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戰場作戰地圖 (組圖)

(2007-02-11 14:03:02) 下一個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戰場作戰地圖 (組圖)


  楊浪

  眾所周知,1962年10月至11月,在中印邊界全線發生了大規模的軍事衝突,這場戰爭中方命名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筆者通過各種途徑,收有一些描述戰場態勢的地圖。





  總體上看,這場戰爭既是一場軍事仗更是一場政治仗,在東西兩線,中國軍隊兵鋒所指之處,嚴格地以我方所主張的傳統習慣線為界。毛澤東在不同場合對此役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預言,這一仗至少可以保證中印邊界10年穩定。

  戰前,印軍根據其“前進戰略”,在全線蠶食和進占了邊界線上大片中國領土。戰爭中,西線的中國新疆邊防部隊徹底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線,西藏邊防部隊在殲滅了入侵麥線以北的印軍之後,乘勝追擊,進占到吉莫山口、比裏山口、鷹窠山口一線和薩木維爾與金古底,在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的位置直望印度平原,迫使入侵中國領土的印軍全線潰逃。此後,在戰場全勝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單方麵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製線我方20公裏以內地區,證明中方依然希望通過談判,而並不以軍事占領來達到自己的領土要求。





  中印邊界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段靠近不丹邊境的達旺—申隔宗—德讓宗—邦迪拉地域展開的。在這一地區的兩個階段戰鬥中,中方以4個師的兵力,全殲印軍3個旅,重創3個旅,另殲印軍5個旅的一部共8700餘人。戰前,印軍第四師第七旅已經把據點建立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河一線,(塔格拉圖)即使按照麥克馬洪線,這一地區也無可爭議的是在中國境內。盡管我們見到的麥線地圖在細節上辨讀有些吃力,但在這條線最西端的走向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最西端(圖左的第一個箭頭),麥線在東北—西南走出一個小弧線之後,向西大體平行地通向不丹邊境,而此時印軍的占領地域按圖上表達則已經從這個小弧線的下端向西北方向走出一條45度線,深入中國領土約20公裏。

  當時的印軍第四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在他戰後撰寫的專著中(印度巴立特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THEF ALLOFTOWANG》,中文版名《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世界知識出版社版)也認為:“麥克馬洪隻是憑他對地理的猜測,就從兼則馬尼到東部的不丹—西藏—印度三方交界點畫了一條藍色粗線,至少可以這樣說,這樣的畫法,就使塔格拉山脊的位置模糊不清了。”作為一個印軍戰場上的高級指揮官,普拉沙德用“至少可以這樣說”的字眼表述了他對克節朗地區歸屬問題的看法。而且,他在戰爭打響之前,曾多次向上級反映明確地理邊界的要求,遺憾的是,他的這種清醒的要求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因此他認為:“尤其奇怪的是,甚至到1962年,印度政府從未糾正過這一明顯的錯誤。顯然,外交部的某人一直沒有做好他的專業工作。這一疏忽是不能輕易加以原諒或者辯解過去的;主要由於這一錯誤,造成了關鍵性的爭執,後來的發展終於導致了戰爭。”

  從後來的材料看,印方對中國的領土要求很難歸咎於某個外交部的工作人員,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1959年9月在印度議會上曾經公開表示:我們堅持麥克馬洪線,“我們認為這條線在某些地方劃的並不好,隨後我們,也就是印度政府就把它作了變動”。一條本來非法的地理界線,再由單方麵一意孤行地作出變動,邊境衝突的發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作者為中國著名新聞記者及軍事評論家、地圖收藏家。有軍事評論《高壩:懸頂之劍》、《戰爭邊緣——1958年金門炮戰的戰略回顧》、《督亢考》等文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