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漏鬥子: 我們的第四代殲擊機不是空中的樓閣 它正在向我們走近

(2007-02-08 21:30:37) 下一個

漏鬥子: 我們的第四代殲擊機不是空中的樓閣 它正在向我們走近

漏鬥子 2005-08-10

  近來有人在中華軍事網上發帖指出,現在發展第四代追求第四代殲擊機是不切實際的空想,還羅列了幾條理由。總結起來,也就是一句話:客觀上我們的基礎差、底子薄;主觀上是我們盲目攀比得不好心態導致的不切實際外在表現。

  讀到這篇帖子,還以為是九十年代的老文,沒想到就是前天的帖子。我們現在大力搞第四代難道真的是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曆史空間?但現在天空的具體生態早已發生了質的轉變,早在上世紀末美國獨步天下的22就已經翱展天空,06年大量換裝的35就要像當年的16一樣將走向新的空戰舞台,而所謂的準四代早在歐洲存在了近10年。再回頭看看我們航空工業在整個十五計劃期間的成果,殲十定型、殲十一改進入最後定型試飛階段、推比八進入了最後的定型測試階段、推比十核心機一南一北進展順利,一型將要在近期上高空台、、、用了三個五年計劃,我們走完了整個三代機研製的全過程,在人力和設計生產工藝上我們都以此為契機進行了全麵的革新。在這樣的曆史語境下,進行我們的第四代,難道真的是空中樓閣,不切實際?那麽就再讓我們回歸一下我們的第四代的發展過程,看看是不知真的逾越了戰鬥機發展的規律。

  在十號工程取得重大進展的八十年中後期,我們針對二十一世紀的空戰模式,也為了追蹤當時世界上殲擊機發展的前沿技術,展開了以美國第四代機為背景機的預先研製。背景機的開展,為我們發展發展第四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用611人的話說:“目前,研究所已對下一代殲擊機的技術進行了長期、大量的預先研究和探索,一些目前隻有美國才掌握了的先進技術研究所也摸透了它的機理,並成功地設計出可在新型殲擊機上使用的實用性設計方案,此外,在矢量推力、隱身技術等方麵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些技術具體體現在,14所和607所作為我國航空機載電子設備兩個重要研究基地均已突破了機載相控陣技術,其中607所的某型神鷹雷達已進入測試階段,14所的147x型機載有源相控陣正在全麵發展之中,也已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在某型三代機上已經初步具備超音速巡航;dsi進氣道(“(1)摸透了氣動原理;(2)探索出一套工程設計方法;(3)開展了CFD方法流場計算;(4)完成了設計方案和外形生成;(5)完成了高、低速風洞試驗”)和發動機加矢量噴管試驗取得重大成功;高推比核心機即將上高空台。

  在各子預研項目順利進行同時,各研究所也開展了飛機設計方案論證,對各種啟動布局進行的前期探索,這些探索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當時應該是比較穩健的一套路子,那就是準四代,不要求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但要求隱身和過失速機動,這一時期的主要成果就是91方案、92方案、93方案和新93方案,但隨著新的重殲的引入和我們技術積累的日漸成熟,準四代在11bc就能夠完全實現,而殲十推倒重來進展也頗是順利,麵對這種形勢,國家則提出了完整第四代的目標。如是在2000年上下,91方案、92方案、93方案和新93方案被紛紛披漏於網上,而從今天的眼光看其中的選型,的確有些準四代的影子。完整意義上的第四代的設計方案論證也是幾經周折,有人指出其中有個94方案,但據我推斷,其實是01以後的才是最後定型選型方案。而其中的d型( 鴨式布局,V型垂尾,貝殼式座艙,內置武器艙,良好的隱身氣動設計,雙發(兩台中推某型/WS-14:3級風扇,6級高壓壓氣機,推比10,二元推力矢量噴管,FADEC),有源相控陣雷達(T/R組件1997年研製成功,上世紀末出工程樣機,14所研製)。十五期間正式開始進入工程研製狀態,2006前後首飛,2008年左右正式服役,目標是機動性能優於現F22A,其與各項技術指標至少與之相當----注:以前我們的推測)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因為完整四代地提出,而被更新的設計方案所替代。

  選型方案論證結束之後,接下來又要經曆那些流程哪?根據殲擊機的研製流程一般是這樣子的,背景機預研到啟動布局方案的選型結束(這期間要進行模型吹風驗證),初步設計,詳細設計,設計技術凍結,第一架原型機的試製,首飛及設計定型試飛,批量生產。現在各研究所基本實現了數字化設計,飛機研製生產逐步從模擬量傳遞向數字量傳遞的轉變,研製周期已大大縮短。在今年的報道中有了如下報道:“今年是六○一所科研生產任務最為繁重的一年,重點型號和預研工作都到了十分關鍵的時刻。在繁重而艱巨的任務麵前,為了確保多種型號任務順利完成,做好“十五”預研驗收和“十一五”預研的開題工作,研究所決定大幹100天,向管理要效率,練好本領,打好基礎”,“此次“會戰”是以某重點型號飛機發圖為核心的全任務加班。在科學分析全年工作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全年工作任務。做到早啟動,早準備,在“會戰”中提高技術管理水平,為迎接新任務、促進研究所長期發展做準備。”。有人將“某重點型號飛機發圖”視為11某型,但根據03及04年的報道,11工程已經勝利結束(見我下麵發的圖片資料)。而在《中國航空報》2005年4月29的報道中, “601所以新一代戰鬥機為背景,開展了突出超音速巡航、隱身、高機動等特性的各種布局方案的研究”, “在總體氣動布局方案設計、部件參數選擇、總體/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等方麵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所優選出的總體氣動方案全麵達到設計要求”,“在飛機總體綜合設計、推力矢量、加受油等關鍵技術研究方麵”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行文至此,我的判斷將躍然紙上,我們的第四代不是空中的樓閣,它正在向我們走近,隻是這需要我們多些嗬護和鼓勵,少些冷嘲與不自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