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蘇-27戰機家族及發展 (組圖)

(2007-02-08 21:30:38) 下一個

蘇-27戰機家族及發展 (組圖)

  蘇霍伊飛機原本遠遠不及米格飛機那樣名聲響亮。當美軍采用F-15和F-16進行“高低搭配”時,原蘇聯空軍決定同時研製兩種戰機,以分而製之。米格-29偏輕,隻適合對付F-16,於是,蘇霍伊的T-10重型戰鬥機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就是蘇-27的前身。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研製的T-10在1980年首飛後,一直受機體與設備超重的困擾。更為嚴重的是,蘇聯軍方發現T-10的設計性能完全沒有壓製F-15的能力,軍方不得不提高對T-10的性能要求。總設計師西蒙諾夫提出改變飛機橫截麵積和氣動布局等一係列改進方案。為了提高結構強度,降低重量,大量采用了鈦合金設計。按西蒙諾夫的說法是:除了輪胎、主起落架和優秀的K36彈射座椅外,全部部件均要重新設計與製造。


蘇-27“側衛”重型單座雙發戰鬥機A

  西蒙諾夫抱著必須設計出世界最優秀戰鬥機的理想,找到了非官方戰鬥機研究機構——西伯利亞研究院,並請氣動專家卡沙夫斯基諾夫幫忙,卡沙夫斯基諾夫成為日後蘇-27氣動外形的創始人。

  美國的第三代戰鬥機已經大量采用複合材料作機身,而蘇聯的複合材料不過關,蘇-27隻能采用大量鈦合金結構來解決飛機應力問題。1983年,蘇-27差點夭折,原因是米格-29開始裝備部隊了,而由於蘇-27對T-10的改動太大,原來準備批量生產的設備均無法用於現在的改型飛機。米格-29裝備前,也就是1982年,蘇霍伊設計局才結束了結構加強型的蘇-27的裝配準備工作,離試飛成功還遙遙無期。西蒙諾夫在仔細研究米格-29與F-15後得出結論:米格-29並沒有全麵超過F-15,所以,蘇-27還是有希望的。軍方支持者也對蘇-27繼續投產起了很大的幫助作用。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蘇聯必須擁有超過F-15的第一流戰鬥機。直到1987年,軍用型蘇-27才完成全部的嚴格測試,開始交付軍隊使用。


蘇-27的前身為T-10試驗機

  雖然T-10與蘇-27外表近似,但是兩者在性能方麵有著天壤之別。經過長達20多年的研製,1989年,蘇-27首次公開亮相巴黎航展,蘇-27終於一飛衝天,一鳴驚人,成了蘇軍壓製F-15的“撒手鐧”。


  精彩的蘇家“拳法”

  從問世那天起,蘇-27家族成員就一直在改寫著曆史,創造著神話,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尤其是它們的蘇家“拳法”舉世無雙。


蘇-27戰鬥機展示其優異的機動性能


  一、“布加喬夫機動”

  1989年6月,在巴黎國際航展上,一架起飛重量達33噸的龐然大物,騰空而起,在藍天白雲間輕盈地“跳著芭蕾”,這就是讓世界耳目一新的蘇-27。突然,它怒吼起來,加速向前衝去,當人們正在猜想它的意圖時,它做了一個讓世界震驚的動作。蘇-27像一匹奔馳的駿馬被一下勒住了韁繩,將前蹄和頭高高地抬起,其機頭仰過90度,機尾朝前,機頭在後,飛機在慢慢往前移動。由於蘇-27的機頭構造本來就向下鉤,仰頭倒至120度時極像一條準備發起攻擊的眼鏡蛇,這個動作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眼鏡蛇機動”。首先創造這個動作的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首席試飛員布加喬夫,因此,航空界也通常叫做“布加喬夫機動”。

  一般噴氣式戰鬥機,如米格-21的飛行仰角一般都隻能控製在20度以內,如果大於22度飛機將全身震動,很難操縱,超過30度飛機可能進入螺旋,造成機毀人亡。而“布加喬夫機動”卻大大超過了這個極限,且安全性能良好。從此,“布加喬夫機動”成為蘇氏家族區別於其他戰機的標誌。

  二、“超眼鏡蛇機動”

  蘇-35是1992年露麵的蘇-27的多用途改進型,因裝有鴨翼,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種進入生產實用狀態的“三翼麵控製構形”軍用機。因此,蘇-35又創造出一招新的蘇家“拳法”。這就是比“布加喬夫機動”更令人費解的“鉤子”,也叫“超眼鏡蛇機動”。平直飛行的飛機突然站起來,迅速向後傾150度,幾乎是躺下身子,機尾朝前飛,慢慢接近目標。這時飛機像發現目標移動,企圖從它的側麵逃跑。仰立的機頭向旁邊一倒,如眼鏡蛇一樣撲襲側咬,運動軌跡和機身結成了一把鉤子。

  “鉤子”使現代空戰發生重大改變,使後側和前向攻擊變成全向攻擊。在實戰中有兩大意義:一是在被動時可以迅速減速改變不利態勢;二是可以突然轉向,達到攻防自如的目的。

  三、“鍾式機動”

  蘇-7是蘇氏家族的後起之秀,它的“鍾式機動”再一次震撼世界。表演開始,飛機垂直往上爬,爬著爬著,飛機突然不動了,似乎機頭碰了天頂。這時奇跡出現了,飛機的尾部像插上了一根鋼拴,整個飛機就如時鍾的一根指針,繞著鋼拴旋轉起來,當大約“六點鍾”的時候,“指針”脫落,像箭一樣射向地麵。觀眾嚇得心驚肉跳,以為飛機失事了,它卻在離地麵不遠的地方輕輕畫了一個鉤,轉眼消失在雲海中。

  “鍾式機動”可快速改變方向,咬住敵機,這是飛機近距格鬥的致命招法。而常規機動改變飛行方向,如斤鬥、盤旋等,需要的轉彎半徑較大,時間也較長。蘇-37的這一絕活,讓當今大多數戰機望塵莫及。


  如何區分蘇-27和蘇-30

  蘇-27和蘇-30同為蘇式係列戰機中的精品,在國際戰機市場中占據重要份額。雖然兩者一宗同源,但因為發展趨勢和作戰需求的不同,二者在外形和性能上又各呈風采。


改進型蘇-27SM戰機


  蘇-30脫胎於蘇-27UB,從飛機外型看,尺寸與蘇-27UB完全相同,但比基本型蘇-27要大。作為一種遠程截擊機和作戰教練機,蘇-30主要有基本型、M型、MK型(出口)等幾種型號,其中M型設計為多用途,雖然采用了和蘇-27相同的AL—31F大推重比渦扇發動機,但整機加裝或改進了空中加受油係統、空地精確打擊武器係統和艙內飛行員生活係統,因此,空重和蘇—27相比增加了632千克。蘇-30的外部布局也發生了相應改變,座艙設置為串列雙座,機頭左側上部加裝了液壓收放的空中受油頭和夜間空中加油照明燈,光學雷達與蘇-27相比位置偏右,為飛機空調係統增設的輔助進氣口位於機頭接近翼根處的兩側,兩翼下各增加了一個外掛點,使外掛點增至12個,垂直尾翼由蘇-27的從前到後稍向下傾變為平直。另外,蘇-30的防護裝甲較蘇-27有所加強,在駕駛艙、油箱和發動機等部位都有鈦合金保護層,全機鈦合金保護層的總重量達1480千克。為了迎合著陸重量,前輪改為雙輪,其擋泥板也因此作了相應改動。至於現服役於印度空軍的蘇-30MKI,則按照印方要求,增加了前翼、後視雷達和多功能液晶顯示器,換裝了推力矢量發動機,外形區別比較明顯。從艙內布局看,蘇-30與蘇-27UB基本相同,隻有兩處存在較大差別,一是增設了飛行員艙內生活係統,飛行員可以在艙內進食、飲水和小便;二是後艙增加了對地精確打擊操縱手柄及製導顯示係統,用來滿足對地攻擊的作戰要求。

  從戰技術性能看,蘇-30在蘇-27基礎上,進一步改善了作戰能力,提高了機載導航係統精度,增加了電視指令製導係統、反輻射導彈製導係統,可攜帶激光指示器吊艙和反輻射導彈製導吊艙。在蘇-30標準掛載方案中,配置彈藥由蘇-27的R-27、R-73兩種對空基本彈藥配置擴展為11種,新增了X-31反輻射導彈等5種空地精確製導彈藥,最大武器載重量增至8000千克,使之可以方便地執行多用途作戰任務。另外,因為具備了空中加油能力,蘇-30設計執行任務時間可延長至10小時以上。在定型階段的一次試飛中,其原型機曾進行了15小時42分的不著陸飛行,飛行距離13440千米,創下了戰機不著陸飛行的世界之最。此外,蘇-30經過改進的無線電數據鏈路可以使之與蘇-27協同作戰,因此,根據任務要求它可以用來作為空中指揮機。不過,因為起飛重量的增加,蘇-30在同樣襟翼開度和使用著陸減速傘的前提下,起飛、著陸滑跑距離比蘇-27稍有增加,爬升性能也略有減弱,這恐怕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吧。

  

  發展來自需要

  蘇霍伊設計局二十年磨一劍,成就了蘇-27。蘇-27龐大的機身、超遠的航程和強大的外掛能力使其具備了非同一般的潛力,有戰略眼光的設計師們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在蘇-27還沒有完成測試時,雙座教練機蘇-27UB就於1984年完成了設計與製造,蘇-27加裝前三角翼的工作也在展開,航母用的蘇-27K係列也在積極進行研製,蘇-27本身的改進型更是早早地開始了。一個大家族雛形已現。雙座蘇-27UB是為了訓練飛行員,盡快形成戰鬥力而研製的。不過,加裝一個座位並未使蘇-27的作戰性能下降,反而使其對地攻擊能力加強。於是,蘇-30係列應運而生。

  蘇-27的設計師們很早就對三翼麵飛機產生了興趣,並在1983年的第24號原型機上采用了三翼麵技術,它的超強機動性吸引了軍方,研製經費始終未斷。5年後,三翼麵的蘇-27M首飛成功。此後的蘇-27係列改型蘇-30/34/35等等,基本都利用了蘇-27M的技術成果。為了外銷宣傳,蘇-27M獲準參加航展,對外命名為蘇-35。矢量發動機技術一成熟,一架蘇-35就被改造成蘇-37,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動能力,成為俄羅斯航空技術的一麵大旗。

  原蘇聯對航母的追求促進了蘇-27K的誕生,最主要的特點是機翼可折疊和加裝了三翼麵,其他部位也作了相應調整,以適合起降航母。

  蘇-27S是蘇-27本身的提高型,蘇-27的研製工作始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電子設備、機載雷達、飛控係統和武器係統方麵都較為落後。當新技術成熟時,蘇霍伊設計局便大量將新技術用於改進型的蘇-27SM/SMK(出口型)上,使蘇-27更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

  最有特點的蘇-27家族成員當數蘇-34/32FN,它們源自蘇-27K艦載機的教練型蘇-27IB。在當時,蘇-27IB被列為最高機密,因為1991年的海灣戰爭使俄羅斯看到自己的製空力量不比美國差,但是遠程重型對地攻擊力量卻與西方相差太遠,必須發展一種大型攻擊機才行。這就是空軍型蘇-34和反潛型蘇-32FN的來曆。


  “蘇氏兄弟”個個身手不凡

  蘇-27戰機的設計師們給蘇-27留下了巨大的改良空間,由此成就了“人丁興旺”的蘇-27家族。

  一、“眼鏡蛇”成就“側衛”

  1989年,第一次露麵的蘇-27,以其令人目瞪口呆的“眼鏡蛇機動”一舉成名。1979年11月發生的敘利亞6架米格-23與2架以色列的F-15A對抗事件中,米格-23幾乎全軍覆沒。空戰過程分析出來後,蘇聯大吃一驚:F-15的空戰性能遠遠超過原來的估計。於是,蘇聯人對正在研製中的蘇-27進行全麵改進。由於蘇-27非凡的機動能力,北約形象地稱其為“側衛”。





  二、“創匯能手”蘇-30

  蘇-30有原型、M改進型和MK出口型三種。目前,俄羅斯主要生產對外出口型蘇-30MK。蘇-30MK可完成眾多的高級特技飛行動作,如“鍾形”半滾倒轉、“眼鏡蛇”轉彎機動等。由於蘇-30MK技戰術性能出色,它受到多個國家的青睞,成為俄羅斯名副其實的“創匯能手”。


蘇-30戰鬥機結構示意圖


  蘇-30M(MK)外掛點增加到12個,能攜帶8噸武器彈藥。除了蘇-27原有的武器種類外,能攜帶最新型的俄武器彈藥,如新型中距R-77先進中程空空導彈。蘇-30航程超過3,000公裏,能夠不需要空中補給燃料就能容易地執行海麵巡邏任務。在空戰方麵,蘇-30裝備了先進的電子設備,雷達能同時跟蹤100公裏內的10個目標。蘇-30裝備了現代化戰鬥機不可或缺的數據鏈係統,使其可以在多架飛機之間共享戰場信息。必要時,蘇-30還能當作預警指揮機使用,引導4架同型號飛機或蘇-27係列飛機作戰。

  RR-77(RVV- AE)中距空對空導彈,被北約稱為AA-12。R-77在中段采用慣性製導無線電更新資料和末端主動製導,射程1-80公裏。目前正在發展一種新型R-77,射程達到150公裏,使用固體燃料發動機推進。

  蘇-30強化了對地攻擊能力,可動用各種製導和非製導武器,在防空火力圈外對地進行精確打擊。能夠攜帶X-59中程空地導彈、X-29近距空地導彈、雷達製導的X-31高速反輻射導彈和X-31空地反輻射導彈。同時,飛機重要部位加裝了特種防護裝甲,如座艙安裝鈦合金防護裝甲,使飛機具備了額外的保護,得以自如地低空穿行在空防嚴密的敵方領空。蘇-30具有快速減速和快速加速的能力,同時,它還可通過減小其雷達、紅外和目視信息而達到良好的隱身效果。

  蘇-30戰鬥機,開始裝備全新概念的雙向推力矢量發動機,可隨時改變發動機推力方向,增強戰鬥機的機動能力。


  三、“反潛幹將”蘇-32FN

  蘇-32FN岸基偵察攻擊機是蘇-27IB的改進型。該機先後於1995年和1997年在法國航展上展出。國外專家認為,蘇-32FN是一種新型的具有攻防兼備作戰能力的飛機。由於蘇-32FN具有對潛艇和水麵艦艇實施搜索、識別、跟蹤和攻擊,以及與空中目標進行格鬥的作戰性能,因此,蘇-32FN對於那些擁有較長海岸線和近海石油蘊藏的國家,具有很大的出口潛力。




  1996年初,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開始試飛一種雙座偵察和攻擊機—蘇 – 32FN,這是俄羅斯正在研製的“第四代”戰術飛機。蘇 – 32FN的機身長度為23.3米,高6.5米,翼展14.7米,使用兩台複燃式渦輪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為44360千克。最高速度為1400千米/時,最高馬赫數1.8。飛機的航程在沒有外掛油箱的情況下為4000千米。如果采取空中加油,飛機的航程可以超過7000千米。

  蘇–32 FN帶有裝甲壓力座艙,可使駕駛員在10000米高度無需戴氧氣罩。蘇 – 32FN攜帶武器的種類包括尋的和製導空對空導彈和空對地導彈。武器的總重量為8000千克,可以在外掛點攜帶兩枚重4000千克的亞音速ASM—MSS型反艦導彈,或者三枚重1500千克的ASM—MS型反艦導彈。ASM—MSS型導彈的射程為150千米,平均飛行速度為3馬赫。如果從高空發射,ASM—MS導彈的射程為250千米。

  在執行海上巡邏任務時,這種飛機主要是通過相參雷達、聲納浮標、紅外成像和激光測距係統發揮作用。為了能發現潛艇,蘇 - 32FN使用了72個聲納浮標,包括在廣泛的頻帶內使用被動式方向浮標、主動式方向水聲浮標以及爆炸波手段。浮標性能大大超過美國軍方使用的同類產品。


  四、“艦載機之王”蘇-33

  蘇-33,亦稱蘇-27K。作為俄羅斯第一種傳統起降艦載作戰飛機,從整體性能來看,蘇-33算得上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航母作戰飛機。俄專家認為,美國海軍航母的F-14A或F-18C/D在總體性能上都無法與蘇-33相比。蘇-33是世界上第一種在機身前部安裝前水平翼的艦載作戰飛機。







俄羅斯的主力艦載機是 SU-33 單座型戰機,由於蘇聯解體時,相對應的教練機未研發完成,且俄國軍方當時連采購、維護現有裝備都有困難,因此取消艦載教練機計劃。艦上起降訓練因而都是靠 SU-25UBT 或是仿真器來完成,缺乏性能接近 SU-33 的實機來演練,使得訓練上有不小的困難。另一方麵,俄軍發現單座型的 SU-33 在執行任務時飛行員負擔太大,再加上一些對未來空戰的考慮,他們需要一種雙座艦載機,做為訓練之用,並且還要有很好的作戰能力,能長時間滯空並攻擊高難度空中目標。 SU-33UB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







其實早在 SU-27 剛問世且還沒有量產時,蘇聯的艦載機計劃就開始了,艦載戰機就是今天的 SU-33 ,而訓練 SU-33 飛行員的教練機與 SU-33 同步展開,經過測試,認為采用並列雙座較好,因此當時選定的教練機構型就是今日 SU-34 的前身 SU-27IB 。既然如此,為何 SU-33UB 不是 SU-27IB 的改型呢?一方麵, SU-27IB 約在 1990 年首飛,約兩年後蘇聯便解體,蘇聯解體衝擊到艦載機計劃,例如 SU-33 也隻有約 30 架服役,而訓練任務則交由 SU-25 雙座型。 SU-27IB 之後的發展與艦載教練機完全是兩回事了,他發展成為長程戰鬥轟炸機 SU-34/32FN 。 1990 年代初就取消的計劃,加上構型看似不適合空戰,應該是不已 SU-27IB 修改城 SU-33UB 的原因。




SU-33UB 的航電係統是很先進的,包括人性且高度自動化的座艙接口、先進的環境意識係統 (SA) 等等,屬於第五代戰機水平。

SU-33UB 采用並列雙座座艙,數據顯示主要由一個 21 英吋以及 4 個 15 英吋液晶顯示器負責,原型機上在左側設有抬頭顯示器 (HUD) ,俄國也正在發展頭盔顯示器以取代抬頭顯示器。座艙以〝黑暗座艙〞的原則設計,也就是說除非機上有係統故障,否則係統不會發光或發出聲響,隻會保持〝緘默〞,這樣可以減低飛行員的精神負擔,且一旦真的有事,飛行員對於係統發出之警告也較敏感。

飛機高度自動化盡可能減低飛行員的工作量,使飛行員在一些情況隻需做〝決定〞而〝不必操縱飛機〞。舉例來說,當 SU-33UB 進行機炮空戰時,飛行員隻須選定目標,進入一定的空域,並扣板機即可,而不需要不斷的校正飛機;又例如低空飛行時,飛行員隻需顧著找目標、鎖定、發射武器等,而不必擔心飛機撞地,因為那些都由計算機處理了。人性化的接口讓飛行員往往隻需做攻擊與否的決定而不必將過多精力放在繁瑣的操縱,並將精神聚焦於任務執行、戰術運用等等。

多路訊息取得係統,使飛行員能接收 360 度的戰場環境,提升飛行員的環境意識 (SA) 。所謂的〝多路訊息取得〞顧名思義,是說用許多渠道取得戰場數據,再加以整合,得出有用的信息給飛行員。探測方式可包括雷達、紅外線、各種頻道無線電、甚至我軍船艦、衛星等等皆可,這方麵美國 F-22 與 JSF 幾乎發揮了當代極致。 SU-33UB 這方麵至少包括前、後視相控陣雷達;環場紅外線探測;多頻道無線電;多機數據鏈互連;預警機與地麵戰管資料等。衛星方麵,目前俄羅斯軍用衛星幾乎不具備實用價值,故從衛星取得數據應該不是 SU-33UB 的重點;機對機數據鏈方麵, 1999 年推出的 SU-30MKK 的數據鏈最多可連結 16 架飛機, SU-33UB 應該約是這個水平。多路訊息係統使 SU-33UB 能發現並鎖定 360 度方位角以及一定俯仰角內的戰機的熱訊號並導引飛彈攻擊;在飛機前半球及後半球以雷達發現並鎖定敵機;環場飛彈來襲警告;以雷達預警係統提供反輻射數據;自動以數據鏈連結其它 SU-33UB 或有類似係統的戰機,使其它飛機能進行無線電緘默作戰 等。

SU-33UB 裝備了機上氧、氮氣製造器,能從外界空氣中取得氮與氧,經適當混合後提供飛行員使用。與過去的氧氣瓶相比,這種係統沒有供氧限製,滯空時間可以更長,且重量較輕。這是當前新世代戰機使用的供氧設備,在俄國戰機中也是首次使用。

雷達是〝隼〞式 (SOKOL) 相位數組雷達,空對空探測距離最大 170 到 180km ,追蹤距離 60 到 80km ,追 30 打 6 ,對驅逐艦 300km ,對快艇 180km ,鐵路橋梁 150km ,移動坦克 25km , X 波段。還可以同時處理空中及地麵海麵目標。在飛機〝尾刺〞內則裝有〝法蘭〞 (FARAON) 項控陣雷達,是隼式的縮小版。

原型機使用具有向量推力係統的 AL-31K 改良型,最大推力 13300kgw(130.3knt) 。量產型可能使用 AL-31FP 的海軍型 ( 最大推力 14500kg ) 或最新的推重比達到 10 的 AL-31FP 改型。

由於 SU-33UB 是 1999 年新改造的戰機,而且改動幅度甚大,不太像是單純的實驗機。從 SU-33UB 的任務需求以及 SU-33 將提升成 SU-33UB 等級的情況來看, SU-33UB 可能與改良的 SU-33 並列為俄羅斯第五代艦載機。若如此,情況與 SU-34/32FN 類似,後者因此考慮裝備 AL -41F 發動機以與第五代戰機保持後勤共通性極更高性能,所以 SU-33UB 的量產型不無可能使用 AL -41F 。





蘇-33艦載可折機翼戰鬥機



蘇-33可折機翼共有12個武器掛架

總結:增大翼麵積、減輕設備重量以及智能型材料的使用,使 SU-33UB 成為側衛家族戰機中氣動力特性最好的,升阻比大於 13 而基本氣動力特性未減的情況下,氣動力效率將高過 SU-35 。其落地速度已經減低到 220km /hr ,相當適合航艦使用。優異的氣動力外型加上向量推力的使用使其能完成超機動動作、過失速機動等。機動力增加之餘,航程也增加 15% 到 20% 。載彈量也由 SU-33 的 6000kg 提升到 7000kg 。此外航電上的大幅精進讓他可以同時對付遠距離的空中及地麵海麵目標,減低飛行員負擔的駕駛艙以及並列雙座配置也使飛行員能長時間執行這些任務。

整體而言, SU-33UB 在氣動力效率 ( 關係到機動力、武器籌載、航程等 )SA 係統等方麵具有第五代戰機水平,也注意部份匿蹤性能 ( 例如較多複合材料 ) 。加上之前的討,可以猜測,她可能是俄國第五代艦載戰機,或是類似 SU-30 這種〝指揮機〞。



  五、“鴨嘴獸”蘇-34

  蘇-34是蘇-27眾多改型中構造最奇特的一種,它采用並列雙座設計,機頭形狀扁平,被北約形象地稱為“鴨嘴獸”。同時,其起落架也作了修改,前起落架為並列雙輪,主起落架則是串列雙輪,還有就是飛行員改由前起落架艙進出駕駛室。蘇-34的座艙也許是所有戰機中最舒適的了,內部設有廁所、食品加熱器,甚至還有一人多高的活動空間,供駕駛員輪流休息。







蘇-34是蘇-27係列在八十年代末發展出來的攻擊機型,原來稱作蘇-27IB (Istrebitel-Bombardirovshchik)。蘇-34被用來在世紀之交代替俄羅斯的 蘇-17, 蘇-24,和 MiG-27的。第一架蘇-34的原型機於1990年4月13日試飛,它是從將一架蘇-27UB的串列座艙改為並列座艙而來的。第二架原型機則是真正從頭開始製造的,並於1993年12月18日試飛成功。蘇-34最明顯的改進之處是前機身變得平而寬了。機鼻內安裝了一種新的用於地形匹配和低空攻擊的多製式相控陣雷達。在機身後部的尾管安裝了一部NIIP NO-12 後視雷達來監視後方敵機的動靜,並視需要引導R-73 近程和R-77中程空空導彈攻擊目標。一種偵察改型將在2000年前服役來代替蘇-24MR執行戰術偵察和電子對抗任務。它將會裝備一種先進的機載偵察係統,集成了包括一部側視雷達,SIGINT, TV,紅外,激光,和遙感等係統。艦載機型也在製造中。

  六、“超級側衛”蘇-35

  蘇-35是蘇-27直接後繼機型,主要用於製空和對地攻擊。該機采用三翼麵氣動布局,其導彈可以向後半球發射,這是蘇-35最為獨特的設計。蘇-35對作戰飛機探測距離為240千米,對大型飛機則為400千米,可同時跟蹤15個目標,攻擊其中的6個。




  蘇-35是俄羅斯“蘇霍伊實驗設計局”開放型聯合股份公司在蘇-27基礎上發展的單座全天候戰鬥/攻擊機,主要用於製空和對地攻擊。該機為蘇-27的高級發展型,改進了機體、發動機、機載設備和武器係統,可以根據攻擊目標的不同完全自動地進行飛行模式和武器係統,可以根據攻擊目標的不同完全自動地進行飛行模式和武器的控製,電傳操縱係統由模擬式換成數字式的,增加了前翼,采用三翼麵氣動布局,重新設備了前機身,加大了雷達天線,增大了尾錐以安放後視雷達,在其生產型上還將采用“三元”推力矢噴管,但該機仍然沒有考慮隱身問題。蘇-35原型機於1988年6月28日首飛,1993年早期完成最終測試,1994年9月完成11架原型機和預生產型飛機的生產,預計90年代末期開始裝備部隊。


早期的709號蘇-35


采用新塗裝的709號蘇-35

  動力裝置 2台留裏卡設計局的AL-35F渦扇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可達137等3千牛。
  主要機載設備 多功能低空地形跟蹤雷達,搜索距離距離可達200千米,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可對其中的4個目標進行攻擊。熱成像機載激光指標器、紅外搜索/跟蹤傳感器、雷達告警接受機。翼尖有電子幹擾吊艙等。

  武器: 1門30毫米GSH-30機炮,備彈150發。1個掛架,可以掛裝各種導彈、炸彈和火箭等,包括R-27、R-40、R-60、R-73A和R-77空空導彈,KH-25ML、KH-25MP、KH-29T、KH-31和KH-59導彈等。

  尺寸數據:機長22等20米,機高6等36米,翼展(含ECM吊艙)15等00米。

  重量及載荷:空重18400千克,最大武器外掛載荷800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高空)M2等35/250千米/小時,(海平麵)M1等14/140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8000米。航程(內部滿油)4000千米,(帶空中加油)6500千



  七、“戰機明星”蘇-37

  蘇-37是在蘇-35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它是一種單座多用途全天候超機動作戰飛機。蘇-37原型機在1996年範堡羅航展上首次公開露麵,成為公認的先進戰機中的明星。蘇-37的最大特點是它采用了推力矢量技術,這種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前沿技術之一。據軍事專家稱,安裝了推力矢量發動機的蘇-37,比沒有安裝這種發動機的作戰飛機,空戰能力提高了10倍。






蘇-37先進全天候多任務戰鬥機原型
  蘇-37 “金雕”戰鬥機是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研製的新一代戰鬥機。1987年開始研製,1997年9月25日首飛,俄羅斯稱其是比F-22、F-37等第四代戰鬥機更先進的第五代戰鬥機。該機采用了前掠翼,以提高低速度飛行時的可控性,並能在所有飛行狀態下提高空氣動力效果。采用三翼麵、雙垂尾、前後全動式操縱麵的氣動布局和推力矢量控製技術,機體廣泛采用了複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和隱身能力。裝有兩台AL-41F推力矢量渦扇發動機,單台最大加力推力175千牛,推重比約為10。機長22.6米,機高6.4米,翼展16.7米,最大起飛重量34噸,最大速度2.1馬赫,升限18000米,最大航程3300公裏。機載設備包括俄製最先進的數字化多信道設備、自動化綜合指揮係統、組合導航係統及新一代的乘員生命保障和彈射綜合係統。裝備先進的雷達,使用了帶有電視、熱紅外、激光設備的光學雷達及後視雷達。機內武器艙可攜帶超遠程空空導彈和遠程空空導彈,包括KS-172導彈,這種二級導彈可以達到高超音速,裝備複合製導係統,能夠打擊400公裏外的空中目標。也可攜帶空對地突擊武器,同時保留了30毫米機炮.
蘇-37具有十四個外掛點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Su-27家族不斷壯大,至今已有五個主要變形,它們分別是Su-27S、Su-27UB、Su-27IB、Su-27M、Su-27K係列。下麵是Su-27大家庭成員的簡要列表:

** Su-27S---> Su-27SK---> Su-27SMK(出口型)
** Su-27UB---> Su-30---> Su-30M---> Su-30MK(出口型)--->Su-30MKI(銷往印度)
** Su-27IB---> Su-34(Su-27IB生產型)---> Su-32FN(Su-34海軍型,反潛能力提升)
** Su-27M---> Su-35(Su-27M生產型)---> Su-37(最新改型,裝有AL-31FU推力矢量發動機)
** Su-27K(海軍艦載機)---> Su-33(Su-27K生產型)



  出口型蘇-30MK

  蘇-30是在蘇-27基礎上改進的一種串聯雙座式多用途戰鬥機,1986年推出原型機,1992年交付俄空軍。蘇-30M改進型和MK出口型在原型機的基礎上加裝了前置鴨翼和推力矢量發動機,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是第三代戰鬥機中的佼佼者。目前,由於經費短缺,俄軍已停止采購蘇-30,主要是生產對外出口型蘇-30MK。



蘇-30MKI


印度空軍伊爾-78MKI加油機為兩架蘇-30MKI戰機加油


  早在1996年,印度就與俄羅斯簽訂了采購40架蘇-30MK的合同,並且還簽訂了在印度生產蘇-30飛機的長期合同。目前,印度已經裝備了兩個中隊的蘇-30MK(外界稱蘇-30MKI)飛機。然而,俄羅斯出口印度的蘇-30MKI一直不能達到印度提出的標準。機載相控陣雷達、推力矢量發動機等設備仍然不能按時安裝到飛機上,隻能使用較低版本的設備代替,以便將來更換。更多的信息顯示,印度目前已經到貨的蘇-30MKI出現了大量的質量問題。這些飛機的累計飛行時間不到120小時,就必須回廠大修。這些蘇-30飛機的機載雷達探測精度和識別目標的能力也不足,使飛機的作戰能力打了折扣。印度當地媒體就曾經報道說,1999年3月,印度空軍在波克蘭沙漠舉行的“空中力量”演習中發現,蘇-30MKI飛機的雷達看得遠,但是看不清,結果在演習中多次“擊毀”己方飛機。今年早些時候,印度空軍蘇-30MKI的發動機葉片出現裂痕,之後印度空軍停飛了一個中隊的蘇-30KMI,這是此型號飛機在全球裝備國的首次停飛。為此,印空軍參謀長親赴俄羅斯,要求俄羅斯免費更換這些有缺陷的發動機部件,但俄羅斯製造商要求印度付費更換,因為發動機的保修期已過。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俄羅斯同意向我國出口蘇-30,俄方稱之為蘇-30MKK。最先的時候,俄羅斯在蘇-30MKK的火控係統和航空電子係統方麵留有一手,也沒有加裝前置鴨翼和矢量推力發動機。近些年來,隨著與俄羅斯關係的進一步改善,特別是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俄羅斯在這方麵已有所鬆動。據美國東亞軍事問題專家理查德•費舍稱,蘇-30MKK飛機的技術性能比較穩定,加之中國強大的工業基礎,維護保養方麵較印度而言有較大的優勢。蘇霍伊飛機製造集團的副總經理柯內舍夫也表示,出售給中國的“是馬上可以投入戰鬥的最好的戰機”。國內有關專家在引進的高技術裝備上,提出了“摸”、“養”、“用”、“改”四字經:摸透裝備性能,合理養護裝備,有效使用裝備,最後上升到改進進口裝備。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是武器買來之後,如何保證有效的使用,在維護上不受製於人,避免出現像印度空軍那樣的尷尬局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