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陳SB脫衣解帶 亮傷口給五院院長

(2007-02-08 21:30:33) 下一個

五院院長見證扁的槍傷 扁:不放棄政治解決選舉爭議

2004/03/23 13:11


槍擊事件遭到質疑,總統:非常遺憾。

 記者吳育玟/台北報導

陳總統23日上午在抗議群眾的呼聲中與五院院長茶敘。當場就掀開衣服,把紗布拉開給五院院長目睹見證肚皮上的傷口,他說,做為國家領導人,這樣做是非常不得已的,因為外界有太多的質疑了。對於府前抗議群眾及連宋的訴求,陳總統說,有人質疑他作票,這是對他人格最大的羞辱,是不可承受之重,對於驗票,他不放棄政治解決,呼透過朝野協商,並委具公信力的法官來驗票,他本人「歡迎、樂見、支持、立即全麵驗票」。

陳總統、副總統呂秀蓮今天上午邀請五院院長茶敘,一一回應外界的質疑及現在的局勢,茶敘期間,府前廣場抗議群眾的呐喊及汽笛聲,也不斷地傳進縈繞這場聚會中。


陳總統在茶敘時當場掀開衣服,撕開透氣膠帶,拉開紗布,讓五院院長親眼見證他肚皮上的槍擊傷口;副總統呂秀蓮也接著說要不要也看看她右膝蓋上傷口的真假?五院院長急忙說,「不用了、不用了」。

陳總統與五院院長就近來的國是爭議交換意見。陳總統說,有人質疑他作票,這是對他人格最大的羞辱,因為不但總統不會作票,行政團隊、20萬選務人員也不會作票,但對手陣營卻斬釘截鐵地說阿扁作票,這是不可承受的重,包括他自己和選務人員都承擔不起,這是什麽時代了?你可以提出質疑 ,也可申請驗票,這是法律賦予你的權力,但說他作票,這是最大的人格羞辱,「你可以驗票,但怎麽可以就把驗票等同於作票?」。

陳總統說,被指作票,對正副總統而言有何麵子?所以也想要驗票,因為沒有作票所以不怕驗票。當時他就要幕僚研究有沒有政治解決的方式,幕僚回報,「有困難」。

陳總統指出,因為中選會已成為被告,被質疑了,所以要采取行政驗票的途徑有困難,法律規定的很死,「正副總統選罷法」規定很嚴格,除了法官、檢察官可以驗票之外,其他人都不能驗票 ;而且在野陣營已在第一時間提出告訴,所有選票也被法院裁定保全證據,所以總統、行政院、中選會有何權力來介入?

陳總統也立即想到前黨主席黃信介在花蓮選立委的案例,即是以政治處理,因為當時他自己是民進黨團的幹事長,所以很清楚。但幕僚提醒他,黃信介選立委是適用一般公職人員選罷法,但總統副總統選罷法是特別規定,所以黃信介的案例並不適用於總統大選。

陳總統說,總統、副總統負作票的惡名,他們有何麵子?所以也急著想要洗清這個惡名,所以在21日上午就要求幕僚研究政治處理 。

陳總統表示,總統被槍擊,不隻是台灣的事,更是國際大事,政府事前就有一套國安機製,在1996年及2000年的總統大選都曾運作過, 政府已經把留守的人減少到1萬3左右,但在野黨現在卻在無限上綱,影響到多少多少票,試問這樣說公不公平?

陳總統也回應,有人說發生槍擊案為何不停止選舉?但總統副總統選罷法規定,除非候選人死亡,否則不得停止選舉,他隻是受傷,所以不必停止選舉,中選會也隻是依法辦事。

陳總統指出,如果法律有所不足,是要修法;如果不能修法,有人說那就發布緊急命令,但緊急命令是用在像921這種國家重大變故的時候,發後也應速恢複正常,而他自己現在是被懷疑的當事者,由他去發布緊急命令,適合嗎?

陳總統說,但問題還是要解決,他仍不放棄政治解決,如果能透過朝野協商,他也歡迎、樂見、支持、立即全麵驗票,否則他贏而未贏,對選務沒什麽好處。如果朝野協商同意行政驗票,但選票又遭法院查封,是不是要先撤回告訴才能驗票呢?

所以他認為,兩個解決方式,一是政治解決,透過朝野協商,委具公信力的法官來驗票,二是修法,讓其他人也可以來驗票;在合法前提下,隻要能提前驗票,他都支持。

陳總統表示,願呼應連戰在19日的說法,要大家用冷靜理性來處理,所以不管將來驗票如何,他都會百分之百接受,但也盼連宋接受驗票結果,否則如果驗票結果出來,他們又提出新訴求,那就會沒完沒了。

陳總統也強調,對於示威抗議的這些人,他們受風受寒所表達的不滿,他都聽到了,也不願看到他們受風受寒,所以要再次呼透過政治協商早日解決。他完全可以理解落選者及其支持者的心情,也關心抗議民眾對社會安定所造成的影響,可是連宋兩人把群眾帶來,是否也有相對責任,要把群眾勸離?

陳總統說,目前最重要的是團結台灣、穩定兩岸、安定社會、繁榮經濟,不要贏了選舉,輸掉台灣,更不要輸了選舉,又輸掉了台灣,這是他對連宋及不同陣營支持者的共同勉勵。

陳總統也透露,明起邀請社會人士共同討論族群融合、社會安定的議題,彌平族群的傷痕;接下來會找中研院長李遠哲來商議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小組相關事宜,進一步推動兩岸關正常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