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6型中型中程轟炸機及其家族係列
一. 概況
仿圖—16型高亞音速中型中程轟炸機,是1955年確定的蘇聯第二批援助我國78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1956年7月和1959年2月中蘇雙方進一步簽定了關於援建轟炸機製造廠談判結果備忘錄和仿製圖—16轟炸機的具體協議,規定中蘇雙方聯合進行工廠選址調研,蘇方提供工廠建設初步總體設計方案和施工草圖,提供工廠成套生產設備、測試儀器、生產技術資料、2架樣機、1架份部件和2架份散裝件、成品、附件,50架份原材料、毛坯以及理論模線和裝配型架等,各個階段蘇聯均派專家來華幫助。飛機代號20號機,又曾命名為飛龍-201型,1956年決定在甘肅建轟炸機製造廠,後改在陝西閻良,並於1958年7月23日正式動工。因建設質量問題,工廠於1966年基本建成,比原計劃推遲了三年多。
飛機仿製工作從1959年初複製蘇聯圖紙資料開始。原擬分三個階段,三年內完成仿製任務,因“大躍進”形勢的需要,要求提前到1959年底完成,因此,三機部決定將原擬由西安飛機廠(172廠)試製的方案,改為由西安飛機廠和哈爾濱飛機製造廠(122廠)聯合試製,其中西飛(172廠)負責試製飛機外翼、垂尾、平尾和前、主起落架;哈飛(122廠)負責試製飛機機身(1-6段)、中央翼、中央外翼、發動機艙、係統、附件,全機靜力試驗、總裝和試飛。
由於計劃脫離實際,加上三年自然災害、蘇聯中斷援助和當時航空產品質量問題較多等原因,上級決定工廠建設和飛機試製工作暫停,對已建廠房進行返修加固,對兩廠已完成全機約70%的工裝設備和與約60%的零組件,包括全機技術資料進行全麵質量複查。1961年底,三機部根據當時大幹零備件的形勢和整頓直5試製質量的要求,又決定122廠(哈飛)停止轟6飛機試製工作,並將已試製完成的工裝設備、飛機零組件及從蘇聯引進的與飛機有關的物資、資料全部轉交172廠(西飛),由172廠(西飛)全麵承擔轟6飛機的試製。此後,西飛一方麵和哈飛辦理交接手續,一方麵對廠房建設和飛機試製質量進行全麵複查和整頓。
1963年6月,國家下達一項絕密科研任務,要求工廠將空軍36師的1架圖—16飛機改裝成能運載和投放原子彈的飛機,代號21—511。飛機廠通過完成這一任務,既加快了建廠速度,又鍛煉了技術隊伍,為重新全麵開展試製轟6飛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西飛在原轟6飛機的基礎上,綜合了圖—16飛機的兩種型別,並結合中國國情,在設計上作了某些改進,使其能夠同時運載常規炸彈或核彈,新飛機稱為轟6甲。1964年3月,三機部批準《轟6甲型飛機重新試製總方案》,由西安飛機製造廠正式恢複研製,0批投產3架份,1966年10月完成第1架靜力試驗用飛機,當年底交靜力試驗單位進行試驗。1968年12月完成“A”情況135%設計載荷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02架機首飛成功,1969年設計定型。
自1969年起,西飛經過兩年小批量生產後,即投入了成批生產,至1986年底,共生產了140多架飛機,並進行了一些改進改型。轟6飛機的最大生產規模可達30架/年。
二. 機身布局
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細長蜂腰流線型機身,圓形截麵,兩側進氣,機身前、後段為氣密艙,用於乘坐空勤組。機身中段下部有大型炸彈艙。
三. 機翼
懸臂式後掠中單翼,中弦展比,前緣後掠角35°,安裝角1°,下反角3°,從第14批起改裝為低阻翼尖,減少巡航阻力,提高升阻比,減低了巡航油耗,使飛機航程增大350千米;後緣外側是副翼,內側是後退開縫式襟翼;全動式張臂低置平尾,大後掠單垂尾,垂尾翼尖由原來木質膠接結構改為玻璃鋼結構。機翼內由橡膠油箱。
四. 起落架
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撬組成。雙輪前起落架裝有油液氮氣緩衝支柱、前輪轉彎機構和機輪中立裝置,前起落架順航向向後收入前起落架艙內;2個主起落架也各裝有1個油液氮氣緩衝支柱,支柱頭部各鉸接有1個小車架,小車架上裝有前後並列的四個機輪,每個機輪都裝有囊式液壓刹車裝置,主起落架由液壓收放作動筒向後收入中外翼上專設的主起落架艙內。尾撬也裝有油液氮氣緩衝支柱,並由DG26電動機構向後收入機身內。機身尾部裝有著陸阻力傘。
五. 座艙
全密封座艙,前座艙五座,後座艙一座。每個乘員的座椅均為彈射座椅,駕駛員向上彈射,其它人員向下彈射。飛機上還載有2個QJT—5型充氣救生船。
六. 係統
1.環控係統:CTQ—11型艙調器,YZ—1型液態氧裝置
2.液壓係統:由相互獨立的主液壓係統和刹車液壓係統組成。
3.電源係統:采用電壓為28V的直流電源係,由2台發動機帶動2台ZF—18型18KW直流發電機和2個6HKA-55型蓄電瓶組成。電壓為115V400赫頻率單相交流電源由2台DBL-500變流機交替使用而成,飛機電路為單線製。
4. 燃油係統:由主燃油係統和起動燃油係統組成。主燃油係統分左右兩個係統,共有27個橡膠軟油箱,分別位於機身、中央翼、中外翼、外翼翼盒內,機內燃油34220公斤。裝有空中應急放油係統。
5. 操縱係統:在駕駛艙內設有供左右駕駛員使用的雙重操縱係統。操縱係統分為硬式操縱和混合式操縱。升降舵和方向舵采用硬式操縱,副翼采用混合式操縱。
七. 動力裝置
2台渦噴—8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單台額定推力7650公斤,單台最大推力9500公斤。
八. 電子設備:
1. 飛控係統:
1部KJ—3A型自動駕駛儀
2.火控係統:
1部241(轟雷—2)型轟炸瞄準雷達
1部HM(轟瞄)—1型光學轟炸瞄準具
1部211型尾部射擊瞄準雷達
1部SM—5型光學射擊瞄準具
1部SM—6A型光學射擊瞄準具
3.導航係統:
1部WL—6型組合式羅盤
1部LTC—2型遙控天文羅盤
1部771型多普勒導航雷達
1部WG—52型雷達高度計
1部XS—6型信標接收機
1套HL—1型大氣參數導航儀
1部JDQ型超短波定向機
4.通訊係統
1部CT—1型超短波指揮電台
1部DE—2短波指揮電台
1部DF—2A型短波電台發信機
1部DS—3型短波電台收信機
1部303甲或CJT—2型應急救生電台
1套JT—10B型機內通話器
5.電子對抗係統
1部WD—3型敵我識別器
1部WJ—2A型護尾器
6.偵察係統
1部航甲12—75型相機
1部航甲13—40型相機
1部航丙—31型雷達熒光屏相機
九. 武器裝備
1.航炮:
1門23—2型23mm單管航炮固定裝在左側,備彈200發
6門23—2H型23mm航炮裝在WPT—2型遙控炮塔上
2.航彈
機身下部設有大型航彈艙,配有LT6-1A重型梁式航彈架、KJ3-2型框式航彈架、KJ4-1型框式航彈架,正常載彈量 3000千克,最大載彈量9000千克,可載50—3000千克級常規航彈、特種航彈、核航彈。
十. 改進改型:
1. 轟—6改
西安飛機製造廠於1963年將哈爾濱飛機製造廠1959年用蘇聯散件組裝的一架轟—6改裝為核航彈運載試驗機,代號21-511任務,1964年改裝完畢,1965年首次試用。主要改裝、增裝投放掛彈係統、加溫保溫係統、防護係統和臨時性試驗設備。
2. 轟—6甲二代
主要是在轟—6甲的基礎上改裝第二代自動領航轟炸係統。1970年開始研製,1975年開始試飛,1981年設計定型,1982年從第12批轟—6甲起按此標準轉入小批生產;同時,原有的轟—6甲型飛機也陸續按此標準改裝。其主要改進有:
(1) 換裝改善性能的渦噴—8型發動機。
(2) 加裝LHS—2型領航轟炸計算機。
(3) 換裝DPL—1/ 773型多普勒導航雷達。
(4) 換裝HL—3型大氣參數導航儀。
(5) 加裝HZX—1型航向姿態係統。
(6) 換裝WL—7無線電羅盤。
(7) 換裝KJ—3C型自動駕駛儀。
(8) 換裝BDP—4型地平儀。
(9) 換裝轟雷—2A(244)型轟炸雷達。
(10) 換裝轟瞄—3型轟炸瞄準具。
(11) 換裝WD—3型敵我識別器。
(12) 加裝WJ—2A型護尾器。
(13) 換裝211型射擊瞄準雷達。
(14) 換裝航甲12-75、航甲13-40型照相機。
(15) 從第14批次起換裝低阻翼尖,最大航程延長350千米。
3. 轟—6丁/D
在轟—6甲基礎上研製的海軍導彈攻擊型。1965年8月開始研製,1967年5月三機部和七機部聯合召開了武器係統方案論證會。1967年11月國防科工委和國防工辦批準了武器係統研製方案並正式行文下達,由於“文革”的幹擾和破壞,1969年8月中止研製。1975年9月恢複研製任務,根據國防工辦(75)工辦字303號文:三機部負責飛機吊掛海鷹—2型導彈整個武器係統的技術抓總和協調工作,原海軍三院負責海鷹—2型導彈武器係統的技術抓總和調試工作。經過調研、計算後,對原方案做了修改,同時提出了轟6丁型飛機的新方案。1977年4月,由三機部、第八機械工業總局和海軍聯合召開第二次轟6丁飛機掛鷹擊—6型導彈全武器係統方案論證會。同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常規裝備發展領導小組以常裝(1977)44號文批準轟6丁的研製總方案。
1977—1980年完成空氣動力試驗任務,1977—1978年完成導彈改型及試驗導彈的空中運載和投放試驗任務,1977—1981年完成導彈火控係統和自動導航係統的研製、地麵聯試和裝機,1977—1980年為飛機改型設計、發圖和生產準備階段,1981年6月完成01架機總裝,1981年9月20日首飛,1983年8月完成02架總裝,同年9月18日02架機首飛,1981—1984年1月完成研製性試飛,1985年12月海軍和航空工業部聯合召開鑒定會,通過了轟6D型飛機的設計鑒定。
1985—1986年生產9架,其中5架交付中國海軍,4架交付約旦空軍訂貨。至1990年總共生產20餘架,其中,國內裝備18架,出口4架。主要改進有:
(1) 機翼下增加一對掛架,可外掛2枚YJ—6係列空對艦導彈,取消前炮和特種彈投放係統。
(2) 加裝ZJ—6型YJ—6導彈瞄準火控係統。
(3) 加裝773型多普勒自動領航係統,慣性導航係統。
(4) 加裝導彈加溫供氣係統、雷達天線驅動液壓係統及其通風冷卻係統。
(5) 換裝轟雷—6D(245)型對海搜索導彈攻擊雷達,加大機頭下方雷達天線罩。
(6) 換裝轟瞄—3甲型轟炸瞄準具,儀表板和供電線路重新設計。
(7) 加大發動機進氣口,滑行燈改在進氣口下方。
(8) 加強機身、機翼結構,機翼前緣和內部油箱作了更改。
4. 轟—6靶
靶機運載母機,用於攜帶靶—6型高空超音速無人駕駛靶機。1969年3月開始研製,1970年首飛,1971年投入試用。主要改進有:(1)加裝一對翼下掛架,用於掛載2架靶—6型靶機。
5. 226型空中試車台
發動機飛行試驗台,六十年代確定方案,1971年完成改裝。機上裝有可收放式發動機試驗吊艙、機載數據采集係統、試驗數據顯示係統。可以試驗直徑為1—1.5米、重量小於3600千克、推力小於16500千克的各類渦噴、渦扇發動機,其飛行包線為高度12000米,最小飛行速度350千米/小時。
6. 轟—6I
1970年6月提出方案,1971年2月開始設計,1978年1月首飛,隻生產了1架。1976年停止研製。主要改進包括:
(1) 以4台英國的RB-163-25MK512-5W型民用渦扇發動機替換2台渦噴—8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單台推力5430千克,單台重量1204千克,其中2台裝在翼根處,另2台以吊掛形式裝在機翼中段。
(2) 延長壽命到6000小時。
7. 轟—6乙
中程偵察機,1979年定型。裝有航丁—42型紅外相機。
8. 轟—6丙
1975年開始論證,1977年正式開始研製,1980年首飛,1983年5月完成鑒定,1983年底交付空軍。主要改動包括:加裝電子幹擾、電子偵察、電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屬絲或金屬箔條。
9. 轟電—6Ⅰ/Ⅱ/Ⅲ
電子幹擾機
10. 轟電偵—6Ⅰ/Ⅱ
電子偵察機,1987年Ⅰ型機由空軍開始研製,1990年6月首飛,1992年定型。Ⅱ型機1993年開始研製,1996年定型。
11. 轟—6E/F/H
1996年服役,主要改進有:
(1) 換裝241/242G(轟雷—6G)型轟炸雷達
(2) 換裝HM—3(轟瞄—3)型轟炸瞄準具
(3) 換裝TKR—122型超短波電台
(4) 換裝TKR—150型150W短波單邊帶電台。
(5) 加裝JDQ型超短波定向機
(6) 換裝AG—1A型高度測量係統
(7) 機頭改為全封閉雷達罩。
12. 轟—6F
由後期生產的轟—6甲改進改裝而成。主要改進包括:
(1) 加裝慣性/GPS綜合導航係統;
(2) 取消機身上部和機身側航炮。
13. 轟—6隱形技術驗證機
14. 轟油—6(轟—6U)
1988年開始研製,1991年首次空中對接成功,1996年定型交付。機頭領航艙取消,玻璃頭罩改為全封閉雷達整流罩,在左右機翼下各掛1個RDC—1型加油吊艙,采用軟管式加油係統,取消所有戰鬥裝備,加裝加油係統,尾部護航員艙改為加油操作員艙。可載供加油18.5噸(24600升)。
16. 轟—6DU
由海軍型轟—6D改裝的空中加油機,裝備海軍航空兵,共3架。主要改進有:(1)在機翼下加裝1對RDC—1型空中加油吊艙。
十一 .主要技術性能數據:
指標 轟—6甲 轟—6I 轟—6D
機長(米) 34.8
機高(米) 9.85
翼展(米) 34.2 34.2
翼麵積(㎡) 167.55 167.55
空機重量(㎏) 37900 38248 38530
正常起飛重量(㎏) 72000 72000 72000
最大起飛重量(㎏) 75800 75800 75800
最大著陸重量(㎏) 55000 50000 55000
機內載油量(㎏) 34220
載油係數 0.456
最大載彈重量(㎏) 9000 9000
作戰推重比 0.25
最大速度(千米/小時) 1014 1010 896
巡航速度(M) 0.75
實用升限(米) 13100 13470 12000
最大爬升率(米/秒) 29.7 19
作戰半徑(㎞) 1800
最大航時(時:分) 10:08 5:41
最大航程(㎞) 6000 8060 4300
最大過載(G)
起飛離地速度(㎞/h) 280 293
起飛滑跑距離(米) 1670 1403 1840
著陸速度(㎞/h) 223 233
著陸滑跑距離(米) 1655 1564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