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孟良崮大戰是粟裕軍事指揮藝術的傑作 軍界名帥對粟裕的評價

(2007-02-11 14:03:01) 下一個

孟良崮大戰是粟裕軍事指揮藝術的傑作。在這場戰鬥中有三段鮮為人知的插曲。

一,戰鬥打到後來,我軍傷亡較大,彈藥奇缺,饑困交迫;而國民黨74師卻輪番反撲,力圖實現“中心開花”的預想,大有對我形成反包圍之勢。1947年5月15日夜,我軍有人主張“撤出戰鬥”,迅速轉移,以免“陷入不測”。但粟裕認為:我們有千百萬民眾支持,困難總可以解決。他指出敵軍與我軍的距離,敵軍的實力,推進的速度以及指揮官的性格和脾氣等等;又指出我各個阻擊部隊的素質、戰鬥力、阻擊狀況、彈藥補充和指戰員的情緒等等。結論是;我軍有把握在敵軍靠攏之前,全殲孟良崮之敵。

二,5月15日激戰通宵。16日拂曉有人建議停止攻擊、整理部隊、隱蔽休息,晚上再打。但粟裕當即否定了這一建議,命令部隊趁天亮發起更猛烈的攻擊。

果然,我軍大白天發起更為猛烈的全線攻擊,把地上的敵人打懵了,也把天上的敵人打懵了。蔣介石這個運輸大隊長把彈藥、醫藥、餅幹等等空投給74師的東西,統統投給了我們。我軍彈藥得到補充,戰士也吃飽喝足,士氣高昂,終於在16日下午攻上主峰。

三,戰鬥結束,我軍開始撤離戰場,突然又接到了命令:“迅速返回戰場!”這是因為粟裕核查了各部隊報來的殲敵總數與他掌握的數字不符,竟少了七千餘人。是擊斃了,還是漏網了?

下了山的部隊接到命令立即返回。果然在六OO高地至孟良崮主峰的中間凹地,發現躲藏的74師7000餘人,我軍立即發起進攻予以殲滅。


又:軍界名帥對粟裕的評價

劉伯承元帥曾經說過:“粟裕將軍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研究粟裕將軍在解放戰爭中的作戰指揮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像:即粟裕將軍在這一時期有三個明顯的高峰期。三個高峰期分別是:一九四六年七月到八月的蘇中戰役;一九四六年底到一九四七年五月蘇北和山東的諸戰役;一九四八年六月到一九四九年一月同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在中原和濟南等地進行的戰略決戰。綜觀三個高峰期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每個高峰期代表了一個明顯的戰略階段。其中蘇中七戰七捷是解放戰爭的戰略偵察階段,蘇北和山東諸戰役是解放戰爭由戰略相持到戰略進攻的轉折階段,豫東,濟南和淮海戰役則是解放戰爭最後的戰略決戰階段。

二,每個高峰期包含四個主要的戰鬥戰役性殲滅戰。蘇中戰役雖是七戰,但隻有宣泰,如南,李堡和如黃路四個主要殲滅敵正規軍的戰鬥戰役。蘇北和山東諸戰役主要由宿北,魯南,萊蕪和孟良崮四個重大戰役組成。其間還有一些小戰役如泰安戰役等,但都影響不大。戰略決戰則包含豫東戰役,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淮海戰役實際是由三個大的局部殲滅戰組成。其中第一階段的碾莊戰役和第三階段的陳官莊青龍集圍殲戰主要由粟裕大將指揮,所以這一階段粟裕將軍指揮的主要戰役也是四個。

三,比較三個高峰期的戰役規模,後一期殲滅戰無論殲敵數量還是殲敵建製都比前一期上一個台階。蘇中戰役殲敵建製大致為旅級,殲敵數量在數千到萬把人。蘇北和山東諸戰役殲敵建製為整編師級,殲敵數為數萬人。戰略決戰殲敵建製為兵團級,殲敵人數通常為十萬以上。最後一戰殲滅杜聿明集團三個兵團實際已是方麵軍級。

四,就每個高峰期內的四個殲滅戰比較而言,後期的殲滅戰一般規模大於前期的殲滅戰,甚至會接近後一個高峰期的初戰。如如黃路戰役殲敵一萬九千,接近宿北戰役殲敵二萬一千的紀錄。萊蕪戰役殲敵七個師(旅),接近豫東戰役殲敵兩個整編師的規模。孟良崮戰役雖然殲敵數不敵萊蕪戰役,但意義非同小可,完全可以媲美豫東戰役。

五,每個高峰期之前,粟裕將軍都有一個主動創造戰場的過程。如抗戰結束時粟裕將軍未雨綢繆發起高郵,盱眙等戰鬥,為全麵內戰爆發後進行蘇中戰役創造了良好的戰場條件。宿北戰役前在淮陰,東台等地進行的一係列殺傷性戰鬥為宿北戰役提供了必要的空間。而戰略決戰前華東野戰軍會同中原野戰軍經略中原,粉碎了國民黨軍在中原地區的全麵防禦體係,迫使其采用重兵群集的所謂分區防禦,從而迎來了國共雙方的最後決戰。

六,在每個高峰期前夕,粟裕將軍都對中央的戰略方針提出過修正,而且實踐被證明是正確。粟裕將軍在蘇中戰役時對內線作戰方針確定的貢獻和豫東戰役前提出華野一兵團暫不過江的建議已是人盡皆知。實際在宿北戰役前粟裕也對山東和蘇北我軍匯合後的首戰選擇提出過自己的意見。當時中央傾向先在魯南尋求戰機,而粟裕將軍作為戰區指揮員感到守土有責,提出先在蘇北打一仗。結果是宿北,魯南雙雙告捷。充分體現了粟裕將軍出奇用奇的天才本領。“粟裕將軍的戰役指導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品味粟裕將軍在解放戰爭中戰役指揮上的三個高峰期,真感覺到陳毅元帥的評價是如此恰當,如此精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