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法關係親密論 ZT

(2007-02-02 16:09:51) 下一個
中法關係親密論

法國駐華公使鬱白2月8日在留法同學會所作報告


2005年9月,在中法文化年閉幕之際,北京新聞界首次使用《親密》二字來評價中法兩國間的關係已達到相當程度。
最近,一份中國報紙,在總結去年中國與外國的雙邊關係時,把法國排在與中國有密切關係國家的第二位,僅次於俄羅斯,遠遠在美國的前麵。同樣,有一份國際報紙也做過類似的調查,結果是,就全世界各國而言, 在中國民眾心中,不僅非常了解法國,而且十分喜歡法國。

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這符合事實嗎?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麽啟發呢?

很久以來,法國在中國的形象是正麵的,得到好評的。法國啟蒙運動哲學,法國大革命及人權宣言在中國頗有影響,法國悠久的文化,尤其是像雨果、巴爾紮克、左拉 等19世紀文學巨匠在中國家喻戶曉,在二十、三十年代,法國接納了周恩來、陳毅、鄧小平等一代中國領導人勤工儉學,這一曆史在中法關係上起到了先驅的作用,1964年1月,作為西方大國 ,法國率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使北京走出封閉自守,與國際事務無緣的陰影。

中國在法國的形象有堅實的基礎致使中國對待法國有其傳統態度。18世紀時,法國人對中國就已很感興趣,當時對精神上的興趣更多於商務。到19世紀,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強盛時期,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方大國在中國建立租界和勢力範圍的同時,雨果乃成為西方唯一揭露火燒圓明園事件的知識分子。同樣,馬爾羅在《 人類狀態 》一詩中,敘述了1927年上海鎮壓共產黨的慘案,此詩被列入世界文學史有關中國革命起源的書籍。

從19世紀末開始,兩國均翻譯了對方重要著作,使這種互惠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法國有顧夫勒爾,中國有閻複。我隻提兩位翻譯家來證明兩種文化的相互吸引。

中國人常用《 浪漫 》來形容對法國的特殊友情。浪漫一詞是從romantisme不準確地翻譯過來的。此詞應是自由思想和行動的結合,具有情高於禮,對尊重傳統禮數的鞭撻,是一種獨特的,英雄性的,有創造性的性格。在中國的思潮中,可把浪漫一詞賦予屈原,他具有高尚的,自由的和悲劇性的精神。如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此詞同樣也是《 水滸傳 》中梁山好漢的形象。

當中國人形容法國人的浪漫時,他自己並不是局外人,因中國文化本身也具有浪漫的一麵,中國人之所以如此讚賞法國文化對其表示好感,是因為法國文化中所體現的價值觀也是中國人所向往的。

從《 浪漫 》到《 親密 》的過渡顯出兩國程度不同的關係, 與以往談到的價值觀相比, 象征著十分讚同。 我之所以說十分,就是認為從現在開始,在可能的領域或希望的領域都可以得到讚同。我們可以想象法國和中國,共同走了很長一段路,但並沒有一直麵對麵過,而從今天開始,終於相互承認了各自的吸引力。

在很多方麵表現出中法間的密切關係 :

政治方麵,兩國領導人從未像今天這樣頻繁交往:去年有14次部長級訪問,一次總理級的互訪,從2006年的日程上看,高層交往還要增加,包括法國議會和中國人大的主席互訪, 有可能是曆史上的第一次,在同一年裏,法國總統和總理分別訪華。高層對話使兩國建立充分的信任,可開拓新的理解領域,以逐步在國際問題上達成共識。

非政府交往方麵,今年,能夠落實400名中法青年的交流活動,這是兩國間前所未有的創舉。如果法國已做好接待中國建築師或律師的準備工作,對於中國來說是首次接待如此眾多的法國青年。正如溫家寶總理去年11月在巴黎談到的那樣, 這一交流活動比購買空中客車更重要。

工業和商務方麵,從今以後,雙方合作夥伴要從戰略方麵聯合發展,尤其在航空航天核技術方麵。歐洲宇航防務集團總裁 No_l Forgeard 先生去年12月宣布希望把《 他的命運 》和中國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文化事務方麵,兩年來中法文化年獲得巨大成功,引導兩國向互利混為一體的方向發展,今年春季舉辦的中法《交流》藝術節便是一個例子。2005年10月,中國支持簽署有關保護多種文化的國際條約,2004年11月以來,中國按法國法語聯盟模式創建了《 孔子學院 》,北京法國文化中心的建立成為第一個得到中國政府批準的駐華外國文化機構等均體現了兩國文化政策方麵的合作夥伴關係。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主席第一次由一個中國導演擔任。

2004年簽署中歐旅遊協議後,歐洲旅遊市場正式向中國公民開放,使得中國遊客可以明確地表示他們的喜好:法國成為遙遙領先的中國遊客首選國家和購物最多的國家。法國到中國的遊客人數也持續上升。

從上述事例我們可以確信中法兩國的親密關係確實存在。這一親密成為目前發展中法兩國關係的關鍵,法國在中國市場占的份額並不大,投資額也不是最高,卻享有優越環境,這足以說明親密關係的存在。同樣,也表明為什麽在歐洲和西方國家中,法國一直最強調支持中國發展。

然而,在這親密關係中存在著眾多挑戰。

首先,法國不是唯一一個希望中國在價值觀上成為追求名譽的國家,以美國為首的眾多國家均有這種想法。

就像美國夢在60年代征服西歐,90年代征服東歐一樣,美國夢湧入中國。中國和美國有一些相似之處,總有一天,中國很可能成為當代唯一一個對美國霸權提出質疑的國家, 正因這一點,兩國自然要和睦相處,魅力是相互的。

對於世界未來而言,這種主要的關係缺乏而將繼續缺乏親密和友情。有一幅圖畫可以描寫這一現象:去年11月布什總統訪問北京時,利用短暫的自由支配時間去騎自行車,而法國總統訪華時, 卻利用這一機會在博物館中停留。

近期在法國出版了一本書,書名為《 中國改變世界 》,中國的發展就是在改變世界,這一發展使包括法國在內的所有合作夥伴要調整政策,這也是一個挑戰。

由此,“中國威脅論”是同我們大家都相關的主題。我們不應該將中國的發展成就視為對他人的冒犯,2005年春天發生的紡織品危機正說明了這一點。努力以對話與妥協來減弱前所未有的中國工業能力飛躍中的不穩定效應非常必要。同樣,為避免產生動蕩反應,合作應該成為環境問題和知識產權問題的準則。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得益於市場開放和跨國交往的便利受益不淺,同時全球化也要求中國有更寬容的姿態應對各類批評。一般說來,中國應該更多地進行交流,融入各類問題的討論,包括最敏感的問題,以適應透明化的要求。

總之,法中之間的親密情感是雙向的。信任應該建立在就任和主題都能夠坦誠對話的基礎之上。親密關係就是能夠互相傾聽、分享以及互相理解和互相幫助。

法中之間極為親密的關係足以建立起堪稱典範的合作夥伴,以促進更為公正、博愛的國際秩序的建立,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愈加和平與融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