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學家的憤怒說明了什麽? (ZT)

(2007-02-02 16:09:48) 下一個
最近一段時間,法國5300多名科學家聯名抗議政府縮減科研經費與研究人員職位,並威脅罷工示威甚至一走了之的風波,日益引起國內外輿論的關注。包括美、英,乃至中國大陸的媒體都對此給予大量報道與評論。

但在法國國內,這場風波既不象“伊斯蘭頭巾”那樣長期占據法國報紙的頭版,也不象某些惡性案件那樣令法國人揪心。政府基本采取大事化小的態度;民間輿論則由於科學家罷工、示威難以象地鐵或卡車司機罷工那樣立即對其日常生活產生影響而顯得麻木不仁。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信號。

據英國某家報紙報道,上周末,包括很多重量級科學家在內的5千多法國科學家在互聯網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說:雖然官方一直稱科研乃法國國策優先之業,但近二年,事實上政府正在拿科研經費去補其它漏洞、大量削減科研崗位、關閉科研部門、凍結科研基金、使年輕科學家失業。這種現象已經蔓延至法國世界知名的機構:比如居裏研究院、巴斯德研究院和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後者被政府拖欠著2002年一半的科研經費。巴斯德研究院2004年沒有一個新職位可以招進年輕科學家,這是前所未有的。很多科學家已經打算卷鋪蓋移居美國。

法國地質學家、前教育與科研部長阿萊格爾對媒體大聲疾呼:“法國輕視科研、藐視科學家的傾向是空前嚴重的,法國將迎來科研人才外流的高峰時代。他本人就決定移居美國。”但他的話,並未引起各方充分重視,而是被媒體當成了笑談,好好的嘲弄了一通。

近10年來,法國在各方麵都在走下坡路。難道我們真的要看著科學家也在法國陷入困境?科學家的憤怒抵不上卡車司機的憤怒有威脅性;科學家的罷工,比不上地鐵工人的罷工的影響大,這說明了當前社會氣氛的浮躁與短視。

誠然,任何一個政府在麵臨經濟不景、赤字加大的財政狀況,都會采取某些“拆東牆補西牆”的措施。但拆到“科研”這座牆,動到“人才”這個基,可謂是動了國家的根本。包括法國發現愛滋病毒的蒙塔尼教授這樣的頂尖科學家都在美國“搵食”,反映了法國留不住人的嚴峻性。法國的出路在於製度創新,在於增加法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而不在於減少科研投入。

法國科學家的憤怒,不僅應該使發達國家政府警醒,也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麵鏡子。

當前,中國經濟處於高增長時期,科研投入必然水漲船高。但如果從國家到地方的科研投入增長均與其財政收入增長不成比例,也等於在犯與法國同樣的錯誤。這樣的錯誤之惡果,不是短期內可以看到,但必然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影響,值得中國有關部門引以為誡。當今中國堪稱為各路人材提供了發展機遇,但還集中在一些熱門行業,很難說能夠吸引世界各地科學家的目光。這也許是中國“人才戰略”中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法國科學家的憤怒,不僅應該得到法國主流社會重視,也應該得到外裔族群的關注。“大河無水小河幹”,一個沒有希望的法國,外裔族群也不會有前途。可喜的是,包括一些華人大企業在內的很多華人機構、僑社,都已經將資金投向獎掖華人科學家和留學生的事業上,這堪稱是一種具有長遠發展眼光的睿智之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