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國女政治家引領法國非婚潮 成為法國時尚 ZT

(2007-02-02 16:09:52) 下一個
在素以浪漫聞名於世的法國,如今結婚一說已經變得越來越老套了。越來越多的伴侶們生活在一起,生孩子、買房子,像模像樣地經營著甜蜜的家庭生活,卻既不管什麽宗教習俗,更不理那些“世俗的”婚姻約束。雖然這一代人數量和出生率一直在增加,可是結婚率卻狂降了30%!就連即將衝刺總統寶座的羅雅爾,也是和“非婚丈夫”在同一屋簷下生活25年,至今仍“孑然一身”!

時報綜合報道

“非婚”成為法國時尚

“婚姻的重要性已經大不如前了,”為法國人口統計研究院牽頭進行社會趨勢研究的弗朗斯先生說,“它(結婚)再也不會重現昔日的輝煌了。”

在歐洲,從斯堪的那維亞到法國,結婚率都在下降。一些社會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歐洲社會的“軟革命”——整個一代人慢慢地遠離“舊世界”的傳統和框框,更加追求和看重個人獨立自主。

結婚率歐洲倒數第三

可是,與他們的歐洲鄰居相比,法國的伴侶們拋棄“婚姻枷鎖”的速度要快得多,甚至比思想開放的美國同行跑得還快:根據目前可見的資料,2004年,法國每千人結婚率為4.3%,而英國和美國則分別為5.1%和7.8%。在整個歐洲,比法國的結婚率還低的國家隻有比利時(4.1%)和斯洛文尼亞(3.3%)。

法國非婚生育比率更加驚人:僅在去年就有59%的頭胎嬰兒來自於未婚父母,而且這些非婚嬰兒都是父母有計劃“製造”的,不是意外。他們的父母也不是單親媽媽、少女媽媽或貧窮媽媽,而是來自各種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未婚伴侶,他們選擇為人父母卻不去發什麽婚姻誓言。

導致法國“非婚”潮流上揚的原因主要有社會人口狀況和文化的變遷,包括這一代人與宗教、特別是天主教會的疏遠;在城市的大量移民中,青壯年其實都是脫離家庭獨立生活;而且,眼下的法國社會不但能夠容忍甚至還支持對個人生活方式的追求。

結不結婚法國都認可

30年前,當婚姻逐漸走下坡路時,人們普遍擔心法國的社會結構可能會受到撕裂,可是,30年過去了,這種情況並沒有出現。相反,社會還接受並認可了新一代對婚姻的態度。其實,早在30多年前,法國法律就不再區分婚生和非婚生子女了。

“30年前,結婚是一種傳統,”邁騰·德·坎薩農弗說。他在為一個致力於吸引公眾皈依天主教的組織培訓谘詢師。“那時候,年青人結婚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結了婚,而且不會讓他們的孩子不結婚,非婚生子更是不能接受。可是今天,不結婚的人並不是想去反叛什麽,或者排斥宗教,他們這麽做是因為對他們來說,與某個人相愛純粹是私人的事,與整個社會無關。”

法國政府給已婚夫妻提供的稅收減免跟美國相比算不了什麽,不足以讓同居的伴侶走進婚姻的殿堂。在法國,最大的財政和稅收激勵機製都瞄準了夫妻有幾個孩子,而不是他們的婚姻狀態。少數同居伴侶會拿新的《同性伴侶法》來打掩護,就是說一對伴侶可以得到法律的認可卻不必立什麽婚姻契約。

羅雅爾帶了個“壞頭”

眾所周知,法國兩位風頭強勁的女政治家也是與她們的非婚伴侶生活在一起。上周剛剛獲得社會黨總統競選提名的羅雅爾和法國國防部長艾略特·瑪麗也都是“伴侶新思維”的潮流人物。

羅雅爾外表美麗優雅,笑容甜美,但是如果因此把她當成遵守“三從四德”的傳統女性,那就大錯特錯了。今年53歲的羅雅爾已經是4個孩子的母親了,可是從法律上來講,她還沒有一位合法“丈夫”,因為她和她的愛侶、法國社會黨主席弗朗索瓦·奧朗德同居25年了,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結過婚,著實讓人稱奇。

羅雅爾和奧朗德相識於1978年,兩人在一次次的討論中被對方所吸引。1980年,兩人從國家行政學院畢業後就生活在一起,並於1984年生下第一個孩子。至今,他們已經在一起生活了25年,生了4個孩子,最大的23歲,已經是成年人,最小的也有13歲。而且奧朗德還是個“模範丈夫”,負責掌勺和家裏的購物。

在羅雅爾的選擇下,他們一直沒有結婚,依靠流行法國的“同居合同”維係彼此之間的關係。羅雅爾也曾說過她討厭結婚,稱婚姻是一種“庸俗的製度”。

另一位有望衝刺總統寶座的女性——法國國防部長艾略特·瑪麗,也和國民議會議員帕特裏克·奧利非婚同居了22年之久。在最近接受采訪時,瑪麗說,“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操心結婚的事。”

個案研究

結婚帶不來什麽 也帶不走什麽

自己的愛自己忙

弗勒特和盧卡斯有兩個孩子,在巴黎擁有一幢時髦的公寓。雖然兩人已經雙宿雙飛15年之久,可是卻一直沒有打算要結婚。他們是時下正在越來越時髦的遠離婚姻一族中的一對。

弗勒特今年36歲,青春活潑,一雙褐色眼睛很漂亮,身材苗條、麵帶微笑。她的家原來在巴黎東郊,父母都是餐館老板。盧卡斯今年40歲,他的家也在那裏。他們在十幾歲時就相識成了朋友,後來友誼逐漸發展成了愛情。

不過,弗勒特後來跟隨父母搬到了布列塔尼,兩人被迫分開。高中畢業後,弗勒特又回到巴黎找工作。她來對了,不但找到了工作,還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昔日的戀人。幾個月後,兩人就擠進了一間狹小的公寓。九年後,他們有了兒子湯姆,後來又生了女兒勞拉。湯姆今年6歲,勞拉兩歲半。

非婚伴侶無社會壓力

“我們覺得沒有結婚的必要,”弗勒特說。“在我周圍的朋友中,好像沒聽說誰結婚了。”“今天人們對非婚伴侶現象沒有任何異樣的眼光,我們沒有任何壓力。”“我們的生活跟父母不同”,弗勒特說,“那時候,他們必須先結婚,然後才能要孩子。”

社會學家們對“非婚”現象給出的解釋一般都是遠離宗教、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代人不願意對自己的另一半作出長期承諾等,不過盧卡斯說,這些都是不正確的。不過他又補充說,他的情況的確跟遠離宗教有關係。

開明父母不幹涉非婚

弗勒特和盧卡斯都認為,他們的父母輩為下一代的社會性轉變打下了基礎。弗勒特說,她的父母當時受到了上一輩的壓力,不但要在教堂裏結婚,還要給孩子施禮皈依天主教。不過,她的父母對此並不熱心,四年後弗勒特的妹妹出生時,就沒有再施禮了。“如今父母們都在‘與時俱進’,”盧卡斯說,“他們都不會強迫自己的孩子結婚了。”

雙方的家長從來沒有跟他們提起過結婚的事,也沒有就他們的非婚狀態說三道四。婚姻也不是他們兩個人討論的話題,他們也沒有必要反對它,隻不過,兩人之間的感情可不止那一紙婚約。“我看不出結婚能給我們兩人帶來點什麽;當然,它也不會帶走什麽。”

非婚伴侶也有尷尬

不過,這種“非婚”狀態有時也會有一些難堪的時刻,特別是在向陌生人作介紹的時候。“如果說,‘這是我朋友或夥伴’,就說不出我們長期廝守的關係,”盧卡斯說,“所以我都會說,‘這是我妻子’,就沒有太大問題了。”弗勒特說,“說‘丈夫’和‘妻子’,給人板上釘釘的感覺,像真的夫妻一樣,也不太貼切。”

有些伴侶則在孩子成人後才結婚,因為盡管從法律上說,婚生或非婚生子女都有同樣的遺產繼承權,非婚伴侶的一方去世後,另一方卻不會自動獲得財產繼承權。

本版文字 之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