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決不外傳”的絕招 —— 中國民間盜墓趣談

(2007-02-11 14:03:00) 下一個

“決不外傳”的絕招 —— 中國民間盜墓趣談

真正的民間盜墓活動非常隱秘(亂世軍閥搞破壞不算),可以說是自成體係的,有些絕招是“決不外傳”的。
  
中國現代意義上、由國家發起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考古發掘”活動還不到一百
年,記得十多年前看過幾篇幾十年前的發掘報告,那與其說是“發掘”……倒不如說是“ 盜墓實錄”。因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盜墓者的那一套,沒有“自己的”東 西。到現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進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達、金屬探測儀、氣體分析儀等等,但原理還是一樣的。
  
真正的民間盜墓者受各種限製,他不可能帶著雷達去盜墓,連個洛陽鏟還得想辦法拆開“藏起來”……,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絕招。他要想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要想各種辦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比如:一個十幾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夠做到地麵上沒有土!我這樣的門外漢連想都不敢想。怎麽可能呢?!……不相信嘛!
  
但後來相信了,因為實地一看就相信了。現場讓我找口子……我走來走去找不到!回頭人家說“就在你現在站的這地方……就在你腳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嚇我一跳。趕緊躲開……,然後人家找把鐵鍁在我站得那裏挖下去,一分鍾過後就看到一個口子,……原來我是站在一個“篦子”上了,盜墓賊幹完活以後會把洞口封起來。現在打開……隻有一個汙水井蓋那麽大的口子,打開以後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人家還講……你要是有膽子還可以下去!下麵很結實,塌不了,你可以下去看看墓裏。我說算了吧,四五層樓那麽高的洞子……看看就頭暈。而且更奇怪的是……這周圍都是一片平原,都是很平整的土地,都種著莊稼呢,就在青紗帳裏有這麽一個井蓋子,外麵幾百米、幾裏地看出去也沒有土堆,不可能把土堆在外麵的,而且洞口那麽小,幹活的時候還要封起來,那真是誰也看不到!……盡管不知道具體做法……但必須承認這個事實!人家告訴我,這個口子是一年多前被盜墓者打開的,一年多過去……洞子還是很結實,不會塌陷。真不知道怎麽幹的。眼睛看了……也不明白。
  
還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來,明白訣竅的人在幾公裏以外就能看出來。有些盜墓賊“喜歡”在下完雪的天氣出來“四處轉轉”……尤其喜歡下“很細很細的雪粒”那種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關。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別。有經驗的盜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這裏有沒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麽時代的墓葬。
  
我認識的那位考古係研究生曾在大學畢業實習的時候,被學校安排到三峽去搞過探方(對史前文化的搶救性發掘,現在三峽漲水後已被淹沒),他就對我講過…… 什麽樣的土有什麽樣的特點,都是很清楚的。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承認:我們這點水平跟真正搞盜墓的沒法比,經驗上差太遠了,我們主要是理論,你挖出個什麽東西……來分析分析,看看特點、分析分析是什麽時候的東西,這行,但真要是“找墓”……那就笑話了。

首先,各個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點,比如在形狀上的特點,等等。掌握了這些特點,幹起活來就能事半功倍。
  
可以先用探條去探,根據手上的感覺……去“感覺”是不是有墓;待確定以後就下鏟,比如:一鏟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後……看深度和鏟子上帶出來的東西,深度也是個標誌,帶出來的東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這都是特點;然後,用泥鏟把墓的形狀“方”出來……。就是定坐標。左邊打一個……打了十米沒有打到,那就是“過了”,再回頭往右邊一點繼續打……,以此類推,一個個的點連起來,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狀了……。然後根據墓的形狀、深度、坑灰、木質(或石質、磚質)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推測出墓的年代、墓門的位置等等。
  
一般來說,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一看形狀是漢墓,東漢或是西漢,
那麽腦袋裏就有個“圖像”了……棺木應該在哪裏、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裏、金屬器皿在哪裏、兩邊的耳室裏都會有什麽……等等,心裏就有數了。等真的下去以後……直奔那裏就挖過去了(漢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說是墓室……實際上都是土,是在土裏前進,東西們都在土裏)。我在上貼中提到的“左肩右腳”就是這個特點,……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裏其左肩部和右腳部。
  
也就是說,墓還沒有挖,你的頭腦裏就有了整個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
就奔著你想找東西的地方去了……
  
還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頂會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縱七橫、共十四層的青磚砌
起來有兩米多厚、會是多麽得堅固!),那就要在挖洞時避開墓頂。否則打在墓頂上的話……你一個晚上很可能幹不完活,第二天你還敢來麽?說不定公安已經在等你了。
  
所以,一旦下鏟子碰到了磚(鏟子提上來會帶有磚灰),那在開洞時要避開墓頂。反
正墓的形狀已經“方”出來了,墓門、墓牆、墓頂的位置你都了解了,所以開洞子的時候你會很自然的找其他地方往下打……
  
這個“其他地方”有時可能是靠近墓門,有時可能是靠近墓的後牆,都有可能,完全
是根據墓的本身形狀、特點來定的。看完形狀,一想這墓內的棺槨可能是靠近墓門位置,那打洞的時候就靠近墓門,反之就靠近墓牆打……
  
你說的“墓道石”那不存在問題。假如真的有這個東西……也早在地麵上下鏟的時候
就探出來了,打洞時避開……直接打到墓的後牆就行。
  
一個墓,就象一輛坦克,盡管有裝甲(墓牆、防盜層)、象堡壘(墓頂很厚),但也
有弱點。弱點就是墓牆,或是墓底。
  
有些盜墓者一看這墓太堅固了,頂上和周圍都不好辦,那就幹脆一個豎井外加一個橫
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了……。到墓的正下方以後再繼續垂直向下開一個豎井,然後用工具向上麵挖,把墓底挖穿一個小洞,很輕鬆的……墓底的地板、石料、木頭等等直接就進了垂直的豎井裏了……。然後通過這個小洞就可以進入墓的內部……
  
這樣,墓的四牆、頂部都沒有破壞,但墓本身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一般來說不用這麽費勁,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為例:它的後牆最薄弱,基本上隻有兩層
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著墓後牆打,把兩磚厚的墓牆鑿開並不費什麽事。據我所知,針對明墓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後牆的。觀察盜墓路線的剖麵……一眼就能看出那是直奔著墓後牆去的。
  
古盜也很厲害,很窄很窄的洞子,但目的性相當強……
  
解放前盜明墓的,很多隻有一個人幹,隻有一晚上的時間……穿著老鼠衣、手腳並用
,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相當不簡單的。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後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著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後牆,然後鑿透、進入……,計算的非常精確。
  
盜墓者也各有“愛好”,有些是專盜漢墓、先秦墓,你讓他盜明墓他不知道怎麽辦,
實在逼急了有可能給你來個“大揭頂”……拿炸藥把墓頂炸開,這一看就不是“行家”所為。……還有些是專門盜明清墓的,你告訴他這裏有座漢墓,他也找不到,無論如何找不到。這兩種墓不是一種類型,方法不一樣,觀察角度不一樣,區別是很大的。
  
而且兩者互相瞧不起……。有的說銅器值錢,鼎是值錢呀!就瞧不起盜明清墓的。後
者也有自己的道理……說你盜漢墓的一抓住就槍斃,太危險,而且你傻……你不懂行市,你就以為挖個鼎值錢,你挖出來敢賣麽?!……我挖個瓶瓶罐罐的(明清墓中陪葬品多為瓷器、金銀、字畫)…… 難道就不值錢麽?說不定更值錢呢,還好出手。各說各的理。
  
另外,據說漢代及再以前的墓都沒有什麽氣味,聞是聞不出來的。明清墓因為離得較
近,又是磚石結構,墓中會有各種氣味,這是對的。但靠著聞味道來辨別墓的年代……這樣的人我還沒見過,哈哈。我是聽人說過辨別青銅器時……有通過手指摩擦後聞味道來辨別真偽的。
  
與國家有組織的保護性挖掘相比,盜墓者是極其聰明的。
  
首先,國家發掘不存在“違法”,因此工作細致,甚至用刷子幹活。方式上幾乎全都
是“大揭頂”(地宮龐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術”問題。而盜墓者不然。因為曆朝曆代對盜墓行為都在法律上給予嚴懲,現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時間”概念很強、“隱蔽性”很強。
  
實際上,並不是那些龐大的墓盜不開,而隻是受製於時間罷了。曾有一個人對我說過
:“假如給我一個月的時間,算上我、隻要兩個人就夠,那麽…我有把握進到驪山始皇陵。”我聽罷大驚,認為他是異想天開,但他卻告訴我曾數次到驪山觀察過,稱其“不過就是大了些罷了”。
  
解放前的盜墓賊,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幹,不要太多,時間是一晚上,幹活有自己
的專用工具(挖掘設備),有專用連體服裝(老鼠衣,上麵布滿各種“裝備”)。我曾見
到過那種解放前的挖掘設備,簡直就是現代打隧道的掘進器的縮水版,非常精妙。它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見過絞肉機的相關部分麽?就是那樣。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螺絲釘原理…… 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一個現代的盜墓團夥,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
。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我曾以北京老山漢墓被盜掘(未遂)一事向某人“征求意見”,結果,其人對盜掘老
山漢墓的團夥不屑一顧。認為……“他們那根本不是在幹活,而是在找著挨逮呢”。我覺得當時那些人在被抓前已經快挖到墓室了,“夠可以了”,但其人強調“第一,外麵不能有土,這一點他們沒做到。第二,時間拖得太久。就這兩點看來,他們不是幹這行的料!”
  
我無法理解為什麽能夠做到“外麵不能有土”……,其人笑而不答。隻是說“這算什
麽。有時下去以後還可能會碰到防盜層,就是墓周圍灌了沙子或用‘琉璃’搭成的防盜牆,不小心就會被活埋的……”我問那沙子怎麽辦?其人還是笑而不答,半晌……言“我有本事向下打洞的時候在地麵上不露土,也有本事有地方擱沙子或‘琉璃’……絕對不會讓土上地麵。幹完活你在地麵上一點土都見不到,隻有一個井蓋大的口子,簡單處理一下就行。還有……我們在下麵幹活的時候,就算公安局的人在地麵上旁邊走過,那也是看不到洞口的。象老山漢墓那幾個家夥……挖出土來沒地方擱……擺墳頭,那不是找死麽。”
  
現代的盜墓賊已經把盜墓工具發揚光大了……
  
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
叫泥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的木杆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裏。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
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一般來說,西漢墓不帶耳房,東漢墓多帶兩個耳房,這是標誌。唐墓是墓磚搭起來的
,磚之間沒有粘合,搭成穹頂。而有墓磚的漢墓並不常見(大墓除外),多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則多為磚結構,墓磚之間以石灰和鐵片鑲死,有的明墓墓頂厚達兩米多(七輻七券墓頂)……非常堅固。
  
明墓距地麵深度一般不超過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漢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則更深,要想一夜之間盜掘完成……必須使用特殊方法。尤其是漢墓、西周墓曆史久遠,標誌難尋,先有一個“找地方”的過程。確定好位置、下探條、下鏟、看坑灰、落實墓室形狀方位(也就是確定年代)…… 然後才能做好準備、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
  
盜墓賊盜墓的目標性非常強,比如……進入墓室會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後在“左肩右腳”找東西,然後到耳室(東倉西庫)搜羅,……至於其它位置,則看時間長短而
定,時間短則棄之不顧。“看地形”時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嶺漢埋坡”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