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外看中國 中國“高級海歸”爭奪戰 ZT

(2007-02-02 16:09:51) 下一個
英國《金融時報》2月21日



  有過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生活經曆後,李綱很難想像還會回國,即使回來頂多也就是短暫停留。當時,“文化大革命”剛剛過去,盡管李綱就讀於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複旦大學,但他還是決定抓住機會,離開中國,赴美留學。



  兜了一圈回到原位



  在休斯敦完成學業之後,他於1985年加盟埃森哲谘詢,美國的合夥人對他抱有很高的期望。李綱表示:“他們告訴我,‘你最好回到中國。那裏將有一個市場,但我們不知道何時出現。’”



  李綱是“海歸”的一個代表人物,他走了一圈之後,又回來了。目前,48歲的李綱擔任埃森哲谘詢公司大中華區主席,統領著2400名谘詢人員。



  大公司紛紛追逐這些“海歸”,他們普通話流利,同時了解中國複雜的曆史、政治體係,以及文化和社會習俗。在未來最為重要的市場之一,這些因素可能決定著業務的成敗。



  跨國公司目前正大舉使用本土人才,充實在華高層管理職位。人才的匱乏,加大了雇用中國高管的難度。



  高管獵頭公司海德思哲的一份報告,總結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幾個原因:



  許多目前處於50歲~60歲年齡段的人,其教育和工作機會因“文革”受到了影響;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才流失”令本土人才儲備枯竭;中國優秀的商學院寥寥無幾;當地中國高管往往缺乏全球經驗。



  海德思哲負責人陳女士表示:“企業希望本土化,但多數員工是大陸本土員工,不具備全球商業準則方麵的經驗。”



  人才大戰觸及最高管理層



  中國的“人才大戰”已觸及最高管理層級別。摩根斯坦利本月從花旗集團挖走孫瑋,負責其中國區業務。2004年,微軟起訴Google,因為該公司高級研究人員李開複轉投Google,出任這家搜索引擎中國研發中心主管。



  獵頭公司正通過非常規手段尋找合格的中國人才。18個月前,海德思哲利用海外華人網絡,構建潛在候選人數據庫。這些網絡包括中國大學的校友會、民間協會以及教堂和休閑俱樂部等。理想人選通常是在國內接受大學教育,在西方接受研究生教育,擁有5年~25年海外工作經驗,並在跨國公司擔任中高級管理職務。



  駐紐約工作的美國運通副總裁沈豪宇(音譯)感覺到了中國崛起的吸引力。現年35歲的他有這樣的背景:出生在上海,曾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並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取得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他表示:“與美國相比,在中國工作樂趣更多,也有更多升遷機會,不過,風險也更大。”同時他也承認,“你在美國可以過舒服日子,但除非你確實非常非常優秀,不然在業內晉升很難。”



  一旦雇用中國高管,企業就會在留任問題上麵臨挑戰。中國高管不僅流失率高,而且他們為高薪而跳槽的情況屢見不鮮。百事公司在廣州的銷售團隊有400多人,2000年其流失率高達50%左右。



  培養自己的人才



  外國公司還認識到,培養那些從未旅居海外的中國本土人才頗有必要。麥肯錫上海分公司主任高安德表示:“應該少著眼於挖取人才,而要更加致力於培養自己的人才。”



  各大公司正在從中國10家頂尖高校招聘員工。高安德特別推崇中外混合型的團隊。他指出,麥肯錫將一些中國新員工派遣至德國法蘭克福待上一兩年,讓他們體驗歌劇及品酒等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些獵頭公司及谘詢機構警告稱,在中國人才搶奪戰中,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華人一定會在中國取得成功。高度西化的中國海歸可能很難熟悉環境,而適應能力強、性格開朗的西方人可能在這方麵非常成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