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清宮的太監的生活 (組圖)-- zt

(2007-02-11 14:03:02) 下一個

清宮的太監的生活(組圖)

時間回到三百年前的北京城。當夜幕降臨,紫禁城也寂靜下來的時候,宮中的層層朱門開始關閉,一陣陣悠長的喊聲在空中回蕩———“下斤兩,下斤兩”,那是太監們在招呼關閉各宮宮門。在這高高的宮牆團團圍起的宮殿中,除了皇帝和他未成年的兒子,惟一獲準能在這裏過夜的男人,隻有太監。




▲順治立下的太監不準參政的木牌


憐相

太監都是窮苦孩子 迫於生計進宮,卻被視為“蟲蟻”


宮中太監多達上千,最多時有2800餘人。這些太監除了少量的戰爭俘虜或年幼的宮刑罪犯外,大部分是從民間招募而來的。當時,直隸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的青縣、靜海、河間、大城、南皮、任邱、涿縣以及今天北京郊區的昌平、平穀、大興、宛平等處都是出太監的地方。報名做太監的都是窮苦農民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為生活所迫,便將他們送入宮中。

這些地方往往會出現這麽一種現象:某家一向很窮,忽然間又買地又蓋房子。一問,原來是家中有孩子做了太監,甚至一些已結婚生子的青年人,也淨身做了太監。

《晚清宮廷生活見聞》是一本回憶錄,是解放後由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組織清宮中的遺老遺少寫的。在這本書中,有清宮老太監回憶說:光緒二十幾年前,在北京有專門幹這種“淨身”營生的,著名的如:北長街會計司的“畢五”和地安門外方磚胡同的“小刀劉”。這兩家的家主都是清朝的七品官,鼎盛時期一個季度要給宮中總管內務府進40名太監。

準備當太監的孩子在做“淨身”手術前,都要先簽一個合同,表示自己是自願接受手術的,出了生命危險完全由自己負全部責任。簽完合同,這孩子就被送上了手術台。這種所謂的淨身,和農村的劁豬騸馬實際上沒有什麽兩樣。一些人由於付不起手術費,就由家長自己動手。“淨身”手術,對每個太監來說都是一個慘痛的惡夢,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僅僅是惡夢的開始。

太監們入宮以後,生活水平確實有了明顯的改善與提高。入宮時,每人都能得到一筆安家費。入宮後,每月還可以按等級得到相應的“月薪”,按季領取一份“口糧”。

清朝皇宮法典《宮中則例》規定:即使是一般無品級的太監,每月也能得到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大約合今天的一兩百斤米,加上年節照例的賞份,對於一個鄉下人來說,已經是個可觀數字了。

在清朝統治階級看來,他們給予太監的待遇已經夠高了。太監算什麽?康熙皇帝說,太監是“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把他們看成是蟲子螞蟻;乾隆皇帝也說,太監是“鄉野愚民”,這樣卑賤的人,養在宮中還給授品銜,已經恩惠得過分了。




▲清朝末期的太監




▲太監像

悲相

命運時刻裹險來 清規戒律多如牛毛,如若不慎即被嚴懲


鑒於明朝太監幹預朝政的曆史教訓,他們不能容忍太監有任何幹預國家政務的行為。開國之初,順治皇帝福臨,就將一塊高134厘米的牌子矗立在內宮交泰殿門前,上麵刻著他頒布的嚴禁太監幹預政事的一道敕諭。這道敕諭後來就成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宮中的太監隻要違反了這條祖宗家法,都會被處以極刑。如康熙初年的吳良輔、乾隆年間的高雲從,都被砍掉了腦袋。最為典型的還是光緒年間的案例。

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甲午海戰之後,儲秀宮裏的小太監寇連材年僅20歲,因憂患國事而冒死上書慈禧太後,隨即就被以“犯法幹政”和“越分擅奏外事”等罪名,押赴菜市口斬首。維新派領袖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一文中為寇連材立傳,稱讚他是“烈宦”,把他的名字歸到維新誌士的行列之中。

當然,因幹政而遭到懲罰的畢竟是少數,太監們一般都深知這裏邊的厲害,不會去觸犯這一條。對於大多數太監來說,防不勝防的是宮內多如牛毛的清規戒律,稍微一不留神,就有危險。

按《宮中則例》規定:太監口角鬥毆,打六十大板;點燈時不謹慎、夜裏值班時打瞌睡、大聲喧嘩、損傷宮中陳設、私自外傳宮內之事、不服上層太監管教等打四十大板;傳小道消息、請假回來得太遲等打二十到三十大板。把太監關起來為馬鍘草,是清朝統治者處罰太監的一個重要手段。甕山也就是今天的頤和園萬壽山,這個皇家禦花園過去竟然也是關押太監的一個重要場所。從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開始,犯了罪的太監被發往甕山的馬棚。以後,這裏就成了太監的監獄。

當太監們對宮中的生活忍無可忍時,便開始逃跑。太監逃跑現象在清朝十分普遍。據統計,光緒二十六年正月至七月,逃跑太監多達233人。當初,他們為了進這裏,冒著生命危險忍受巨大的痛苦,不惜殘害自己的身體;現在,他們卻又要不顧一切地跑出去。清代保甲製度森嚴,對於宮中逃跑太監抓得很厲害,許多太監剛逃出宮中便被抓回,抓回來便是一頓毒打。

更可悲的是:太監們的這種逃跑往往很盲目,逃出宮後,才發覺自己什麽生活技能也沒有,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加上自己生理上的顯著特征,很容易被人識破。跑來跑去,隻得又跑回宮中。他們最終發現,除了做太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生路。

一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便想到了自殺。在清代,太監自殺現象層出不窮。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十一月,年過七十的禦藥房老太監李昆得了重病,向首領太監請假出宮找個地方養病,被首領太監拒絕。他病痛難忍,又不敢逃跑,便在當夜用刀自盡了。

也許隻有從肉體上消滅自己,他們才能從精神上獲得徹底解脫。




▲清廷部分太監合影



惡相

主子麵前奴才小的麵前大爺 層層盤剝,欺小淩弱


生活的平淡與無聊是對宮中太監的又一種折磨。據《晚清宮廷生活見聞》記載,晚清的太監魏子卿等人回憶說:“當班的時候沒有多少事做,不當班的時候,除了服侍老爺也就是大太監也沒什麽事情做。在固定的圈子裏走,也走膩了。宮裏沒有休假,有時候請幾個鍾頭假到外邊去玩,也沒散心的地方,而且進出宮手續很麻煩。”無聊、苦悶、壓抑、自卑,這一切像無法掙脫的羅網,使得他們神情恍惚、性格怯懦,一天到晚疑神疑鬼。

太監心理變態的另一個方麵,表現在他們的性格是畸形的,具有雙重性,平時他們是唯唯諾諾,可有時又會突然發作,走向另一個極端。在主子和上司的麵前他們永遠低三下四,可一旦麵對比他職位低的小太監,他就變得不可一世,甚至欺負、虐待他。乾隆中期,靜宜園有個叫高朝鳳的首領太監,因父親去世,喪事辦了20多天,其間往來吊喪親友們所有的飯食費用,全部從屬下太監中攤派,他勒令每名太監各出細米一鬥,沒有米就得折錢八百四十文捐給他。

大太監欺負小太監,小太監則欺負更弱的人,宮中的雜役們也是太監們欺負的對象。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圓明園西洋樓的領催就因不堪太監私刑毆打而自殺。

乾隆十六年十月,寧壽宮的宮女五妞被太監趙國寶肆意淩辱折磨,越牆自刎未遂,寧壽宮監督領侍將五妞發遣錦州嫁與壯丁為妻,而趙國寶也被發往黑龍江。

太監在宮裏膽小如鼠,可是一出宮馬上換了另一副嘴臉,有些宮中的下層太監,他們一到宮外就仗著自己是宮中之人,找茬鬧事。乾隆二十二年,一個在宮裏當和尚的太監於榮煥,就在大街上公然地侮辱一個巡檢,這巡檢就是管治安的官員,後來又大鬧公堂,氣焰十分囂張。

為了反抗生活,麻痹自己,宮內太監酗酒、賭博、打架之風盛行。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四月,圓明園中幾個太監賭博,邊賭邊喝酒,後來因為輸贏,借著酒勁爭吵打鬥,結果太監張進朝當場被另一個太監用隨身的小刀捅死。

有時即使很小的事,也會鬧出人命。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一個秋夜,在圓明園螺螄樓北邊水溝旁,兩撥太監撈螃蟹時發生爭吵,後來發展到打群架,太監張忠當場被打死。

太監們既可憐,又可嫌,既可悲、又可惡,難怪自古以來人們對太監沒有好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嘉慶十八年,林清等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太監劉全等人也積極參加了這次行動,這一驚人的舉動,多少給整個暗淡無光的清宮太監反抗鬥爭添了一點光彩。

人和人是這樣的不同,一個皇帝可以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為了保證他對這一群女人的獨占,卻必須讓成百上千的男人變成殘廢,永遠失去做人的尊嚴,失去家庭的親情與歡樂,而得到的隻是整個社會的蔑視與輕賤,以及由於身體殘缺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變態生活。太監的命運是悲慘的,生前卑微屈辱,不被當人,死後被抬出宮,埋在城外,甚至那些普通太監連墓碑也沒立一塊。

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太監,這個醜惡而畸形的人類社會“怪胎”,也永遠被埋葬在曆史中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