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徐帥之死

(2007-02-11 14:03:00) 下一個

徐帥之死


  1990年6月,解放軍總醫院南樓六病室彌漫著靜謐、嚴肅、緊張的氣氛。醫生、護士輕進輕出,悄聲細語,生怕驚動躺在病床上的徐向前元帥。

  他正在經受著高燒折磨,已經好幾天難以安眠,臉上顯出疲憊不堪的神色。他沒有呻吟,沒有多少話,平靜地同病魔鬥爭,也可能自己預感到來日無多,想著對後事的安排。

  進入3月份以來,一向心髒尚好的徐向前,頻發心絞痛。有時一日幾次。專家多次會診,認為是不穩定性心絞痛,有一定的危險性。采取緊急治療措施後,病情雖有緩解,但沒有完全消除。6月5日,他又患感冒,開始發低燒。20天抗感染治療,更換了兒種抗生素,均不見效果。以後痰裏又有幾次發現抗酸杆菌,專家、教授懷疑是舊的結核病複發。在治療上是抗感染還是抗結核,一時難下決心,不得不讓他住院檢查治療。

  6月27日徐向前入院後,體溫上升較快,病情危重,醫院連連病報告急。6月29日,李先念聞訊後,心急火燎地趕赴醫院去探望。

  徐帥從1929年到大別山,就結識了李先念。他們共同點燃了大別山武裝鬥爭的烽火,創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鄂豫皖第四次反“圍剿”鬥爭失敗後,他們率部轉移。在棗陽新集戰鬥中,方麵軍總部遭敵突襲,總指揮徐向前指揮300餘名機關幹部、警勤雜人員抗擊,情勢危急,十一師政委李先念接訊後火速率部馳援,擊退了敵人,保證了總部的安全。在彷徨鎮戰鬥中,李先念負傷,徐向前代他指揮。部隊左衝右突,屢屢涉險,於1932年底到達川北。在那裏,紅四方麵軍又紮下根來,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在反敵“六路圍攻”的戰鬥中,李先念堅決支持徐總指揮,排除了張國燾的幹擾,取得了西線大縱深迂回殲敵十餘團的輝煌勝利。他們一起走過長征路,徐總指揮派李先念率先頭部隊迎接中央紅軍,於達維勝利會師。在西路軍,他們浴血奮戰,共同度過了那段最殘酷、最悲壯的曆程。半個多世紀來,他們是生死與共的戰友,誌同道合的同誌。

  李先念本來不打算打擾病危的徐向前。徐向前從護士口中得知李先念來看他,示意請先念來床前。兩位老戰友見過多次麵,這一次見麵與往常不同。病房裏靜得隻聽見徐向前急促的喘息聲。徐向前有些激動,鄭重地向李先念說:“我的遺言有三條:一是不搞遺體告別;二是不開追悼會;三是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別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這是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對自己的最後安排,一個老共產黨員向黨中央的鄭重交待。李先念安慰他:“你會好起來的。”徐向前說:“萬一我的病治不好呢。”李先念聽後心情非常難過。在場的子女、工作人員、醫護人員無不動情。徐向前一生奮鬥,隻講奉獻,從不索求,臨終也不想驚動別人,隻想悄然離去,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博大胸懷和高風亮節。

  6月30日,徐向前體溫急劇上升,高達39度8。他三次患肋膜炎,肺功能不好,平時特別注意防止肺部感染,稍有感染就用藥控製,從來沒有發過高燒,象這樣的體溫更沒有過。眼看體溫急劇上升,用藥又不起作用,很多人以為這一關過不去了。但在用了“冰毯”之後,產生了神奇的效果。體溫降為正常,連續三天沒有回升,為治療爭取了時間。“冰毯”成了“救命毯”。經過一段時間的抗結核治療,徐向前病情明顯好轉,體溫趨於正常,可以慢慢下地了。晚飯後,也可以聽聽音樂,聽聽新聞,還可以和工作人員、醫護人員聊聊天。經治醫生高興地說,看來9月份可以出院了。家裏也打掃房間,準備迎接老帥出院。一段時間裏,大家充滿了樂觀氣氛。

  8月5日,徐向前的兒子、女兒、兒媳、女婿都來看他。老人見這次家人到的齊,又鄭重地說:“我說不了多少話,我要說的是,我死後一不搞遺體告別,二不開追悼會,三把骨灰撒在大別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這就是我留給你們的遺言。你們要永遠跟著黨走,貫徹黨的路線,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現在黨風不正,有些人光說不做。”沒有想到,這真的成了老帥和孩子們的最後話別。從那以後他病情惡化,來不及說也沒法說了。老帥說得那麽認真,那麽嚴肅。孩子們靜靜地聽著,生怕漏掉一個字。這生離死別的談話,令人震顫。女兒徐魯溪早已淚流滿麵,泣不成聲,兒子徐小岩強忍悲痛表示:“爸爸,你不要說了,你說的話,我們記住了。”在場的工作人員也都牢牢記住了老帥的最後的囑托。

  8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從西藏視察回來不久,就風塵仆仆趕到醫院看望徐向前。江總書記對徐帥很敬重,很關心。自徐向前人院後曾多次電話問候,幾次要來探望,都為院方婉謝。徐向前見了江澤民很高興。他聽了總書記視察西藏和部隊情況介紹很興奮。強撐著虛弱的病體,說:“以你江澤民為首的黨中央製定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所采取的辦法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我是堅決擁護的。我身體好一些時,常聽廣播,看到現在的社會風氣和經濟情況有好轉,我很高興。”他還表示了對軍隊工作的關心,對醫護人員的感謝。江澤民聽了之後,對工作人員稱讚:徐帥是老布爾什維克。讚揚他不愧是共產黨人的楷模。

  徐向前晚年身體多病,直到辭去黨內外一切職務後,仍時刻關心黨的命運、國家的前途。1989年平息反革命暴亂後,江澤民曾登門看望徐帥,促膝長談。當時徐向前聽了江澤民總書記的一席話,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事後連連說:“這個總書記選得好,選得好。”

  徐向前是威嚴的元帥,又是寬厚的長者,他一生中關心別人的事很多,關心自己很少。他和工作人員平時朝夕相處,病中相依為伴。在他生病住院的80多天裏,他的醫務人員和秘書、警衛人員精心照料他,守護他。這本來是工作人員的職責,是份內的事,而老帥卻常常覺得過意不去。一會兒對警衛人員說麻煩你們了,一會兒說難為你們了。說得幾個小夥子幾乎掉下淚來。警衛參謀把秘書找來,請老帥不要再講見外的話。夫人黃傑到醫院探望,他又對黃傑說,實在麻煩難為他們了。他為別人想得很多、很細,想到病房裏病菌多,反複叮囑工作人員、醫護人員一定要戴好口罩,注意洗手、消毒。在最後的日子裏,他為了不給醫院增加麻煩,兒次提出不要再搶救。從住院到去世前的兩天,他神智一直十分清醒,因而所受的痛苦更多、更大。他身上插著幾根管子,手上、腳上找不出完好的血管,全身浮腫。他都默默地、驚人地忍受著,不提任何要求,不發一聲怨言。盡管自感無望,仍積極配合治療。專家們無不為之感動。

  徐向前把身邊工作人員視為親人,跟隨他多年的秘書體會尤深。寂寞了,他把秘書找來談談心,痛苦了他把秘書找未說說話,講些他關心的國家和軍隊的大事,有時晚上睡不著覺也讓護士把秘書找來,似乎這樣他才覺得安定些、踏實些。郭春福、李而炳秘書知道這樣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真舍不得離開他,樂意陪著他。直到徐向前不能說話了,用眼神、表情把秘書找到床前,如果秘書要離開,他直搖頭。秘書含著滿腔的淚水,拉著他的手,默默地坐著,相對無言,情真意切。

          光照千秋

  抗結核藥物的副作用,使徐向前肝髒受到致命損傷,造成亞急性肝壞死,最後多器官衰竭,雖經京內外專家全力搶救,終未能挽回。1990年9月21日淩晨4時21分,徐向前與世長辭。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旅中隕落了一顆閃爍的帥星。徐向前戎馬生涯60餘年,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他在病重和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的建設,諄諄寄語全黨、全國和全軍要團結一致,奪取新的勝利。他以赫赫戰功和高尚清白的優秀品質,贏得了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的高風亮節永世長存。正象他在生病期間常常默念的詩句一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徐向前的心髒停止了跳動。江澤民、楊尚昆、李鵬、萬裏、李先念、彭真、喬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環、王震、秦基偉、薄一波、宋任窮、劉華清、楊白冰、溫家寶、王平、伍修權、李德生、楊得誌、肖克、餘秋裏、陳錫聯、耿飆、程子華、廖漢生、洪學智、王恩茂、陳再道等領導人到醫院向這位開國元勳告別。

  9月21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訃告,高度評價徐向前的豐功偉績和崇高品質,稱譽他是傑出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訃告指出:“徐向前在創建紅軍、開展武裝鬥爭和開辟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的艱苦鬥爭中,表現出非凡的組織領導和軍事指揮才能,為黨建立一支英勇善戰的主力紅軍作出了貢獻。長征中,紅一、四方麵軍會師後,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積極擁護中央北上創建川陝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為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作出了特殊貢獻。會寧會師後,中央軍委指示,紅四方麵軍一部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後奉軍委命令,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西路軍總指揮,率部繼續西進,與敵血戰河西走廊,有力地策應了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

  訃告指出,徐向前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運籌帷幄,指揮有方,智勇兼備,果斷靈活,善於以弱敵強,以少勝多,運動殲敵。為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以自己的戰爭實踐和理論,為豐富毛澤東軍事思想作出了重要貢獻。”

  訃告指出,“他為鞏固國防、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和建設民兵預備役力量嘔心瀝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徐向前的哀思。唁電、唁函從大別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從全國各地的黨政軍機關、工廠、農村、軍營、學校發往北京;7個大軍區黨委分別致電中央軍委,沉痛悼念這位軍隊的締造者之一和卓越領導人。許多省、市、縣地方政府在給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的唁電中表示,要學習徐向前崇高的革命精神、優秀品德和優良作風。

  海豐、大別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沂蒙山等老區人民對徐向前懷有特殊的感情。他們在唁電中,緬懷徐向前的豐功偉績,決心把徐向前曾經浴血奮戰的老革命根據地建設得更加美好。通江縣還引用經久傳頌的巴山民歌來表達通江人民對徐帥的無限深情。歌中說:“紅軍打進通江城,父老百姓齊歡迎,徐總進城開大會,通江人民享太平。”四川阿壩地區羌族群眾發來唁電,緬懷徐帥當年進軍川西北迎接中央紅軍的豐功偉績,表達少數民族群眾對他由衷的敬仰。五台縣的人民表示要學習他的革命精神,為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而英勇拚搏。河南新縣的 100多位老紅軍和在武漢的10幾位老將軍在唁電中說:我們跟隨徐帥南征北戰,曆經數十年,結下了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他的教誨終生不忘。徐帥的崇高品質和豐功偉績將永遠銘記在心中。

  “臨汾旅”的指戰員忘不了徐帥親手把“光榮的臨汾旅”的錦旗授予他們的情景,忘不了建國後徐帥對他們的多次關懷和教導,決心發揚臨汾攻堅精神,再立新功。

  張家口市第六中學“黃河東西行”夏令營的同學們,剛剛尋著徐向前的戰鬥足跡走訪了五台縣和延安、洛川、太行山、冀南等地,正要派代表赴京看望徐帥,匯報他們的收獲時,聽到徐向前去世的噩耗。他們自發地設置靈堂,悼念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還寄來了他們集體撰寫的萬言祭文。祭文言詞懇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正在軍隊某學院進行軍訓的北京大學90級學生集體發來唁電,稱頌徐向前元帥是“可敬的師長,學習的楷模”,表達了青年一代繼承革命先輩遺誌,振興中華的決心。

  徐向前是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名譽會長,5月還在北京會見了來自台灣的重要客人。他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最後一次國務活動又是會見台灣來的黃埔同學。海內外黃埔校友紛紛來電,悼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者。表示繼承會長遺誌,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繼續奮鬥。

  一份唁電,就是一篇祭文,一曲頌歌。他沒有悼詞,沒留骨灰,卻在億萬群眾的心中豎起了巍巍豐碑。

  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金日成,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朝鮮人民武裝力量部以及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分別發來唁電。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黃文歡先是在電話上表示哀悼和慰問,後又寫了“身先士卒軍心暖,威震沙場敵膽寒”、“徐向前同誌千古”的挽聯發表在《人民日報》上。

  遵照徐向前關於“不搞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的遺囑,其親屬和工作人員隻在家中那間會客室裏設了靈堂。靈堂裏擺著徐向前的遺像。在訃告發出以後,前往家中吊唁的人絡繹不絕。群眾自發地表達他們的哀思。有的帶去鮮豔的花籃,有的帶去了花圈,有的帶去了剛從野外采擷的一束花,還有的獻上一朵自己紮的小白花。聶榮臻、楊尚昆、劉華清、王震獻的花籃擺放在靈前。

  一些年過七旬、八旬的紅軍老戰士,對徐向前懷有特殊的感情,一走進靈堂,就老淚縱橫,痛不欲生。他們從10幾歲當兒童團就跟隨徐向前,風裏來,雨裏去。他們說是徐帥把他們從一個不識字的苦孩子培養成了一個個高級指揮員。老將軍陳錫聯喃喃自語:“戰爭年代,徐帥救過我的命,我卻救不了徐帥的命。”西路軍的一位女戰士對徐帥的兒子說了一句“我跟隨你爹六十年……”,就再也說不下去了。

  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海軍、空軍、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國防科工委、二炮、北京軍區的領導同誌,以及所屬部局的負責人來到靈堂,代表著部隊指戰員,向尊敬的元帥致哀。在許多單位,老帥去世後的第一次黨委會或大型集會首先默哀,向徐帥表示哀悼。

  柳蔭街,在徐向前親切關懷下,由一個不起眼的街道,成了全國聞名的軍民共建精神文明標兵。柳蔭街人為有徐帥這樣的好鄰居而感到自豪。北京市西城區共建精神文明領導小組、廠橋街道辦事處的同誌來到徐向前靈前,特別是柳蔭街的男女老少,邁著沉重的步伐,排著隊來向他們的好鄰居告別。

  黃城根小學曾多次得到徐向前元帥的關懷,他為該校題寫過校名。1987年“六·一”兒童節,徐向前曾接見過校領導及部分學生代表。1990年初春,徐問前得知北京金秋將花團錦繡迎亞運,便讓秘書給該校送去一些花籽。到了鮮花開放,亞運會召開,而他卻與世長辭了。孩子們懷著極大的悲痛和無限的敬仰將自己栽種的花草置放在徐向前靈前。北京景山學校四年級二班的學生帶著各自寫的《沉痛悼念徐爺爺》的祭文到徐向前家中致哀。其中一個學生寫道:“敬愛的徐爺爺,給你獻上一朵潔白的小花,請你接受一個小學生對你的深深敬意。徐爺爺,你和我們永別了,但你的思想、風範、功勳、品格,將象永不隕落的晶瑩的星辰一樣,閃閃發光,長留人間……”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中文係的學生,帶著自己精心製作的白花,三五成群,自發地來到徐向前靈堂,有兩個團支部還組織團員來到徐帥靈堂,表達他們的哀思。

  在那間不大的靈堂裏,排滿了挽聯、詩句:“一生光明正大,從不為己訴曲”,“戎馬生涯揮鞭踞雕鞍,功勳華夏豐碑映蒼天”,“赫赫戰功將,堂堂正正人”,“生能決策扶國是,死尚遺言課子民”……  字字句句包含著對徐向前的無限眷戀和敬仰。

  10月24日,新華社播發了《億萬軍民沉痛悼念徐帥》和《徐帥病重期間諄諄寄語全黨》的新聞稿。《人民日報》發表在頭版頭條,加了醒目的副標題:“光輝業績留芳千古,革命精神激勵後人”。“戎馬一生功勳卓著無愧帥星,遺言三條坦蕩無私堪稱楷模”。各報均刊登了徐向前元帥生平和生平照片,全麵地曆述了他的豐功偉績。許多與徐向前一起戰鬥過的老戰友、老部下紛紛發表文章。李先念在《沉痛悼念徐向前元帥》一文中說:“一個具有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百折不撓、戰鬥不息的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一個大智大勇、縝思斷行、擘畫軍事、駕馭戰爭的能手,一個坦蕩無私、剛毅木訥、顧全大局、謙虛謹慎、廉潔奉公的人民公仆——這就是我在半個多世紀的鬥爭歲月裏,深切了解的向前同誌。”他說:“向前具有濃厚的理論、知識修養和在複雜環境中辨別航向的能力。”“善於在紛繁複雜的鬥爭環境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透視事物的本質,預見革命進程,決定行動方向。”“向前戎馬一生,身經百戰,在黨的軍事領域裏,建樹尤為突出。他的軍事理論和實踐,是毛澤東軍事思想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運用無產階級的戰爭觀和方法論,結合敵大我小、敵優我劣的鬥爭實踐,創造性地提出一係列建軍指導思想和遊擊戰、運動戰的戰略戰術原則,締造了紅四方麵軍這支英勇善戰的主力紅軍,領導部隊開創鄂豫皖和川陝兩大革命根據地,先後殲敵三十餘萬人,為我黨積累了豐富的軍事鬥爭經驗,造就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向前具有驚人的軍事膽略,從不知恐懼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惡仗來臨,他越是生龍活虎,精神百倍,指揮靠前,從容鎮定。他知己知彼,有謀有斷,善於審時度勢,駕馭戰局,靈活製敵,以少勝多。他有一股超凡的硬勁、狠勁,不論麵對多麽凶惡的敵人,都敢於咬住不放,反複較量,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不製敵於死命,決不罷休。他軍令如山,指定部隊在何時到達陣地就必須趕到,跑不動爬也要爬到戰鬥崗位上。命令堅守陣地,那怕打得隻剩下一個人,也要堅守到底。他極為重視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強調‘紅軍作戰盡量號召群眾參加’,形成‘群眾戰爭的戰略戰術’,陷敵於滅頂之災”。李先念高度評價徐向前反對張國燾分裂活動,為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作出的曆史性貢獻,高度評價他在西路軍失敗後,表現出的顧全大局的高貴品質。他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黨中央特別是小平同誌、陳雲同誌的關懷下,經過認真調查研究,作出了這支部隊西渡黃河與轉戰河西走廊是執行中央軍委命令的結論。向前認為,這一實事求是的曆史結論,是對浴血奮戰的西路軍和眾多犧牲的英雄兒女的莫大告慰。”

  秦基偉、陳錫聯、陳再道、徐深吉寫的文章《秋風淚雨悼徐帥》,宋任窮的文章《雄才大略德高望重》,程子華的文章《懷念徐帥》,郭述申的文章《功勳垂青史 楷模照後人——懷念向前同誌在鄂豫皖的日子裏》,洪學智、胡奇才的文章《哀思無限悼徐帥》,李德生、程世才的文章《帥星隕落,功名永耀》,杜義德、鄭維山、羅應懷合寫的《一代名帥,光照千秋》,張才千、向守誌、劉昌毅、尤太忠合寫的《大智大勇、勳業永存——深切懷念徐向前元帥》,柳蔭街軍民共建領導小組寫的《柳蔭街,永遠銘記著徐帥》,徐向前生前秘書郭春福、李而炳寫的《布衣元帥的風采》等文,從各個方麵,記述了徐向前的功德,表達他們深深的哀思。

  11月18日,徐向前的遺體送往八寶山火化。江澤民、楊尚昆、李鵬、萬裏、彭真、喬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環、秦基偉、薄一波、劉華清、楊白冰、溫家寶、王任重、遲浩田、趙南起等黨政軍領導人到解放軍總醫院小禮堂送別,向徐帥夫人黃傑等親屬表示慰問。

  徐向前元帥的遺體安臥在鮮花翠柏之中。遺體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橫幅上寫著:“沉痛悼念徐向前元帥”。徐向前的夫人黃傑偕子女守靈。解放軍儀仗隊的禮兵持槍肅立護靈。8名身穿禮服的解放軍儀仗隊軍官抬著靈柩緩緩前進。黨、國家和軍隊領導人與徐向前的親屬一起列隊護送靈柩安放在靈車上。宋平、楊白冰、溫家寶、遲浩田、趙南起護送靈柩至八寶山。沿途,人民群眾在馬路兩旁肅立,向這位受人尊敬的元帥致敬。天安門、新華門、外交部下半旗致哀。

  當晚,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了徐向前遺體火化的消息和播放了徐帥生平電視片《光輝的業績》。

  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11月1日至10日,中央辦公廳、軍委辦公廳、總參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陪同徐向前的親屬,乘專機飛往大別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執行徐向前的遺囑,撒放骨灰。飛機追尋著徐向前的戰鬥足跡,將骨灰伴著朵朵鮮花,撒向徐向前征戰過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徐向前的思想、風範、功勳、品格,將永存在萬壑群山之中。

  徐向前安息在大別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浴血征戰地。骨灰盒和遺像最後安放到他的故土——五台縣烈士陵園。

  “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他對共產主義事業有堅定的信念,對黨、對人民、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百折不撓,義無反顧,鞠躬盡瘁。他堅持馬克思主義與革命實踐相結合,好學不倦,實事求是,具有無產階級的革命膽略和政治遠見。他襟懷寬廣,光明磊落,顧全大局,維護團結,嚴守黨的紀律,是黨性堅強的模範。他謙虛謹慎,聯係群眾,作風民主。他心裏總是裝著人民群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廉潔奉公,艱苦樸素,嚴格教育子女。徐向前同誌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深受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和尊敬。”(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1990年9月21日訃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