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2008年世界戰鬥機排行榜”

(2009-01-02 09:27:24) 下一個



前言:

鳳凰軍事頻道繼“2007年世界戰鬥機排行榜”後,一年後再次推出“2008年世界戰鬥機排行榜”。

2008年,世界新型戰鬥機市場不斷發生新的波瀾,多種最新款戰機在這一年亮相,從而動搖了去年的戰機排行座次。

在本排行榜內,仍舊以各款戰鬥機的最新改進型和現役型號為評分對象。因此F-15E、F-16C、蘇-27SK等著名戰機由於同係列的更新型號(分別為F-15K、F-16E/F和蘇-35BM)在榜,均不參加評比。不過,這些型號的戰機在眾多“三代半”雲集的排行榜之中,也很難列入前10名。

米格-29係列此次完全被踢出排行榜,作為米格-29最新改進型的米格-35至今沒有訂單,也就沒有資格進行排名,向印度出售的米格-29K正式服役也尚需時日。米格-29係列的其他改進型如米格-29SM等,性能隻相當於後期型三代戰機,更無法進入前10之列。

總的來說,米格-29今年是多災多難。今年上半年,最新型米格-29MT因質量問題被阿爾及利亞退貨,給米格機的市場聲譽造成致命打擊。今年下半年,米格-29的墜機事件導致該機在俄軍中被全麵停飛。

另外根據報道,隨著俄羅斯軍工企業的重新整合,米格戰鬥機很可能成為曆史。今年是著名的米格-21誕生第50周年,“長江後浪推前浪”,但米格機的“後浪”未來可能會變成教練機。

此次蘇-35BM、米格-31、殲-10首次進入排行榜,尤其是前者,成為俄羅斯戰鬥機的新希望,也是目前唯一有能力挑戰F-22“猛禽”的戰機。

今年,多款改進型號也在公眾麵前亮相。其中,瑞典“鷹獅”全麵升級版“鷹獅NG”最值得關注。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大推力發動機的“鷹獅NG”,作戰性能已經和基本型不可同日而語,甚至有衝擊排行榜前5名的能力。不過,“鷹獅NG”仍是技術驗證機,不能進入隻有量產型戰機的排行榜。

至於曾經的著名戰鬥機“幻影-2000”,則完全淡出。


No.1 F-22A“猛禽”


點評F-22“猛禽”:霸主地位短期內仍無法撼動

2008年裏,F-22“猛禽”戰鬥機的霸主地位仍無法動搖。在電子設別、機動性、武器配備方麵,F-22的優勢麵臨蘇-35BM的挑戰,但F-22還擁有至關重要的隱身性能優勢,這一項上足以導致蘇-35BM在對抗F-22的戰鬥中處於下風。

具體來講,F-22多數性能指標仍是絕大多數新型戰鬥機無法實現的。今年最新出現的蘇-35BM在雷達和機動性能上可以勉強和F-22一拚,歐洲戰鬥機“台風”和“陣風”在更換相控陣雷達後在作戰係統方麵可以接近F-22的水準(但仍需數年才能實現),但這些飛機在其他性能方麵或多或少都存在嚴重代差,尤其在F-22最值得稱謂的隱身能力和超音速巡航能力。

F-22的隱身性能,足夠將蘇-27等三代戰機的雷達探測距離降低到10~20千米的誇張程度,可以抵銷三代機和三代半機的大半戰力。由於目前多數戰鬥機仍不具備真正的隱身能力,因此暫時沒有將這個指標列入排行榜,若增添這個指標,“猛禽”的絕對優勢才能更充分地體現出來。

此外,F-22更加具有優勢的是其未來發展的潛力,隨著新型空空導彈和火控軟硬件的不斷升級,再加上機體側麵相控陣部件的加裝,F-22的發展還將不斷地推進。

不過,造成F-22最大的缺陷也是其高性能導致的價格高昂,接近2億美元的單機報價令美國人自己也望而卻步。在2008年裏,F-22在這方麵的窘境略有一些起色,日本和以色列先後聲稱將不計價格采購F-22,而美國軍方也不斷提出增購F-22的要求。不過,美國當局仍未開放F-22的出口禁令,同時美國國會對空軍增購F-22的要求仍不予采納。

NO.2 蘇-35BM“側衛”


點評蘇-35BM:新出場的最強競爭者

今年2月18日,俄羅斯第一架生產型蘇-35BM原型機成功完成試飛。兩天之後,時任總統的普京與第一副總理梅德韋傑夫就親自觀看了正在進行性能試驗的蘇-35BM,俄羅斯政府對這款戰機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

新問世的蘇-35BM與已經亮相多年的蘇-35初期型並不相同。最初的蘇-35源自蘇-27M,一種機體重新進行優化設計的蘇-27升級型。雖然蘇-27M/蘇-35的設計更加優越,但由於資金有限,俄羅斯方麵選擇了基於蘇-27普通型的蘇-35BM,可以更多地借用蘇-27的機體和零件。

盡管蘇-35BM有“簡化版蘇-35”的嫌疑,但卻集中了俄羅斯所能提供的最強的設備和武器。其中最關鍵的兩項就是雷達和發動機。

蘇-35BM采用了威力強大的“雪豹”有源相控陣雷達,據稱可探測400公裏遠的飛行目標,以及200公裏遠的地麵目標,能同時跟蹤其中24個飛行目標,並引導導彈同時攻擊其中8個。與此相比,F-22的相控陣雷達探測範圍大概在300公裏左右,而F-35的探測範圍更近。

蘇-35BM配備兩台AL-37F矢量推力發動機,俄羅斯方麵認為美軍的F-22的矢量推力發動機不如AL-37F先進,因此機動性上蘇-35BM將更勝一籌。此外,蘇-35最大航程可達5000公裏左右。另有報道稱,蘇-35BM已經初步具備了超音速巡航能力。不過,蘇-35BM采用的是早期型蘇-27的機體,能否充分發揮優秀發動機的高性能仍是疑問。

蘇-35BM繼承了蘇-27係列的大型機體,多用途作戰潛力很大,最大外掛武器可達8噸,能夠攜帶14枚各型空空導彈。而F-22一般隻能攜帶6枚AIM-120和2枚AIM-9近距離空空導彈。

蘇-35BM的電子係統雖然不如F-22先進,但憑借“雪豹”相控陣雷達超強的探測能力,再加上最新問世的超遠程空空導彈,完全可以對F-22形成不對稱的優勢。

目前F-22相對於蘇-35BM,唯一的優勢就是隱身性能,這也是蘇-35BM最大的一個缺陷。蘇-35BM畢竟是基於蘇-27機體開發的改進型戰機,隱身設計和機體結構等無法和真正的第四代戰機相比。

俄羅斯現在已將蘇-35BM作為出口戰鬥機的主打產品,珠海航展上俄方展出的唯一戰機模型就是蘇-35BM。俄羅斯計劃重點向中國、印度等國推銷。蘇-35BM尚未開始批量生產,能否順利打入國際市場還要看未來幾年的表現。不過,蘇-27/蘇-30係列長期保持了優秀的出口成績,作為升級版的蘇-35BM前景較為樂觀。



NO.3 “台風”


點評“台風”:後勁不足 排名逐漸不保

盡管遭到F-15和“陣風”、“鷹獅NG”的挑戰,“台風”仍是西方除了F-22外最先進的戰鬥機。目前,德國、西班牙、意大利、英國和奧地利已先後裝備“台風”戰鬥機,而沙特阿拉伯在2008年裏已確定將以8000萬美元的單價將裝備這款戰機。

去年5月,改裝CAESAR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的“台風”戰鬥機成功首飛,這種雷達由英、德、意聯合研製,采用大量T/R模塊取代了機械掃描的天線和大功率的發射機,實現了對雷達波束掃描的電子控製。但目前生產型的“台風”仍采用ECR-90“捕手”脈衝多普勒雷達,在和美國戰機的性能對比上相對吃虧。現役“台風”戰機正式裝備相控陣雷達的進度最早也要在2010年左右才能實現,而今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對英法等國已造成嚴重影響,未來航母的建造計劃已被主動拖後,“台風”升級的計劃很可能遭到波及。

現役的“台風”戰鬥機雖然未采用矢量推力技術,但憑借優異的機體設計和先進的飛行控製計算機,再加上羅·羅EJ200發動機的強勁動力,“台風”獲得了不亞於美俄最先進戰機的超機動性能。

“台風”目前在各個服役國家內逐步形成戰鬥力,先後實現了發射ASRAAM、IRIS-T和AIM-9L等先進空空導彈的能力。目前,“台風”仍在使用美製AIM-120 AMRAAM先進中距空空導彈。英國、法國、瑞典、意大利、德國和西班牙6國聯合研製的“流星”中距空空導彈正在緊張的試驗中,很快就可以裝備部隊。“流星”導彈從性能上看,已經超越過目前所有空空導彈,屆時將裝備“台風”、“陣風”、“鷹獅”戰機,成為歐洲戰鬥機的最強利器。不過有分析指出,“台風”戰機現有的ECR-90“捕手”雷達性能有限,無法充分發揮“流星”導彈的全部優勢,因此歐洲各國均期盼相控陣雷達(AESA)在“台風”上的應用,然而美好預期已被當前悲觀的經濟形勢所拖累。

今年,“台風”戰機並未在出口市場上獲得新的業績。但BAE係統公司憑借去年底和沙特阿拉伯簽訂的出售72架協議,足以令“台風”的外銷生產持續相當長時間。不過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衰退,價格昂貴的“台風”市場已經很難令市場接受。而且,經濟困難也遲滯了“台風”下一階段改進,其原有的性能優勢逐步被新競爭者抵消,這款優秀戰機的未來前景很不樂觀。

目前“台風”最大的缺點是缺少隱身性能和相控陣雷達,後者可以通過升級改進,但前者卻是先天的不足,加上昂貴的價格僅次於F-22。隨著性能較強的F-35、蘇-35BM以及性價比很高的“鷹獅NG”的出現,“台風”戰機不僅市場地位,連性能排名也將被超過。



NO.4 F-15K“先進攻擊鷹”


點評F-15K:從內到外煥然一新的“老兵”

麥道公司(現已並入波音)研製的F-15“鷹”式重型戰鬥機是第三代噴氣戰鬥機的典型代表,自1970年代問世以來,一直是美國奪取空中優勢的主力戰機。F-15雖然已經服役30多年,但最新的改進型F-15K和F-15SG的機體設計和作戰係統已獲全麵更新,在性能上已經達到了三代半的水準,甚至在整體性能上還要優於“陣風”等最新型戰機。

去年年底,F-15曾經遭遇大規模停飛的風波,並且先後反複數次,幾乎造成美國空防係統的空白,美國本土的防空任務不得不由F-16獨自承擔。不過在2008年裏,停飛風波的負麵影響逐步淡化,目前F-15正在積極進行改進工作,以鞏固其長久以來的性能優勢地位。

目前,F-15係列以APG-63(V)3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作為改進工作的核心。其中,美國空軍計劃改裝224架F-15E和207架F-15C。此外,波音公司還正在醞釀升級版的F-15E+,就是以出口型F-15SG和F-15K的機體為基礎,配裝接近F-22A水平的雷達和裝備,以解決F-22A價格昂貴造成的戰力不足。

論到出口型的F-15,為新加坡製造的F-15SG和為韓國製造的F-15K比美軍現役的F-15更加先進。這兩款戰機機身幾乎全部重新設計,機體結構更加優化,掛點增加到15個之多,而且發動機推力更大。F-15K/SG均可掛載AlM-120C、AIM-9X、SLAM-ER、JDAM等幾乎全部美軍新型武器。最重要的是,F-15K/SG可配備APG-63(V)3有源相控陣雷達,一問世就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最先進的戰鬥機。其中,F-15SG在作戰係統方麵比F-15K更加全麵和先進,並於2008年11月首次公開亮相,但正式服役仍需兩三年。因此,已在韓國空軍內服役的F-15K當屬目前最先進的F-15。

與俄羅斯為了賺取外匯將蘇-27係列戰機大量推銷出口不同,由於種種原因,除美國外裝備F-15戰機的西方盟國不多。21世紀前隻有以色列(約100架)、日本(約200架)和沙特(約100架)裝備,進入21世紀後,隻有韓國(40架)和新加坡(12架)成為新用戶。因此,F-15係列的市場評價隻能算中上等。



NO.5 F/A-18E/F“超級大黃蜂”


點評F/A-18E/F:沒有“特點”的優秀戰鬥機

美國至今仍在生產並裝備本國的戰鬥機,除了F-22在洛·馬公司低速生產外似乎隻有波音在製造F/A-18E/F“超級大黃蜂”。F-14已經完全退役,F-15和F-16則隻用於滿足出口訂單。

在2008年裏,F/A-18E/F戰鬥機並沒有太大變化,但其改進型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卻異軍突起。該機作為美國海軍新一代的電子戰機,用於取代EA-6G的地位。但美國空軍在這個時候卻由於老式電子戰機的退役,新飛機卻後繼無人,已經考慮訂購EA-18G作為其裝備。這可能將是美國空軍自F-4“鬼怪”戰鬥機後,數十年來首次借用海軍型號的飛機。

自F-14退役後,F/A-18E/F填補了美軍航母艦載機的主力位置。機體重新進行放大設計後,F/A-18E/F型比C/D型具備了更強的戰力拓展空間,航程和載彈量有了較大增加,並提高了隱身性能。

不過按照第四代戰鬥機的標準來看,F/A-18E/F改進的步伐並不大,尤其是機動性能幾乎沒有多少改善,屬於典型的過渡機種。相對於F-22、F-35乃至“台風”、“陣風”,“超級大黃蜂”的機動性、隱身能力、雷達設備、武器配置都沒有突出優點。隨著包括米格-29、蘇-27在內都開始強化多用途性能,該型機一貫推崇的“多用途”優勢也越來越小。但“超級大黃蜂”機體的可擴展潛力,令其擁有更強的作戰靈活性,可滿足不同用途的作戰需要,這也算是沒有特點的一種特點。EA-16G的成功,就是這種性能拓展優勢的充分體現。

近兩年,F/A-18E/F雷達正逐步升級為AN/APG-79 AESA相控陣雷達。不僅極大提高了“超級大黃蜂”對目標的探測距離和探測精度(據稱空對空探測距離可增大兩倍),可靠性和維護性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另外,AESA雷達對地模式的成像技術加上精確的GPS輔助慣性導航係統,使該機的對地精確攻擊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增強。

“超級大黃蜂”在國際市場上也頗受關注,盡管F/A-18E/F價格並不便宜,但相對於昂貴的“猛禽”和“台風”,該機已經算是“物美價廉”。目前澳大利亞已訂購了24架F/A-18E/F,在馬來西亞、印度、丹麥等國新型戰機選型上也頻頻出現這款戰機的身影。不過,“超級大黃蜂”參與競標的機會雖多,但有斬獲的事情卻很少,荷蘭甚至已經公開拒絕選擇這款戰機。



NO.6  “陣風”


點評“陣風”:法國總統親自上陣推銷

2008年裏,“陣風”戰機的動作十分積極,不僅F3型“陣風”在今年正式投產,而且在出口市場上也開始主動出擊。不過,金融危機的影響使“陣風”的生產進度和升級進度都受到負麵影響。

“陣風”是新一代戰機中罕見的能同時裝備空軍和航母的戰機,目前在法國空軍內正逐步從早期的F1、F2型標準升級為完全多功能型的F3型標準。

今年7月,法國空軍已經批準了F3型投產,首架飛機計劃在2009年初交付。與正在生產和裝備的F2型“陣風”相比,F3型進一步增加或增強了對海攻擊、偵察和核攻擊能力,在執行這三種任務時,該機將分別采用歐洲導彈公司的“飛魚”AM39 Block2 Mod2空艦導彈、泰利斯公司的新一代偵察吊艙和MBDA公司的ASMP-A防區外超音速空地導彈(可配核彈頭),此外還將換裝泰萊斯公司的“達摩克利茲”(Damocles)瞄準吊艙。不過,在首架F3標準型“陣風”交付時,這些武器或吊艙並不一定能按時投入使用。

即使是“陣風”F3型標準,目前裝備的仍是RBE2型無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雖然具有優異的低空地形跟隨能力和多目標跟蹤能力,但性能與有源相控陣還有一定距離。泰利斯公司已經開始對主動電掃描陣列AESA RBE2型雷達進行低速率初期生產,並預計在2010年交付,用在“陣風”戰鬥機上。屆時,“陣風”將有望在性能上領先“台風”戰機五年左右。

“陣風”改進方向除了雷達之外還有發動機。目前,“陣風”配備的發動機為M88-2型,推重比為8.5,F3型將改進為M88-3型,推重比將達到9.5。不過同樣由於經濟危機的緣故,包括升級雷達和換裝新發動機,這些需要投入大筆資金的國防項目很可能也遭到推後。

“陣風”的機體擁有較強的潛力,空軍型擁有14個外掛點,外掛能力達9噸以上,再加上先進的電子設備和強大的推力,整體作戰能力大大優於西方以往的三代戰機。客觀講,“陣風”確實是一款能力全麵、性能比較均衡的中型戰鬥機,即能空中格鬥,又能對地攻擊,還能作為航母艦載機,甚至可以投擲核彈(F3型)。在新一代戰鬥機中,估計隻有未服役的F-35有這種“全能”水準。

在出口方麵,“陣風”戰機在利比亞首次打開市場後,又不斷傳來積極的信息,阿聯酋也有意購買這款戰機。此外,法國總統薩科奇在對外訪問期間,不斷向其他國家推銷“陣風”,甚至允諾讓巴西許可生產。不過,“陣風”在最大飛行速度和作戰半徑方麵有較大劣勢,這也是先後在新加坡和韓國輸給F-15的主要原因。


No.7 米格-31SM 


點評米格-31SM:進入新世紀的高空高速機

2008年,俄羅斯正式向米格-31頒發出口許可,從而令其有望在中東等熱點區域再度展現“高空高速導彈發射飛機”的風采。此前,作為俄羅斯國內最強的遠程截擊機,米格-31一直未被列入出口產品的名單上。

米格-31是最先裝備相控陣雷達的戰鬥機,早在80年代就將無源相控陣技術應用到戰鬥機上。近年來,俄羅斯又對現有的米格-31升級為米格-31SM,改裝了“屏蔽-M”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米格-31的雷達天線直徑多達1100毫米(F-22A為1000毫米),其探測距離是其他戰鬥機無法比擬的,據稱對戰鬥機的探測距離可達350-400千米。同時,米格-31SM裝備了新型綜合防禦係統、新型數字式通信設備和衛星導航係統。新的大型多功能彩色顯示屏代替了座艙儀表,能同時顯示導航、地形圖、與飛行狀態控製等各種信息,使這款較陳舊的戰機實現了“玻璃化座艙”。

另外,俄羅斯為米格-31SM研製了射程超過200千米的R-37遠程空空導彈,這一點連隻裝備中距空空導彈F-22也無法匹敵。另外,米格-31SM還加強了薄弱的對地攻擊能力,可使用多種精確製導武器。因此,米格-31的電子設備和武器評分幾乎都可以達到最高分值。

但是,米格-31的機動性能卻無法和新一代戰機進行量化對比。該機具備少有的高空高速能力,爬升率也十分強勁,但近距空戰性能就有所欠缺,可能大大不如多數三代戰機。但米格-31原本就不是為近距離空戰設計的,該機獨特的超視距空戰優勢完全可以和第四代戰鬥機一較高低。其武器配備也是普通戰機難以企及的。

米格-31SM的出口型為米格-31E,隨著出口許可的通過,該機有望首次出口敘利亞,這一點令美國和以色列十分關注。


NO.8 F-16E/F“隼”


點評F-16:出口市場高低通吃 “樹敵”最多

2008年裏,F-16在出口市場上繼續奪關斬將。今年,美國正式向巴基斯坦交付第一批F-16C/D戰鬥機,從而結束了這款戰鬥機對巴基斯坦的禁運曆史。此外,美國又向摩洛哥出口24架F-16 BLOCK52。

不過,F-16的負麵新聞也接連不斷。向以色列出售的最新型F-16I,在今年初被發現座艙內散發出致癌物甲醛,因此遭到臨時停飛。

F-16的龐大產量在三代戰機中是少有的:早期的A、B型,改進的C、D型以及包括E/F型在內的各種出口型,生產數量在2008年已經超過4400架的數字。F-16雖然是70年代作為低檔戰鬥機設計的:突出機動性,忽略超視距作戰能力。但隨著技術的進步,F-16原來的弱項卻變成了強項,並且更加突出多用途作戰能力。

目前,F-16的生產線主要用於滿足對外出口,其中主要為Block 50/52批次和Block 60/62批次,美國空軍已經停止采購新的F-16。以出口阿聯酋的F-16E/F(Block 60/62)為例,發動機、航空電子設備和武器裝備都有了很大改進。從外型上看,Block 60/62翼根上方翼身連接處左右各增加一個不能空中投放的“保形油箱”,最大作戰半徑有了顯著提高。更重要的是,新型的Block 60/62裝備了AN/APG-80有源相控陣雷達,性能和F-35配備的AN/APG-81不相上下。從整體作戰性能上看,F-16 Block 60/62已經具備了四代戰鬥機的部分性能,甚至在部分指標上超過了“台風”和“陣風”。作為一款低檔戰鬥機,這種發展水平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F-16 Block 50/52以及Block 60/62雖然已經實現了不俗的出口成績,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還在利用最新技術繼續發展F-16係列。F-16E/F目前配備APG-80相控陣雷達,洛·馬還計劃研發一種更先進的AESA雷達以裝備F-16改進型。此外洛·馬針對印度最新戰鬥機選型,專門推出了F-16IN型,該型號不僅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還裝備了更先進的動力係統,宣稱具備了“超音速巡航能力”,因此該型號已被稱為最先進的F-16。

目前,F-16依然能夠接連不斷地拿下大筆出口訂單,再加上退役的F-16充斥二手戰機市場,高端低端兩麵夾擊,F-16幾乎成為各國戰鬥機對外出口必須麵對的“頭號敵人”。


NO.9 殲-10A“猛龍”


點評殲-10:最受關注的新手首次對公眾亮相

2008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國神秘的殲-10戰鬥機首次在普通民眾麵前亮相,並進行了精彩的飛行表演,充分展現了出色的機動性能。殲-10諸多性能仍沒能公開,但作為一款比較典型的第三代戰機,通過橫向對比也可進行粗略的排名。

總體來講,殲-10是介於法國“陣風”和瑞典“鷹獅”之間的中型戰鬥機,憑借鴨翼布局的設計,機動性和歐洲“三代半”戰鬥機不相上下。另外殲-10裝備了中國最新研製的機載設備,量產型號裝備了和三代機後期型水平相當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在與蘇-27係列的多次對抗中,殲-10憑借更先進的作戰係統輕鬆取勝。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殲-10裝備了相控陣雷達,因此在電子設備上不太可能趕上國外的最新改型戰機,例如F-16E/F和F-15K等。

不過,殲-10的武器配置基本是公開的,新型國產中距空空導彈已經正式服役,並且性能據稱已超越AIM-120C的水準。但殲-10的缺點就是機體相對較小,載彈量和掛架數量比“台風”、“陣風”少,因此武器評分隻能算在中等水準。

此外,殲-10的潛力由於其全新機體可以得到不少分值,但未來升級所配置的發動機仍有懸念,如果能夠進一步改進動力係統或像“超級大黃蜂”一樣重新設計機體,則會大大提高其機體潛力。

總的來說,能進入排行榜的戰鬥機最差也是“三代半”水平,殲-10作為中國獨立研製的產品能達到上述水平已非常值得稱道。

在出口市場方麵,巴基斯坦已經公開承認將裝備殲-10戰鬥機,其他國家也有傳聞對殲-10感興趣。不過,出口型殲-10的發動機和雷達等設備將采用何種配置,則是業界比較關注的內容。


NO.10 JAS-39C“鷹獅”


點評“鷹獅”:性價比一流 但叫好不叫座

2008年,JAS-39“鷹獅”的改進型號“鷹獅 NG”闖入公眾的視線。配備相控陣雷達的“鷹獅 NG”,憑借其出色的性價比,成為當前最具威脅的“黑馬”。盡管評價不錯,但“鷹獅 NG”的市場表現卻和“鷹獅”普通型同樣太好,盡管薩伯公司提出了工業合作等優惠條件,作為最重要目標客戶的挪威在今年卻拒絕了“鷹獅 NG”。

JAS-39“鷹獅”是瑞典薩伯公司研製的單座輕型戰鬥機。該機在“三代半”戰鬥機裏,一直被譽為具有最佳的效費比。瑞典人充分利用了“拿來主義”,發動機是美國產品,輔助發動機是英國產品,機關炮是德、法產品,火控係統是自家的。“鷹獅”可以掛載西方多數航空武器,未來還可掛載新型的FMRAAM、“流星”先進中距空空導彈。

JAS-39“鷹獅”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三批生產型的改進任務。改進後的JAS-39C/D采用了新型信號數據處理計算機和全權限數字式發動機控製係統。目前“鷹獅”采用了埃利克森·費倫第公司的PS-05/A多功能脈衝多普勤雷達。在本國愛立信集團的強大支持下,瑞典“鷹獅”的電子設備不可小視。PS05/A多功能X頻段脈衝多普勒雷達基本可以滿足當前的作戰需求。另一方麵,CDL39通訊和數據鏈係統所具備的數據高速傳輸、共享和處理能力,使“鷹獅”在編隊作戰時具備了可怕的戰力。

今年,瑞典隆重推出了最新改進型“鷹獅NG”,該機改裝了和“台風”同型的CAESAR有源相控陣雷達,並且配備了專門為其開發的新型頭盔瞄準,再加上更先進的作戰係統,瑞典希望該機能夠搶占未來戰鬥機市場的更多份額。

雖然號稱性價比很高,但“鷹獅”的出口成績並不太理想,並沒能實現類似F-16的市場輝煌。目前僅南非空軍訂購了28架,泰國訂購了12架,匈牙利和捷克則以租借方式各裝備了14架“鷹獅”戰機。目前,“鷹獅”正參與多個國家的新型戰機競標,其中包括印度、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丹麥、巴西、荷蘭和瑞士等。

“鷹獅 NG”今年剛剛推出,在性能方麵就展現出一流的水準,這也證明了“鷹獅”係列的巨大潛力,因此未來的“鷹獅”未來的前景,關鍵要看“鷹獅NG”是否能夠打開局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