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劉備瘋狂東征內幕 托孤遺言大有文章(轉)進入曆史風雲之中國史

(2007-02-06 15:35:35) 下一個
劉備瘋狂東征內幕 托孤遺言大有文章(轉)進入曆史風雲之中國史

一切還要從劉焉父子說起。

劉焉自從接受老劉家任命到了益州,就接連與當地豪強發生不少摩擦(當時各地的豪門望族勢力都是相當大的,連東吳的碧眼兒兄弟倆都頗感棘手),甚至還武力解決過幾次。

到了劉璋,則比較注意吸收外來人才以充實自己----“客方”的勢力,以壓製地頭蛇們,這才使得益州趨於穩定。

而大耳兒就慘了:1)當地豪強士人;2)劉璋舊部;3)荊州就部;4)同患難,共逃竄的原從老班底。(馬兒例外)(嗬嗬,夠亂吧)

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前,諸路人馬還相安無事,一旦稱王,大加封賞,不自覺的變厚此薄彼了,矛盾變開始激化,及至荊州被襲,劉備稱帝,矛盾白熱化。此時,劉備突然要東征孫權。

時隔兩年,為何舊事重提?純粹為關二報仇?說不過去吧,兩年了,總沒當時激動吧。

內有蹊蹺也!

再看蜀內群臣,此時當地豪強士人與劉璋舊部出於利益關係以大致共進退,不斷排擠大耳兒的荊州舊部(基本上沒擠那屁原從人馬,擠不動,也沒必要擠,反正沒多少人,還死個不停)。受排擠的荊州舊部此時極希望能獲得與益州部抗衡的籌碼,思來想去,隻有拿下荊州,況且這些人的祖廟老墳都在荊州,所以強烈要求伐吳;趙雲,糜竺等老資格就不這麽想,他們幽,徐,豫哪兒沒呆過?哪兒沒丟過?所以不那麽心疼(當然也是心疼的,程度不那麽強烈就是了),況且這些人以往都是衝鋒在前的,要打仗的話又要損失一部分本就不多的力量;然而益州部這次卻同意荊州部的想法(正想把這幫人“送”出益州呢,現在自己想出去,那當然是好事了)。既然益州部突然同意了這個反對了幾年的方案,荊州部心裏窩了兩年的火就已經壓製不住了,畢竟是老窩讓人端了嗎(不信你看看曹阿瞞都幹了啥事)。

至此,蜀臣內部已大部分要求出兵,劉備是個老江湖了,哪能發現不了輿論的變化?如果不同意出兵,內亂將起是不可避免的。一旦荊州部鬧將起來,蜀將遭到的必然是迅速覆亡的命運。而權衡之後,大耳兒變以認清,東征雖然失敗的麵相當大,但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隻得硬者頭皮親征(必須是親征,隻能親征,如不親征,益州人馬自然不肯實必的出力,那後果......),亮也是明白人,所以也沒多勸,隻是略表示表示而已。

為免內訌,東征勢在必行!

再來看看東征的前鋒馮習,張南,都是荊州部人馬(入川時曾立大功),益州部代表黃權則都督江北諸軍,而老趙則扔在後麵搞後勤,由此可見各幫人馬對東征的積極程度。

及至東征大敗而歸,大耳兒病危白帝城之時,他在自己有生之年已來不及整頓好這幾股勢力了。所以托孤之時必需要安排得當。

而從東征失敗至托孤這幾年是蜀的大災之年,後方軍政大牌死取數人,如司徒(在蜀的地位僅次於丞相)許靖,尚書令劉巴,元老糜竺及當時擁有最高軍銜的驃騎將軍涼州牧馬超等,他們本都是上佳的托孤人選,如不死,和諸葛同受托孤,便可均衡各部,然......無奈之下,備隻好從益州部中挑了個還算有聲望的李嚴與諸葛同受遺詔,一個是劉備班底,一個是劉璋舊部,就是為了平衡平衡新舊雙方的利益(此時已為雙方,荊州部大損後漸與趙雲,諸葛等融為一體)。但用了李嚴做輔政大臣,李嚴可以以此身份帥益州部與亮合作,也可能憑此來圖謀不軌,因此,就必須準備厲害的後招。接著,就有了這麽一句名言:“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就是要在李嚴麵前突出諸葛的特殊地位,暗示如果劉璋舊部有所行動,亮在必要時可已天子身份進行處理。

果然,諸葛明白了大耳兒的暗示,一步步的明升暗降,架空政治上稍顯稚嫩的李嚴,最終堂而皇之的貶了他,又不斷的清除異己。非孔明不能容人也,老劉遺命暗示之也。由於手段略黑,故蜀不置史官。

托孤之言實乃大耳兒畢生智慧之集大成也。


小弟亂侃,還望諸位多多指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