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亂想

寫點什麽都是在胡思亂想
正文

達摩和“一葦渡江”的誤會zt

(2007-01-31 00:36:44) 下一個
達摩和“一葦渡江”的誤會


by 北大民工


達摩(或達磨)不僅是禪宗的初祖,還是以“中國功夫”的名字風靡世界的中國武術的祖
師爺。幾乎每一部武俠小說裏麵都會有人使用類似“達摩劍法”的武功,以表示其來頭之
大,通常以少林寺的和尚們為甚。

和達摩有關的一個著名的禪宗故事就是所謂的“一葦渡江”。和尚們用這個故事來說明達
摩的“神通”,而武術愛好者們用這個故事證明達摩的高強武功和Justify他們追溯的武
術源頭。望文生義,他們都認為“一葦渡江”的意思就是達摩和尚踩在一根蘆葦上麵就渡
過了長江,仿佛“鐵掌水上飄”的樣子,當然說明達摩的輕功絕世了。我們看一看從古流
傳下來直到現在還不斷有人在畫的“達摩一葦渡江圖”,達摩都是站在一張大葉子上浮在
水麵,就可見這個想法是多麽的深入人心。

其實這不過是又一個流傳千古的誤會而已。

如果我們對傳統文化了解得稍微多一些,就自然會想起【詩經·國風·衛風】的“河廣”
來: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那麽,“一葦”到底是什麽呢?疏言:“言一葦者,謂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
栰然,非一根葦也。”

古人早就說得明明白白了,所謂“一葦”,就是捆葦草做成的筏子,並不是一根蘆葦,也
不是一張大葉子。孔穎達特地強調“非一根葦也”,仿佛就是知道後來有人要謬托知己,
把我們祖先早已有之的“一葦杭之”栽到外國人身上再對其神話之,所以要聲明在先。可
惜,他的強調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自從詩經裏麵這句“一葦杭之”之後,此語幾成常語,用之者代不乏人。最有名的,當然
是三國誌吳誌裏麵賀邵傳裏麵記載的他上疏孫皓所雲:“長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
,一葦可航也。”

賀邵的意思也很明白,如果不修戰備,敵人坐著小船兒就過來了。並沒有敵人都是武林高
手擅長輕功的意思。

究竟是什麽時候把達摩和“一葦渡江”聯係在一起,又搞錯了意思,以至於想神話他其實
卻鬧了個笑話呢?

今天所見最早言及達摩的史料,是唐朝釋道宣的《續高僧傳》,裏麵說:

菩提達磨,南天竺婆羅門種,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

並沒有任何“一葦”的話題。

到宋朝,才有所謂“折蘆渡江”的記載,例如釋本覺的《釋氏通鑒》裏麵說:

(達磨)遂去梁,折蘆渡江,二十三日北趨魏境。

這被認為是曆史上首次正式的記載。

所謂“折蘆渡江”和“一葦渡江”其實一樣,也是說的用蘆葦編艘小筏子而已,並沒有神
話成分,也沒有武功在裏麵。大概那時的和尚們讀書也還仔細,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也
很多,所以並沒有鬧這樣的笑話。

宋朝的滅亡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災難。元不用說了,明儒以讀書“粗疏”著稱,傳統文化的
傳承就此就出了故障。所謂“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此之謂也。也就是從那時候起,
達摩的“折蘆渡江”變成了“一葦渡江”而且變成踩在一張大葉子上了。

這個誤會流傳久遠,我剛剛Goole到一篇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叫做曹仕邦發表在中
華佛學學報上的論文,名字叫《「一葦渡江」與「吃肉邊菜」-- 兩個著名禪宗故事的曆
史探究》,居然還是說“達磨祖師訪問過中國的南朝之後,旋即折下一莖蘆葦,乘著它渡
過長江到北朝去”,而解“一葦可航”為“乘著一株蘆葦便可航行過來進攻”。

嗚呼,謬種之流傳,何以為極乎。

像“一葦渡江”這樣讓人望文生義然後曲解之,然後流傳之的,還有很多很多。Cozofu兄
說“五四之後,人們多不讀古書, 依自己對字麵的粗淺認識來講曆史, 導致之後謬種流
傳。”,其實這哪裏是五四之後才發生的呢。

我覺得,好讀書不求甚解的,用以“自得”是可以的。欣然忘食,自己偷著樂,怎麽樣都
可以。但是不求甚解的卻當作正解或唯一解來示人,就難免惑眾遺害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