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共軍的一次慘烈的敗仗——漣水戰役

(2007-02-11 14:03:01) 下一個

共軍的一次慘烈的敗仗——漣水戰役

1946年,一場曆史性的大決戰在華夏這片土地上已經拉開了序幕。國民黨以31個旅的27 萬兵力,采取"由北向南,由西向東, 逐步壓縮"的戰略方針,進攻新四軍的蘇皖根據地,在侵占蘇北重鎮淮陰後,又於10月19日以4個旅3萬多兵力向東北進攻 漣水。擔任主攻的整編七十四師,原是國民黨首府南京的衛戍部隊,訓練有素,攻擊性強,全部美械裝備,一直被譽為"王牌軍 " 、 "禦林軍",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師長張靈甫既剛愎自用,又戰術多變,為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所激賞。而位於廢黃河與鹽河之間的漣水城雖係彈丸之地,戰略位置卻十分重要,它西南距淮陰35公裏、南距淮安30多公裏,是聯係蘇中地區與山東解放區的樞紐,一旦丟失,則蘇中難保、華中受脅,對山東及整個戰局極為不利。因此,在抗日戰爭中曾東奔西突於大江南北而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在司令粟裕、政委譚震林的直接指揮下,以28個團的4萬多兵力,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第一次漣水保衛戰。"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雙方經過14個晝夜的血戰,新四軍以傷亡8000多人的代價終於守住了漣水城,國民黨部隊也在傷亡9000多人後暫時退回兩淮。

然而,短暫的寧靜之後是更加猛烈的爭奪戰。12月3日,七十四師又組織了5個旅4萬多人的兵力,依靠陸空優勢,采取聲東擊西戰術,向漣水城再次發動攻擊。守備漣水的2萬多新四軍隊伍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又經過14個晝夜的浴血鏖戰,終於寡不敵眾,采取戰略退縮撤出了漣水空城,這就是第二次漣水保衛戰,雙方死傷各4000餘人……

兩次漣水戰役,雖然雙方亦勝亦負,但從戰略角度看, 卻為新四軍在宿北集結全麵取得宿北大戰的勝利牽製了敵人,贏得了時間,更使不可一世的七十四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連張靈甫都不得不承認:" 漣水一仗,本師元氣虧損,一蹶不振。"終於在5個月後被陳毅的華東野戰軍全殲於山東的孟良崮,連張靈甫本人也未能幸免。在漣水戰鬥期間,漣水2萬青壯年組成了擔架隊和運輸隊,1萬多名學生組成了宣傳隊和慰問隊,兒童團在各個路口要道站崗放哨,婦女們連夜磨麵、做鞋,民兵們修路、搭橋、挖工事、 參加戰鬥,工商界千方百計組織貨源滿足軍需。新四軍所到之處,每隔3裏就有一個茶水供應站—千秋功罪,曆史自與評說,但我們尊重的是人民自己的選擇。

是的,正因為漣水城的戰略地位對於雙方來說至關重要,所以戰鬥才這樣激烈;正因為參戰雙方都是久經沙場的勁旅雄師,所以戰鬥才這麽悲壯!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據老人們回憶,當時的屍體堵塞了淤黃河,河水成了紅色,漣水城瘡痍滿地、一片廢墟,連城西建於宋代的妙通塔和城南那棵已生長了240多年的老白果樹也未能逃避毀滅的災難—這些,我們從小說《紅日》、《活人塘》中可以看到,從《紅旗飄飄.古塔的神話》中可以看到,更可以從當時的檔案資料和幸存者們的回憶錄中領略得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