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在核條件下的登陸戰役中的中子彈使用(組圖)

(2007-02-08 21:30:33) 下一個
在核條件下的登陸戰役中的中子彈使用(組圖)

--------------------------------------------------------------------------------

2004年03月18日 15:21 艦船知識網絡版




中子彈對抗登陸的坦克和人員有巨大的殺傷力


  中子彈是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因素、且相對減弱衝擊波和光輻射效應的特殊設計的一種小型氫彈。

  核武器的殺傷因素,主要包括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核電磁脈衝和放射性沾染。早期核輻射是核爆炸最初幾十秒鍾內放出的中子流和γ射線。中子彈主要以此達到殺傷效果。1枚1千噸當量的中子彈,在距離爆心800米處的核輻射劑量,為同樣當量純裂變武器的10倍左右,其爆炸釋放出的能量分配大致為早期核輻射40%,衝擊波34%,光輻射24%,而放射性沾染隻有2%。因此,和同當量的普通核彈相比,中子彈使用後留下的環境汙染問題是比較輕微的。




中子彈可以在登陸前對敵港口的艦艇實施突擊


  中子彈在戰爭中的使用有以下> 幾個特點:

  第一,它適合用於攻擊對方裝甲部隊和有生力量。快中子具有很強的貫穿輻射效果,例如100毫米的鋼板可以將γ射線減少90%,但對中子則隻能減少30%左右,而且被減弱的中子還會產生次級γ射線。一般認為,防護裝甲厚為200毫米的坦克,在遭受中子彈攻擊時,車內中子劑量約為車外的一半。例如在開闊地麵上,1千噸當量中子彈爆炸後(取最佳爆高),700米距離上的中子劑量約為170戈瑞(注:戈瑞:核輻射劑量國際單位,每1千克受照物質吸收1焦耳核輻射能時,其核輻射劑量稱為1戈瑞),車內即為約85戈瑞。

  根據美軍製訂的核輻射損傷標準,此時坦克成員會在5分鍾內失能,均不能執行任何消耗體力的任務,人員在1至2天內死亡。雖然各先進的坦克生產國都已經研製和裝備了對中子有一定屏蔽能力的防中子襯層和複合裝甲,但一來戰後早期主戰坦克,例如M48和T-54都沒有此種裝備,二來這種裝甲隻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中子彈的殺傷半徑,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子彈的威脅,且裝甲部隊並不是隻由坦克組成,大量的輔助車輛和坦克以外的裝甲戰鬥車輛,依舊會在中子彈的殺傷效果下迅速癱瘓,導致裝甲部隊最終喪失戰鬥力。

  中子彈對地麵暴露人員的殺傷效果也很顯著。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中子和γ射線在通過大氣時會發生散射,因此在其殺傷半徑內,人員即使躲在高地反斜麵處也會受到一定劑量的輻射,具體強度視高地坡度和距離而定。以萬噸級觸地核爆炸的數據為例(此時早期核輻射強度與千噸級中子彈相似):山高15~27米,坡度為19~23度,在1200~1300米距離上,位於山頂的兩隻狗均發生了重度放射病,而同距離位於山反斜麵的狗僅患中度或輕度放射病。從萬噸級原子彈空爆得到的數據表明,30度左右的高地對早期核輻射的屏蔽效果約能達到一半。這並不影響中子彈的使用,例如1顆某當量的中子彈,原本在1200米距離上可以達到8~9戈瑞的輻射劑量,人員受輻射後發生極重度急性放射病而失能,半數以上將在幾周內死亡。即使有山體屏蔽,人員隻受到4~5戈瑞左右劑量的輻射,也會發生重度放射病,基本失去戰鬥力,對受輻射人員雖然有生死差別,但對戰鬥進程不產生影響。




中子彈可以在登陸作戰期間可瞬間摧毀敵飛機機庫殺傷敵軍作戰人員


  應該指出的是,和普通核武器相比,中子彈更適合用於本土作戰。由於中子彈的光輻射、衝擊效應都比較小,對民間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破壞也就較小。而中子彈產生的放射性沾染遠小於普通核彈,爆後經過較短時間(具體隨爆高和氣象條件而定),核爆區域就可以供人員正常生產生活,幾乎不會導致因汙染造成的“戰爭後遺症”。因此,中子彈被認為最適合在本土使用。美國最早研製中子彈的初衷之一,就是為了執行本土防空任務。冷戰後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在“鐵幕”西側的德國領土上,也布置有大量中子彈,並製訂了相關使用計劃。




中子彈在登陸期間可提前摧毀敵指揮中心和前沿導彈陣地
  第二,它不易爆後防護。


  一般來說,核爆發生後,爆區附近人員會在發現核爆炸閃光後進行主動防護,比如迅速臥倒,穿戴防化器材等,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弱甚至大大減弱衝擊波、光輻射和放射性沾染的效果。但中子彈則不同,由於γ射線是以光速向四周傳播的,中子的速度也可以達到每秒幾千千米甚至幾萬千米(依據中子質量不同而有所差別),當中子彈殺傷半徑內人員看到核爆炸閃光時,也就已經受到了早期核輻射作用,再行防護亦無濟於事。

  第三,它的投送工具比較靈活。

  中子彈的當量一般不大於3千噸TNT。這是因為中子在稠密空氣中射程有限,增加中子彈的當量並不能使中子殺傷半徑明顯增大,但卻會使衝擊波和光輻射的殺傷範圍迅速增大,最終導致中子彈的強輻射特性喪失。故相對來說,中子彈的體積小,重量輕,投送工具比較靈活。在上世紀80年代的技術水平下,美國就已經研製有203毫米和155毫米的中子炮彈,且隻要能夠攜帶225千克級別炸彈的戰術飛機,也能夠攜帶中子彈。各種戰術導彈更大都能夠使用中子彈戰鬥部。因此,中子彈便於較低級別單位裝備和使用,適合用於各種戰術目標。>

  在核條件下的登陸戰役中,中子彈具有多種不同用途

  首先,可以結合其它武器,對防禦方機場設施、港口錨地、重兵集群進行核突擊。

  打擊對方機場設施,是爭奪製空權必不可少的步驟。中子彈雖然破壞機場設施硬件的能力不如普通核彈,但它可以大量殺傷對方機場人員,如飛行員和地勤人員等。而這種專業人員的損失將直接造成空中力量的癱瘓。此外,當攻擊方使用反跑道戰鬥部對機場進行攻擊後,防禦方往往會對機場進行搶修。此時攻擊方如果使用中子彈進行第二次攻擊,亦能大量殺傷防禦方工程人員,使防禦方機場無限期癱瘓下去。

  集結於錨地的敵方軍艦也是中子彈打擊的良好目標。這裏暫且不討論中子彈可能產生的衝擊波和核電磁脈衝對軍艦的影響,僅討論中子彈產生的早期核輻射問題。由於現代軍艦更加重視的是防禦對方飛機、導彈和魚雷的襲擊,對於早期核輻射的防護能力是相對有限的。尤其是人員集中的軍艦上層建築,大多采用輕質合金,抗早期核輻射能力低下。以拉斐特級護衛艦為例,其防護最為嚴密的要屬露天甲板至水線間部分,此處設計有雙層殼板(艦體使用E355FP牌號高強度鋼),在兩舷各構成一個1米寬的通道,在一些要害部位,如作戰室、彈藥庫等處,還設有10毫米厚度的防彈鋼裝甲。即使將其殼體對中子的削弱能力視為90%,假設進攻方使用1千噸當量中子彈在800米外爆炸,艦內人員也會受到9戈瑞左右劑量的中子輻射,會導致極重度急性放射病,不及時救治,幾乎全會死亡。而且,軍艦乘員屬於專業人員,一旦被消滅,則無法由普通後備人員替補。此外,軍港的人員居住和工作地相對比較集中,一旦將其人員殺傷,則無疑會使港口運作陷入癱瘓。

  對機場和港口的核打擊,無疑將大大降低防禦方爭奪製空權、製海權的能力,甚至能夠消除其爭奪製空權、製海權的部分人力資源基礎。

  與此相關,登陸戰役中的進攻方,需要在對岸獲得良好的港口和機場設施,以利於己方大型滾裝船和大型運輸機的使用。在使用中子彈進行核突擊後,進攻方可使用空降兵進行機降或傘降,及時利用核突擊後效,占領對方缺乏防禦的機場和港口,並將當地硬件設施加以恢複(中子彈也有一定的衝擊波,會毀壞少量建築物),並投入使用。這樣,進攻方便可充分利用已動員的民船和民用客機,向對岸投送兵力兵器和後勤物資。

  其次,對防禦方反擊之裝甲部隊進行核突擊。

  登陸戰役中,限於運載工具的限製,攻擊方初期上陸部隊通常以步兵和輕型裝甲部隊為主。防禦方通常情況下,會趁登陸部隊立足未穩,使用二線待機的裝甲部隊進行反擊,力爭把登陸部隊趕下大海。由於攻擊方此時背水攻堅,灘頭地區人員、裝備密集,缺乏重型裝備,及良好掩蔽和防護,極易遭受對方裝甲部隊的威脅。> 為確立登陸場安全,進攻方此時可使用中子炮彈或戰術導彈等,對敵反擊之裝甲部隊進行核突擊,以徹底消除登陸部隊遭受的威脅。核突擊的規模,可視反擊之裝甲部隊規模和行進隊形而定。例如對方采用營級裝甲部隊,以橫隊展開形(3個連沿營進攻正麵並列展開)展開進攻,若整個營正麵3千米,則攻擊方可選擇將其正麵橫向750米和2250米、縱深取進攻隊形中心處,作為打擊目標,這樣兩枚1千噸當量中子彈的殺傷半徑恰好可以覆蓋整個進攻隊形。考慮到防禦方裝甲部隊的待機地域可能距離灘頭不足10千米,戰術層次的核火力必須擁有極其靈活的反應速度。前麵提到,中子彈的體積小,投送方式多樣。若將中子彈戰鬥部的炮彈作為地麵支援火炮彈藥,或作為負責支援的艦炮彈藥,不僅能大大提高攻擊精度,還能夠加快核火力的反應速度。這在瞬息萬變的地麵戰鬥中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中子彈不僅適合打擊裝甲部隊,還適合在兩軍距離較近時使用。這是由於中子彈產生的早期核輻射在空氣中衰減很快,尤其在1000米以外時,幾乎每過100米,輻射劑量就會減少一半。比如1千噸當量中子彈在開闊地麵爆炸時,1000米距離上的早期核輻射總劑量約為37戈瑞,可使人在5分鍾內失能。但1600米處的輻射劑量就隻有1.5戈瑞左右,隻會使人產生較為輕微的症狀,且不致死。到2000~3000米距離處,輻射劑量就已經對人不起什麽作用了。這種特點也很適合打擊對方反擊之裝甲部隊。因為2000~3000米恰好是陸軍輕型部隊反坦克火力的遠界。中子彈正可在陸軍反坦克火力之外,對對方裝甲部隊進行初次打擊,剩餘的少量坦克則完全可以由地麵部隊的反坦克導彈應付,這也是核火力與常規火力的一種銜接。

  第三,縱深攻擊時,對對方防禦要點進行核突擊,以提高推進速度。

  現代條件下的戰役進攻,必須強調進攻的快速和果斷。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經驗證明,對抵抗決心並不堅定的對手,大縱深、高速和不間斷的突擊,尤其是合圍敵重兵集團、威脅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局麵,能夠有效摧毀其軍民抵抗意誌,動搖其一線部隊作戰決心,並使其前線部隊的指揮、後勤保障受到重大影響。

  防禦方也同樣懂得這一道理,在進攻方成功建立登陸場並向縱深地域高速發展時,防禦方會利用海岸線至大城市之間的地形,如河流、隘口、丘陵台地等自然條件,在某些要點,利用預設戰場建設時留下的要塞工事,轉入防禦。他們會通過固守要點,間或施以戰術反擊的形式,遲滯對方進攻,努力將戰爭拖入長期化,等待外援和戰略態勢的變化。

  因此,快速消滅防禦方賴以支撐的防禦要點,對於保障進攻速度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般說來,攻堅則要以絕對的兵力優勢(其實質是絕對的火力優勢)來保障。由於登陸方不可能在第一波甚至第二波內投送太多部隊,因此有可能在縱深突擊中遇到敵堅固設防地域時,不能形成足夠的優勢,快速突破對方防禦。此時,由於中子彈作用半徑小,放射性沾染少的特點,它比較適合用來對敵設防地域進行核突擊,特別是對敵人尚未進入工事的部隊,和沒有永備工事可資利用正在組織倉促防禦的部隊進行打擊。當然,在防禦方部隊已經進入具有“三防”性能的堅固永備工事情況下,是不適合使用中子彈進行攻擊的。永備工事對核輻射的防護能力較強,工事采用的一些防護措施,如加厚加濕掩蓋土層,入口處設置之角拐彎和防護門等,能夠大幅度降低中子彈的效果。根據資料,掩體覆蓋土層厚度1米時,就可將地麵的劑量削弱1%;有70厘米以上防護層的輕型鋼筋混凝土框架掩蔽部,能把早期核輻射削弱到外界的1/1400。出於進攻速度的考慮,對於此類目標,進攻方應采用小當量核彈或衝擊波彈直接摧毀之。這樣,核爆區域也不會產生太大的放射性沾染,有利於部隊快速通過和戰後恢複建設。

  需要強調的是,在此項情況下,進攻部隊必須充分利用核突擊效果,在實施核打擊後,快速通過核爆地區,力爭盡快占領對方有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瓦解對方戰爭意誌。

  綜上所述,由於中子彈的特點,它可以在核條件下登陸戰中,起到重要的戰術作用。如果結合適當的裝備和戰法,可以起到促進戰爭進程的有力作用。

  殺傷效果的大致標準如下:

  1、立即永久失能:人員在受照射後5分鍾內便可失能,並且直到死亡均不能執行任何消耗體力的任務,人員在1至2天內死亡。

   2、立即暫時失能:人員在受照射後5分鍾內失能,並持續30~45分鍾。然後,人員恢複活動能力,但是機能減弱,直至死亡。人員在4至6天內死亡。

   3、潛在致死:人員在受照射後2小時內機能減弱,半數以上人員將在幾周內死亡。長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