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為什麽必須買美國國債?

(2010-01-31 14:10:04) 下一個
自2006年中國躍居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以來,外匯儲備以月均兩位數的速率增長,截止今年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已高達19537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總額的1/4強。中國怎麽會有這麽多錢?

藏富於國的分配模式

和西方國家的“藏富於民”不同,中國長期實行低分配、高積累的“藏富於國”體製,在計劃經濟時代,一部分未分配利潤以福利性質分流,但隨著市場化改革,住房、醫療等原本部分或全部由福利承擔的領域進入商品領域,但原有的低分配、高積累模式卻未作根本調整,政府負擔減輕,開支卻未相應增加,居民由於缺少了保障,不得不提高儲蓄率,這造成政府財力的提升。

外匯製度使儲備暴漲

國家實行嚴格的外匯管製和複雜的結匯、換匯製度,這不但使中國絕大部分外匯流量控製在政府手中,還能對相當大部分非經營性外匯流入實行有效控製。如果從絕對量來說,中國總體擁有的外匯總量並不十分驚人,但正因為外匯管製,大多數外匯集中於國有,中國政府便很容易成為第一外匯儲備大國。雖然許多人士不斷呼籲進行外匯體製改革,但顯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隻要這種分配、管製體係一日不變,中國的貨幣和外匯積累速度,就會隨著經濟高增長率水漲船高。

做美國“頭號債主”的巨大風險

美元若貶值,中國財富縮水

由於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而美國掌握印鈔權,如此龐大的美元投資,顯然會令中國的外匯儲備陷入身不由己的巨大風險:不論是投資者對美國債券喪失信心,或美國政府為解決財政問題大量發行新債,從而導致債券價值“稀釋”,都會令中國財富縮水;而一旦美國祭起其屢試不爽的“印鈔大法”,人為製造美元貶值,以轉嫁自身經濟和金融危機,最大債主中國自然首當其衝。

美國還在不斷發新債

更令人憂慮的是,這一趨勢仍在擴大:一方麵,美國為籌集救市資金,還在不斷發行新債,相關資料顯示,美國2009年和2010年發債規模將各達2.56萬億美元和1.14萬億美元,今年9月份前發債規模大約在7000億左右;另一方麵,中國雖抱怨不斷,卻仍然一再增持國債,而美國則在抱怨“借中國的錢太多”同時,又不斷派出要員,遊說中國購買更多美國國債,從希拉裏到佩洛西,再到蓋特納,他們此前對中國的態度、立場相去懸隔,但此番來華,卻無不用溫和的口吻重複同樣的話:再買些美國國債吧,這是最安全、最實惠的投資。

美債既不安全,也不實惠

美國國債恐怕是既不安全、也不實惠的投資。這裏並非要附和“陰謀論”者的論調,認為美國朝野處心積慮,要將全世界財富圈為己有,而是純粹從事實出發所作的推論:美國政府已積累下11萬億美元的債務,還有四、五萬億的預算外債務承擔,平均每一個美國人(包括初生的嬰兒)負債18萬美元,從某種意義上,美國政府早已“破產”,雖然其債券仍被美國評級機構評為AAA級,投資如此一個爛攤子,顯然絕談不上安全二字。那麽實惠呢?美國國債回報率不斷下跌,今年一月份跌幅高達3.08%,為5年來首見,10年期長期國債收益率一度降到2.5%,這一利率甚至不如國內普通定存。

不買美國國債,能買什麽

  外匯儲備的投資無非有兩個方向:一是具有保值增值可能的實物資產,如黃金、白銀等,也包括房地產;二是證券類的虛擬資產,如股票、期貨、債券等。
 
抄底戰略物資?勢必炒高價格

以“股神”羅傑斯為代表的一些人主張,中國應“大膽抄底”,將外匯儲備用於在國際市場購買戰略物資,進行儲備和投資。然而如此龐大的資金流量,和如此明顯的投資意圖,勢必造成市場價格的哄抬,和國際遊資的蜂擁而至,回顧近幾年來鐵、鋁、石油等價格走勢的軌跡,便不難明白這一點。此外,對一個國家來說,因為實物需要運輸、儲存,還會產生損耗和折舊,且流動性極差,因而投資實物的成本非常高。作為遊資的代言人,羅傑斯提出這樣的建議並不難理解,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但如此冒險,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向國際機構注資?恐受到他國抵製

有人提出,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可用於向IMF等國際機構注資,並借機提升中國的發言權。事實上中國也的確有所行動,日前中國外匯管理局表示,中國正“積極考慮”購買至多500億美元的IMF債券。然而這種注資本身受到相當限製,此次注資受到鼓勵,是因為此係4月倫敦G20峰會各國承諾總額5000億美元增資的一部分,即使如此,BBC財經仍然預計,中國擴大持股和發言權比例的努力,將受到歐洲許多國家的頑固抵製,因為中國發言權和控股比例的增加,勢必意味著它們發言權和控股比例的下降。

購買收益高的金融產品?風險太高

有人建議中國將外匯投放在收益率更高的金融產品,或直接用於控股,以獲得更高回報;一些人進而指出,與其把錢交給美國政府,讓他們去股市抄底,還不如自己去抄。這種想法本身並無問題,問題在於,中國在金融投資的海洋裏,隻是個不諳水性的“新兵”,近幾年的一係列失敗投資證明,在高風險的市場裏,中國的勝算並不大。國債是最穩妥的投資,因為國家政權發生無序更迭的幾率很小。於是,剩下的選擇無非就是買哪個國家的國債。國債的可靠性歸根結底取決於發行國的綜合實力。現在還有哪個國家比美國強大嗎?

持有美債,“最不壞”的選擇

隻有美國能消化這麽多錢

中國如此驚人的一筆外匯儲備,除了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最大的負債消費國,任何一個經濟體都難以消化,即使中國有意分流外匯投資,也難找到第二個有如此容量的、安全的金融投資市場。事實上,即使做美國“大債主”實際上幫了美國人的忙,美國仍有許多人並不放心,甚至總統奧巴馬都免不了要驚呼“再不能借中國人這麽多錢”,經濟規模和舉債規模遠不如美國、甚至隻是中國一個零頭的其它經濟體,又如何敢承接這樣大的一個“金娃娃”?

美國和債主們利益一致

盡管美國素有操縱美元匯率和濫發國債的傳統,但作為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政府不得不付出努力,確保美元和美國國債體係的大體穩定,以維係龐大經濟、金融機器的運轉,在這方麵,美國和包括中國在內的“債主”們利益是一致的。投入美國國債固然要冒外匯儲備縮水的風險,但不至於如貝爾斯登債券持有者那樣血本無歸;借錢給美國政府固然要忍受“欠債大爺”的訛詐,但不至於如破產“大限”前的通用或克萊斯勒“債主”那樣,麵臨要麽把債券換成一堆廢紙般股票、要麽幹脆連廢紙都換不回的無情選擇題。

中國不能拋售美債

中國一旦大幅拋出美債,勢必造成其它債主的恐慌,產生足以壓垮債券價格的連鎖反應,最終吃虧最大的,一是“欠債人”美國,二是“大債主”中國;即使捂著不操作,美國政府依舊會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行事,該印鈔就印鈔,該增發便增發,中國仍無法掌控外匯儲備的安全。即使真能拋掉全部美債,但在目前的國際外匯體製下,中國勢必無法改變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主的現實,結果隻能是既做不成債主,又保不住財富。盡管持有美債絕非好的選擇,但在目前情勢下,卻的確是“最不壞的選擇”。

如何走出美債困局?

  中國應爭取“大債主”應有的利益。從長遠來看,在國際上,改革國際貨幣體製、廢除美元的一家獨大;在國內,改變現有分配模式,實現“藏富於民”,逐步實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但這需要時間。從近期看,利用美國經濟刺激計劃對資金的需求,利用中國經濟發展後,中美事實上處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之中這些便利條件,充分運用政治、經濟等多種手段,爭取“大債主”應有的利益和保證,是較為現實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