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部落

歡迎大家來真誠交流
正文

思考上帝如何可能——普蘭丁格對康德的反駁(轉貼)

(2007-02-08 23:49:56) 下一個
思考上帝如何可能
——普蘭丁格對康德的反駁
十八世紀以後的宗教哲學繞不開康德。康德“概念不適用於上帝”的宣稱取消了任何關於上帝的思考的合法性,上帝是超驗的,任何使用知性能力為上帝的存在辯護或對上帝存在的批判都是蒼白的無力的最終淪為先驗幻相,沒有客觀必然性。康德宣布了理性辯護之路的終結。康德以後的宗教哲學家要想在理性辯護的道路上繼續前進必須越過康德的斷言。普蘭丁格也不例外,他的《基督教哲學的知識地位》一書第一章就是對康德的回應,運用嚴格的邏輯分析普蘭丁格成功的解構了康德的魔咒,從而為自己的理性辯護之路掃清了障礙。
鑒於康德思想的艱澀性和康德著作行文的複雜性,普蘭丁格試圖在各種合理的理解背景中對康德進行反駁。現象與物自身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存在樣態還是兩種根本不同的事物,便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理解背景。普蘭丁格將兩種理解分別稱為“一世界描畫”和“二世界描畫”。
二世界描畫是對康德比較傳統的理解,這一描畫認為現象和物自身是兩個對象界,現象存在於時空之中,物自身存在於時空之外。普蘭丁格引用了《純粹理性批判》幾段話來為這一裏解提供佐證:“現在我們必須記住,‘先驗感性論’中所限定的顯象概念,其本身已經建立了本體的客觀實在性,並且提供了正當的理由,支持我們把對象區分為現象和本體,進而把世界區分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A249)“……顯象不是物自身;它們隻是表象,但它們也有自己的對象……”(A109)“自然應該依照我們統覺得主體根據來左右自己,應該依賴它來確定自己是否符合規律,這聽起來非常怪誕。但是考慮到自然不是一個物自身,而隻是一簇顯象,心智的許多表象,……”(A114)等。
一世界描畫認為隻有一個世界,一種對象,現象和物自身是以兩種方式思考和看待同一世界的結果。這一個世界就是本體、物自身,現象是本體向我們的顯現。現象——本體的區分隻是事物之自在與事物之顯現於我們之間的區別。普蘭丁格引用兩位學者伯德(Graham Bird)和戴維特(Michael Devitt)的觀點為一世界描畫提供支持:伯德說:“這樣的短語(比如‘先驗對象和經驗對象’)不應該理解成指兩種不同的實體,而應理解成指談論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的方式。”(1)戴維特說:“……顯象不是心中的感覺材料,而是如我們所知的外在對象。與此相對,物自身是獨立於我們對它的知是的對象;它不是第二種對象,並且不是,也不能是顯象的原因。……”(2)普蘭丁格提示,與傳統的二世界描畫相較,一世界描畫在晚近大概戰取了優勢。
普蘭丁格首先論證,在一世界描畫的理解背景下康德的斷言不成立。普蘭丁格的基本思路是這樣的:按一世界描畫的理解,隻要概念適用於任何東西他一定適用於物自身,因為任何東西都是物自身的顯象,概念表述了物自身的顯象也就是對物自身的表述。這一推理的前提是概念可能適用於某種東西,這個前提無疑是成立的,康德本人也如此主張。普蘭丁格的具體論證如下:
普蘭丁格從分析“某一概念適用於某物”的意思展開自己的論證過程,與一個概念適用於某物相應的是一物下屬(fall under)某個概念。一個概念適用於某物(某物下屬於這個概念)僅當該物具有這個概念所規定的性質,反過來說也成立,一物具有某個性質僅當該物預設了它適用於這個性知所下屬的那個概念,因此概念與性質是相互聯係的。普蘭丁格進一步指出:如果某個概念不適用於某個東西,那麽這個概念的補概念(該概念的否定和補足)一定適合於這個東西。如果“紅”不適合於某種顏色,那麽“不紅”一定適合於這種顏色。概念加上它的補概念窮盡了各種性質的一切可能,那麽,不難得出,沒有任何事物是概念所不能適合的。既然概念適合於任何事物,一世界描畫理解下的本體、物自身、上帝無法用概念指稱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
普蘭丁格接著論證二世界描畫的理解背景下康德的觀點同樣不成立。普蘭丁格把二世界描畫又分為兩個次級描畫:a.溫和的次級描畫和b.激進的次級描畫。溫和的次級描畫認為,有些概念適用於物自身,我們可以思考、指稱物自身,但不能對它形成任何知識。普蘭丁格認為溫和的次級描畫並不完全融貫一致,它在概念適用於物自身與不適用於物自身之間沒有融貫一致的立場,但放下這種不一致不說,這種描畫並沒有提示出任何東西讓人想到康德的斷言,它要提示的隻是知識之路與意見之路的對比。激進的次級描畫認為,“我們既不能指稱上帝,也不能述說它的性質”(3) 普蘭丁格認為在這種描畫下,概念行使著別樣的作用方式,這種作用方式與普蘭丁格前文所指出的概念在與性質的相互關係中發生的作用方式大相徑庭。這種別樣的作用方式康德稱為規則的方式:概念是綜合雜多的規則,是構造現象的規則,這種規則施用於經驗構造出現象。在這種解釋下,概念既然隻是從經驗中構造現象的規則,它當然不適用於本體。普蘭丁格承認,按激進的次級描畫,我們不能指稱、思考上帝也不能述說它的性質。但普蘭丁格指出激進次級描畫的思想方式存在著一個深層的矛盾,如果概念不能適用於本體,康德經常提示的我們不能認識物自身、物自身不在時空之中等表達又如何可能呢?
作為進一步的思考,普蘭丁格追問道康德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什麽理由來主張他的斷言了嗎?或者他提出什麽樣的論證來支持他的斷言了嗎?畢竟康德的斷言要求相當有力的論證。經過一番追索,普蘭丁格認為康德關於二律背反的論證包含著他為自己的斷言提供論證的努力。康德的思路可以簡要概括如下:概念是知性的能力,它必須與感性直觀相結合才能形成知識,概念脫離感性直觀在思維中單獨使用(即概念的超驗使用)所得到的隻是空洞的玄想,缺乏客觀必然性,所以概念不能適用於作為超驗之物的本體。康德以知性的二律背反論為自己的上述觀點提供論證,所謂二律背反就是對於一個概念作超驗使用所得到的正反兩方麵的結論,也可以說概念所作的關於本體的正反兩方麵的結論,在經驗領域都能得到同樣強有力的論證。正反兩方麵的結論同時成立這足以讓人困惑,走出困惑的辦法是認識到知性概念的局限性,將概念的運用局限在經驗的範圍之內,不作超驗的使用,承認我們不能思考物自身。康德的解決方案是釜底抽薪式的,宣布理性的超驗使用不合法從而從源頭上杜絕了二律背反發生的可能。暫且放下這一解決方案合理性,康德概念不適用於上帝這一宣稱的論證過程才是普蘭丁格矛頭所指的目標。下麵著力介紹普蘭丁格對康德“二律背反論證”——暫且這麽稱呼吧——的反駁。
普蘭丁格將康德的論證分解為以下步驟:1、如果我們能夠思考和指稱物自身,那麽二律背反論證的前提就都是關於自身的,且都是真的。2、如果二律背反的前提為真,則而律背反的正題和反題都為真,於是矛盾也是真的。3、矛盾不為真。4、故我們不能思考或指稱物自身。如果把第一個前提弱化一下,那麽就要把第二三個前提加強,結論如故。普蘭丁格認為上述論證至少有兩個顯著的症結:一是消耗性的,一是致命的。消耗性的反駁核心是如果把前提中的物自身換稱現象,上述論證同樣成立,結果是我們不能思考或指稱現象。普蘭丁格說,上述論證如果證明了什麽,那麽它實際上證明的是我們既不能思考本體也不能思考現象。致命的反駁是基於這樣的思路上進行的:康德對正題和反題的論證都是不充分的,二律背反這種狀況的出現隻是康德在錯誤論證的基礎上得出的虛幻的假象。普蘭丁格以對第一組二律背反的剖析為例向我們展示了其判斷的證據所在。
且看普蘭丁格對“世界在時間上是有開端的”這一正題的剖析。
康德的論證如是展開:(1)如果我們假定世界在時間裏沒有開端,那麽到每個給定的時刻都有永恒流逝過去,並且一個由接續的事物狀態組成的無限序列在世界中消逝於前。(2)但是一個序列的無限性正在於它永遠不能通過接續的綜合來完成。(3)由此的出,一個無限的世界序列不能已然消逝,因此,世界有一開端是其存在的必要條件。(A426 B454 序號為筆者所加)
普蘭丁格的分析:
對於(1)普蘭丁格假設了另外一種可能,這種可能並不是(1)所包含的,所以(1)是不全麵的。這種可能是:如果時間與世界在某一點同時開始,那麽我們可以說世界在時間裏沒有開端,雖然它跟時間一起由一個開端。
對於(2)普蘭丁格根據目前關於無限的知識,假如每個事件所用的時間以合適的量遞減,就有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無限的序列,比如事件發生的時間以1秒1/2秒1/4秒1/8秒……遞減,那麽,在兩秒的有限時間裏就能完成無限的序列,一個序列的無限性就可以通過接續的綜合來完成。康德的結論是在預設了事件以恒定的比率增加的前提下得出的。
對於(3)普蘭丁格認為有(1)和(2)根本不能得出“一個無限的世界序列不可能已然逝去”:如果(2)的反麵成立,則得出一個無限的世界序列可能已然消逝。按康德的理解,不可能已然消逝的結論是在事件的序列由一個開端的前提下得出的,而這一點正是康德最後要證明的結論,所以康德犯了丐題的錯誤。 康德的理解是這樣的:從某點出發,按恒定的比率增加事件,則不可能有無限多的事件發生。而如果不是從某一點(開端或距開端有限遠的某點)出發而是沒有開端澤無限的時間序列就是可能的。所以說康德“一個無限的世界序列不可能消逝”的結論預設了開端。
普蘭丁格論證的關鍵在對(2)即 “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否有無限多的事件發生”的分析,正是由於對康德關於(2)的理解所作的深入分析使得普蘭丁格看到了康德前提與結論之間的循環關係,從而從康德思想係統的內部瓦解了康德。
再看普蘭丁格對“世界在時間上是沒有開端的”這一反題的剖析。
康德這樣來論證反題:“讓我們假定它(世界)有一個開端。因為開端是這樣一種存在,它之前的時間裏沒有這個事物,所以一定有一段在前的時間,其中尚沒有世界,就是說,有一段空的時間。但是,空的時間裏不可能有事物產生,因為這種時間不會有那麽一個部分,跟其他部分相比它擁有某種特異的條件,導致存在而不是非存在。……”(A427 B455)普蘭丁格指出這個論證包含如下兩個前提:1、一個事件的開端總是接著一段在前的時間,其中尚沒有那事物,就是說,有一段事物不存在的時間。2、在空的時間(無物存在的時間)裏沒有東西能夠產生,因為它沒有理由在空事件的一個部分產生而不在任何其他部分產生。(4)針對前提1普蘭丁格指出,它又依賴這樣的前提:時間和世界必須非同步產生。但這個前提並沒有必然性。針對第二個前提,普蘭丁格質疑道,上帝為什麽不能隨便選擇一個時間讓事物產生呢?普蘭丁格舉出三個例子來支持他的質疑:上帝盡力創造最好的世界,如果上帝可選擇的世界沒有最好的,那麽有什麽理由認為上帝不能選擇一個並非最好的世界呢?一個永生的老人藏著一瓶一天比一天醇厚得酒,有什麽理由斷定他永遠不會喝掉這瓶酒呢?一個驢子在兩堆草之間無從選擇,有什麽理由斷定這頭驢子必須呆在原地直到餓死?
以上分析表明,二律背反論證並不能為康德的斷言提供論證。普蘭丁格指出,實際上以二律背反來論證“概念不適用於上帝”的斷言是論點與論證的脫節,論點和論證文不對題。普蘭丁格以兩個悖論為例說明這一點。羅素悖論說一個包含“是不屬於自身的”這一屬性的集合,那麽這個集合是自身當且僅當它不是自身的元素。我們並不能由羅素悖論得出我們不能思考和談論集合本身,而隻能思考我們自己構造出來的集合或顯現於我們的集合。同樣,自我例示悖論也不能得出我們不能思考和談論性質本身的結論。
隨後普蘭丁格以反證法對康德的論斷進行了進一步的反駁。如果康德的論斷是正確的,那麽它需要什麽條件呢?普蘭丁格認為條件最起碼應包含如下內容:“我們強烈的傾向於接受一個命題集合中的每一個成員——這些命題都是關於某個主題的,而這個集合(通過我們非常強烈的傾向於接受的論證形式導致矛盾。”且“存在多個這樣的關於這個主題的命題的集合。每一個涉及到的前提和論證都必須有非常有力的、最大程度或接近最大程度的直觀依據”由如上條件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或者根本就不存在這個所謂領域的對象,或者,如果存在,我們根本無法思考它們。”(5)普蘭丁格進一步認為這個論證還需如下前提 a“如果存在多個關於性質的前提的集合,每個集合的每個成員都有最大程度的直觀保證,而且每個集合的成員一起導致了矛盾,那麽,我們就不能指稱和思考性質本身。”(6)普蘭丁格指出:前提a與結論“或者根本就不存在這個所謂領域的對象,或者,如果存在,我們根本無法思考它們。”(這個結論與前提a的後件“我們就不能指稱和思考性質本身”表達同樣的含義。)之間存在著矛盾:前提a關乎性質本身而結論則否認我們能夠指稱和思考性質本身。普蘭丁格指出這個論證包含有一種“自指性的自我反駁”:前提a是關於本體的,如果這個論證是成功的,則能推出前提a一定為假,如果前提a為假則論證又是不成立的。自指性的自我反駁使得該論證傾覆於一旦。
通過上述反駁,普蘭丁格得出結論:康德的論斷並不能讓人信服,理性對上帝的思索並不因康德的限製而止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