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在中國的古羅馬軍團 -- zt

(2007-02-11 14:03:02) 下一個

在中國的古羅馬軍團 —— 西漢收降古羅馬失蹤軍團


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大軍入侵伊朗,遭伊朗軍隊圍殲,6000餘羅馬軍隊突圍,逃至現今的哈薩克斯坦,後為西漢陳湯收降,帶回中國,安置在永昌縣。

甘肅省永昌縣城南10公裏處的者來寨村,我國西漢元帝時期在這裏設置“驪罷”城,用來安置古羅馬帝國降人。人們也許會問,古代中國從未和羅馬帝國交戰,羅馬降人從何而來?這是一件曆史懸案,縈繞在人類史上近二千年。為揭開世界上這一樁重大曆史懸案,史學家們為此而苦苦探索。


這樁曆史懸案起因於一場慘烈的古代戰爭,即公元前53年,也就是中國西漢甘露元年。當時的羅馬帝國的執政官克拉蘇,糾集7個軍團、約4.5萬人的兵力,發動了對古稱安息,即今伊朗的侵略戰爭。不可一世的羅馬軍隊在一個叫做卡爾萊的地方,出人意料地遭到安息軍隊的圍殲,克拉蘇被俘斬首。其第一軍團首領、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率領6000餘眾拚死突圍。


到了公元前20年,古羅馬帝國和安息簽約言和。這時,羅馬帝國要求安息遣返33年前在卡爾萊戰役中被俘虜的軍人,並尋找普布利烏斯的下落。可是,普布利烏斯及其所率突圍殘部,已在安息消失得無影無蹤。羅馬潰軍到底去了何方?這一疑團一直困惑著羅馬乃至全世界的曆史學家。


後來他們發現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謙的英國著名漢學家,已對這一課題做過大量工作,並找到了德效謙於1947年撰寫的《古代中國之驪罷城》一文。本文開宗明義: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驪罷”,後又改稱“大秦”,《後漢書·大秦傳》就是以“大秦國一名犁霸”這句話起首的。文章接著指出中國古代以外國國名命名的城,當時隻有新疆的庫車和溫宿,它們都是襲用移民的舊稱。“驪罷”城的出現,自然會與有外國僑民相關。作者進而運用史料說明,驪罷城最早在中國西漢版圖上出現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羅馬帝國向安息要求遣返戰俘的時間。這絕非曆史的巧合!它說明在卡爾萊戰役中突圍的羅馬遠征軍,正當其故國尋覓他們的時候,他們卻早已鬼差神使地到了中國,並在祁連山下落腳了。


根據此文提供的曆史線索,中外學者查閱了大量史書,終於從班固所著《漢書·陳湯傳》中獲得突破。據此書記載,公元前36年,西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帶領4萬多名將士討伐郅支單於,戰於郅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時,在這裏見到了一支奇特的軍隊, “土城外有重木城”拱衛,其“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講習用兵”。而這種構築“重木城”防禦工事和用圓形盾牌連成魚鱗形狀的防禦陣式,隻有古羅馬軍隊采用。史學家們據此推理,這支奇特的軍隊,就是卡爾萊戰役中突圍失蹤17年的羅馬軍隊的殘部。


西漢王朝軍隊在這次郅支戰役中大捷。《漢書》上說,陳湯率領的漢軍攻克“重木城”,以“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而告勝。學者們依據這一重要史料撥開曆史迷霧,理清了那支古羅馬軍隊殘部的蹤跡。即普布利烏斯率領的逃亡大軍,在安息軍隊圍追、封鎖而回國無路的情況下,輾轉安息高原,伺機東進,在防禦鬆懈的安息東部防線,撕開一道口子,流徙中亞,投奔郅支,後被陳湯收降,帶回中國。漢元帝為此下詔將他們安置在番禾縣南的照麵山下(今永昌縣),並置縣驪罷。直到公元592年。 鑒於驪罷人已和漢族人融合,隋文帝下詔將驪罷縣並入番禾縣。至此,驪罷建縣共612年。 中國的驪罷人就這樣在曆史的風雨滄桑中悄然消失。

史學家們還從許多史書史料中,找到了有關驪罷縣存在和變遷的係列佐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