中隊長負傷,小隊長以下非傷即死,被迫後退而告終。至午後一時,日軍已無力再戰,大島義昌隻得下令退卻。日軍中央各隊來不及搬運屍體,隻好將死者“遺發及認識牌收藏,將遺骸掩埋”,狼狽退離戰場。這一仗,日軍遭受了重大傷亡,據《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公布的數字,“將校以下死者約一百四十名,傷者約二百九十名”。中隊長級大尉軍官被擊斃四名,少尉軍官被擊斃二名。第9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第21聯隊長西島助義中佐、炮兵第5聯隊第3大隊長永田龜少佐均被擊傷。

  毅軍雖然戰勝,但不幸的是,平壤北麵的牡丹台、玄武門被日軍元山支隊與朔寧支隊聯手攻陷,奉字軍統領左寶貴力戰陣亡。當夜9時,葉誌超率軍由平壤倉皇潰退,狂奔500裏,逃入中國境內。一路被日軍埋伏邀截,人馬自相踐踏,死者2000餘人,被俘500餘人,傷者無算。各部之中唯有毅軍撤退有序,受損最輕。

2、九連城之役

  繼平壤、黃海兩戰失利後,東北邊境告急。9月20日,朝廷任命宋慶為幫辦北洋軍務,令率軍赴九連城設防。10月,宋慶率領在旅順剩餘的毅軍約五營 2000人,抵達東邊道九連城,與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會商協守鴨綠江防務。時清軍集結於鴨綠江下遊九連城一帶兵力,計毅軍、銘軍、盛軍、奉軍、蘆榆防軍、黑龍江鎮邊軍等新舊達70餘營,2萬多人。除依克唐阿所部鎮邊軍外,其餘各軍均歸宋慶節製。在防守部署上,毅軍的親兵營四百人和分統宋得勝的四個營隨宋慶駐於九連城北麵的葦子溝,馬玉昆的五個營部署於其南麵的榆樹溝。

  10月24日晚,日第一軍乘夜渡鴨綠江,中路在虎山遭到聶士成的阻擊。聶軍得到馬玉昆、宋得勝毅軍的增援,激戰終日,將當麵的日桂太郎第3師團本隊打得前進不得。但其他戰線的部隊實在相差太遠,如東線倭恒額的齊字練軍一聞炮聲,就紛紛逃走。淮軍主力劉盛休的銘軍“僅憑壘施炮”,在虎山戰鬥緊急時,宋慶幾番令其接應,但仍觀望不前;另一支主力淮軍盛軍也是同樣表現,“並末一矢加遺”。結果虎山失守,銘軍先自“驚潰”,“盛軍十數人乘勢嘩潰,縱火焚燒軍械”,全軍大亂,“銘軍潰而南,盛軍敗而北”。而毅軍兵力單薄,且營哨官傷者十六,無力繼續抵抗,也連夜北退。次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垂手占領了九連城。在鴨綠江之戰中,毅軍在虎山陣亡333人。三天後,鳳凰城也被放棄,不久東邊道幾乎全部失陷。

  鴨綠江之役失利,從毅軍和宋慶的角度看,七旬老將宋慶雖是勇將,但並非帥才,長於力戰而短於料敵,從無統帶如此眾多軍隊的經驗,固是原因(說到這個,牽涉到勇營指揮體製問題,遠了),但各軍諸將不服調遣,更為主要,宋慶能夠調得動的隻有他的十營毅軍。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李中堂經營以久的淮軍,竟不堪用至如此。作為淮軍兩個最大營頭的盛軍和銘軍,起了很壞的作用。據載盛軍“見賊即潰,遇物即擄,毫無顧忌,殺之不止,責其統將亦徒涕泣伏罪。是該軍雖有如無,尚須防其搔擾”。銘軍雖“素稱勁旅,惟承平二十年,已非舊日士卒,近悉為劉氏族鄰少年子弟,餉糈過厚,踵事增華,既驕且惰,不聽約束”。整個淮軍幾乎隻有聶士成的蘆榆防軍能戰,但也隻有區區幾營,與事無補。所以李合肥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始終底氣不足,與淮軍表現不無關係,以至後來朝議招湘軍舊將出戰,更是令李顏麵無光。

3、旅順海城諸役

  日軍在以第1軍沿正麵進攻的同時,10月底又以第2軍在遼東花園口登陸,很快占領金州和大連灣,包圍了旅順。旅順本是毅軍和銘軍駐防的地區,戰事起後大多前調,此時駐防的部隊有八成是新募的,包括毅軍舊將薑桂題新招募的桂字四營,還有懷字、和字、慶字、成字、拱衛等營,隻有徐邦道的拱衛軍有戰鬥力,取得過小勝。以這樣的部隊防守旅順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清軍也太不濟,在人數、炮火、工事都占優勢的情況下,11月21天隻打了一天,就把旅順口給丟了。這時宋宮保率領的援軍剛到金州,看到的隻能是“潰卒北奔”的悲慘景象了。戰後薑桂題被詔令“革職留營,以觀後效”。尋接統劉盛體銘軍十營,繼續跟隨宋慶作戰。兩年後被袁世凱請出來擔任新建陸軍的右翼翼長,後來又去編練江防軍,當他再次回到毅軍時,則是12年後以總統武衛左軍身份了。

  12月13日,日軍第3師團孤軍深入,乘隙攻占海城,引出了後來的清軍五攻海城之役。 12月29日,宋慶率毅、銘、嵩武等軍20餘營反攻海城,在感王寨激戰兩日。毅軍作戰仍十分頑強,據《日清戰爭實記提要》載,毅軍“不愧為聞名的白發將軍宋慶的手下,不輕露屈撓之色”。是役以宋慶調度不利,清軍失利而告終,僅毅軍陣亡78人,但日軍付出了408人的巨大傷亡代價。

  在1895年初的兩個月內,毅軍在蓋平一帶進行了重整,通過編並他部與新募的方式,擴大到39營之多。其中老毅軍有14營,分別由右路分統馬玉昆和左路分統宋得勝率領,還有新毅軍25營,由李永芳、李家昌、龍殿揚、程允和、劉鳳清五總兵分統。1895年2月21日,宋慶與湘軍統帥吳大瀓、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等發動第四次反攻海城。宋慶負責指揮毅軍、銘軍進攻大平山,以鉗製由蓋平北上援救海城的日軍。21日,宋慶派馬玉昆等馳抵大平山,對占據大平山附近的日軍發動進攻。激戰4小時,“將大平山奪回”。次日,日軍以小股來犯,被擊退。23日,天降大雪,積雪深逾2尺。24日,日軍分三路從大平山東、南、北三麵撲來,並搶登大平山頂。在各山頂分設快炮數十尊,連環轟發,清軍不屈,奮力抵抗,自卯至申,進行了一天的激戰。戰場上屍體“堆積成山,血流如注”。日軍戰史中曾載,“此日之中國兵頗為頑強”、“決無退卻之色”。

  最後日軍援軍大至,將清軍包圍,宋慶下令且戰且退。馬玉昆率親兵闖出重圍,見宋慶仍在圍中,便“重複殺入,衝開一路”,護宋慶而出。其“戰馬三易,均被炮斃”,"親兵百人兩次衝殺,僅剩二十餘人"。宋慶坐騎也被炮擊,墜馬“傾跌傷腰”。大平山之戰是甲午戰爭的一次激烈戰鬥,雙方傷亡慘重,日軍除在戰場上傷亡313名外,並有大量士兵被凍傷,全軍達千人以上。清軍傷亡亦多,僅毅軍死於大平山者424人。

4、營口、田台莊之役

  宋慶於大平山戰敗後,率軍退紮營口。時進犯山東半島的日軍,已於2月17日占領威海衛,全殲北洋水師,打開了山東半島門戶,為入侵京津地區創造了條件。這時,盤據在東北地區的日軍也極力想在冰雪解凍前,發動進攻,打敗遼南地區的清軍,攻占遼河下遊的牛莊、營口、田莊台諸城後,越過遼河進軍山海關,實現大本營關於在直隸平原與清軍主力決戰的“作戰大方針”第二期作戰計劃。

  3月5日,日軍攻陷牛莊。6日,向營口發起攻擊。在日軍進攻營口之前,駐守營口附近的有宋慶指揮下的毅軍、銘軍、嵩武軍、親慶軍等50餘營,2萬餘人。但5日晨,宋慶因駐守牛莊一帶的幫辦東征軍務、湖南巡撫吳大瀓,迭次告急求援,乃率大軍趕赴田莊台,守營口清軍寡不敵眾,7日,日軍占領營口。

  之後,日軍向田莊台發動進攻。當時隨宋慶駐守田莊台的清軍有毅軍、銘軍、嵩武軍、親慶軍、鳳字軍等69營(其中包括毅軍的全部39營),2萬餘人。但宋慶“既不西南扼河曲,東北扼赴牛莊大道以截倭人前後來路,又不北顧石山站大道,以通後路聲援,而擁數十營盡屯田莊台附近民舍,無斥候”,坐待日軍來攻。

  3月9日,日軍分三路向田莊台發起進攻。兩軍激戰終日,由於宋慶調度無方和炮火劣勢,清軍戰敗,當天田莊台淪陷。田莊台失守後,宋慶率軍向西退走雙台子、石山站。從此清軍在遼南戰場全部瓦解,遼、錦聲援梗塞,畿輔危逼,戰事益不可為。

  3月25日,朝廷以“宋慶統軍剿寇屢經失利,此次回救田莊台,又未能力扼狂氛,以致營口被襲,田莊台亦複不守”等罪,予以革職留任處分。4月17日,中日兩國簽訂《馬關條約》,宋慶曾奏請整軍再戰,未果。不久奉命回防旅順。

5、甲午戰後的毅軍

  甲午戰爭對清廷是一記悶棍,在軍事上突出的教訓就是舊式軍隊的不可恃,從此開始逐步編練新軍、淘汰舊軍的曆程。甲午戰後,練軍、防軍被裁汰不少,唯有戰場上表現上佳的兩支部隊不僅沒有裁掉,反而得到了充實,被倚為新的長城。一支是淮軍係統聶士成的武毅軍,一支就是毅軍。毅軍保留為30營,經充實後有1萬 3千多人。戰前還曾使用的一部分鳥槍、抬槍、刀矛、藤牌、老式銅炮等舊式兵器也漸次淘汰,全部換裝新式槍炮。毅軍初回駐旅順,不久調駐奉天錦州。張作霖少時曾投入毅軍當兵,並任過騎兵哨官,大約就在此前後,以後張氏恒以出身毅軍自詡。至北伐時張氏收編於學忠時,還曾提起與於父同在毅軍當兵往事。毅軍在甲午一戰打出了威名,一躍成為全國的明星部隊,並靠這個存折吃了30多年的利息,得益不少。這也與宋慶個人有關係,宋慶練兵極嚴,身體力行,史載“慶從戎久,年幾八十,短衣帕首,躞蹀冰雪中,與士卒同甘苦,人以為難雲。”,故此毅軍在戰時凸顯的較強戰鬥力,就不以為怪了。

  光緒廿四年(1898年),俄國借旅順屯駐海軍,清廷許之,命宋慶移守山海關。俄官杜巴索福拜謁宋慶,願以白金18萬兩買其營壘。宋慶正色拒之,曰:“吾以故壘獲資,是賣國也,吾不為。”盡拆營壘而去。


三、武衛左軍時期

1、武衛左軍的編練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廢新政。隨後,簡派大學士、前兵部尚書榮祿為欽差大臣,令“所有提督宋慶所部毅軍、提督董福祥所部甘軍、提督聶土成所部武毅軍、候補侍郎袁世凱所部新建陸軍以及北洋各軍,悉歸榮祿節製,以一事權”。同年12月7日,榮祿奏稱:“查北洋除淮練各軍而外,有毅、甘、武毅、新建四軍,分之各有自主之權,合之實無相繼之勢,一遇戰陣,仍形孤立,欲求製勝之方,必使各軍聯為一氣,然後可期指揮如意”。因此,他建議將上述各軍統一編為“武衛軍”,以統一號令,集中指揮。其基本設想是:武衛軍設前、後、左、右、中五軍。“聶士成一軍駐紮蘆台,距大沽、北塘較近,扼守北洋門戶為前軍;董福祥一軍駐紮薊州兼顧通州一帶為後軍;宋慶一軍駐紮山海關內外,專防東路為左軍;袁世凱一軍駐紮小站,以扼津郡西南要道為右軍”;榮祿另募親兵萬人為中軍,紮南苑集中訓練。慈禧立即照準。武衛軍共約六萬人,成為拱衛京師的基本力量。

  榮祿委托袁世凱籌劃,設想武衛軍營製悉仿德軍編製,每軍轄八營:其中步隊五營,炮隊、馬隊、工程隊各一營,另設一學兵營。步兵每營四隊,每隊二百五十人,全營共一千人,每營設一個統帶,每隊設一領官。但結果隻有新組建的武衛中軍按章編就;武衛右軍原來編製基本符合新章,不再更動;前、左、後三軍雖都準備按新製編改,因八國聯軍入侵而被迫中止。

  武衛軍組成前,毅、甘、武毅、新建各軍餉製參差小一,以新建陸軍餉銀最高。榮祿認為:“各軍餉章,必使劃一,萬眾乃能齊心”。因此,決定以新建陸軍餉章為基準,適當增加毅、甘、武毅各軍餉銀,“使與新建一軍相同,免致士卒借口”。至於餉項來源,榮祿主張:武衛中軍年需侗餉120餘萬兩、武衛右軍(新建陸軍)年餉90餘萬兩,統由戶部撥付;毅、甘、武毅各軍餉銀除仍由原各省協解外,不足部分,以裁並直隸淮、練、綠營騰出之餉填補。此項籌餉措施,得到清廷批難。對於武衛軍的武器裝備、訓練操法和協同作戰等問題,榮祿沒有認真進行統一籌劃和切實整頓,以致武衛軍並沒有形成一支有統一的指揮機構、統—的號令和統一的作戰思想的具有整體威力的新式武裝力量。

  按照以上的設想,毅軍改稱為武衛左軍,駐山海關,仍以四川提督宋慶總統武衛左軍。實際上隻是改了個名字,編製上仍如舊,有30營約1.3萬人,裝備槍械以毛瑟快槍與曼利夏快槍為主,有炮兵兩營,75mm、57mm格魯森炮12- 16門,裝備與火力稍遜於前、右兩軍。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宋慶赴北京覲見慈禧皇太後,時值宋慶八十壽辰,得到太後不少賞賜。次年初,因宋慶年事已高,以馬玉昆(時已擢升浙江提督)任會辦武衛左軍軍務,實際負責處理武衛左軍日常事務。

2、庚子年間的武衛左軍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拳亂起。6月17日以後,宋慶、馬玉昆部奉命陸續自山海關內外赴津。6月29日,馬玉昆部十五營六千餘人,已由山海關進駐白河河東陳家溝、老龍頭火車站附近。7月5日,裕祿、聶士成、馬玉昆等同義和團商議,決定對租界內的聯軍實施“三麵進攻之計”。其中武衛左軍馬玉昆部與義和團曹福田部負責從北向南進攻老龍頭火車站,奪回東機器局,控製附近鐵路線,切斷聯軍至大沽的交通,並相機從北麵進攻租界;駐鹽坨的武衛前軍前路統帶周鼎臣部三營助攻車站及租界。三麵進攻開始後,馬玉昆部從北麵炮擊租界和老龍頭火車站,一度將俄軍逐出車站;聯軍增派日、英、法軍前往死守。從7月7日至11日,義和團及清軍幾乎每天都組織數百人規模的衝鋒,戰鬥相當激烈,僅日軍就死傷71人。7月5日那天,馬玉昆部還與胡殿甲部一起五次猛攻東機器局,雖未奪回該局,但殺傷了不少洋兵。

  7月10日,宋慶率武衛左軍其餘的十三營也到達天津,駐於西門外。時租界裏聯軍已增至一萬七千餘人,準備進攻天津城。在清軍的部署中,以馬玉昆部十五營仍駐老龍頭車站北側地區,宋慶部駐西門外,此外守城的還有聶士成的武衛前軍以及淮軍、練軍、水師營、義和團等。7月12日夜,白河東岸的俄軍向北進攻,於次日黎明炮擊馬玉昆等部陣地。13日上午7時左右,法軍炮擊城東北壕牆外的火藥庫,引起爆炸。俄軍乘機強攻清軍各陣地,並向水師營炮台進攻。至13日中午12時,清軍被迫撤出各陣地,紛紛向北郊潰退,聯軍乘勝進抵東北城下。白河西岸的英、美、日、法軍,以法軍為右路,日軍為中路,美、英軍為左路,於13日淩晨出租界南麵土牆,經海光寺向天津城南門進逼。不久,南門被日軍攻破,天津遂陷。宋慶部十三營撤往楊村,馬玉昆部十五營撤往北倉。因義和團和武衛前、左軍素有宿怨,在攻打租界時還攻擊擄掠清軍側後,故武衛左軍在撤退前,曾對潰退的拳民大開殺戒。

  8月5日,聯軍萬餘人沿北運河兩岸進攻北倉,馬玉昆部指揮所部及其他部隊一萬五千人抵禦,在擊斃聯軍九十五人,擊傷五百四十人後,北倉失守。8月6日,聯軍乘勝分路進攻楊村,宋慶軍一觸即潰,與馬玉昆殘部一起,向通州方向敗退。宋慶、馬玉昆敗軍一直潰逃到南苑,沿途焚掠洗劫一空。北京陷落後,馬玉昆部奉命駐守京畿北麵的南口、居庸關、宣化、張家口等處。待慈禧西逃,一路由毅軍保駕。辛醜和約締結後又隨駕回京,因山海關依辛醜和約不能駐兵,武衛左軍遂移駐通州。

3、庚子之後的變化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宋慶病逝,朝廷照尚書銜賜恤,封三等男爵,入祀賢良祠。予諡“忠勤”。時已補授了直隸提督馬玉昆被任命總統武衛左軍。此時武衛左軍因在庚子之亂後又乘勢編並了一部分隊伍(如包括原聶士成的幾個營,等等),實力反而又有增強,達到四十營有半,內炮兵兩營,騎兵三營,餘皆步兵。步兵每營五百人,騎兵每營二百五十騎,炮兵每營約三百人,此為武衛左軍將近兩萬,為人數最多之時,軍餉仍半由豫省協餉。

  光緒三十年(1904 年),日俄戰起,武衛左軍調紮熱河以資戒備,馬玉昆親駐平泉,防線自喜峰口至阜新,事定又回通州原防,但此前後熱河就一直成為武衛左軍和毅軍的防區,直至 1925年。光緒三十一、二年間,曾調武衛左軍十營由統領陳希義、趙倜、馬廉溥(馬玉昆子)赴黑省呼蘭、綏化、巴彥一帶協剿蒙古陶什陶之亂,年餘始回。

  宋慶死後,另有老毅軍八營撥歸薑桂題統率。後薑桂題奉命辦長江防務,駐浦口,率老毅軍八營赴防,後擴充為江防軍二十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馬玉昆病逝,追贈太子少保,賞加二等輕車都尉世職,諡忠武。薑桂題繼任為武衛左軍總統兼直隸提督,北來接任,所帶江防毅軍由後任總統江防各軍的提督張勳接統。

  自辛醜以後,武衛左軍即久任宿衛,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清亡前夕建立禁衛軍為止。但在清廷退位後,南北議和期間,陸軍第三鎮在京師兵變。袁世凱又召薑桂題率兵入京彈壓,維護秩序。以後袁世凱為大總統時,以毅軍老成可恃,仍用其為公府宿衛,這部分人後來劃出了毅軍。1912年4月30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下令武衛左軍仍舊改稱毅軍,軍統仍為薑桂題。


四、民初毅軍

1、毅軍在熱河

  1912年4月30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命令武衛左軍仍舊改稱毅軍。至同年六月更定編製,有步隊二十六營、馬隊三營一哨、炮隊兩營,遂作以下編組:將步隊二十五個營編為中前後左右五路(自第一營編製到第二十五營),每路五營;餘一營步隊稱曰衛隊第二十六營;馬隊三營、炮隊兩營依次編號為第二十七營至第三十一營,稱曰先鋒隊;馬隊一哨並隸於衛隊。

  在民國最初的兩年內,毅軍除右路統領趙倜帶十營到河南剿匪以外,其餘主力部隊二十餘營逐步開入了熱河。先是在清亡前夕,毅軍統領米振標部三千人就進駐熱河赤峰。到1913年8月薑桂題署理熱河都統,毅軍主力也因蒙邊戰亂開進了熱河。毅軍在熱河的主要駐防地為赤峰、烏丹、林西等地,從此在熱河一呆就是十年之久。實際上,早在甲午戰爭以後,就有部分毅軍進駐了熱河,但毅軍主體進入熱河,還是民初的事情。毅軍在熱河仍一直是舊式巡防編製(其間隻在1920年抽出一部編成了熱河陸軍第1混成旅),路下轄營或旗,營下轄哨,毅軍的各路統領,如米振標、張殿如等也常兼任鎮守使,所以熱河各路巡防有不少是由毅軍組成的。這時,毅軍的成分和狀況已遠非宋、馬時可比,在口外拖家帶口,生活無著,軍紀日益敗壞。不少官兵開始幹起了日為兵、夜為匪的生活,並與胡匪勾結,過著兵匪不分的生活。熱河流行著這樣的幾句話: “窮淮軍,富陸軍,吊兒浪蕩當毅軍。”可見毅軍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了。

  薑桂題在年過七旬後,還被袁世凱封為昭武上將軍、督理熱河軍務。薑年老仍不甘寂寞,凡事“忠”字當頭,1915年上勸進表,勸袁早登大位,12月被袁封為一等公。袁死後,參與張勳、倪嗣衝組織的“十三省區聯合會”,以張勳為盟主,致電黎元洪請定孔教為國教,並要求“編入憲法,永不再議”。1917年5月,參加張勳召開之徐州會議和脅迫黎元洪解散國會的行動。同年12月31 日,薑與曹錕、張懷芝、張作霖等十六人發表通電,堅決反對恢複國會,支持段祺瑞之武力統一政策,主張討伐南方護法政府。1920年直皖戰起,薑受徐世昌之命進行調停,但為曹錕所拒,甚不得意,遂聲明今後不再作調人。直係勝利後,任薑桂題兼管將軍府事務。次年薑以年老多病,請準辭職,被徐世昌任為陸軍檢閱使,這是個“名譽”的職位,日後馮煥章被吳子玉擼去豫督,給的也是這個好聽不中用的職位。1922年1月10日,薑桂題逝於北京。十天後,北京政府下令毅軍改歸陸軍部管轄,不久派王懷慶會辦毅軍事宜。到是年3月12日,大總統才下令任命米振標為駐近畿毅軍司令。

2、反擊蒙匪侵擾的戰鬥

  民初毅軍在熱河主要打的幾仗主要是對付“蒙匪”的襲擾。民國元年年底,外蒙哲布尊丹巴在沙俄支持下,分兵三路南下內蒙,在很短時間內,先後侵占了昭烏達盟北部和多倫、張家口以北及陰山北麓廣大地區,匪氛頗為猖獗。時改元不久,毅軍尚有一定戰鬥力,在反擊蒙匪的戰鬥中出力頗多。

  1913年4、5 月間,在遊格吉廟、達裏崗厓之蒙匪東路軍數千人,經貝子廟等處南下,竄至大王廟、什巴爾台、米思廟、浩勒圖廟、黃瓜梁等地,林西、經棚、多倫前線形勢緊張。為了製止叛軍的進攻,北京政府先後從各地調集大批援軍,於6月進行了反擊。時毅軍後路統領米振標為熱河剿匪總司令,率毅軍一千四百餘人及熱河北路巡防馬隊兩營、步兵一團,於6月底連克他他廟、王子廟,擊潰蒙匪二千餘人。7月2日拂曉,叛軍四千餘人突至,分三路向米部進攻,所有險要之處均被占領。米振標立即指揮部隊反擊,毅軍步隊與叛軍展開白刃格鬥,騎兵從旁包抄,間用火炮轟擊,連奪山險十餘處,擊斃叛軍頭目四名、士兵二百餘名。叛軍不支,向東北浩勒圖廟敗退。米部以炮火實施火力追擊,又斃敵數十人。戰後米部回防什巴爾台。

  是年9月,蒙匪主力奈登公部數千人進窺林西,圍攻米振標部;同時,常德盛的騎兵也在五十家子遭兩千叛軍的圍攻。一時熱河情勢危急,北京催促新任熱河都統、毅軍軍統薑桂題迅速到任,“專固熱河,徐圖援多(倫)”。至10月初,叛軍圍攻林西日急,林西三麵被圍,毅軍堅守孤城,據電文稱“兵力已疲,子彈將盡,危險萬狀”。薑桂題督師出關,以巡防隊五個營留駐朝陽,親率五個營赴赤峰,另以五個營馳援林西。10月21日,駐守劉家營子的毅軍向叛軍反擊獲勝。22日,米振標令毅軍步隊和吳俊升的石得山騎兵團進攻珠爾沁廟,中途與敵軍接仗,連戰皆捷。叛軍焚巴林王府西遁,林西之圍遂解。10月29日,毅軍與石得山團乘勝規複經棚,擊破蒙匪叛軍三千餘人,擊斃叛軍統領三吉迷吐、五喇嘛等大量官兵。

  11月中旬,米振標、張殿如率領的毅軍與吳俊升、陳錫武兩部配合,又擊潰蒙匪三千餘人,收複了大王廟。到年底,外蒙叛軍被逐出了熱河。毅軍在反擊蒙匪的戰爭中傷亡也很大,僅管帶就陣亡了四五個。

  1916年10月,蒙匪著名頭目巴布紮布長途奔襲林西,毅軍在城外的部隊措手不及,被殲不少,後賴城牆工事固守。據說毅軍的炮兵因訓練不良,盲目射擊。時林西城裏有一個賣紙煙的瘸腿老漢,是毅軍的一位退伍炮目。米振標他請到東城牆上邊,瞄準隻打了一炮,即落到巴布紮布的跟前爆炸,巴布紮布立刻炸死。(巴布紮布之死說法頗多,此取其一)於是蒙匪潰退,林西之圍遂解。以後蒙匪也時有竄擾熱河之舉。如1918年秋巴布紮布餘黨來襲,被毅軍張連同的馬隊逐走;1922年春,數千蒙軍曾攻陷開魯,但在城內忙於擄掠狂飲,又被毅軍的馬隊打了個措手不及而向北逃竄而去。

3、新一代的毅軍諸將

  接著薑桂題下麵的毅軍老大是米振標,米振標字錦堂,1858年生,陝西省清澗縣人。從毅軍的行伍出身,曆經中下級軍官,一步步上來的。民國初年薑桂題任熱河都統,米任林西鎮守使、幫辦熱河軍務。薑調職後,奉係的汲金純任熱河都統,毅軍維持原狀,米振標則在薑桂題死後當了毅軍軍統。米振標此人給人的印象是典型的牆頭草,誰的勢力大就投靠誰,誰從熱河撤退就打誰,是他的一貫做法。但此時說實話,毅軍已經成了個爛攤子,米振標這樣做也是自然的事,一切為生存嘛。而這時新的一代毅軍諸將都是些什麽人呢?

  張殿如,綽號老張二扁擔,是毅軍中僅次於米振標的人物,曾擔任過林西、赤林鎮守使和赤開護軍使等職。在薑桂題還沒咽氣的時候,毅軍曾分為左右兩翼:左翼翼長米振標,有四千餘人,駐承德;右翼翼長就是張殿如,有三千餘人,駐赤峰。張連同,宇協堂,湖南益陽人,據說是前清的武探花,他所率的部隊是1912年熊希齡任熱河都統時以毅軍為基幹,由他收編胡匪而成立的熱河遊擊馬隊。他因在前清時在黑龍江作戰腿部受傷,因而外號“張瘸子”,1925年去北京做了寓公,還被楊宇霆勒索了數萬現大洋。毅軍的將領中有名的還有舒和鈞、殷貴、張四皇上(張鵬飛)、劉迷糊(劉山勝)等等,或是毅軍出身,或與毅軍素有淵源。毅軍腐敗習氣嚴重,裙帶關係盛行,如米振標的兒子米國賢,也得到了團長的職銜;“老扁擔”張殿如的侄子 “小扁擔”也在他部下任團長;“常八爺子”常德盛離開熱河去河南後,他的三旗毅軍遊擊馬隊交給他的侄子常萬裏統領;“劉迷糊”劉山勝後來去北京養老,他的旅長職務由其侄子“小迷糊”劉漢傑代理,等等。

  當想初淮軍諸部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形,造成的毅軍的威名,如今毅軍反過來也在上演這一幕,真是天道輪回。在腐敗的舊軍體製下,這幾乎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


五、宏威軍的興衰

  宏威軍也是毅軍的一個主要分支,因為從前清起毅軍向由河南協餉,故也常被當作豫軍之組成部分。趙倜的部隊後來雖稱宏威軍,但一般人們還是常拿它作毅軍看待的。因此也分出少許筆墨以概略述之。

1、趙氏兄弟與宏威軍

  宏威軍自然要從趙倜說起。趙倜字周人,1871年出生於河南省汝南縣曾莊,幼時聰明好學,但因家貧不能入塾,後為塾師所愛,義務教讀,並供筆墨紙費。年餘後,終為生活所迫,到上蔡一商店當學徒。更換數店,終不能安身,便又於趙狀元家當差。後為趙子俊帶到開封,適逢趙家客人要趙倜送信到京,並附筆請北京朋友代謀事。但趙到京後,收信人已死,趙又求乘運河船到天津,欲從水路經皖回豫。但趙至津後,又逢運河水淺,無法難下,乃於津代人寫信為生。適遇清毅軍統領馬麗生請其代書公文,為馬賞識,隨馬從軍。甲午戰爭時以升任騎兵管帶,庚子之亂隨馬玉昆護駕,因於保定提餉有功,升為武衛左軍右路統領。

   1912年初,因陝西獨立,秦隴複漢軍欲東出河南。朝廷調毅軍入豫阻截。趙倜被任命為毅軍前敵營務處,率十營毅軍先後入豫,與民軍戰於函穀關下,不久署河北鎮總兵。次年一月,前敵營務處取消,趙倜被任命為毅軍行營翼長,節製所有在豫毅軍部隊。九月,升任河南護軍使。時白狼縱橫數省,袁大總統調集大量軍隊圍剿。趙倜被任為豫南剿匪督辦,曾一度因作戰不力而撤職留任。鎮壓白朗。到1914年8月,白狼中彈身亡,袁大總統發表褒功令,特任趙倜為宏威將軍,所部因而稱“宏威軍”,則由此而來。一個月後授德武將軍、督理河南軍務,取得河南全省的控製大權。次年9月聯合十四省將軍勸進,12月受封為一等侯。1916年 6月袁死,田文烈由河南省長改調為農商總長,趙乘機兼任河南省長,並提出“豫人治豫”口號,以固其位。同時編練巡緝營,擴軍至三萬餘人。擾害河南,民不聊生。趙於河南任職八年,大事搜刮,所得錢財無算。既在北京、天津廣置宅第,又於汝南大置田產約數十頃。此外又存天津英商銀行數十萬元,因此豫人無不痛恨入骨。1921年冬天,他的七歲幼子染上傷寒病,送往南關醫治,他竟學三國時代的袁術借壽,建醮上奏天庭,勒令河南的高級職員一律借壽五年,他自己為了起領頭作用,願借十年壽命給愛子,連同大小官員所借的壽命加起來,這位寶貝兒子應該可以活到300歲還有多。借壽的功德圓滿完成後,趙督帥的“西屋太太”又做起二十大慶,潢川縣長車雲獻了一雙大紅繡花緞鞋,鞋內用金錢鏤成“卑職車雲謹呈。”類似事務,不一而舉。

  說到趙倜,不能不提他的胞弟趙傑。趙傑在趙倜主政河南時,為其得力助手,任宏威軍總司令。行事飛揚跋扈,為河南一霸,人稱“三麻子”。據雲其軍某部白天為軍,夜間為匪,禍民尤烈。河南也流行著幾句和熱河相似的話,叫做“窮巡防,富陸軍,好漢爺爺是毅軍,要飯花子鎮嵩軍”。吳大帥駐節洛陽期間,老百姓紛紛到洛陽去告狀,吳佩孚勸趙倜兄弟解散那些土匪部隊,趙傑置之不理,陽奉陰違,吳佩孚大為不滿,曾憤慨地說:“趙倜有個寶貝兄弟趙傑,和張敬堯之有張敬湯一樣,真是先後輝映。”在對外的態度上,趙傑比乃兄更為強硬。

2、宏威軍的演變及其諸將領

  河南在清亡時新軍有暫編陸軍第29混成協,舊軍包括前後左右中各路巡防營及其撫標親軍、巡緝營等等。民國建立後,以第29混成協與中後各路巡防營、巡緝營合編為河南陸軍第1師,右路巡防改編為河南陸軍第3混成旅,撫標親軍等營改為警察遊緝隊。此外,還有豫西刀客武裝改編的鎮嵩軍。毅軍則屬從外調入,征剿白狼時調入河南部隊甚多,但事畢後大多調走,唯趙倜毅軍獨留於豫。後來趙倜督豫,非其嫡係的陸軍係統受到壓製,如河南第3混成旅被裁,第1師繼升中央第9師後不久也被裁改成河南第1、2兩個混成旅。而宏威軍得到了發展,到1915年將毅軍和各路防軍統編成宏威軍四個混成旅。此外新募四路巡防營,分別由南陽、歸德、豫北、豫西等鎮守使統轄,實際上也受趙倜掌握。

  宏威軍諸將中,寶德全和常德盛兩人是不能不提的。寶德全為土默特右旗的蒙古族貴族出身,早年在熱河參加毅軍,到隨趙倜入豫後已升至統領。趙倜督豫後任寶德全為歸德鎮守使,以鎮豫東一方。常德盛字子新,1878年生,熱河朝陽人,人稱“常八爺子”。常在熱河時就是毅軍馬隊的統領。此外,象當過鎮守使,一些出身毅軍和其他舊軍的將領,如丁香玲(曾為趙倜毅軍右路統領、豫西鎮守使)、馬誌敏(曾為豫北、豫南鎮守使)等,都與趙氏關係密切。

  1920年5月,河南第1、 2兩個混成旅再次合編為河南暫編陸軍第1師,以河南陸軍係統出身的成慎為師長;另以宏威軍第2路前路巡防及西南兩路巡緝並遊擊隊合編為河南暫編陸軍第2 師,任寶德全為師長。先前,因段祺瑞於1919年免去了趙倜的省長兼職,造成趙懷恨在心,與直係聯合。吳子玉從湖南撤兵北返,趙倜也沒加阻攔。待皖係一觸即潰,直係勢力擴張,吳佩孚看準了洛陽這塊風水寶地,要把這裏作為練兵的根據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趙氏兄弟與吳的矛盾自然就難以調和了。次年1 月,因趙傑的排擠,成慎的師長被擼去,他的第1師被裁改兩旅,後來趙氏另以宏威軍一部新建了個第1師,趙傑為師長。結果成慎在吳暗中策動下,彰德起兵倒趙。趙倜求助於張作霖、薑桂題,吳子玉見倒趙時機尚不成熟,連忙反過頭來聯趙驅走了成慎。成慎雖被逐,但吳佩孚的精銳第3師乘勢已牢牢地盤踞在洛陽,難以撼動了。此後趙倜便開始了聯奉反吳的政策。

  到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前,趙倜的主要部隊除了趙傑的第1師和寶德全的第2師外,還有三個混成旅,以及以常德盛為司令的駐豫皖毅軍十數營。趙為擴大勢力,曾廣收土匪,樊鍾秀、高鳳梧等亦係趙所收編。

3、宏威軍的滅亡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前,吳佩孚向趙倜籌餉300萬,遭到拒絕,趙倜且與安徽張文生、山東田中玉暗結。4月,趙傑又稱病不赴洛陽給吳祝壽。並派兵防守中牟。吳即24師王為蔚第47旅駐鄭州;以第3師控製隴海路,中斷京漢線,威逼趙氏兄弟。趙倜隻好妥協,派馬誌敏一旅參加討奉戰爭。4月25日,吳命趙傑率部開往前線,意欲以趙督陝,調離河南以減其勢。但趙傑拒不聽命,吳遂決心除趙氏兄弟,調馮玉祥到洛陽監視二趙。馮玉祥率11師和陝軍第1師胡景翼、第四混成旅張錫元等部開抵洛陽。馮和趙倜兄弟有夙怨,當直皖戰後馮玉祥還是16混成旅旅長時,所部在河南駐馬店曾與宏威軍發生衝突,趙倜指斥馮玉祥勾結成慎,扣留稅款,向駐馬店進攻,劫奪宏威軍的槍支,馮也指斥趙倜首先派兵進攻確山防地,因此予以還擊。而張錫元就是原河南第1師師長,也曾被趙倜參劾過,現在趙的兩個仇人一齊開入了河南,使趙倜了解吳佩孚對河南是不懷好意了,因此決心與奉軍合作。

  5月4日張作霖打來大獲全勝的電報,趙倜派在北京的軍事密探,也打給趙一個密電說:“吳佩孚業已陣亡。”於是趙倜便以為直軍確已戰敗,當天便授意河南省議會和各團體,聯名通電痛斥吳佩孚,並宣布“武裝中立”。5月6日,歸德鎮守使兼暫編第二師長寶德全、暫編第一師師長趙傑、豫皖毅軍總司令常德盛、豫西鎮守使丁香玲、南陽鎮守使李治雲、豫北鎮守使馬誌敏等聯合發表通電,痛斥吳佩孚和馮玉祥。

  5月5日,趙傑率軍二十營,寶德全率軍十營先將京漢路豐樂鎮的橋梁炸毀,並拆毀彰德的一段鐵路以阻北來之師,包圍靳雲鶚於鄭州。兩天後,馮玉祥率大軍至,解鄭州之圍。8日趙倜不得不下停戰令求和。吳佩孚初意隻查辦趙傑,保留趙倜。但馮玉祥率軍離陝時,曾聲明決不回任,如今沒得報酬,哪肯甘休。他不理停戰命令,10日馮軍仍向中牟進攻,豫軍退守開封。11日北京政府調馮玉祥為河南督軍,趙倜撤職查辦,並令劉鎮華暫兼陝西督軍。

  趙倜上了假情報的當,自知大禍鑄成,11日他令寶德全維持開封治安,不許對客軍抵抗,寶這時已通款於吳佩孚,吳令寶解散趙傑的第一師,並保舉寶為河南軍務幫辦。趙傑則已聞風先逃。11日寶關閉開封城門,不許第一師敗兵入城,敗兵遂在城外大燒大搶,到12日才被寶部擊散。趙倜於 12日晚離開封向歸德逃走。14日寶德全到車站迎接馮玉祥。15日,馮玉祥使出殺郭堅的故伎,將寶德全秘密活埋,並將其所屬第2師繳械解散。馮此舉為吳佩孚所深忌。趙倜逃往上海,旋入奉,任張作霖高等顧問。1927年2月,張作霖任安國軍大元帥,趙任河南宣撫使。5月奉軍在河南失敗後又自豫逃京,任督戰專使。1928年6月,隨奉軍退出關外。後不問政事,居住於北京,1933年死。

4、宏威軍餘部後話

  趙倜雖垮,但其在豫經營多年,勢力頗廣。吳子玉亦常憂之,恰此時孫中山派李烈鈞北伐入贛,南昌震動,江西督軍陳光遠兵敗下野,北京政府派蔡成勳率中央第一師自綏援贛。吳為削弱毅軍勢力,遂提升常德盛為河南暫編第一師師長,令其率毅軍舊部隨蔡赴贛。趙傑收撫的樊鍾秀、高鳳梧等部也先後調贛。常德盛師在贛仍不改毅軍舊習,不但對贛戰事無補,而且還專以滋擾地方為能。在方本仁聯粵倒蔡成勳期間,常德盛在贛南接受孫氏的“建國奉軍總司令”頭銜。到1925年春,已經當上贛督的方本仁下令贛軍各部解決常師,將其繳械,以其中一部在吉安改編為江西補充旅,由中央第一師第一旅旅長劉寶題暫兼旅長(後裁編入其他各部)。

  留在河南的與毅軍關係密切的土著部隊,在隨後的幾年或被他軍改編,或在二次直奉戰爭後回歸於從熱河移回的米振標毅軍。如豫南鎮守使馬誌敏曾在國民二軍入豫後將其部改編第十三混成旅;豫西鎮守使丁香玲的部隊在憨玉琨入豫後瓦解,一部被憨吞並。

六、毅軍的沒落與滅亡

1、夾縫之間求生存

  在薑桂題時代,由於其資格老,說話有分量,連老袁對他也禮讓有加。因此毅軍雖漸式微,總還能偏安於熱河一隅。待薑死後,毅軍諸將則東投西靠,在強者的夾縫之間苟延殘喘。當時毅軍的基本原則是:誰坐都統擁護誰,誰從熱河撤退解決誰。
當薑桂題內調陸軍檢閱使時,正是直奉聯合把老段打得趴下之後。因此當時派奉軍的第28師師長汲金純繼薑為熱河都統,汲即帶28師來熱赴任。對於地頭蛇毅軍,也予以安撫,給了米振標一個幫辦軍務的頭銜。不料沒過一年,直奉就開了戰。熱河的毅軍諸部傾向直係,紛紛起來驅逐奉軍。汲金純28師在熱河毅軍和淮軍的截擊下,狼狽逃回東北,他的炮兵團和輜重都被毅軍揀了“洋撈”。為此張雨帥大發雷霆,不但擼了汲金純的師長,連第28師的番號也取消了。

  趕走奉軍後直係派來王懷慶任熱河都統,他的第13師也開入了熱河。但王同時還兼有熱察綏巡閱使和京畿衛戍總司令之職,不常駐熱河,所以熱河的事務常由幫辦軍務米振標代辦。王懷慶的部隊雖是陸軍,但與毅軍夙有淵源,有兄弟部隊之稱,故此關係相處不錯。關於王部情形,容後再敘。

2、移軍河南

  在 1924年7月,米振標署理了熱河都統,兩月之後就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在吳子玉四照堂點將後,米振標部被歸入直軍的王懷慶第二軍序列,米為副司令,在朝陽方麵作戰。當麵奉軍為吳俊升的第五軍和許蘭洲的騎兵第六軍。由於第二軍的十三師、毅軍、淮軍都是腐敗的舊軍,戰法落後,兵無鬥誌,在開魯、朝陽稍觸即潰。戰後又是一次地盤大分配,熱河都統給了奉係的闞朝璽。12月11日,臨時執政府下令:米振標來京供職,軍隊交與闞朝璽。原來,是國民二軍要爭河南地盤,需要拉一個與豫軍素有關係的,而熱河地盤給了奉軍,因而計劃由毅軍來協助國民二軍入豫。因此,米振標改任幫辦河南軍務,率領大部分熱河的毅軍隨胡景翼回豫,尚有一部分毅軍留在熱河,容後再敘。國民二軍控製河南後,毅軍仍受其節製,分駐開封、禹州、尉氏等地,當時毅軍的序列為:

  毅軍總司令兼幫辦河南軍務米振標

   第一混成旅旅長張繼武
   第二混成旅旅長劉正方
   第三混成旅旅長於金武
   第四混成旅旅長張錦標
   獨立團團長米國賢

3、毅軍本支的滅亡

  其後的幾年河南多事,毅軍暮氣已深,無有作為,以專附於強者而苟延殘喘。國民二軍敗亡後毅軍依附於吳佩孚、靳雲鶚,1927年初靳雲鶚組河南保衛軍以抵抗奉軍南下,以毅軍為第十六軍,米振標、張繼武為正副軍長。是年3月份奉軍入豫,毅軍又投降奉軍,米振標且接受安國軍第十八軍軍長職。是月底,奉軍以毅軍反複無常,為免後患,將駐開封的毅軍全部繳械,並將米振標、米國賢父子看管,毅軍乃亡。從1861年宋慶創立毅軍始,至1927年滅亡,存在凡六十六年。(如果從奇勝營開始算起,還要多幾年。)米振標父子被扣後,毅軍殘部暫由張繼武率領。不久北伐軍入豫,張繼武投降馮玉祥,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二十六軍,張任軍長。但後來張宗昌進窺河南時,張繼武又率部改投之,被兼收並蓄的張效帥任命為直魯聯軍第三十二軍軍長,歸左路指揮官張敬堯節製。經過是年年末的馬牧集、考城、徐州諸役,該部所剩無幾,終在北伐中覆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