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我國下一代坦克火力係統的發展小論

(2007-02-08 21:30:32) 下一個
我國下一代坦克火力係統的發展小論


作者:鷹擊ufo

主戰坦克仍將是21世紀陸軍作戰中的主要武器裝備之一,根據對當前局勢及裝甲火力技術背景形勢的分析,世界下一代坦克火力係統將在激烈抗爭的嚴峻形勢下尋求新的發展,各軍事大國都將在對現役裝備技術實施挖潛改造的同時,積極探索高科技技術支持下火力係統發展的新途徑,為此不可掉以輕心,建議我國在加強基礎技術預研的前題下,在坦克裝甲車輛的火力係統、車載先進電子設備、火控係統、車用高功率發動機和先進的裝甲防護等方麵下大力氣進行攻關和突破,以期在未來高技術作戰的環境下,能使我軍坦克裝甲車輛得以生存。(下文摘至內參文件)

在評價主戰坦克在21世紀陸軍作戰中的地位和作用時,有關軍事專家斷言,主戰坦克仍是地麵戰場的重要武器,是在實施進攻作戰中占防禦陣地及反突擊的主要攻擊力量。

西方軍事評論家認為:“一種提供速度、火力、生存力和突擊力的,以逼近並殲滅敵人的機動裝甲係統,將是21世紀戰場上諸兵種合成地麵作戰的核心裝備。裝甲部隊具有其他部隊無可比擬的持續力和突擊力”。“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美國陸軍中坦克部隊約占50%,德國亦是如此,英國占75%”。所以“絕無理由假設,在機動部隊中卻不需要一種機動性高、防禦性好、火力強大的地麵武器―至少在能由其他武器係統滿足之前,就需要稱之為坦克的武器”。

在21世紀高新技術背景下的立體戰爭,仍離不開坦克及其火力裝備的概念。回顧坦克係統發展的曆史可以看到,坦克及其火力係統正是在自身不斷發展所賦予的生命力支持下繼續生存的。現在的問題是,在21世紀中,特別是高技術背景和多兵種相互支持配合下,坦克火力係統如何迎接新的挑戰?如何不斷發展,求得完善,繼續發揮它的特殊作用?對我國坦克炮下一代發展又應作哪些思考呢?


對21世紀初裝甲火力技術背景形勢的估計

當前世界局勢總體上趨於緩和,但局部戰爭和周邊衝突不斷並有進一步擴大和激化的可能。超級大國的威脅、區域性的衝突和其他不安定因素是各國保持軍備競爭的原因和動力。坦克和裝甲武器裝備仍是目前地麵戰爭的主要依靠力量。

20世紀末的政治、經濟形勢及高科技發展勢態形成了21世紀軍事威脅、相互抗衡的新的格局。這種格局表明,裝甲武器將不再是軍備競爭中唯一的和主要的焦點。所以,除非麵臨著直接戰爭的威脅,各國都不會輕易地為裝甲武器的更新換代付出過高的代價。

對比世界各軍事發達國家的軍事實力可以看到,就裝甲武器技術及裝備而言,目前西方仍占優勢。今天的俄國斯已削弱了那種當年前蘇聯主導世界裝甲火力發展潮流的能力,在這種局麵下,西方不會過分急迫地改變目前裝甲武器裝備的現狀,這就為高新科技形勢下,裝甲火力技術的概念研究及新的基礎技術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機。

21世紀初,高新技術的成果,必將注入裝甲火力技術領域,使之發展為新的層次,體現新的內涵。它不僅改變著裝甲火力技術的發展方向,也將改變預料的發展過程。


對下一代坦克火力發展的分析預測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世界裝甲武器裝備發展迅速,各軍事大國紛紛為下一代坦克及其火力的發展進行研討,提出過多種設想,探索過許多方案,但直至當前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確定了自己下一代坦克及其火力係統的總體概念和具體實施方案。美國對未來坦克係統同時提出了大口徑(140mm)常規固體發射藥火炮方案、新概念火炮(電磁炮、電熱炮、電熱化學炮)方案以及未來進麵作戰係統(120mm 口徑或小口徑火炮匹配)等方案作論證比較。德國一方麵參與美、英、德、法四國聯合發展大口徑常規固體發射藥火炮的基礎研究,一方麵積極發展了新裝甲平台計劃,計劃於2010―2015年達到實用化程度。俄羅斯秘密進行著廣泛的基礎研究,公開報導僅限於135―152mm口徑常規固體發射藥火炮的研究。目前已展示的黑鷹坦克和T-95坦克,據稱裝載了早有傳聞的135mm口徑坦克炮。這些跡象表明,各國對發展下一代坦克及火力技術持既積極又非常審慎的態度。

從常規坦克火力概念出發,坦克對火力的要求是進一步追求動能彈的侵徹威力,特別是坦克炮發射動能彈的遠射毀傷能力。盡管各國都重視了穿甲彈與其他彈種的匹配效果,發展了一些特殊彈種,但目前無論那個國家都終究不敢首先放棄以動能彈為主導地位的傳統配置觀念。所以幾十年來,常規固體發射藥火炮一直有增大口徑的趨勢,以求獲得更高的炮口動能。但進一步追求動能彈的威力和對目標的毀傷效應也正是目前常規大口徑固體發射藥火炮麵臨的主要困難。坦克炮火力發展到今天,無論藉助增大口徑、增加裝藥量、增加身管長度或改變裝藥結構都得益有限,相反坦克炮的適裝性愈來愈差,如勉強采用,將使坦克總體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難怪許多國家雖然把140mm口徑火炮作為下一代坦克炮首選方案之一,但140mm口徑又被認為是常規固體發射藥坦克火炮的最大和最後一個口徑。

新概念火炮(如電熱炮、電磁炮)從原理上可以為動能彈提供更高的炮口動能,因而被認為是替代常規火炮的趨勢。近十年來基礎研究進展很快,但這種新概念火炮技術進入實用的、可供型號研製選用的階段卻還有一段艱辛的曆程,諸如可移動電源小型化問題;發射規律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問題;特殊功能件壽命問題以及超高速發射狀態下的彈道特征,毀傷效能問題等都有待為工程應用作進一步研究。

正因為這樣,美國陸軍提出了陸軍地麵發射平台的概念。它以未來戰爭的需求為背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適應下一代坦克係統概念的演變,一方麵跳出常規坦克攻防競爭的困境,一方麵試圖集動力、火力、火控、通訊、電子對抗及防護係統於一體,去適應未來數字化戰場的環境。這無疑是一種理想的出路。發射平台對火炮的要求是火炮對係統的匹配能力及它作為數字化網絡中一個獨立單元的智能化作用。當然發射平台這種構思需要廣泛的對未來戰爭、戰略戰術分析和現代化技術的支持,所以目前概念並不非常清晰。

坦克攻防競爭概念的突破和毀傷概念革命是目前坦克火力發展的一種途徑。高新科技成果的引入有助於這一思路的成熟。其中之一是發展特殊彈種,因為火力係統不必總是迫於防護的改進單一以動能穿甲彈與敵裝甲防護較量。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特殊彈種領域中不僅已經孕育了新的彈種產生全新概念毀傷效應的研究,而且事實上已經發展了智能彈,以及使敵坦克失去作戰能力的特種功能彈,如令動機爆炸或窒息性彈種,模糊或阻擋觀瞄係統視線的彈種,強力約束或阻滯坦克行動的彈種以及迅速腐蝕或脆化金屬履帶使之喪失行進能力的彈種等等。

在短期之內,在裝甲火力抗衡中獲益最快、最經濟有效的途徑還是對當前的三代坦克火力技術的改造。當前世界各國幾乎都不放棄甚至青睞於這一途徑。如美國在120 mm坦克炮上不斷發展了新的常規動能彈和增程(增速)動能彈,以提高侵徹威力;德國已成功將原44倍口徑120mm坦克炮身管改造為55倍口徑身管,使初速增加5%,配合研製新型貧鈾動能穿甲彈使侵徹深度大於650mm。這種改造是坦克炮火力技術的完善,卻又不影響現有裝備狀況,故經濟代價低廉,收效明顯。當然改造畢竟不是下一代坦克火力發展威力的方向。


對我國下一代坦克火力係統發展起步工作的建議

立即開展後繼型125mm坦克火力係統研製

我國125mm坦克炮火力係統研製已經完成並列為正式裝備。它雖然將我國裝甲火力技術和裝備實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但同時又不得不麵臨21世紀初世界新的裝甲火力裝備的嚴峻挑戰。德國以55倍口徑120mm滑膛炮改造豹2A6的計劃正在實施,俄羅斯改造的125mm滑膛炮裝備了2C25型履帶式自行反坦克炮,所以我國必須同步地按我國自己的特色探求發展的道路,而當務之急是立即開展後繼型125mm坦克炮火力係統的改造研製。應做好以下工作:

⑴在尊重係統取勝和接受總體約束的原則下,建議總體在後繼型研製中為火力係統的發展留出一定的發展環境空間。

⑵配合坦克後繼型研製進一步對火力係統總體格局作充分論證,如火炮、彈藥係統潛力、彈藥的結構型式(整裝分裝)等。

⑶在繼續發揮穿甲彈作為主彈種的格局下,進一步提高裝藥能量和裝藥利用係數,進一步降低彈丸消極重量,提高彈丸侵徹能力。

⑷研究和完善殺傷爆破彈反坦克係統概念,發揮實戰效能,藉助口徑優勢進一步完善殺傷爆破彈的功能。

後繼型火力係統的研製可以延續這一代坦克在世界裝甲裝備競爭中維持抗衡的時間,爭取下一代坦克火力係統發展的時機。

利用新型坦克後繼型研製的時機,加強火力技術基礎研究

我國新型坦克裝備的滑膛炮與西方相比,無論在口徑上、藥室容積上都占有一定優勢。隻要材料技術、裝藥技術、彈丸設計技術、自動裝彈機設計技術等不斷改進,坦克火力係統後繼型可以在10―15年內維持與西方及周邊國家抗衡的能力。這一時機正好為下一代火力技術的基礎研究提供條件和機遇。基礎技術研究應優先考慮:滿足適裝性要求的大口徑常規發射藥坦克炮的威力潛力分析;新概念火炮發射技術;新概念坦克毀傷機理;超高速發射現象;特種彈藥終點效應研究以及火力係統發射狀態的數字化技術研究等。這些研究結合對現裝備火力技術的改進研究將為我國下一代坦克火力技術奠定基礎。

加強對未來戰爭和戰場形勢的分析,完成下一代坦克總體概念研究

下一代坦克的誕生必定是在當代現裝備坦克挖潛、改造不能滿足裝甲武器抗衡的需要而客觀上具備研製新一代坦克的技術的、經濟的基礎條件下促成的。概念研究則應超前於此。我國下一代坦克研製應根據我國的經濟、技術、地理位置、周邊環境狀況,走自己發展的道路,但也應追蹤世界裝甲武器技術發展的動向,提出超前的論斷。這就不得不獨立地完成下一代坦克總體概念的研究。有了坦克總體的概念研究,才會對火力係統的研製提出明確的技術要求。

研究新的毀傷機理,努力尋求坦克攻防競爭中新的突破口

在坦克對抗攻防競爭中應大膽地尋求創新的思路。創新的思路是火力技術得到飛躍式發展的基礎,形成克敵製勝的條件。今天高技術的背景恰恰提供了應用技術創新的環境。由於在後繼型火力裝備的研製改造中,彈藥技術比火炮技術有更大的潛力和靈活性,所以特殊彈種的研製應置於特殊重視的位置。當然火炮性能的提高也鼓勵、依賴創新的思路,如特殊材料技術、裝藥及發射技術。

開展必要的基礎性結構設計預先研究

我國坦克及火力係統的總體設計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因為總體設計能力是基礎技術儲備與長期工程實踐結合的結果,它不僅反映在總體方案的決策水平、技術匹配能力及優化程度上,還表現在大量的總體結構設計的經驗上。過去的型號研製中,常有輕視總體結構設計的傾向,所以部件(或分係統)性能先進,但總體設計失敗者不乏先例。今後無論坦克和火力係統的概念都有新的擴展和演變,故總體基礎性結構設計預先研究不可忽視。大口徑常規固體發射藥火炮輕量化、緊湊化技術,大口徑坦克炮整裝或分裝式彈藥自動裝彈技術及新概念火炮發射技術結構設計的預先研究都應重視,以便獲得良好的人機工程環境和總體性能水平,為型號研製打下基礎。

十餘年來,我國裝甲裝備技術有很大發展,不僅在多項技術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或領先水平,為我軍裝備更新創造了條件,同時還積累了寶貴的研製經驗,積蓄了後繼發展的潛力,開創了一個裝甲裝備火力技術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麵,這是令人欣慰的,但我國裝甲裝備麵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周邊環境並不安寧,21世紀未來的戰爭或抗衡格局對裝甲火力技術更提出了新的挑戰,何況西方裝甲武器研製技術不斷地得到新的發展。差距依然存在,決不可掉以輕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