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爐匠手記

我曆盡滄桑,上過兵團.又洋插隊.現在生活穩定但總覺得缺了些什麽. 幾年來斷續寫了一些. 貼上來與大家分享.
正文

鹽和醬

(2007-09-23 19:32:28) 下一個


人的體液中大約百分之一是鈉鹽,就是說每天吃喝兩升食物和水,就大約需要加進20克食鹽(氯化鈉)才能讓吃進的食物和體液中的鈉含量大致相等。但是腎髒有很強的保鈉功能,就是說可以盡量把尿中的鈉再吸收回來,隻把水和其他廢物排出。這樣飲食中實際需要的鈉就少多了,每天隻要大約3克鹽就夠了。但是汗腺的保鈉能力遠不如腎髒,這樣出汗時就會排出大量的鈉,每升汗水中大約排出4 克鹽。因此出汗多的時侯吃鹽要比平時多得多。

動物和人類一樣需要鹽。食肉動物可以從肉裏獲取足夠的鈉鹽。但食草動物如牛羊就不行了。在中亞高加索高原上雖然水草肥美,但生長在那裏的羚羊不得不每年跋涉千裏,到裏海邊上去舔食海鹽,以維持體液中的鈉含量。

現代人類早以忘記了缺鹽的痛苦。在運輸不發達的古代,缺鹽時刻威脅著人類。雖然海邊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食鹽,但離開海岸線百裏千裏的內地,就需要大量的運輸力來維持食鹽的供應。比如漢朝盛期的中原大約有五千萬人,按每人每天3克算,就是15萬公斤或3千擔。需要用成千的毛驢源源不斷地每天從海岸線馱進內地。統治者早就知道鹽對社會作用,一直對鹽的經營進行收稅或官營。

我小時候還聽過父親講的故事,說那時從海邊到內地運鹽貴,就有人用別的礦物鹽如礬,硝之類造假鹽牟利。所以他小時侯大人教他買鹽之前要先嚐嚐鹹不鹹。還說鹽販子都讓人先嚐後買,就象今天買蔬果一樣。有些窮人買不起鹽,就隻能到集市上去嚐鹽,這嚐一塊那挖一撮,也能保證需要。

缺鹽人就沒力氣,是因為體液中鈉少了肌肉的動作電位幅度就會降低,收縮力量隨之減小。窮人苦力憑力氣吃飯,每日揮汗如雨,需要的鹽多也對缺鹽的無力體會最深。

現代的苦力正好相反,他們每天關在有空調的水泥盒子裏,心勞力拙卻冒不出半點汗水。緊張的心情使他們許多人年紀輕輕就得了高血壓。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吃鹽多了血壓就高。實際上言過其實。有高血壓的人隻有一半人在吃鹽多了以後血壓會升高。正常人中10%到50%的人在吃多鹽後血壓也會波動。但是預防高血壓的最好辦法不是少吃鹽而是多鍛煉。同時鍛煉也是一種健康的排鹽方法。

外一節 黃醬。
中原的漢族人為什麽要吃黃醬而非鹽水煮黃豆?除了換個花樣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有的。人體的正常飲食需要三種要素,即碳水化合物(澱粉和糖),蛋白質和脂肪。中原農家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過多而蛋白質和脂肪不足,怎麽辦呢?這可不是一頓兩頓的問題,而是幾千年民族延續發展的問題呀。看來答案很簡單:吃黃豆就行了。黃豆裏含有很多脂肪和蛋白質,看來吃豆腐就可以滿足需要了。但是光吃豆腐還是不夠的,道理在這裏還要再繞一個彎子,且聽爐匠慢慢道來:

原來人體在吃下蛋白質後必須把它徹底分解成氨基酸才能吸收,氨基酸吸收到體內再組合成自己的蛋白質。這過程有點象現今北京的城市改造,先把鯨吞進來的四合院拆成磚塊,再用磚塊改成自己地盤上的小樓。蛋白質的小樓需要22種氨基酸,其中有八種是人體不能合成而必需從食物中攝取的,稱作八種必需氨基酸。

黃豆雖含有30%左右的蛋白質,和豬肉牛肉差不多,但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卻小。換句話說就是要吃很多豆腐,才能獲得與吃肉等量的必需氨基酸。精打細算的老農民可不願意這麽浪費食物,萬千年來,在中原農村,食物多幾鬥就意味著多幾個孩子。這樣提高食物的利用率,增加大豆的營養價值就和家庭的人丁興旺緊密地聯係起來了。用豆製醬,要先長曲黴菌。把大豆裏的植物蛋白變成黴菌的動物蛋白,能顯著地提高必需氨基酸的配比,就有效地提高了黃豆的營養價值。

看來北方的漢子夏天吃一大海碗炸醬麵是挺符合科學的,補充了鹽和必需氨基酸,補充了力氣。

把豆腐變成臭豆腐,也是用同樣的原理提其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因此臭豆腐比豆腐有營養。

沿海的人民就不用吃醬了。魚裏的必需氨基酸正好和玉米,大豆中的必需氨基酸互補,同食就能最有效地利用其中的氨基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