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打造2015年的中國無敵空軍

(2007-02-08 21:30:33) 下一個

打造2015年的中國無敵空軍

  打造一支優秀的空軍一直是我們的夢想,但是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著個夢想總是的不到滿足。隨著我們的日益強大,這個夢想的實現變得十分迫切,本人閑來無事,偶得本文。

  研製方案:在新一代戰機的研製過程中,我希望能引進競爭機製,讓國內各大航空公司來個大比賽,有壓力才有動力,相信這對於研製新機會有很大幫助。具體的,同時,在一些基礎設備上,應該避免重複建設(如現在我們光電傳操縱係統就有四套,沈飛、成飛、貴航還有一個好象是西飛的),這些設備(主要是指發動機、雷達等)應該由國家出資研製。

  人才:人才問題從根本上還要靠自己,由本國培養出來的人擔當主力,同時還應大力招募外國人才,特別是最近俄羅斯米格公司的瀕臨破產是我們的一大契機,我們應該大力吸收米格公司的人才,他們對我們的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具體設備:

  發動機:發動機一向是我們的軟肋,我們的WS10搞了好多年,但是現在怎樣大家也看到了。引進了AL37,但實際上,我並不覺得他有多先進,當然也比我們好很多,但是十年後能保持多大的先進性值得懷疑。其實,我們的昆侖還是不錯的,比起老毛子的RD33來說,並不落後多少,隻能說是各有所長。但我們還是引進了RD33,這實在令人費解。本人思前想後,其實我們對下一代發動機的要求是高推重比和高可靠性,推力並不用要求得那麽苛刻。對我們來說,短時間內掌握一種高技術的大推力發動機實在有點難度,而同樣的推重比的中等推力發動機再技術上更有可行性。為了簡化後勤,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戰機能集中使用兩種發動機,既我這裏提出的推重比9以上的中等推力發動機(用於各型戰機)和AL37國產化(用於某些對推力有特殊要求的飛機,如戰鬥轟炸機(如果有裝備必要的話)。對該戰機,我給出的性能指標是推力9噸,推重比9,尺寸要小,要省油其他的本人並沒有太大研究,希望各位補充。

  雷達:雷達也一向是我們的軟肋,在這點上,我們隻能發揮兩彈一星的精神,因為這方麵幾乎無法趨利避害。我的設想是分兩型,尺寸較大的哪個裝備我們的高端戰機,要求有反隱身能力,150公裏的發現距離和5目標攻擊、12跟蹤能力,采用相控陣技術,有比較好的對地性能。塊頭較小的那個要求有100公裏的發現距離,4目標攻擊、10目標跟蹤能力,同時塊頭要小,也必須要與一定對地攻擊能力,但不要求很好,必要時可以犧牲以換取其他性能。同時還要求要具有高可靠性和維護性和改良潛力。如果有特殊需要的話可以以之為基礎改裝出其他雷達。

  航電係統:航電係統一向是我們的強項,希望我們能繼續在這一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對新戰機來說,優秀的控製係統是十分重要的。我想我們的新一代戰績應裝備四度電傳、頭盔瞄準、以及其他一係列先進技術。這是戰鬥力的有效保證。

  空空導彈:我國現有的導彈中比較先進的有PL-5、PL9係列,還有傳說中的SD10等一係列篇號不明的中距攔截導彈,還有從俄羅斯引進的一係列導彈。近距格鬥彈中,PL5和PL9係列各有千秋,前者在重量上、使用靈活性上占有優勢。後者在射程、抗趕老性、威力上占有優勢,機動性方麵兩者基本持平。在我看來,作為近距格鬥彈,小巧PL5更有發展潛力:它的威力本身並不是太小,射程可以一係列改進比如用更好的推進劑來解決,抗幹擾性隨著電子設備的小型化也會最後得到解決。而PL9係統我覺得也不該放棄,我建議效法以色列和法國,弄他個通用的導彈,要求有45公裏的射程,基本保留PL9的機動性。在未來戰爭中射程較遠的導彈會越來越重要。我想我們應該發展一種先進的中距彈,射程75公裏,發射後不管,強抗幹擾性,高機動性,一個也不能少。還要注意重量控製,避免因重量過大限製戰機性能的發揮。技術上要求要超過美國的“先進中程導彈係統”。

  空地武器:這方麵本人還沒有想好,但廉價製導彈藥、導彈這些東東肯定是不能少的。就各位幫我補充把。

  戰機:迫於實際,我們的高低兩型戰機都應較美國人的兩型戰機來得低檔,來得輕小。

  低端戰機:由於考慮要替換我們龐大的殲擊機部隊,我們的低端戰機必須在成本控製上大下工夫。對這種戰機,我更注重它的空戰性能,必要時甚至可以犧牲一下對地攻擊能力。這種戰機,我認為最重要的優勢應該是他的起降性能,應該能在一般公路上,起碼也應能在高速公路上起降。同時,還應該以它為基礎設計垂直起降機。該機要求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出群率,在我們的對外戰爭中,他將是急先鋒,在未能占領一個可靠的空軍基地的時候,提供給部隊最重要的空中保護。同時,他還是國土防空的主力。具體性能要求是遠距攻擊性能高於SU27,機動性高於JSF,至少2噸的載彈量,以保證一定的對地攻擊性能,較大的航程。重量9噸吧,氣動外形我認為FTC2000的超翼看起來就挺美。其實這方麵我門現在的研究就有這種傾向:我們最近這一噸位的戰機研製了4種:高教9,L15,F C1,J7MF,著實在是不很正常,我想大概是技術儲備吧(這幾種飛機幾乎都有那麽幾種特色,也許我們的新戰機會是他們的集大成者。該戰機必需,而且一定要在成本上下功夫,因為到2015年,我們有很多的J7戰機麵臨著機體壽命極限,必需退役,所以該機一定不能太貴,否則我們就很難維持一支足夠數量的空軍,


  高端戰機:高端我想應該走歐洲的EF2000的路,中型戰機。要求有隱身能力,機動性超過F22,超音速巡航可要可不要,航程要遠,爭取達到SU30的水平,對地攻擊能力要好,采用雙發布局,作為新一代的主力戰機,要求要有很好的改造潛力。遠距攻擊能力要求超過EF2000(差了十積年,這其實並不難解決,如果雷達沒人家好可以從隱身上下工夫。載彈量沒有7噸不行,要求能用各種大東東,有精確打擊能力。從作戰能力上看,我覺得他能夠和F22在空戰達到1.2比1的交換比也就可以了,同時還應注意以其他機型搭配使用的能力(比如我們未來的語境機)。由於在電隻設備,尤其是雷達方麵的不足,以及隱身能力也趕不上F22,我們的新機在中距作戰上肯定比不上美國老,這也就要求我們在格鬥上下工夫。其實我考慮這個噸位也正是著個原因:按物理的角度上說,質量大慣性大。

  第三代重型戰機機動性級佳的主要原因應是他們都是經過精雕細啄的高端戰機,而如果我們在這樣輕了一個重量級的戰機上多下點工夫,相信他的機動性絕對會遠高於現有的SU27,F1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