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中美日印國防實力比較

(2007-02-08 21:30:32) 下一個
中美日印國防實力比較

一、問題的提出

  國防實力是軍情的核心內容,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發展的重大決策上,如果對軍情、對國防實力沒有清晰的認識便可能導致戰略性失誤。如何計算和比較不同國家的國防實力?到底中國國防實力與世界大國的相對地位是下降還是上升?特別是與美國的國防實力相對差距有多大?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入深入探討。

  一般認為,國防實力主要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部分。前者如軍隊規模、武器裝配特別是高精尖武器數量、技術水平等,後者如戰略和指揮能力、軍隊紀律性、國防動員能力等。

  由於軟實力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難以量化,國與國之間難有可比性,因此在對國防實力進行國際比較時一般以硬實力為主。國防實力集中體現在國防或軍事部門,同時又以國家的整體實力為基礎,一國的整體實力決定了其國防的潛力。美國國防部發表的《1999中國軍事實力年度報告》從中國的總戰略、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目標,中國軍事原則與兵力結構的發展,台灣海峽安全形勢等方麵進行了詳細分析,側重從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規模,結構,武器裝備、技術水平、和作戰能力等方麵對中國的軍事實力進行了全麵的評估。美國國防部2002年發表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力量問題的年度報告》其對中國軍力的評估方法與1999年報告大體類似。兩份報告的共同特點是大大高估了中國的軍事實力。今年5月22日剛剛發表的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剛對外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和國防部報告相比則顯得溫和一些。

  這份報告要求在評估中國軍力時注意以下具體指標:C4ISR(即指揮、控製、通訊、計算機、情報、監督和偵察);(海陸空、電磁、光譜和外層空間)聯合作戰演習;精確製導打擊;作戰(後勤補給)支持(包括比如空運部隊和海運能力)和訓練。DavidShambaough?2002則從軍事戰略和訓練,指揮、控製和軍力的結構,預算和財政,國防工業和武器采購等方麵對中國軍事的現代化程度和國防實力做了全麵的闡述。國內關於各國國防實力比較公開發表的學術性文獻不多,關於國防實力比較的理論和方法的學術探討則十分缺乏。海平等(1998)

  曾對各國軍力進行排行所用模型為“軍事實力=軍隊實力+軍事科技與軍事工業實力+國家整體實力”,在對軍事實力進行計算是,基本做法是對各類武器裝備和軍隊的數量進行盡可能廣泛的統計,然後根據性能各給予一定權數進行加總。

  美國國防部對中國軍隊的現代化程度和國防實力的高估傾向十分嚴重,這一方麵出於其戰略需要,另一方麵也和評估方法有關。他們片麵強調中國在一些戰略武器和尖端軍事技術上努力跟蹤世界前沿,卻忽略了中國此類資源及其有限,沒有從總體上把握中國軍事部門現代化程度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

  目前各國軍事部門和防務學者在進行各國國防硬實力的評估和比較時,普遍的做法是注重從具體的武器裝備、技術水平等微觀層麵上對軍事實力的各構成要素做全麵的剖析;其中的核心是對各類武器進行物理的數量統計。但這種方法有嚴重的缺陷,因為盡管近年來各國的軍備控製上的合作明顯加強,但在實質性的武器裝備上卻諱莫如深,信息披露十分謹慎,物理統計的信息來源十分值得懷疑,尤其各類武器裝備性能之間的替代關係基本上是憑主觀意向。美國是軍事信息為人所知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在美國近年來發動的曆次戰爭之後,我國的軍事情報部門都為其新展示武器裝備感到十分震驚。這說明對各國的武器裝備進行物理的統計即使對於軍事情報部門來講也是十分困難的。這種情況無疑會對我國政府準確把握軍情,製定合理的國防戰略帶來極大的被動。

  因此,本文旨在發展一種從總體上對各國國防實力進行量化和比較的總量分析方法,並從這種方法出發對中美日印四國的國防實力進行比較,為清醒地認識中國國防實力在世界和地域主要國家中的相對地位提高戰略性參考。

  二、中美日印國防實力比較

  本文對國防實力的定義是一國國防部門可用的主要資源總量。做出這一定義的意義有三:一是以硬實力為主,這既是廣義國防實力的核心,又便於計算和國際比較;二是不計入國家整體實力因素,這樣可以便於研究國防實力和國家實力之間的關係。

  一國國防部門可用的資源總量主要包括國防物質資本(簡稱國防資本)和國防人力資本兩部分。國防資本是一個存量概念,指用於國防基礎設施或武器裝備,包括R&D的投入總量,並按較高折舊率計算,它反映一個國家國防武器裝備技術等方麵的資源總量。美國蘭德公司的Charles Wolf,Jr等人對包括中國、印度、韓國、台灣、美國等國防資本長期趨勢進行過估算,如1995-2015年的變化趨勢,他們的研究旨在為美國國防部提供戰略分析。[1]一方麵他們高估了中國國防資本實力,另一方麵還缺乏對中國國防實力曆史變化的具體分析。國內外研究大都集中在以對國防費流量的研究為主。胡鞍鋼、劉濤雄(2003)采取國際通行的經濟核算中的資本積累模型方法,按不變價格在國內首次估算了1952-2001年期間的中國國防資本存量以及占全國總資本存量比重的變化曲線,本文以這一研究成果為基礎。國防人力資本主要用來衡量一國總兵力。在現代戰爭,兵員的數量和質量都是製約整體作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裏我們借用了經濟學中得人力資本的概念。經濟學上人力資本的通常計算是適齡人口的數量乘以平均受教育年限。這裏我們計算一國國防人力資本的方法是一國的軍人總人數乘以他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國防實力是指國防物質與人力資本的加權平均。當今世界軍事變革,最主要的特征是從機械化向信息化的邁進。現代戰爭與其說是人與人的戰爭,不如說是裝備與裝備,技術與技術之間的戰爭。現代軍隊的發展如同現代經濟形態的發展一樣,由人力密集型邁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國防活動是一種公共安全的生產活動,在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物質資本和智力資本積累的現代社會,我們認為,一國國防資本和國防人力資本的存量是表征一國國防實力的最重要的變量。

  1.中美日印國防資本比較

  計算結果如圖1,我們可以對1960-2000年四國國防資本的變遷略見一斑。
  
  說明:中國數據來源於胡鞍鋼、劉濤雄(2003)的計算結果,[2]計算中對中國國防費的估計高於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但低於西方研究機構的估算,假定國防費中30%為資本品投資。美國的數據按前所述進行計算,並以1980年為基準,基準年美國國防資本存量的數據來自Charles Wolf,Jr(1989);美國曆年軍費來自美國國防情報信息中心(CDI)(2002),曆年投資占國防費的來自北約(NATO)的統計。[3]日本和印度國防資本數據因數據來源的局限,直接采用Charles Wolf,Jr(1989,1999,2002)的計算結果。各國國防資本折舊率從0.04-0.08按時間遞增。1960-1980年間數據由1980PI轉換成國際美元,然後升級的1995年。1995年及2000年由1995年PI轉換而成,所有PI或匯率數據均來自PWT6.1.[4]首先從縱向上看,1960年以來美國的國防資本總體上是增長的態勢,從1960年的9698.0億美元增長到2000年13554.3億美元。從圖1還可以看出,美國國防資本的最高峰出現在90年代的初期,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對軍事投入進行削減,國防資本有所下降。

  對於日本,眾所周知,二戰以後其軍事力量幾乎減到了零,20世紀後半葉又逐漸壯大,並一度較快增長。其國防總資本從1960年的83.6億美元,增長到1995年的1181.8億美元,後來因為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軍事投入增長不大,到2000年國防總資本為1059.3億美元。

  印度1947獨立時,全盤接受英國的殖民統治,自己軍事力量很有限。但我們從圖1可以看出,印度在隨後演繹了一個軍事力量迅速擴張的故事。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後,國防資本由1980年的163.3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5年的1064.0億美元。

  中國國防資本在80年代以前增長較快,從1960年的352.2億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991.9億美元,增長至近3倍;而80年以後則進入緩慢增長階段,到2000年為1446.8億美元,相對1980年增長不到二分之一。

  更讓我們更感興趣的是40年來,四國國防資本相對格局的變化。可以概括如下:

  (1)美國始終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盡管冷戰結束後,美國的軍事投入有所減少,但從1960至2000年,美國始終在以上四國中保持著軍事力量的絕對領先地位。1960年美國國防資本是中日印三國總和的將近20倍,到2000年仍然是近4倍於其他三國的總和。

  (2)從中日印三國來看,中國的優勢地位逐漸喪失。在80年代以前中國處於明顯優勢,而80年代以後,印度、日本和中國的差距不斷縮小,到90年代後期,三國已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線上。1960年中國國防資本是日本的4倍多,印度的5倍,1980年這一比例分別為2.3和6.1,而到2000年又變成為1.4和1.2倍。所以當我們還在津津樂道60年代中印戰爭中我軍的勝利時,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形勢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今天的印度不是昨天的印度,他已經一躍而為軍事大國。

  (3)除美國外,中國國防資本增長速度最慢。各國國防資本的這種格局的變動是由於各國國防資本不同的增長速度造成的。從表1可以看出,縱觀整個40年中國國防資本的增長速度僅為日本和印度的一半左右。在1960-1980年間,中國國防資本的增長速度雖然明顯低於日本,但是略高於印度。但在1980-2000年間,中國國防資本增長速度十分緩慢,僅為日本的近1/3,是印度的1/6,而印度國防資本增長非常迅速,速度高達10.4%。

  在1980-2000年間,四國之中中國國防資本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之比最小。甚至低於美國,而美國在這一段時間中經曆了冷戰期間對國防的過度投資到冷戰後大幅度削減國防開支的曆史過程。印度、日本國防資本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之比都在1.5-2之間,而中國僅為0.2.也就是說,盡管在此期間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遙遙領先,但中國在國防建設上表現得最為克製,可以說是國防建設大大滯後於經濟建設。(見胡鞍鋼、劉濤雄2003)

  2.中美日印國防人力資本比較

  國防人力資本主要用來衡量一國總兵力,其計算方法是一國的軍人總人數乘以他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各國的軍人總人數我們可以從諸多不同資料上找到,但對於一些國家兵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卻十分難以找到。這裏我們假設各國軍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之差和全部勞動人口的受教育年限之差成正比,[5]采取插值法求得各國的相應數據。進而可以求得各國國防人力資本總量,如圖2.表1由圖2可見,中國國防人力資本在四國中總量是最多的,是印度的兩倍多;美國軍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總國防人力資本僅次於中國;日本最少不到30萬人年。

  雖然我國軍人數量充裕,但素質需進一步提高。中國軍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四國中列第三。隨著世界軍事變革的推行,軍事行業(尤指對軍官而言)越來越成為知識密集型行業。這就要求中國軍隊要進一步推進結構化調整,減少數量,增進質量。要通過多種方式充分吸納全社會的人力資源,使軍官成為全社會人才最密集、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體之一。[6]

  3.中美日印國防實力比較

  在本文中我們關心的隻是四國之間的相對比較,因此可以以一個國家為基準,並且采用相對比值的辦法來消除一些其他因素帶來的影響。以美國為1,分別計算三國相對總實力指標和士均指標(指總實力對總軍事人員的平均),比較可知:

  (1)中國國防總實力在四國中位於第二位。四國中,美國遙遙領先,美國國防總實力大約是其他三國總和的2倍。雖然中國國防資本與美國相差巨大,但因為中國國防人力資本比較充足,從而縮小了國防實力與美國的差距。印度第三,日本第四。
  
  (2)中國士均實力在四國之中居於最後一位。不到美國的1/5,不到日本的1/3,和印度比也有明顯的差距。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士均國防資本和其他各國的巨大差距。在這一指標中國大約是美國的1/20,日本的1/8,印度的1/2.

  (3)中國軍隊明顯屬於數量型,質量急需改進。士均實力反映了一國軍事現代化程度。雖然中國國防的整體實力大於日本和印度,但中國軍隊的現代化程度遠遠落後於日本,也不如整個國家現代化程度落後於我們的印度。這說明雖然中國是為數不多的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但中國軍隊整體上的現代化程度還很低。可以說在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上,國防現代化處於滯後狀態。

  當前,世界安全格局形勢十分嚴峻,世界各國軍費支出在冷戰後大幅度減少後又呈現上升的態勢。[7]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大力度促進軍事變革。許多發達國家軍隊目前的機械化程度已接近或超過80%,有些國家如美國、俄羅斯等已達到100%;信息化裝備比例在不斷上升,有些國家軍隊的武器裝備主體已基本實現了信息化,比如美國陸軍53%的裝備已實現信息化,海空軍裝備的信息化程度已達到70%以上。而中國軍隊的機械化程度尚且不高,某些領域甚至處於半機械化狀態。[8]

  三。主要結論和政策含義

  本文首次從國防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總量出發發展了一個從總體上把握一國國防實力的模型,對我們清醒地認識中國基本軍情和國防實力,為國家安全戰略的製定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

  1.主要結論

  本文通過對中美日印國防實力比較,得出了如下基本結論:

  a)2000年中國國防實力在四國中處於第二位,但軍隊的現代化程度最低。計算表明,中國國防總實力與美國差距巨大,但強於日本和印度。中國軍隊的現代化程度不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巨大差距,甚至已經落後於印度。這說明中國軍隊仍然屬於數量型,質量急需改進。

  b)1980-2000年間,中國國防建設不僅滯後於自身經濟建設,而且發展速度大大低於日本和印度。雖然在國防人力資本的計算上缺乏曆史數據,但20年間四國國防資本的變遷已經說明了這一點。80年代以前中國在中日印三國中有明顯優勢,到90年代後期三國已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也就是說,盡管在此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遙遙領先,但中國在國防建設上表現得最為克製。

  c)中國國防部門吸納人才能力大大低於美國。雖然中國軍人數量充足,但受教育程度不高,並集中表現在軍官隊伍上。在美國軍官是社會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職業之一,而我國尚有巨大差距。
  
  2.政策含義

  研究結果表明,過去20年,中國與美國的經濟實力(指按1990年國際美元不變價格計算的GDP)相對差距在明顯縮小,由1980年的4倍下降為1998年不足2倍(Angus Maddison,2001);中美兩國綜合國力相對差距由1980年的5倍縮小為1998年的3倍(胡鞍鋼、門洪華,2002);國防物質資本與美國的相對差距由28倍縮小為9.3倍,目前中國與美國在國防資本上的差距遠遠大於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上的差距;2000年中國國防人力資本明顯高於美國,相當於美國的1.5倍,在全世界是最高的;中國國防實力卻不足美國的1/3.由此可知,我國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在過去20年有明顯的躍遷,大大縮小了與美國之間的相對差距,但是國防建設嚴重滯後,國防投資嚴重不足,與美國差距過分懸殊,這反映了沒有有效地將日益升遷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轉化為國防實力,特別提高國防資本實力。這表明,經濟發展並不會自動促進國防發展,經濟建設也不能自動等同於國防建設,除非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和強烈的政治意願,才能從不協調發展走向協調發展。

  為此,中國必須明晰國家最大利益及排序,平衡國家各種發展目標,調整國家重大戰略。

  首先,國防建設是整個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強大的國防力量(指國防實力)

  是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也是中國實現“富民強國”的重要保障,又是維護國家安全、防止台灣獨立、確立中國國際地位和擴大全球與地區利益的根本保障。
  
  其次,國防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速國防現代化是今後20年中國現代化的最重大戰略任務之一,必須下決心強化國家對國防物質資本和國防人力資本的投入,必須盡快建立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正規化的、數字化的軍隊,實現從數量規模型軍隊向質量效能型軍隊的轉變。

  再次,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不是“零和博弈”,要貫徹兩者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見十六大報告)。使經濟建設有利於國防建設、促進國防建設,帶動國防建設。充分利用全國的經濟資源加速國防物質資本現代化,充分利用全國豐富的人力資源加速國防人力資本現代化,充分利用全國的科技力量加速國防科技現代化。

  最後,確立中國國防戰略目標,逐步縮小與美國國防實力特別是國防物質資本的相對差距,對台獨勢力構成強大的威懾力量,並對周邊國家和本地區形成國防戰略優勢。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注釋:
  [1]見Charles Wolf,Jr,1988,1999,2002.

  [2]本文所有數據均不包括港澳台。

  [3] http://www.nato.int/docu/pr/2002/p02-139e.htm,Updated:20-Dec-2002

  [4]Alan Heston,Robert Summers and Bettina Aten,Penn World Table Version 6.1,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CICUP),October 2002.

  [5]這裏我們不是假定“各國軍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全部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成正比”,隻是因為已知的數據表明,雖然中國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遠落後於美國,但中國軍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美國軍人相對比較接近。(勞動力指15歲及以上人口。)

  [6]計算可得美國軍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6.6年,而中國僅為13.6年。美國軍官的受教育程度遠高於“經理與專業人員”,而後者是美國統計局分類的六類職業(不包括國防)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類,見U.S.Census Bureau,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States:2001,P384.也就是說在美國軍官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職業之一。

  [7]U.S.Department of State,2002,World Military Expenditures and Arms Transfers1999-2000.[8]張相全,推進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中國國防報,2003年5月16日

  參考文獻:略

  (文胡鞍鋼/劉濤雄,摘自中國日報網站,原載《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6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