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發展

(2007-02-22 04:51:46) 下一個
2006年就要過去了,過去的一年裏我國軍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大預,殲10的大批量服役,神盾,俄式神盾的下水服役,有很多值得我們高興的地方,但我國麵臨的國際形式更加複雜,軍事壓力依然很大,我們必須枕戈待旦,時刻做好戰爭的準備,隻有這樣,才能讓我們有更加充分準備來麵對突發事件,最大的保護我們的利益。現在談一談對我國空軍發展的看法。在新的一年裏中國人民解放軍會大有希望、大有作為的,她應當是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海外利益、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人民安居樂業提供強有力保障的尖兵利器,是國家安全的堅強柱石。讓那自由飛翔的矯健銀鷹成為敵人聞風喪膽的滾滾驚雷吧,可隨時在敵人的地麵、空中和海上炸響,給其以毀滅性的打擊!

  一、我國軍隊發展麵臨的安全困境

  說到軍力的發展,不能不對我國所處的安全環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現階段我國的主要威脅是美帝國主義和倭國。

  以美帝國主義和倭國為首的國際霸權主義者時刻沒有放鬆對我國封鎖政策。現在美國在我國東方放縱倭國,聯合台灣的台獨勢力對我國進行圍追堵截,在我國南方,美國直接對抗我們並聯合新加坡之類的走卒,控製著我國的能通道,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相當的有害作用。在西方,美國直接駐在阿富漢,以莫須有的罪名占領了伊拉克,並還要顛覆伊朗,我國的能源問題麵臨著前所所未有的困境。可以說,美帝國主義已經形成了對我國的包圍形式。此外,還有印度,印尼之類的小國對我國的領土進行著侵犯。所以說,我國的安全形式不容樂觀。

  但我國也不是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昨天,美國處決了伊拉克的前總統薩達姆,伊拉克的局勢在以後會更加混亂,美國在短時間裏不可能離開伊拉克。這對我們來說,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美國的兵力將被陷在中東地區,我們東邊的壓力會減輕一些。壞處是,我國能源問題將更加嚴重。

  我們應采取的措施就是:積極開辟新的能源通道,把美國在西方壓力減掉最輕。展開攻勢外交,利用一切條件來使美國作出一定的讓步。積極發展軍備,為將來的反霸權戰爭作好準備。

  二、我國目前的軍事力量

  (一),陸軍

  我國陸軍麵對壓力相對於海空軍來說是較輕的,主要是西邊的印度的挑戰和一些恐怖勢力的不斷侵擾。

  近幾年我國陸軍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一大批先進裝備已經裝備了部隊,如:99式坦克,武直10等等。這些裝備已經達到或接近了發達國家的水平,雖然裝備量較小,但我國不能象前蘇聯那樣,研製出一種武器就大規模裝備,我國現在沒有那樣的經濟實力。

  我國陸軍的作戰水平也已經有了本質上提高,從最近軍事演習就可以看出。

  下麵介紹一下我國陸軍裝備的99式主戰坦克和武直10.

  1,99式主戰坦克

  

  99式主戰坦克:是我軍最新型主戰坦克,具備優異的防彈外型,其炮塔和車體均采用複合裝甲,抗彈能力成倍提高,是我軍裝甲師和機步師的主要突擊力量,被稱為中國的陸戰王牌。

  該坦克戰鬥全重51噸,炮口向前時全長10米,車長7.6米,寬3.5米,高2.37米,最大公路速度70千米/小時,0--32公裏加速時間為12秒鍾。99式改型換裝新發動機後,最大公路時速80千米/小時,越野最大時速60千米/小時。我軍ZTZ99式主戰坦克,裝有一門125毫米高膛壓滑膛坦克炮,使用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可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850毫米的均質裝甲,而使用特種合金穿甲彈時,同距離穿甲能力達960毫米以上,該炮還能發射我國仿製的俄125毫米口徑炮射導彈,該導彈最大射程5.2公裏,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輔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機槍一挺,[備彈500發];7.62毫米並列機槍,一挺[備彈2500發];炮彈基數40發;火控係統,采用了國際上先進而流行的獵-殲式火控係統(也稱雙指揮儀式),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車長可以對火控係統進行超越(炮長的)控製,包括射擊、跟蹤目標和指示目標等;在坦克炮塔後部裝有激光目眩壓製幹擾裝置。最大作用距離4000米,“激光壓製觀瞄係統”,就目前來看,相對於西方主要國家的主戰坦克,我們的這套係統的確可以稱得上是獨具特色,夜戰能力,裝有熱成像儀,夜間或複雜氣象條件下,對坦克目標觀察距離達2000米,具備了在晝/夜間於運動狀態下對運動目標射擊能力;坦克防護能力:炮塔由複合裝甲板構成,可掛裝複合反應裝甲板或屏蔽裝甲。車內裝有高效自動滅火/抑爆裝置,可在10毫秒內熄滅火災;99式坦克目前采用了883千瓦(1200馬力)的渦輪增壓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機,最大公路時速達70公裏/小時,0~32公裏加速時間為12秒。最大行程為600公裏。

  99式主戰坦克,炮塔正麵的防護達700毫米,車體防護能力相當於500~6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如果再炮塔和車體上加裝新型雙防反應裝甲後,抗裝甲和破甲彈的能力可達1000~1200毫米。防護能力:美國的M1A2車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相當於60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質裝甲,德國的豹2A6車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相當於58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質裝甲,日本的90式車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相當於500毫米和560毫米的均質裝甲,由此看來,我們的ZTZ99主戰坦克與西方坦克的防護水平基本上在同一層次上。

  坦克的火控係統采用了國際上先進而流行的獵-殲式火控係統(也稱雙指揮儀式),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車長可以對火控係統進行超越(炮長的)控製,包括射擊、跟蹤目標和指示目標等;在坦克炮塔後部裝有激光目眩壓製幹擾裝置。最大作用距離4000米。

  坦克的動力係統采用了883千瓦(1200馬力)的渦輪增壓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機,最大公路時速達70公裏/小時,0~32公裏加速時間為12秒。機動能力:西方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發動機水平高、動力傳動係統的可靠性好,我們的坦克無論與M1A2、豹2A6或者90式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不過隨著我國新一代大功率1103千瓦(1500馬力)發動機的研製成功,這種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2,武直10琥裝直升機

  

  WZ-10為發展自Z-9B的中型專職武裝直升機,全機淨重約5,543公斤。其主要任務為樹梢高度戰場遮斷,消滅包括敵地麵固定和機動的有生力量,並兼具一定的空戰能力。WZ-10未來配合設有頂置瞄具的Z-11輕型直升機取得目標,可完全在接敵隱蔽處發動進攻,故戰場生存能力極強。該機除部份光電瞄準係統可見於WZ-9外,更配有FLIR,因此具有有限複雜天氣和夜間作戰的能力。

  直升機全約長14.15米(旋葉轉動時),高約3.84米,最寬處(注:包括短機翼)約4.35米,采國際流行的縱列式座艙布局,窄機身,後3點式防衝撞起落架;基本繼承了Z-9式的涵道式尾槳和飛行傳動係統。主槳由4片全複合材料槳葉構成,直徑約為12米,尾槳為11片彈性玻璃纖維寬葉。采傳統布局的WZ-10同美製RAH-66相比,不具備雷達隱身的氣動結構,而是通過大量采用吸收雷達波長的複合材料和塗裝來縮短被敵人發現的距離,同時也達到減輕飛機重量的目的。

  動力裝置采兩台歐洲MTR出品的MTR390渦軸發動機(turboshaft),具體數據不詳。

  航電設備采國產和法製數字化係統。導航係統為3軸yrolaser+RadioAltimeter+DopplerRadar+GPS。座艙內前後都有平顯(HUD)和3具多功能低頭數顯(MFD),(外加一些主要飛航儀表的指針式backup)結合HOTAS的模式切換控製係統,大大減輕了飛行員的負荷,也使的飛行員得以花更多時間觀察周圍地理,戰術環境而不是眼花撩亂的各式儀表。這正是當代戰場戰術運用的最大特點之一,事態意識也是一代和二代武直技術上的分水嶺!

  WZ-10最大武器外掛約1,500公斤,機身兩側的短翼約長4。32米,可掛載包括57,0毫米多管火箭,23毫米機炮夾艙,紅箭-8反裝甲導彈等對地武裝,對空自衛有PL-5和TY-90兩種空空導彈。同時,配合「專武10」計劃研發的激光製導半主動反裝甲導彈,「閃電-2」也接近完成。火控係統為類似法國「星夜」(StarryNight)的數字一體化設計。後座武控官可利用國產頭盔瞄準具,結合機鼻球形FLIR,為機頭下方的30毫米機炮和外掛武器標定目標。拜美國1553B數據總裝線所賜,WZ-10同樣勝任掛載各類北約製式機載武器,為將來飛機升級,出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專職武裝直升機,WZ-10的戰場生存能力被看作是同攻擊能力一樣重要的項目指標。其設計人員充分考量了當代武直運用的實例和其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使WZ-10基本具備了未來高科技戰場的生存能力。除了前麵提到的防撞毀起落架和複合材料的使用外,其完整的電戰係統也功不可沒。專為武裝直升機研發的「浴火96」由垂尾前後端的一組雷達警告接收器和發動機上方的激光告警接收器與機載有源,無源幹擾器自成一體,有自動保護程式,也可由駕駛員人為控製。其它電戰裝置還包括安裝在座艙前的IFF敵我識別器。在受到敵無製導武器的攻擊時,其座艙防彈玻璃可抵抗7。62毫米彈藥的傾徹,座艙下的複合裝甲可抵禦12。7毫米機槍的射擊。前後座艙中間有防火,防彈牆,以防敵人「一石兩鳥」,同時,飛航,武控等主要係統的冗度設計使得當一名駕駛中彈時,另一名駕駛可馬上恢複對戰機的操作。在最壞的情況下,還有類似Ka-50操作方式的零零彈射座椅作為最後一根救命草。

  未來WZ-10A升級計劃將包括頂置毫米波雷達,電腦中央處理能力提升,加裝紅陀嗯氣抑製裝置,電戰夾艙和艦載能力。



  



(二),海軍

  我國海軍直接麵對著美國和倭國的挑戰,還有南海島國的侵擾,麵臨的挑戰很大,而海軍裝備的發展比較緩慢。我國海軍的發展還需要很多時日。

  下麵介紹一下最近裝備的海軍武器。

  1,052C級中華神盾驅逐艦

  

  

  中國海軍第一艘裝備了四麵相控陣雷達天線的導彈驅逐艦是7000噸級的”蘭州號”。該艦於2003年4月正式下水,6個月後,第二艘同型艦也正式下水。與美國的”宙斯盾”係統和俄羅斯的”天空衛士”係統不同,中國這兩艘驅逐艦上安裝的相控陣雷達的工作頻率應為C波段,而非L或者F波段。此外,這兩艘驅逐艦上的相控陣雷達天線外表麵彎曲成一定弧度,與美俄使用的平板形天線完全不同。4麵相控陣雷達天線的外形尺寸均為高4.6米、寬3.9米,安裝的位置與美國海軍的”伯克”級驅逐艦基本相同。中國還從俄羅斯購買了兩套先進的艦載相控陣雷達係統,將安裝在排水量更大的防空導彈驅逐艦及其後續艦上。那就是現在剛露麵的051C。

  中國海軍的最新型驅逐艦裝備的則是國產最新型HHQ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其中艦首安裝6組,艦尾的直升機庫上安裝2組。乍一看,中國軍艦上安裝的垂直發射裝置與俄羅斯的極為相似,均為”左輪手槍”式,但是仔細看來卻大不相同。中國軍艦使用的垂直發射裝置為6聯裝,俄羅斯的則為8聯裝,而且俄式發射係統每組僅有一個活動艙蓋,發射時需要轉動彈艙裏的導彈支架,將待發導彈對準艙口才能發射,而中國海軍的”宙斯盾”驅逐艦上安裝的垂直發射係統卻不是這樣,發射速度明顯要高,與俄式發射係統一樣,中國最新型驅逐艦的垂直發射係統同樣采用了冷發射技術,這樣一來導彈的燃氣排導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不用像美國的MK41垂直發射係統那樣還需要再設計複雜的燃氣排導係統。不過據傳中國海軍的一艘海軍試驗艦正在對一種新型的垂直發射係統進行試驗,這種新係統采用了與MK41類似的矩形發射單元,有可能會安裝在正在建造中的下-代導彈驅逐艦上。

  中國最新型驅逐艦並沒有在垂直發射係統附近安裝類似俄式”頂罩”那樣的大型專用火控雷達,而是由四麵相控陣雷達提供目標的搜索與定位,安裝在垂直發射係統附近的小型雷達天線也能夠提供目標數據,而體積更小的目標導引和跟蹤雷達則位於艦首和艦尾。此外,在艦首和艦尾的垂直發射裝置附近還各有一套近程防空係統,每套近防係統均集成有一部小型火控雷達,不過該雷達通常被帆布覆蓋,外人很難窺其真麵日。艦上還安裝有多部天線,用於衛星通信和目標搜索等任務。艦橋的主桅頂端還安裝有一部大型雷達天線,看外型有可能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多功能海空搜索、目標指示雷達。最新型驅逐艦的艦尾安裝有一部蘇聯50年代研製的”刀架”八木天線早期預警雷達,而以前的168艦和”旅滬”級驅逐艦並沒有安裝該雷達,倒是”旅海”級和後期改進型的”旅大”級驅逐艦以及”江衛”級護衛艦裝備有該雷達。由於對空探測任務通常應當是由”宙斯盾”雷達完成的,因此該超長波天線的出現表明了”宙斯盾”雷達在探測某些特定目標方麵存在著一些不足。

  按照慣例,中國的水麵戰艦通常都安裝有意大利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裝置和國產反潛火箭發射裝置,用於執行反潛作戰任務。不過從現有的最新型驅逐艦照片來看,這些設備都被隱藏得很好,從外麵很難看到。在艦首部位安裝有法國生產的DUBV-23型聲呐,主炮位則安裝有一門100毫米口徑的全自動艦炮,該炮據信是由法國克盧索-盧瓦爾公司的100毫米緊湊型艦炮發展而來的。最新型驅逐艦安裝有兩套新型近程防空係統作為最後一道防空屏障,從外觀上看,該係統與荷蘭”守門員”近防係統極其相似,不過荷蘭方麵否認曾向中國出口過該係統。從照片上看,中國近防係統的火控雷達與荷蘭”守門員”所使用的在外觀上的確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認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雷達,早先曝光的168型驅逐艦也裝備有這種近防係統。數年前,-艘”旅大”級改進型驅逐艦首次換裝了采用矩形發射箱的C-801艦對艦導彈,之後的導彈驅逐艦也均使用C-801作為標準的艦載反艦武器。而170號驅逐艦裝備的則是8枚采用圓筒形發射箱的新型反艦導彈,該發射箱的直徑比C-803所使用的發射箱要略大一些。由於該艦裝備的俄羅斯”音樂台”製導雷達的主動探測距離達250千米,被動探測距離更高達450千米,因此該艦裝備的應該是一種體積更大、射程更遠的新型反艦導彈,有可能是C-803、YJ-12或者俄製新型超音速反艦導彈。

  為了充分發揮”宙斯盾”驅逐艦優異的綜合作戰能力,先進的數據鏈係統是必不可少的。1955年,在北約國家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美國首次提出了海軍戰術數據係統(NTDS)的概念;1961年,三艘北約海軍軍艦被選中作為海軍戰術數據係統的試驗艦,此後數年,北約海軍以這三艘艦為基礎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開發出了被稱為TA蘇聯在海軍戰術數據係統方麵的研究並不遜色於美國,早在很多年以前就已在”卡拉”級和”克列斯塔Ⅱ”級導彈巡洋艦上安裝了被稱為”冠鍾”的綜合通信數據鏈係統。這也是蘇聯第-種艦載戰術數據鏈,其性能與北約的11號戰術數據鏈大致相當。1993年,俄羅斯海軍又裝備了更加先進的”捶鍾”艦載數據鏈,由專門的”穀燈”數據中繼器提供信息的中繼轉發,該中繼器的作用相當於北約海軍16號數據鏈中的聯合戰術信息分發係統(JTIDS)。中國從俄羅斯購買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上就安裝有”穀燈”和”音樂台”雷達,可以對SS-N-22反艦導彈實施中繼製導。1991年,中國海軍第一套具備美國海軍戰術數據係統特點的戰術通信數據鏈出現在排水量4200噸的”旅滬”級導彈驅逐艦上。在這之前的1987年,中國海軍就曾經在105號導彈驅逐艦上安裝了一套法國原裝的TAVITAC作戰指揮係統,而其他”旅大”級驅逐艦應當也有過這方麵的改進考慮。該戰術通信數據鏈係統工作在225兆赫的高頻和400兆赫的甚高頻,這一頻率段與美國海軍戰術數據係統的工作頻率相同,有可能與其他係統一起組成中國海軍新一代戰術數據鏈係統。

  曾經向中國出口過武器的西方國家證實中國的空軍戰機已經裝備了MIL-STD1553B數據總線,而且還在168型導彈驅逐艦上裝備了該係統。除此之外,中國還通過法國獲得了專門向非北約國家出口的Type-W數據鏈係統,該數據鏈與TADIL-A極為類似。此外,中國海軍從俄羅斯進口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及其配套的卡-28艦載直升機均配備了A-346Z防幹擾數據鏈,工作頻段為高頻、超高頻和甚高頻。而中國最新型護衛艦和168號等導彈驅逐艦裝備的則是自行研製的戰術數據鏈係統,該係統在研製過程中可能借鑒並且利用了上述這些國外數據鏈係統的技術。比如新型號驅逐艦就在艦尾的直升機機庫上安裝了一部”穀燈”數據中繼器用於反艦導彈的製導,而”音樂台”雷達的使用也使得俄製武器能夠使用來自中國數據鏈係統的數據。中國海軍”宙斯盾”驅逐艦配備有綜合作戰能力較強的卡-28直升機,該機具備在較遠距離上執行反潛任務,由於安裝有性能先進的數據鏈係統,因此卡-28還可以將目標數據通過雙向數據鏈傳至該控製艦,從而實現對反艦導彈的中繼製導。在近岸作戰時,該驅逐艦還可以與岸基遠程航空兵實現戰場信息的共享,攜帶M400大型偵察吊艙的蘇-30MKK戰鬥機可以通過數據鏈將目標的實時信息傳回控製艦,同時也可以接受控製艦的指揮,使用自身攜帶的3M80”白蛉”中程超音速反艦導彈對目標實施攻擊。據傳,中國現在正與俄羅斯進行談判,希望能夠為其引進的最新型蘇-30MK2戰鬥轟炸機配備下一代TSIMSS-1型數字式數據鏈,而為了能夠與航空兵裝備的各種蘇霍伊戰鬥機實現聯網,最新型驅逐艦應該也會配備相應的數據鏈係統。

  在配備了能夠直接與”宙斯盾”控製艦進行通信的數據鏈之後,圖-154或者Y-8巡邏型之類的遠程海上巡邏機的戰鬥力就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俄羅斯海軍通常使用R-837和R-807高頻電台進行遠程通信,使用R-802超高頻電台進行指揮,而這些設備在中國海軍的軍艦上也能找到。此外,盡管中國的海事衛星偵察能力還相當有限,但是中國完全有能力截獲和利用別國衛星(包括美國衛星)所偵察到的信息,從而彌補本國衛星偵察能力的不足。艦隊中的其他非”宙斯盾”艦則可以通過數據鏈係統與”宙斯盾”控製艦進行通信,從而對”宙斯盾”艦發射的製導武器進行中繼製導,以實現對目標的超視距攻擊。此外,這些非”宙斯盾”艦也可以接受控製艦的指揮,使用自身攜帶的武器進行作戰,這就大大拓展了整個艦艇編隊的攻擊範圍和攻擊強度。因此,在未來以”宙斯盾”艦為核心的驅逐艦作戰編隊中,現代化的”現代”級、”旅滬”級和”旅海”級將是非常理想的戰鬥夥伴。如果有必要的話,”旅大”級驅逐艦甚至更為輕型的護衛艦也可以補充進采。

  對於一艘”宙斯盾”驅逐艦來說,能否將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充分發揮出來,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艦艇本身的局域網性能以及由各種傳感器和運算/控製工作站組成的通用顯示控製台的性能如何。為了充分發揮”宙斯盾”係統的優勢,美國海軍”宙斯盾”驅逐艦所使用的工作站從研製成功至今已經更新了好多代。對於中國軍艦作戰指揮係統的結構,外界知之甚少,公開的文獻資料對此也很少提及,隻能通過其他途徑對此進行分析。在一張關於”旅滬”級驅逐艦工作區的照片上,可以看到許多類型相同的控製台,幾名技術人員正在進行操作,這些控製台在以前的中國軍艦上是從未出現過的。從外形上看,它們好像也不是俄羅斯或者法國的產品,極有可能是中國自己的電子科研機構研製生產的。

  中國”宙斯盾”驅逐艦所使用的指揮係統有可能采用俄羅斯的GOST標準或者法國TAVITAC作戰指揮係統所使用的數據總線型局域網,中國海軍近期新建的軍艦通常都采用了後者。而顯示控製台所使用的操作係統也可以采用民用產品如Windows或者VXWorks(由美國WindRiverSystem公司開發的一種嵌入式實時多任務操作係統)。由於中國空軍和陸軍的作戰指揮係統均采用了以太網或者MIL-STD1553型數據總線,因此海軍如果要裝備的話應當也不是什麽難事,而且這樣一來,各軍種之間就可以很容易地實現戰場信息的共享,從而極大地增強各軍種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

  2,現代級驅逐艦

  

  

  

  

  這裏我隻介紹一下138和139級驅逐艦,因為它們是前兩艘的改進型,戰鬥力非前兩艘所能比的。

  從入役中國海軍的138和139艦圖片來分析,138艦的整個作戰武器係統分布情況與我國海軍目前裝備的136、137艦基本一致,但與136、137艦相比較,138艦傳統的非製導性武器的比重被削弱,例如它取消了“現代”級傳統的的略顯過時的艦艉AK130雙聯火炮,從而相應加長了艦體中部的平台布局;在艦載直升機起降平台的左右兩側以2座“卡什坦”彈炮合一近防係統替代了136、137艦上的AK630近防炮;其他武器係統,如艦體兩側巨大的四聯裝超音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和位於前後兩端的單臂式防空導彈發射係統位置不變。不過,人們切不可因為138艦與136、137艦外觀的變化不大即認為其作戰能力也相近。事實上,與136、137艦相比,138艦的對海、對空打擊武器已全麵升級,其反艦和防空能力均有大幅升級。

  安裝了改進型反艦導彈,射程翻了一番

  138艦的反艦武器改用了俄羅斯彩虹設計局專門研製的改進型,3M80EBR艦艦導彈。136、137艦上的3M80型“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是蘇聯在冷戰時期專門針對美“宙斯盾”係統的作戰特性而設計的,作戰性能已是很先進。作戰時,隻要進入有效打擊範圍,該型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音速的2.3倍,並能在掠海飛行的幾分鍾內,即“宙斯盾”係統完成探測、跟蹤、發射和導彈製導程式之前突入目標防禦區。在接近目標時,該導彈上的主動雷達自動開機,鎖定目標並作衝刺飛行。此外,該導彈也具有較強的抗電子幹擾能力,其重達300千克的半穿甲戰鬥部將如穿紙一般輕易穿透任何現有高強度鋼製的軍艦艦體。而138艦裝備的3M80EBR導彈性能更加先進,其有效射程從3M80型的120千米增加到了240千米,射程有大幅提高。對於現代高技術戰爭而言,打擊距離的猛增即意味著自身作戰的極大主動和有利,從而使138艦的重拳更加難以防禦和令人生畏。

  防空能力更趨完善

  雖然138艦依然沿用了136、137艦上的“施基利”防空係統的發射及儲彈裝置,但它新改進的9M317導彈製導係統卻采用了主動雷達+指令修正,其最大射程也由原來的25千米增至47千米,真正具備了區域防空能力。再加上新換裝的“卡什坦”近程防禦係統和改進後的電子對抗係統,138艦至此擁有了從中程、近程至末端完整的防空體係。138艦仍采用艦體前、後各一的單臂式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備彈24枚。其自動裝彈設施靈活可靠,反應快速。艦上共配製6部目標照射雷達,能同時具備6個火力通道,因而該係統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全方位快速發射6~12枚防空導彈,對來自不同方向、高度的空中目標進行攔截攻擊。

  探測能力已經接近西方先進水準

  目前,138艦的探測係統到底怎樣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從俄羅斯後期建造的同級軍艦對空、對海、對潛的探測能力作為參考。據介紹,俄羅斯最後批次建造的現役“現代”級所裝備的MR750“頂板”三座標對空搜索雷達,其有效探測距離為150~300千米,有效探測高度為20~30千米,對導彈大小物體的有效探測範圍為17~50千米,對戰鬥機的探測距離為58~230千米,具有同時跟蹤20個目標的能力。此外,“現代”級還可以接收“卡”式艦載直升機機載雷達所傳回的資料,更使探測搜索範圍擴大了數百千米。因而可以肯定,作為136、137艦的後續艦,138艦的雷達探測及製導能力肯定比136、137艦有所提升。據俄方稱,經過重大升級的138艦電子係統十分先進,其作戰指揮中心的資訊處理能力和電子顯示係統已超過俄羅斯所有現役艦艇,接近西方先進水準。

  反潛能力提升得不是很明顯

  作為對空、對海專用型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138艦在反潛方麵相對於西方同級別的艦艇來說還是要弱一些,主要表現在對潛艇的專用探測設備及探測能力方麵。雖然存在差距,但它依然擁有實用可靠的遠、中、近三層反潛作戰體係。其遠距離反潛任務由卡-28艦載反潛直升機承擔,該機配備多種先進搜潛攻潛裝備,可根據作戰需要搭載反潛魚雷或導引深水炸彈對潛艇實施攻擊;艦體的左右兩舷則裝有雙聯裝533毫米反潛魚雷發射管,能夠從艦舷兩側艙口發射反潛魚雷;對近距離的水下目標,則可利用艦體中後部左右舷的6管RBU-6000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發射深彈進行攻擊,該彈最大射程為6000米,彈頭重31千克,能夠有效殺傷和擊毀水下目標。在此方麵,由於俄羅斯本身技術的限製,138艦與136、137艦的差別應該不是很大。

  電子對抗能力有所提升

  在電子對抗方麵,136、137艦均安裝有作用可靠的鐳射報警接收裝置、電磁幹擾發射天線、紅外幹擾和光電幹擾裝置,以及自動化的固定式幹擾火箭發射器等。在軍艦受到敵方探測及製導武器威脅的情況下,其鐳射報警裝置會立刻發出警報。在威脅到達一定距離時,幹擾火箭會自動發射箔條幹擾彈及充氣漂浮式角反射器實施雷達/紅外幹擾,以誘使來襲導彈偏離目標。此外,136、137艦還裝備有係列化的音響幹擾設備,如與MCK-335聲呐相連的主動式音響幹擾係統、拖曳式BTA一1充氣式魚雷誘餌等,用於迷惑和防禦水下的敵方潛艇以及來襲的魚雷。雖然目前138艦的電子對抗裝備處於嚴格保密狀態而無法得知具體性能,但相信會優於現役的136、137艦。

  隱身能力變化不大

  在隱身方麵,俄羅斯艦艇一直比較落後。在此方麵,136、137艦主要采取了主船體舷側外張和上層建築外形內傾的設計,並在上層建築的一些主要部位敷有數毫米厚的吸波材料,在軍艦的主要噪音源設備和艦體之間采取了隔振措施,推進器采用低雜訊的5葉螺旋槳,球鼻首敷有吸聲塗層,通過有效降低艦艇水下雜訊並改善聲呐工作環境等措施來加強隱身能力。此外,其煙囪內采用噴水霧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紅外輻射強度。由於138艦在外形上沒有多大變化,故想來其隱身能力與136、137艦差不多。

  總體來看,138艦的作戰能力與目前在役的136、137艦相比,包括俄羅斯的所有“現代”級在內,其作戰能力已有了大幅度提升,它也是到目前為止,已形成實物的各種“現代”級改進型中綜合能力最強的一種驅逐艦。因而,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擁有至少4艘“現代”級的我國海軍艦隊,對於任何分裂勢力和國際幹涉勢力而言都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

  3,基洛級潛艇

  

  基洛級潛艇采用了前蘇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在柴電機組、推進電機、水聲設備以及武備係統等方麵都足以和西方媲美。潛艇由克斯曼斯克船廠建造,國內型稱法霞夫揚卡級。出口型編號877EKM,即基洛(Kilo)級。

  基洛級柴電潛艇外型為低阻水滴型,艇體分為六個耐壓艙,儲備浮力為30%,任一艙破損都仍能保持不沉性。水下排水量超過三千噸,如此大的排水量在世界各國的常規潛艇中是比較罕見的。這也使基洛級能夠擁有大的武器載量,良好的居住性以及優良的遠航能力。

  動力裝置包括了兩台柴電機組,一台推進電機和一台經濟巡航電機。

  柴電機組可在水麵及通氣管狀態下工作。推進係統為單軸六葉低噪聲槳,是俄羅斯常規潛艇家族中唯一一型采用這種驅動方式的。艇上蓄電池為兩組二型鉛酸電池組,每組120塊,可以提供水下最大航速約20節或最大續航距離超過400海裏的電能。一般來說,蓄電池組在最大航速下的電能消耗極快,隻能達到最大航程的百分之十至二十。

  武器裝備為艏部六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除管中六枚魚雷外,可攜帶12枚魚雷備用。為提高裝填速度,還配備一台快速裝雷設備。魚雷型號包括T3T-71M3線導魚雷等,這種魚雷在發射前由射控計算機裝定目標參數,並在發射後由測控導線不斷根據目標機動情況提供彈道修正。在執行布雷封鎖任務時,不帶魚雷的情況下,可載24枚水雷。

  潛艇的眼睛是水聲設備--聲納。基洛級配備了MTK-400艇殼聲納,具有全方位被動工作

  方式和航向角130度扇麵主動測距方式。為降低艇體對水聲係統的幹擾,設計時特別注意了艇艏線型的優化,艏部無開孔,艏水平舵後移,使艇首渦流噪聲大大減小,並且將艇體噪聲源後移,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聲納的探測距離。

  基洛級的最大特點是極其優異的安靜性。現代反潛技術的發展,已使潛艇的生存受到極大的威脅,為對付各種來自空中、水麵、水下的威脅,潛艇隻有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點--隱蔽性。除了能長時間潛航,還要求盡可能低的航行噪聲,減少被敵方聲納發現的距離。基洛級的設計目標就是將安靜性置於快速性之上的。作為提高安靜性的代價,其17.5節的潛航速度甚至低於某些老式的常規潛艇。為降低噪聲,基洛級采用了電力驅動方式,由柴油發電機組為推進電機和蓄電池組充電提供電力,這種辦法有效地降低了機械噪聲。為進一步減少艇體的噪聲輻射,還將所有的動力機械等噪聲源安裝在稱為"減振浮筏"的平台上,與艇殼隔離,並在艇殼表麵敷設了一層特製的消聲瓦,這不但使艇體的噪聲水平降到了極低的水平,還能有效地躲避主動聲納的探測。基洛級巡航時的噪聲水平已接近海洋的背景噪聲。

  安靜的常規潛艇。西方的刊物甚至稱它為海洋中的"黑洞"。

  基洛級常規潛艇的技術參數:

  -----------------------------------------------------------

  排水量(含消聲瓦):浮航:2,350噸潛航:3,076噸。

  艇長:73.8米寬:9.9米吃水(正常排水時):16.6米

  武器裝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配備18枚魚雷

  主機:柴油/電力推進,5,900匹軸馬力,單軸六葉低噪聲槳

  最大潛深:300米工作潛深:250米

  航速:潛航17.5節。

  -----------------------------------------------------------

  基洛級潛艇仍有其不足之處,突出的是其缺乏拖曳式基陣聲納,這使水中探測距離受到限製。盡管如此,由於其出眾的安靜性仍不失為一型優良的水下獵手。

  中國的海軍潛艇編隊由於基洛級常規潛艇的配備服役,在作戰能力上有了質的飛躍,足以改變兩岸海軍的力量對比。同時,這一現代化的先進潛艇所采用的技術也將推動中國自己的新一代常規潛艇的研製改進,迅速彌補在艇體建造和武備水平上與海洋大國近二十年的技術差距。




 4,宋級潛艇

  

  我國海軍裝備的最新一代國產常規動力攻擊潛艇,代號039型,西方稱為宋級潛艇。宋級的各項指標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它最早引起世人矚目,是在1994年5月,當時美國偵察衛星發現一艘新型常規潛艇從武昌造船廠下水。這就是我國從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的039型潛艇。

  在聲電係統方麵,宋級潛艇的聲納係統相當進步,一套為裝設在艇首的中頻主被動搜索與攻擊艦殼聲納,一套為裝設在舷側的被動低頻搜索聲納陣,估計還將研製配備拖曳式被動聲納係統。宋級潛艇的光電桅杆係統非常先進。從桅杆外形看,光電探測係統包括電視攝象機、紅外成像儀以及激光測距器等,還配有平麵搜索雷達和雷達告警係統等。艇中作戰指揮係統也已高度數字化和自動化,所有探測係統與武器係統均整合在一起,作戰性能相當不錯。據中國媒體透露:宋級潛艇配備的新一代探測設備,作戰指揮係統功能齊全,自動化程度很高,快速反應能力、搜索和跟蹤能力很強,有較高的方位分辨率,對作戰全過程可實施集中指揮和對多種武器的綜合控製,並可在一定距離上對來襲魚雷報警。

  在武器係統上,宋級潛艇配備的相當齊全,具有在全深度發射線導魚雷、自導魚雷、反艦導彈和布放水雷的多種作戰能力。在魚雷方麵,裝備有魚五型反潛魚雷和魚四型反艦魚雷。前者是中國海軍裝備的第一種線導魚雷,也是中國常規潛艇裝備的第一種反潛魚雷。該型魚雷彈徑533毫米,使用先進的奧圖式熱動力推進係統,采線導加主被動聲導聯合製導方式,最高航速達50節,最大航程30公裏,戰鬥部205公斤,可有效對付核潛艇。為發射魚五型線導魚雷,宋級潛艇裝有新型的魚雷發射裝置。在六個魚雷發射管中,兩個發射管可發射魚五型線導魚雷。魚四型則為電動聲導反艦魚雷,戰鬥部400公斤,最高航速可達40節,最大航程15公裏。宋級潛艇裝備魚五型魚雷,對提高中國常規潛艇作戰能力具有重大意義。在此之前,中國海軍隻有一種可使用的反潛魚雷,即魚三型聲自導魚雷。但該魚雷隻能由夏級和漢級核潛艇使用,不能裝備常規潛艇。033型和早期035型潛艇僅配有反艦魚雷,而無反潛魚雷,隻具對水麵艦船作戰,而無對潛艇作戰能力。配備魚五型魚雷後,中國海軍常規潛艇才第一次具備了反潛作戰能力。

  宋級潛艇還裝備有可從魚雷管發射的潛射反艦和反潛導彈。潛射鷹擊一號導彈(C801)最大射程45公裏,彈頭165公斤,可有效攻擊中小型水麵艦艇;長纓一號反潛導彈(CY-1)的最大射程約20公裏,彈頭為仿製的MK46反潛魚雷。配備潛射反艦導彈和反潛導彈之後,宋級潛艇的作戰能力和生存能力大為增強,可從遠距離攻擊敵水麵艦艇和水下潛艇,而不必因過度接近敵艦艇而被發現。未來潛射型鷹擊二號反艦導彈(C802)研製成功後,宋級潛艇對水麵艦船攻擊距離將會超過100公裏。在武器分配上,宋級潛艇艇首裝有6具魚雷發射裝置,具有全深度發射武器和布放水雷的能力,其中兩具可發射線導魚雷,其他可發射聲自導魚雷和潛射導彈。最大武器攜帶量為18件,通常為6枚線導魚雷、6枚聲導魚雷、6枚潛射導彈,水雷則可攜帶30枚。

  5,元級潛艇

  

  元級潛艇在我國常規潛艇中第一次采用了水滴形挺體,水滴形艇體是目前所有艇形中水下阻力最小的艇形。不用說,大家一看到元級就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采用這種艇形,即可顯著減小潛艇的水下航行阻力,提高潛艇的水下航行性能,又可大大降低潛艇水下航行產生的噪音,顯著改善潛艇的隱蔽性能。由於我國早就掌握水滴形艇體的技術設計,也曾在091和092級核潛艇上應用過,但我們卻不知我國海軍設計專家為何直到現在才在常規潛艇上實際使用這一技術。元級采用的水滴形艇體加上我國成熟的圍殼水平舵和艇尾十字尾舵,使得它具有了極好的航行操作性。另外,我們驚喜地發現,元級潛艇的圍殼與以前我國的其它型潛艇相比,不但高度顯著降低,而且外形和適航性大大提高。這種同樣也是水滴形的圍殼,從整體上來看,較豐滿的圍殼與短粗的艇身配合起來,即美觀又阻力小。因此,元級應該是我國已服役的常規潛艇中,適航性和耐波性最好的潛艇。

  其次是元級潛艇的降噪措施。最明顯的是艇殼覆設了橡膠消音膠板,幾乎整個艇外殼都全部覆設了,這是元級的一大特征,也得益於元級良好的外形特征。我們都知道潛艇外殼覆設隔音膠板後,即可削弱潛艇自身機械傳動產生的噪音向艇外輻射,也可大大降低敵方主、被動探測聲納的搜獲距離和搜獲幾率。因此可以斷定,元級潛艇是國產已入役潛艇中,外形最隱形也就是隱身性能最好的常規潛艇。此外,根據獲得的情報分析,元級已經采用了低轉速大扭矩柴油機和新型消振浮座〈也叫減震浮伐〉技術。使用低轉速大扭矩柴油機,可以顯著降低由發動機而產生的機械噪音。潛艇發動機和減速機這兩個最大的噪聲源都裝在消振浮座上,潛艇發動機和減速機與消振浮座之間用彈性專用消振墊隔離,消振浮座用液壓彈性聯結吊掛在艇體上,這樣,艇內噪聲源所產生的噪音就無法直接傳向艇體。又加上元級使用了國內成熟的七葉高彎角大側斜螺旋槳,使得該艇的推進效率大大提高,由螺旋槳產生的噪音大大降低,也大大減少了由螺旋槳產生的氣泡量,減少了暴露的幾率。由此,元級潛艇的消音鏈就形成了發動機和減速機-消音彈性墊-消音浮座-液壓彈性吊掛係統-推進螺旋槳-消音橡膠板五層消音措施,所以元級的靜音效果是國產潛艇中最好的一點沒錯!

  第三是元級潛艇的指揮控製係統。元級的電子係統基本使用的是新宋改〈039A〉的,有艇首艦殼中頻主、被動攻擊聲納,舷側低頻被動偵聽聲納陣,改良自法國的DUUX-5型拖曳陣列偵聽聲納〈用於遠程反潛093曾用過法國原型〉。這些聲納在新宋改上已經試用技術成熟、經改進後裝在元級上無技術風險。元級的主電腦是國產某名牌軍用加固型,運算速度極快,可同時處理各分係統傳來的各類數據信息,並正確及時的發出指揮指令。已實現數字化的指揮、控製、武器管理係統,與艇上的信息時勢數據鏈係統組成艇上的C4I係統。光電桅杆是新型的不穿透艇殼CCD一體型,探測雷達使用了自某國進口的引進改良型,該艇重點是裝設了我國某潛艇學院教授研製的水下精確導航定位係統〈093、094核潛艇也要裝備〉。這套係統的導航定位精度極高,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可極大的提高水下發射導彈的攻擊準確性。

  第四是元級的武器係統。由於我國早已在宋級上實現水下反艦、反潛導彈的發射,因此,元級自不必說。元級裝備的是我國自主開發的C-802Q反艦反潛兩用導彈,從魚雷發射管發射,最大攻擊距離180公裏。設在艇首的6個魚雷發射管分上二下四排列,重點發射我國自製的魚-7、魚-8魚雷,必要時也可發射自哈薩克斯坦引進生產的超空泡‘冰雹’高速魚雷〈水下速度200節〉和我國購自俄羅斯的俱樂部-S潛射導彈〈射程300公裏〉。‘冰雹’超高速魚雷以200節的速度衝向敵艦艇,不談爆炸,隻是以動能就足夠穿透所有軍艦的外殼。轉自81.china.com

  上麵還沒有談到的元級的先進性還體現在:1.使用了新型的低磁高強度潛艇專用鋼,可大大降低潛艇的磁異常探測性,極大的增加潛艇的潛深;2.所有潛艇外層均敷設了一層聲納吸收塗層,可顯著減小敵方探測攻擊聲納的作用距離,提高自身的攻擊隱蔽性;3.所有的潛艇排水口,都已改成小而圓弧過渡的向後傾斜的排水口,即減小了聲納反射波,又可使本艇排出的載荷水順流到艇後,減小造成浪花的機會避免暴露目標。

  現在畢竟元級的前兩艘已經服役了,後續的正在建造和試航中。元級的下一步的發展計劃包括加裝AIP倉段,加裝垂直發射巡航導彈倉段。等這兩種計劃實現了,相信元級就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常規潛艇了!而這兩種加裝計劃,已在武*漢造*船廠實施中。

  此外還有傳說中的093和094核潛,由於沒有解密,我就不妄加揣測了。

  (三),空軍

  我國空軍也麵臨著直接對抗美日侵擾的任務,麵臨的壓力一樣很大。我國發展戰略空主要有以下幾個任務:

  1,有效整合軍力。

  如果說海洋把地球的各大洲聯係在了一起的話,那麽天空則把全世界聯係在了一起!不錯,翱翔在天空中的空軍是各大軍種中唯一把海、陸、空、天(天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電(電磁空間)聯為一體的、能適應全維作戰的全新軍種!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戰略轟炸機、大型運輸機和大型預警機三駕馬車全具備!中國空軍在未來應該在“更遠、更高、更準、更快、更強、更先進、更隱形”上狠下功夫,真正建立空天一體、攻防兼備、具備全球打擊能力的現代空軍!真正實現以空製空、以空製地、以空製海的能在全空疆作戰、能實施遠端反應的戰略空軍!中國空軍也是唯一能有效整合陸軍、海軍、空軍和二炮,完成國土防空、空地空海突擊、空中支援、空中運輸和航空偵察等作戰任務能力的現代化高技術軍種,是中國軍力增長的倍增器。

  2,實現軍力投送

  軍力投送是空軍的一項重要職能。在我國研製大型運輸機之後,其強大的運力將把我國各大軍區的戰略物資、人員和軍力諸元有效地整合,實現高速度、長距離、高機動、全天候、全天時的投送!真正將我各大軍區聯為一體,將我國的各大軍種聯為一體!那時,在我強大空軍的支持下,解放台灣將不僅僅是萬船競發的宏大場麵,大型運輸機在我奪取製空權後,將把坦克、大炮、導彈等各種重型火器快速地運上對岸,那時,解放台灣就不會再是外界傳說中的兩個星期,也許,隨著導彈、飛機的第一輪轟炸,隨之而來的就是重型裝備和強大陸軍的登陸,台灣被統一的進程將大大加快!此外,戰略轟炸機的服役將真正實現核武裝的陸基、海基後的空基化,使我戰略核力量實現三位一體的戰略打擊格局!除核武器外,戰略轟炸機也將掛載常規打擊力量,實現軍力的遠距離投放。特別是空軍實現基地化和艦載化(航母化)後,將大大拓展我國的戰略空間。

  3,實現射程覆蓋

  先進的戰略轟炸機將具備超視距、防區外戰略打擊的能力,即使我國戰機足不出戶在邊境巡邏,也將境外數千公裏的範圍納入射程內,這將極大地增強我戰略威懾能力,使敵人不敢輕舉妄動!如果掛載洲際導彈,那將輕而易舉地具備全球打擊能力。在具有戰略轟炸機後,我國事實上將把安全邊疆向外推出數千公裏,這對維護我國家安全將具有極大的益處!那時我國應及時將巡邏範圍逼近琉球群島,從事實和行動上打破日本單方麵劃定的所謂東海“中間線”,並為我東南沿海架起空中安全走廊。

  4,實現遠程偵察

  強大的空軍建立後,大型預警機、空中偵察機等機種將首次具備遠程偵察能力,進一步彌補衛星偵察方麵存在的不足,為信息化作戰提供源源不斷的信息支撐。到那時,南海撞機事件的主角怕是該換一換了。屆時日本戰機在東海春曉氣田和釣魚島上空、南海諸國在南沙上空怕也囂張不起來了。通過遠程偵察和空軍力量前置,我國將更有效地控製那一區域。

  5,實現信息火力集成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特別是大型預警機的信息整合,將把我國各軍種的火力諸元有效整合起來,實現一體化偵察、一體化防禦、一體化作戰,將空軍和各軍種聯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和完善的係統,發揮出最大的軍事效能。那時中國的空軍將依托基地網和水麵平台,憑借空中加油技術,具備真正的全疆域、全天候機動作戰能力、遠程打擊能力和遠程力量投送能力,並在未來空天力量的整合中,將防禦延伸到外空,做到航空航天一體偵察,一體作戰。那時我國在各戰略方向上不利的因素將大為減輕。

  要實現上述戰略目的,必須從以下諸方麵下大功夫:

  其一,空軍實行攻勢戰略。現階段中央提出我國的軍事戰略是“攻防兼備”,著眼於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以國土防禦為主,具備戰略反擊能力。對於空軍,收複領土聯盟認為應采取攻勢戰略,因為空軍從本質上來說是攻擊性武裝力量,當然也可以用於國土防空,但那防禦,其實是進攻中的防禦!就是再提“攻防兼備”也未嚐不可,但骨子裏應實行攻勢戰略,至於在外交上當然可以提“攻防兼備”了,因為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將把主要軍力內斂,先解決好自身的問題再說。進攻與防禦的效費比太不一樣了,同樣的投入,投入進攻比投入防禦不知要強多少倍。事實上,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已經沒有任何一塊地方是絕對安全的了,單純的防禦已是防不勝防!在這種情況下,隻能采取戰略進攻!你能打到我,我當然也應該能打到你,並且打得比你更快、更準、更狠!使你因忌憚我大規模的、甚至是毀滅性的報複性打擊而放棄對我的幹涉和侵略。這對我解決台灣、東海和南沙問題時防止外來幹涉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其二,實現核心技術裝備國產化。空軍從本質上來說是未來各國的戰略性軍種。戰略轟炸機、大型運輸機和大型預警機靠買是買不來的,即使勉強買來,也隻能是二流、三流貨色,靠買絕對買不來中國空軍的現代化。中國的希望隻能是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國產化、重要尖端裝備國產化!我們不能隻盯住現在與主要強國的差距,更要看到我國強大的後發優勢。我國有13億人口,近來中央提出了2020年內建成創新型國家的號召,極具戰略眼光。試想,假設我國隻有1%的人口成為技術研發人才,那也有1300萬!這是一支多麽可觀的力量。現在中國已經顯現出中興氣象!假以時日,中國靠自主創新建造強大空軍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其三,打造空軍的龍頭老大地位。中國空軍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確定空軍的龍頭老大地位!要高起點、大投入、大發展,重點打造戰略空軍,將陸軍、海軍、二炮的發展與空軍整合起來,並將陸軍、海軍、二炮的發展成果運用到空軍中去,為空軍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下麵介紹一下近幾年我軍裝備的空軍武器


 1,蘇30戰鬥轟炸機

  

  蘇-30多用途戰鬥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戰鬥轟炸機。其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初,最初的兩架原型機在80年前首飛,被命名為蘇-27PU或蘇-30。當時蘇聯空軍並沒有計劃裝備該型飛機,因此這兩架飛機由試飛院買下。其中的一架曾兩次參加珠海航展。

  俄羅斯的蘇-27戰鬥機毫無疑問是一種優秀的第三代戰鬥機,我國經過與蘇聯/俄羅斯艱苦的談判,於90年代中起開始購入和仿製蘇-27SK/SMK戰鬥機。

  在蘇聯/俄羅斯,蘇-27的改進自80年代蘇-27定型就已經全麵展開。作為單座戰鬥機的共同特性,蘇-27的使用經驗表明,現代空戰帶給飛行員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機動產生的高過載、大航程產生的長時間留空,使飛行員在單獨應付複雜的作戰情況、機載電子綜合設備和機載武器時手忙腳亂。這不利於挖掘戰鬥機本身的性能潛力,例如當先進的雷達、通信指揮係統出現後,一個飛行員是無法兼顧本機的飛行作戰和與友機的通信指揮的。

  為此,許多先進戰鬥機加入了第二名飛行員。這名飛行員一般不負責具體航行操縱和近距格鬥,將精力集中於負責操作機上雷達、通信等各種電子係統,觀察空情,甚至為單座戰鬥機提供預警、通信和指揮。

  同時因為有了第二名飛行員,戰鬥機更適合執行危險而複雜的對地攻擊任務,一名飛行員可負責駕駛戰鬥機進入攻擊路線,觀察周圍空情,另一名則控製火控係統和武器,發起攻擊。假如隻有一名飛行員,攻擊效果和生存力肯定會有所降低。如美國、法國就分別發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雙座戰鬥轟炸機。

  在這種思想下,蘇聯軍方決定以蘇-27UB雙座教練機為基礎研製生產這種雙座戰鬥機。研製工作始於1986年,總設計師伊戈爾·伊萬諾夫,武器係統的設計師是維克托·加魯申科。研製中首先解決了加裝空中受油係統的問題。空中受油管裝在機頭右側,不增加飛機的阻力,不影響機載雷達工作。該係統後來為蘇-33、蘇-35戰鬥機、蘇-34戰鬥轟炸機所采用。這架空中加油型蘇-27UB飛機於1987年首飛,隨後完成了莫斯科-共青城-莫斯科的不著陸飛行,飛行距離13440千米,連續飛行15小時42分,4次空中加油。1988年開始,蘇-30研製工作轉入正規。設計中將在蘇-27UB的基礎上改進一種采用空中受油係統、新型導航係統、先進的慣導係統和火控係統的雙座戰鬥機,命名蘇-30。1989年12月31日蘇-30在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機場首飛。

  蘇-30與蘇-27UB教練機結構上有一定變化。蘇-30MKN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材料廣泛采用鈦合金。機翼有自動偏轉的縫翼前緣,前線後掠角41攝氏度。改用K-36IIM彈射座椅。

  蘇-30能長時間進行空中巡邏飛行,不進行空重加油的續航時間達到10小時。該機最大的特點是在保留蘇-27的空戰能力的基礎上,增加了指揮戰鬥機編隊作戰的能力。這使得蘇-30在空戰中的作用與普通戰鬥機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它能使多架戰鬥機組成整體,協同作戰。為此座艙後艙安裝了戰術情況顯示器和編隊指揮通信專用設備。機上還安裝了先進的H001“寶劍”雷達,能使用新型的R-77中距空空導彈。該雷達可同時製導兩枚導彈攻擊兩個空中目標,並具有對地攻擊能力。座艙還配備了飛行員排泄處理裝置,飛行員可以解決小便的問題,以適應長時間飛行所需。

  試飛成功後,批量生產的首批5架蘇-30飛機裝備俄空軍(原防空軍)薩沃斯特別伊克飛行員訓練中心,主要用於飛行戰術演習。並進行了與A-50預警機、米格-31截擊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配合下編隊作戰方法的演練。後來俄空軍因經費不足,停止了購買蘇-30。在這種情況下蘇霍伊飛機設計局與伊爾庫茨克飛機生產股份公司一起開始研製生產蘇-30出口型,命名為蘇-30K(K是俄文出口、商業的意思)。出口型增強對地作戰功能。蘇-30K又衍生了新改型,換裝新型機載雷達,增加了武器的種類,發展出蘇-30M戰鬥機,出口型稱蘇-30MK。其中出口印度的型號為蘇-30MKI,出口中國的為蘇-30MKK。蘇-30MK的作用類似於F-15E,突出了對空對地雙重用途的能力。

  蘇-30MKK使得解放軍海軍航空兵擁有了比空軍更為先進的對地攻擊手段。據稱該機裝有SUV-VE空空火力控製係統,計算能力更為出色,具備了使用主動雷達製導反艦導彈的能力。甚至可以增加“寶石”和“俱樂部”反艦導彈。此外還可使用Kh-29L、KAB1500等導彈。

  蘇-30的武器係統包括一門30毫米GSH-301航炮,裝在機翼邊條右側前翼,帶彈150發。12個外掛架,翼下8個,機身下4個,總載彈量8000千克。可攜帶8枚半主動雷達製導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導彈,兩枚紅外製導R-27T中距空空導彈,或6枚主動雷達製導的R-77。格鬥可使用6枚帶紅外製導的R-73近距空空導彈。對地可使用6枚電視製導或激光製導的X-29T、X-29II或X-29MII,或6枚電視製導KAB-500KP製導炸彈,每枚重500千克。非製導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彈,8個KMT-Y集束炸彈,或6組S-13和S-8火箭發射器(帶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彈)。執行反艦任務時蘇-30可攜帶反艦導彈。傳聞近期我軍試射了R-77主動雷達製導導彈。

  蘇-30M(MK)在蘇-30的基礎上增加了使用X-58和X-31II反雷達導彈的能力。在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中增加了CIIC-161主動雷達幹擾係統。該機還裝備X-29T電視製導導彈和KAB-500製導炸彈。飛機翼下還可攜帶兩位射程為115千米,帶電視指令製導係統的X-59戰術導彈,由機身下部APK-9製導吊艙控製。下圖為X-59的導引頭特寫。我軍主要使用其電視型,據說其雷達製導型可靠性不佳。

  這些火控係統和武器使得蘇-30M(MK)在對地作戰時威力大增。其戰鬥機編隊指揮通信係統改為更先進的BRJIH011M。機載信息綜合係統還包括光電探測係統,包括紅外探測器和激光測距儀,以及抗幹擾攻擊導航控製係統。

  在動力裝置方麵,蘇-30MK第一批批生產型使用AF-31F發動機(2*7600/12500千牛)。該發動機由烏法發動機股份公司生產。此後生產的批生產型換裝AF-31FII矢量推力發動機。AF-31FII在性能上與AF-31F發動機差不多,但噴口可向外轉動30攝氏度,在任意大小推力下均可改變推力方向。矢量推力技術使得蘇-30MK的機動性有很大提高。

  蘇-30MK引起了各國空軍的重視,因為F-15E已經在海灣戰爭中充分證明了雙重任務戰鬥機在對地作戰上的優勢。1996年11月30日印度率先購買40架蘇-30MK(MKN)。1997年印度尼西亞宣布購買12架蘇-30K。

  中國在1990年首次向俄國訂購26架蘇-27SK,1995年增購26架,並取得更先進的蘇-27SMK生產許可證。1995年初兩國達成技術轉讓協議後,徹底改善中國空軍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的計劃於1996年啟動。計劃的核心就是購買蘇-30。

  經多番談判後,1999年,俄中簽訂了提供40架蘇-30MKK雙座殲擊機的合同,總價值15億美元。合同包括蘇-30MK的轉讓意向性框架協議,雙方同意轉入技術細節談判。也有說法稱中國以22億美元購買了60架蘇-30MKK。同年7月,采用矢量推力發動機的蘇-37試飛成功,俄方推銷團前往中印兩國推銷以矢量推力發動機改進蘇-30MKK的計劃,但由於中方都擔心矢量推力技術不成熟而告吹。2004年9月,外電稱中國海軍訂購的24架SU-30MKK戰鬥機已與8月底全部交付,這使得過去10年中國購得的先進俄製戰鬥機數量達到178架,包括38架SU-27SK單座戰鬥機,40架SU-27UBK戰鬥/教練型(缺少製導彈藥對地攻擊能力),76架SU-30MKK多用途戰機與24架海軍型SU-30MK2戰鬥機,另外中國還接收了95套SU-27SK的部件(也可能是96套)。2001年7月俄羅斯與中國簽訂提供28架蘇-30MKK海軍型戰鬥機的合同,總價值約10億美元,全部由阿穆爾-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完成。除此之外,俄航空工業綜合體還在執行為中國國產蘇-27——殲-11提供航空發動機的合同。

  但這次出口蘇-30引起俄羅斯國防部和國防工業部門的激烈爭論。軍方尤其是西伯利亞、後貝加爾、遠東三大軍區大加反對,認為危害了國防安全。外交部、國防工業部則堅持要靠軍售擺脫目前的經濟困境。由於背景複雜,兩國人員談判爭論進行得較為激烈。中方擺出了毫不妥協的架勢,俄羅斯方麵最終基本同意了中方的采購清單和條件。最終蘇-30交貨已經是98年前後,這樣經過兩任總理、兩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兩任國防科工委主任、兩任空軍司令等的努力,中國終於引進了蘇-27、30的成品和生產技術。合計耗資達百餘億美元,超過了建國以來政府在整個航空製造業的總投入。

  中國引進的蘇-30基本采用原裝俄羅斯航空電子設備。而“蘇-30”的國產化將與蘇-27的國產化融合為一個項目,即使殲-11的進一步發展型號。

  2004年11月,印度空軍接受了中第一架本國航空工業按俄羅斯許可證生產的蘇-30MKI戰鬥機。中印互為潛在對手,都在國產化蘇-30。印度計劃國產140架該型戰鬥機。印度方麵出席儀式的有印度國防部長卜拉納伯·穆凱爾吉,空軍參謀長克裏斯納斯瓦米元帥及該省領導人。俄羅斯方麵出席儀式的有俄印航空建設分組兩主席之一瓦列裏·瓦斯科波伊尼科夫、“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維克多·卡瑪爾金和“蘇霍伊”公司總經理米哈伊爾·波果西亞。據卡瑪爾金稱,目前印度和俄羅斯之間的軍事技術領域內的合作已經從普通的買賣關係轉向聯合進行高技術產品的生產。他補充說,這樣的合作之所以成為可能得益於兩國之間良好的政治夥伴關係。

  2004年12,俄羅斯伊爾庫特(Irkut)公司已經開始向印度空軍交付第三階段的多用途雙座型蘇-30MKI戰鬥機。該合同是1996年11月與印度國防部簽署的,伊爾庫特公司、蘇霍伊設計局、RPKB、NIIP、Saturn以及其他公司等參與了這個計劃。蘇-30MKI裝備相控陣雷達和推力矢量控製(TVC)發動機,是世界上該級別飛機唯一仍在量產的。合同要求在2002~2004年間向印度空軍交付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蘇-30MKI戰鬥機。這個合同被分成三個階段。與早先交付的蘇-30K戰鬥機相比,第一階段的蘇-30MKI配備鴨式翼和TVC,主要用於打擊空中目標。在第二階段,蘇-30MKI為攜帶Kh-31A導彈進行了升級,它利用空空導彈可以同時打擊4個空中目標。此外,還引入了多種雷達模式(包括數字地圖模式),配備Kh-59M遠程電視製導雷達。根據合同要求,第三階段蘇-30MKI實現了所有的導航和作戰模式。該機能夠使用各種航空武器,可以發射導彈同時打擊(飛機)前後半球內的4個目標,利用激光指示器修正500千克和1500千克的航空炸彈。機載雷達可以為機載的所有航空武器指示目標。第三階段蘇-30MKI進行空域搜索和以集群作戰模式打擊空中目標的同時,還能打擊地麵目標。該機配備的N-011雷達由NIIP設計,采用相控陣天線,可以同時跟蹤15個目標並對其中4個進行攻擊。該雷達還能以高、中、低分辨率進行地麵測繪。

  近期解放軍的蘇-30使用的R-77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Kh-29電視製導導彈以及KAB-1500Kr型1500千克電視製導炸彈終於曝光。

  此外,根據合同要求,第三階段蘇-30MKI可以執行所有的導航和作戰部署模式,包括在超級機動模式下發射武器。該機自身傑出的空氣動力學性能以及Saturn公司研製的AL-31FP發動機(具備TVC能力)確保其能進行超級機動。獨特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和TVC極大地提高了蘇-30MKI在各種模式下的飛行安全性,防止翻滾急停,使其在近距作戰中具備優勢。AL-31FP是世界上第一種量產的TVC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符合戰鬥機發動機的國際標準,在使用壽命方麵,俄羅斯目前還沒有一種發動機可以與之媲美。AL-31FP的大修間隔時間為1000小時,給定壽命2000小時,噴嘴的大修間隔時間為500小時。蘇-30MKI的航電設備集成為一個組件。主要的航電係統(包括任務計算機)都由羅曼斯科耶(Ramenskoye)設計局(RPKB)研製。此外,RPKB還負責航電設備集成並研製相應的軟件。RPKB研製的Sapfir地麵組件負責提供維護和任務規劃。印度空軍常駐莫斯科的項目小組參與了蘇-30MKI航電設備和武器的全部集成工作。根據與印度空軍的合作研製框架,伊爾庫特公司積極參與2000年12月簽署的一個合同,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根據許可證生產蘇-30MKI戰鬥機。不久前,HAL生產的首批2架蘇-30MKI進行了飛行試驗。根據一直延續到2017年的合同,印度正在生產的蘇-30MKI包括發動機、飛機係統和航電設備。

  2005年12月,伊爾庫次克研究與生產公司官員向俄通社-塔斯社透露:2006年,俄羅斯將向馬來西亞出售Su-30MKM戰鬥機。日前,一個由馬來西亞空軍專家組成的代表團到達伊爾庫次克辦理采購設備與物資方麵的手續。早在2003年夏天,馬來西亞究與俄羅斯簽署了這項采購18架Su-30MKM戰鬥機的、價值9億美元的合同。合同還包括在馬來西亞境內提供維修以及後續的現代化升級。為此,俄羅斯將在馬來西亞開辦維修中心。

  基本技術數據

  翼展14.70米

  機長(空速管除外)21.94米

  機高6.36米

  機翼麵積62.04平方米

  空重177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24000千克(蘇-30MKN2567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3500千克(蘇-30MKN34000千克)

  機內油箱載油9400千克戰鬥載荷8000千克

  最大速度2125千米/小時1380千米/小時(海平麵)

  最大爬升率230米/秒

  實際升限17500米

  航程3000千米

  轉場航程6990千米

  起飛滑跑距離550米

  著陸滑行距離670米

  最大過載8.5G

  2,殲11空中優勢戰鬥機

  

  殲11是典型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也是我國作戰能力最強的戰鬥機。其原型機為俄羅斯的蘇27重型戰機。

  1989年以後,西方帝國主義勢力西方開始將頭號敵人由蘇聯轉為中國,我國周邊形勢也越見吃緊。在我國周邊,以美國為首、部分國家參與,形成了一個實際意義上的包圍圈。台獨勢力走上前台,進而台獨思想成立了台灣政治的主調。台灣軍方分別自美、法引進150架F-16A/B和60架幻影2000-5戰機。韓國、朝鮮、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國,也分別引進F-16、F-18、米格-29等高性能戰機。此時若不再想想辦法,解放軍空軍如果離開廣闊的國土,恐怕會真的不堪一擊。但另一個有利因素也相應出現,那就是蘇聯與中國關係解凍,戈爾巴喬夫訪華,重開中蘇交往之門。隨後俄羅斯經濟惡化,急需硬通貨,大量拋售先進武器裝備。而我國經濟起飛,一拍即合也是很自然的。1992年俄獨立之初,俄中在軍事技術領域的合同總額就已達到了18億美元。

  1990年9月17日,包括多位高級將領在內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參觀了莫斯科城外的庫賓卡空軍基地。此基地是俄羅斯軍事航空的重要試飛基地。當時傳媒中吹得神乎其神的米格-29做了飛行表演,不想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一架米格-29做低空特技時突然墜毀,機毀人亡。據傳當時蘇聯拒絕了中國購買蘇-27的要求,極力推薦米格-29。但中國人清楚的知道米格-29和蘇-27相比隻不過是一個低檔前線戰鬥機。蘇-27采用模擬式電傳操縱係統,雖然比不上西方數字電傳操縱,但比起米格-29的液壓操縱有質的飛躍。蘇-27使用的AL-31F渦扇發動機也比米格-29使用的RD33推力更大,在推重比和使用壽命上更是遠勝後者。中國絕對不會要差勁的米格-29,而是選擇一定數量的優秀的蘇-27,配以研製中的國產中等性能戰鬥機,形成21世紀中國空軍戰鬥機的主力。

  中國人一向相信凡事隻有“靠自己”才是真正可靠的,而且中國國土遼闊,對戰鬥機數量要求大,沒有那麽多錢購買大量的進口貨。中國希望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自行研製,或者隻購買少量的樣品,隻有在緊迫的情況下才會成批大量引進外國戰鬥機。因此中方與蘇聯/俄羅斯洽談引進蘇-27一開始就立足於引進其生產線。當然無論從學習、掌握的角度看,還是從應付緊迫局勢的角度看,首期購買一定數量的蘇-27也是非常必需的。1990年11月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雙方終於達成關於引進首批蘇-27SK戰機的雙邊協議,這是自建國以來數額最大的引進行動,也是蘇-27首次對外出口。消息震動了西方,“中國威脅論”一時間鬧得有眉有眼。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蘇-27戰鬥機,其中包括8架蘇-27SK單座型和4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吉達機場起飛,經蒙古於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空軍蕪湖基地。蘇-27正式加入了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訂購的戰鬥機全部交付,並額外得到了兩架供研究測試使用。之後中俄之間繼續蘇-27的貿易,包括上述12架蘇-27在內,中國共有蘇-27SK和UBK共26架。1995年中國采購第二批,但型號變為更先進的蘇-27SMK,共24架。另一個說法是到此時中國獲得蘇-27SK和UBK共48架。

  根據客戶的意見,蘇-27SMK飛機作了三方麵的改進。一、增加空中受油能力和增掛副油箱,空中加油管裝在機身左側,不用時可以收放以減少飛行阻力。機翼下3號和4號掛架可各掛一個500升副油箱。機翼內油箱容積也稍加大,油量增至9965千克,這樣SMK即使不進行空中加油,在帶副油箱飛行、用完投掉的情況下,航程可達4390千米,這個距離相當於從北京可直飛新加坡。如隻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可飛行5200千米。最長留空時間約7小時。二、SMK增加了對地攻擊能力。最大外掛重量從S型的40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可使用多種空對地導彈。例如每枚重量330千克的無線電指令製導的X-25PD型,每枚重量640千克的電視製導的X-29TD型,每枚重量680千克的反輻射導彈X-31P以及每枚重量875千克的電視製導的X-59K型等。也可以掛KAB-500KR激光製導炸彈和多種非製導炸彈、火箭等武器。增加使用R-77先進空空導彈的能力。仍裝有GSH-301 30毫米航炮,150發炮彈。三、導航和電子設備改用最新改進型號,可以根據客戶要求換裝西方電子設備,如法國儀表著陸係統、多功能彩色顯示器。

  隨後軍方與航空製造部門之間展開了仿製蘇-27的爭論。空軍認為用蘇-27替換殲-6、殲-7機群是非常有效而快捷的辦法,而自行研製的新一代戰鬥機短期內無法裝備服役。但對於航空工業部門,研製自己的戰鬥機意味著保持國家航空科研的實力,更重要的是關係到自己的飯碗。因此航空工業普遍希望將蘇-27上獲得的先進技術用於改進國產戰鬥機,如用AL-31F發動機裝備殲-10戰機,用R-27、R-73空空導彈裝備殲-7、殲-8。因此航空工業部門認為仿製蘇-27將直接影響到國內的項目。此外,航空行業內部還存在著畏難心理,部分人員甚至抱著殲-8II不放,認為無需仿製蘇-27。之後中央作出了“兩條腿走路”的決心,既要獨立研製新一代戰鬥機,又要盡快將蘇-27國產化。國產化的蘇-27將命名為殲-11。

  俄羅斯其實不想出售生產線,隻想出售成品賺錢。中方談判時發出了“最後通牒”,如果得不到生產線,采購量將不超過48架。1993年,雙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術,幫助中國企業聯合生產蘇-27,基準型號為蘇-27SMK,引進設備金額約1.5億美元。1993年10月中央軍委將蘇-27正式列入空軍裝備發展序列,由沈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仿製生產。1993年11月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與解放軍總參裝備部聯合發出關於仿製蘇-27與AL31F渦扇發動機的文件。蘇-27戰機的改裝仿製工作正式全麵展開。

  沈飛工業公司是國內最早成立、規模最大的戰鬥機生產基地,被稱為“中國殲擊機搖籃”。可惜沈飛後勁不濟,在獨立研製的新戰鬥機的競爭中敗給了後起之秀成都飛機工業公司。這當然有國家扶持創業相對較晚、基礎相對薄弱的成飛的原因,但也有沈飛內部的原因。沈飛的拳頭產品殲-8係列戰鬥機外銷工作非常差勁,而成飛公司的殲-7M/P則賺了不少外匯。

  沈飛上述局麵的原因是複雜的,但公司內缺乏拚搏向上的精神是主要原因,總是希望國家給予項目投資,而不是自行打開市場大門。其殲-8係列可以說是這一精神狀態下的代表作,性能非常的一般化,交差思想嚴重。其改進型一改再改,性能流於平淡,結果軍方根本看不上,外國人更是隻考慮殲-7係列。即便在我國航空軍用電子設備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反複改進的殲-8II係列仍未能成功外銷。

  獲得國產蘇-27的主導權,讓沈飛公司絕處逢生。根據協議俄方分三年提供120套散件,由沈飛公司負責組裝,並按20%的年進度將蘇-27國產化。俄方將提供技術支援與人員培訓,並與中方合作改建沈陽飛機工業公司。

  蘇-27的國產化是分多個步子走的,開始時進行進口組裝,之後不斷提高國產率,最後仿製雷達、發動機,全麵實現國產化。最初將采用散件組裝的形式,至2002年根據公開報道判斷,組裝已獲得成功。此後進而謀求提高國產化程度,逐步加入自己的產品和改進,例如優於俄羅斯相應產品的國產電子設備等,最終徹底提高國產殲-11的技術水平。據稱屆時將出現殲-11B這一型號。從俄羅斯訂購的SK成品機在80架左右,整個協議的金額約在60億美元上下。1996年,俄羅斯正式批準了向中國出口200架蘇-27SK戰鬥機生產許可證的合同,總價值25億美元(一說60億美金)。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關於蘇-27的中俄協議分兩部分,一是改造沈飛,引進生產線仿製;二是俄羅斯向中國提供蘇-27SK的成品及散件,總數量為200架。先引進24架蘇-27SK成品,後由中國組裝進口散件。此外有一條很重要的補充協議,當中方國產化進度跟不上時,由俄羅斯提供成品機補上。台海形勢也要求立即裝備更多的先進戰鬥機。國內率先裝備蘇-27的部隊包括負責模擬主要假想敵的“藍軍”部隊,此前“藍軍”由於缺乏先進戰鬥機,模擬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影響練習效果。還有一種說法是俄羅斯送到中國的部分蘇-27是直接從防空軍現役部隊中過來的“二手貨”,據說但因為俄廠家全新生產的蘇-27質量水平有波動,雖然蘇聯解體前裝備的蘇-27到我們手裏就等於“二手貨”,但卻比全新生產的要好用。


 1998年12月16日,沈飛組裝的蘇-27成功首飛,首席試飛員為空軍第一試飛大隊大隊長付國祥。軍委領導親自觀摩了首飛過程。這標誌著仿製蘇-27工作的第一個勝利。

  蘇-27的機械製造技術是我國未曾體驗過的,需要一個全新的學習、掌握過程。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先行對蘇-27的製造技術開展分析研究並形成指導文件,翻譯編寫了《飛機結構工藝初探》、《飛機機體關鍵製造技術分析》等大量資料,加快了沈飛具體學習、掌握製造技術的步伐。

  經過努力,第一次在國產蘇-27飛機主承力結構中大量采用了鈦合金焊接結構;獲得了整體壁板壓彎成形、防塵隔柵電火花加工、鈦合金化銑、電子束釺焊散熱器等科研成果;完成了電子束焊接起落架項目,為國家和用戶節約了資金,也使電子束焊接設備及工藝技術上了一個台階。

  總體來看,從組裝轉變到自行生產殲-11,這一過程是迅速而有效的。

  蘇-27的國產化研製工作中,導彈武器仍需不斷的向俄方采購。為解決這一問題,上海航天局八部在中距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武器方麵提出對國內現有的霹靂11導彈作適當的改進,用來替代原有的中程導彈。由於兩種導彈的差異,原用的導彈彈射裝置無法滿足兩彈的需要。為此,需對該裝置進行少量的改動,使其既能彈射俄式導彈,又能彈射我國自行研製的導彈。

  在組裝仿製和國產化中,在我國出廠的蘇-27逐個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機進口的蘇-27也不斷得到改進,尤其在電子設備方麵。相信依靠我國現有某些遠遠優於俄羅斯的電子技術,國產殲-11最終將采用四餘度電傳操縱係統,安裝多個多功能彩色顯示器,改進電子對抗能力,增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

  我軍蘇-27飛行員的照片。頭盔上方孔洞為不透明保護麵具的觀察孔。額頭上的裝置為頭盔瞄準具。

  1998年9月1日國產化的蘇-27首飛,12月16日由付國祥駕駛完成正式定型試飛。誠然,這批產品的國產化範圍僅限於組裝,但已能叫上殲-11。傳聞99年1月到2000年12月,沈飛共生產了14架蘇-27。1999年,中國再度進口28架蘇-27UBK雙座殲教機,到2002年底全部交付。

  發動機和雷達一直是解放軍空軍的軟肋,甚至殲-10戰鬥機也在使用AL31F的改型AL-31FN。所幸我國最新研製的渦扇-10(FWS-10)渦扇發動機的成果顯著。據稱,FWS10推比達7.5,渦輪前溫度1747K,加力溫度2100K,淨推力77.6千牛,加力推力132千牛。相比之下,AL31F推比7.1,渦輪前溫度1665K,加力溫度2050K,淨推力72.8千牛,加力推力125千牛。

  關於渦扇-10的來曆:在與西方交惡前,據說我國獲得了美國第三代戰鬥機的渦扇發動機核心機,以此開始了國產渦扇-10發動機的研製工作。但由於根基太差,該渦扇和渦扇-6、渦扇-9的研製一樣,過程極為曲折艱難,基本無法滿足戰鬥機研製進度的要求。於是90年代起相關部門開始轉向俄羅斯尋求幫助。1998年3月某西方駐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裝配俄製AL-31FN渦扇發動機的殲-10已經完成了組裝並剛剛首航成功。但可以肯定,殲-10最終將采用專門為其改進的渦扇-10A渦扇發動機,性能與F-100、F-110等美國三代戰鬥機的發動機相近。渦扇10是我國第一台按照GJB241-87規範研製的推比8一級、大推力、雙轉子、混合排氣、加力式渦扇發動機,作為殲-10、殲-11係列飛機的動力裝置,該機遵循核心機派生的策略進行係列化發展,將成為我國未來二十年航空動力的主要型號。

  1987年沈陽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在引進CFM56核心機的基礎上,以F110發動機為仿照對象,采用半研半仿的技術途徑研製。進入九十年代,隨九〇六工程的實施引進了俄製АЛ-31Ф係列發動機,研製單位又借鑒了相關型號的設計技術。1989年渦扇10驗證機上台架試車,1997年進入PFRT階段,

  2002年6月6日裝J-11WS首飛,2003年底進入定型試飛階段。由於渦扇-10係列研製進度嚴重滯後,因此必需引進AL-31係列應急。為此俄羅斯AL-31的設計局專門演化了AL-31FN型(上圖),機匣外觀改變以適應殲-10現有設計。該發動機推力122.5千牛,長度5米,直徑1.18米,進氣口直徑0.91米,耗油率0.699kg/DaNh,重1759千克,這些數據與Al-31有一定差別。此外俄方還在2002年航展上演示了用於AL-31FN的矢量噴口改進型號。

  正如之前所說,殲-10要用不同的發動機,就必定要改變機體設計,後機身外形也改得頗為怪異。這種中途改變,必然要付出性能上的代價,其嚴重程度則難以估量。機身內部結構也必然要發生變化,難免有“削足適履”的難處。可以確定的是殲-10的發動機推重比應達到8.5左右,整機推重比明顯超過1。這裏要強調一點的是,殲-10在製造出第一架原型機後很長的時間裏,都麵臨著隻有洋人發動機可用的尷尬局麵。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經完成了為期兩年的向中國出口AL-31FN發動機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計劃2002年國產渦扇將順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國產渦扇發動機方才傳來捷報,殲-10終於有望獲得一顆“國產心”。

  2005年,渦扇-10A發動機通過初始壽命試車考核,標誌著該發動機順利完成設計定型的全部考核試驗。這型發動機研製曆時18年,凝結著兩代航空人的心血。2005年5月11日設計定型持久試車在六○六所試車台正式啟動,經過85天的試車考核、完成規定的長試科目,9月27日渦扇10設計定型持久試車順利通過航定辦評審,全部定型考核項目計劃於2005年完成。特別是中國一航成立後,該重點型號發動機被列入重點工程,各參研單位激情進取,受挫不餒,超常拚搏,突破重重難關,終於實現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能力質的突破。我國航空發動機製造技術繼“昆侖”、“秦嶺”發動機之後又邁上一個新的台階。該發動機為解決風扇喘振裕度問題,先後論證、設計了8種風扇方案,經過多次試驗才確定了目前使用的方案。該發動機已研製了15年,共試製了24台發動機,平均每年也不到2台。該發動機的渦輪葉片的加工周期是12~15個月,而俄羅斯類似葉片的加工周期僅為4~6個月;該發動機1級風扇葉片(帶凸肩大葉片)的加工周期是10~12個月,而英國RR公司類似葉片的加工周期為6~8個月。”

  002年6月,付國祥成功完成了配備一台渦扇-10發動機的蘇-27的試飛。但目前渦扇-10尚不堪實用,因此作戰部隊仍然隻能用AL-31F。此外據說我軍的AL-31的大修還必需送回俄羅斯進行,費時費錢,令空軍相當痛心。雷達方麵,盡管我國地麵雷達的水平相當高,但機載雷達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當然,與老毛子的雷達相比,我國在電子技術上仍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可以利用俄羅斯雷達的核心部件,如發射管,配以中國的處理芯片、電子元件和運算方法等等,提高雷達的整體性能。

  2006年2月,在一航集團發動機事業部的工作會議上,渦扇-10項目終於對外正式宣布研製成功,按有關技術要求完成了全部地麵考核試驗和空中試飛任務,實現了設計定型。渦扇-10定名為“太行”。總設計師為一航動力所的張恩和。

  總的來看蘇-27的引進、組裝、仿製和國產化,極大的提高了我國空軍的戰鬥力。但其中帶出的發動機、雷達等技術問題尚待解決。某些先進技術對殲-10的研製也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將引進的和我國自己的先進技術轉為高性能戰鬥機的生產力和戰鬥力,達到抗衡和戰勝敵對勢力的最終目的。

  2001年底中航一集團614所的某型發動機大修線竣工。該配套建設項目於1998年3月啟動,2001年5月竣工。614所通過三年努力達到了設計要求。該項目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之前該項目已通過了環境保護、消防、勞動安全衛生、財務決算審計、節能、大修線驗收、檔案管理等各單項驗收工作。據信此項目即AL-31F的大修線。

  同時,國產的蘇-27/殲-11模擬器也已經由沈陽某學院研製成功。據稱采用了“空間立體三維成像”技術,以進口的SGI圖形工作站為係統核心。2003年4月,經過100小時安全飛行驗證之後,完全依靠解放軍自身力量對進口蘇-27進行的大修順利通過質量檢驗。這標誌著空軍航空修理係統已經初步具備了對蘇-27自主修理、持續保障的能力,開始了由主修第一、二代機向修理第三代機的曆史性跨越。隨著空軍航空武器裝備科技含量的提高,特別是三代機等新型裝備服役時間的延長,客觀上要求自主修理、持續保障能力與之相匹配。

  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誌著該型號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新11改型采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航電係統與蘇-27相比有了較大提高,雷達火控武器均采用了更為優秀的國產產品。至此國產殲-11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功告成,隻欠國產渦扇即可基本實現全麵國產化。

  在2003年9月閉幕的第十屆北京國際航展上,俄羅斯努力推銷其蘇-27現代化改造方案。但俄方表示,負責生產蘇-27及安裝儀器的中方工廠的領導堅決反對簽署這一合同,如果在他們所生產的飛機上安裝最新的俄羅斯航空電子係統,這些工廠今後就不可能繼續為這些設備提供維修和養護服務了。展會期間通過磋商似乎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中國一飛機維修企業的經理認為,蘇-27的現代化改裝不應該在得到授權的那些企業進行,而應在飛機維修企業進行。站長認為,由於殲-11的自行改進計劃較為順利,甚至在部分領域優於俄羅斯的改進方案,我軍很可能選擇性的在國內廠家和俄羅斯廠家各自提出的改進方案之中抽取最為有效的部分,融合為殲-11最終的改進方案。

  2004年,蘇霍伊提出的最新升級改裝建議為,以蘇-27SKM型為基礎對中國的蘇-27SK進行改裝,從而延長飛機壽命,具備在任何天氣條件下晝夜完成任務的能力,確保其多功能的運用,增加使用的武器品種,提高機組人員的工作效率。蘇-27SKM是在研製和使用蘇-30MKK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因此是對蘇-30MKK的進一步發展。從完成打擊空中和地麵目標任務的角度來看,同其原型相比,蘇-27SKM的效能提高了60%以上。蘇霍伊公司已經決定在2004年年底以前在北京開設代表處,開展售後服務,以確保用戶的飛機能夠無故障、有效而安全地使用。

  3,殲10戰鬥機

  

  2002年後,神秘的殲-10逐漸從傳說中走出來,呈現在萬千軍迷的電腦熒幕上。至今官方仍未證實這種飛機是否存在,因此下文純屬一種美好的猜測,並借此探討當前中國軍用航空的一些問題。

  殲-10,按西方劃分戰鬥機的方法,屬於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殲-10將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鬥機,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作戰飛機。

  研製背景

  首先我們必須提到的是中國在70年代末至今研製先進殲擊機的一些失敗例子。在殲-7和殲-8兩個係列陸續開始研製裝備時,空軍自知這些國產版米格-21或改型不足以滿足20世紀末的國防要求,因此力圖發展一種能與世界先進水平看齊的先進戰鬥機。

  外界普遍認為殲-9是中國航空工業界為這一目標發起的第一次嚐試。從近期關於殲-9的文章來看,其具有三角翼加鴨翼、大三角翼等多個設計方案,從設計思想上來說是接近世界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的。該型號由國內601所研製,後轉由611所負責,大致上與瑞典J-37“雷”有些類似。但是該型號的指標設置得過高,脫離國內科研生產實力的實際水平。特別是配套的扇-6發動機經過20多年的艱難曲折的研製道路,花費了1億多元的研製費。雖然已於1982年通過地麵台架24小時的飛行前合格試驗,終因研製周期拖得太長,技術性能指標顯得落後,飛機型號下馬失去使用對象,而形成“停止投資,總結經驗”的曆史結局。究其主要原因卻是錯綜複雜,各方麵的看法,眾說紛壇。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60年代初,發動機行業中沒有認真做好技術基礎建設,缺少技術儲備,在“左”的思潮影響下,急於自行研製象渦扇6那樣“繼承技術太少,創新技術太多,性能指標較先進”的大報力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冒的風險很大,這是難以研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訓至為深刻。606所在1987午開過渦扇6的技術總結會議,總結了不少經驗教訓。可惜的是在未重視預先研究上吃了大虧這條教訓,並末被人們廣泛記取。80年代初的型號研製中,不重視預先研究的陰影,依然伴隨著研製工作出現。最終,殲-9很快於80年代胎死腹中。一些雙發重型戰鬥機方案也因類似原因夭折。

  70年代起蘇聯的威脅越來越大,加上80年代改革開發、國力增強,使我國自身具有了研製新殲擊機的動機、底氣和能力。這時西方出於抗衡蘇聯的需要,給予中國大量技術援助,其中以色列將自己胎死腹中的LAVI“獅”式戰鬥機的設計資料提供給我國。在此基礎上,成都飛機製造公司挑起重擔,發起了對第三代戰鬥機的衝擊——研製殲-10。

  據傳當時對新殲擊機的研製,上級提出了三個事關全局的大目標:“研製一架滿足戰技要求的飛機;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技術、跨世紀的航空科技隊伍;建立一個具有研製先進殲擊機能力的航空科研基地”。這三個目標如能實現,不僅能為部隊提供第一種國產三代戰鬥機,且能夠建立起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中國殲擊機科研生產力量。殲-10或多或少的瞄準了當時最成功的第三代戰鬥機之一。

  當時我國尚無法解決數字線傳三軸靜不安定控製、翼身融合、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這些三代戰鬥機的主要技術特征,幾乎不可能自力更生完成計劃。這時以色列向我們提供了“獅”式輕型戰鬥機的樣機和技術資料。

  1986年,成飛公司56歲的宋文驄繼擔任國家六五重點項目殲-7C殲擊機總師後,再度被任命為重點型號殲擊機工程總設計師。由於殲-10是我國航空工業打基礎、上水平、跨時代的重要標誌,綜合性能要求很高,先進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的技術新、跨度大、難度高,確實是一塊硬骨頭。

  研製基礎

  “獅”戰鬥機,是以色列以F-16為藍本設計出來的一款輕型戰鬥機。F-16為軍事愛好者所熟知,是第三代戰鬥機中極為優秀的一種輕型多用途戰鬥機。80年代,美空軍雷鳥飛行隊的F-16在北京南苑機場進行了精彩表演,當時殲-7、殲-8都還很希罕的中國空軍指戰員深深的為之震撼。而“獅”式是以色列以F-16為基礎的重大改進型號,絕對優於F-16。其三角翼加鴨翼的氣動布局,使得“獅”機動性遠優於采用大邊條的F-16。為減輕重量和增強隱身能力,機身采用22%的複合材料。機身空重59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8400千克。可見載重能力之優秀,載彈量達7200千克,而F-16A最大載彈量為6500千克左右。“獅”采用四餘度數字電傳飛行控製係統,電子係統相當先進。但後來由於美國的限製,以色列被迫放棄這一計劃,轉為購買F-16戰鬥機。經過種種溝通談判,以色列同意將“獅”的設計詳細資料提供給中國,作為新型戰鬥機的藍本,這與當時中以大範圍合作的情況相吻合。值得注意的其他背景是我國從某些友好國家得到了F-16戰鬥機、多種米格係列戰鬥機等,從而對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和試飛,對於研製也有一定推動作用。同時美國還曾經給予我國少量關鍵部件的樣品,據稱其中包括了美國第三代戰鬥機的發動機核心機,後來成為了我國渦扇發動機的研製基礎。但後來以色列背信棄義的將技術資料交給了美國,這直接導致了我國殲10的服役,現在服役的殲10都是我國三號機,整機性能並非以前的殲10可比擬。

  艱難起步

  “十號工程”在1984年正式立項,由成都飛機製造(集團)公司具體負責。88年10月在確立以“獅”為藍本後,研製轉入全麵研製階段,傳聞命名為“8810”工程。在此之前,成飛在中國航空工業界的地位和實力遠不如沈飛,但由於沈飛有殲-8係列在手,新殲的任務自然給了成飛。

  成飛在具體方案研究上,確立了符合世界第三代戰鬥機潮流的整體設計思想和氣動布局(當然了,既然是以“獅”為基礎,也就符合了三代的特點)。同時充分運用國內前期預研攻關和大量的技術儲備,推行符合世界潮流的設計思想和和技術管理方法,製定了全機各係統自上而下進行綜合設計,自下而上進行綜合驗證和試驗,各大係統都必須由總體設計單位綜合的研製總思路。這些重要的技術措施,對保證殲-10研製成功、提高我國航空技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啟動研製後,強化了殲-10項目的工程管理,要求工程全線實行設計技術狀態動態管理和跟蹤控製。在項目推行可靠性、維修性、可測試性、設計技術和故障閉環管理,對研製進行全過程分階段控製管理,控製質量水平。此外,為了控製殲10的重量,還專門成立了一個重量控製委員會,全力研究減重措施。

  至今工程已有十幾個年頭了,期間成功挫折交替出現。1994年11月,美國NBC電視台公布了一些間諜衛星圖片,宣稱是在閻良飛機城上空拍得,“十號工程”首次公開曝光。97年,台灣情報機構報道一架殲-10原形機墜毀,稱事故的原因是線傳操縱係統故障。當然,殲-10的首飛實際上遠遠晚於這一時間。歐洲EF-2000因為線傳係統的問題延誤了兩年的時間,“鷹獅”也因此掉了兩架。總的來說,殲-10本身的設計問題並不大,但配套的各種部件的研製進度,則因我國整體工業水平的拖累而嚴重滯後,這一問題至今仍然是殲-10的致命傷。

  殲-10是典型的翼身融合加鴨式布局,模型有明顯的可調節式進氣錐。西方的推測認為,這反映了殲-10的作戰任務與“獅”不同。“獅”是以戰場遮斷為主,奪取製空權為輔;而殲-10則相反,強調低空纏鬥和高空高速的機動性,為此改進進氣道以加強格鬥飛行性能。但是這幅照片是很久以前的殲-10了,現在的10號已經改了模樣。

  殲-10開始研製不久,即遭到重大挫折:政治風波導致發動機等關鍵部件無法引進,而自行研製的發動機遠遠趕不上進度。根據劉華清將軍的回憶錄,這一困境幾乎令殲-10下馬。劉華清將軍寫道:“為新殲擊機的研製問題……約請有關專家領導開了兩天座談會……我發現,我們走了一條外國人很難相信的設計路子:發動機和飛機同時設計,而且方案很複雜,先用引進的發動機造出樣機試飛,然後換用國產型號的發動機試飛。我想,如果從國外買不到合適的發動機怎麽辦?如果自己的發動機設計製造不出來怎麽辦?一旦出現波折,經費在哪裏?什麽時候才能裝備部隊?……方案不理想,但已經騎上虎背,隻能往前跑了。”最後的決定是,“新殲擊機的研製方案不變,把所有能拿到手的新技術都掌握運用上,先飛上天,就是勝利。確實有風險。經費問題由幾家抬,要向管理要效益。”此時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殲-10一直麵對的最大的困難昭然若揭:我國航空工業的落後現狀直接影響了新殲擊機的研製工作。

  在進入90年代後,世界局勢的變化對殲-10的研製產生了巨大影響。剛開始時,殲-10是一個中西“親近”的項目。隨著TAM事件、蘇聯解體的發生,中國沒有了從西方獲取技術支持的途徑,於是再次轉向俄羅斯尋求技術支持。

  殲-10原型機體積很增大,以容納更多的燃油、設備等,因為象F-16那樣小的殲擊機無法滿足中國空軍對單機作戰能力的迫切需要,“獅”則較為合適;采用扭轉切尖三角翼,可能具有主動氣動扭轉的設計;進氣口擴大,形狀改為類似EF-2000的矩形,有利於提高機動能力;放棄原有垂尾設計,增大翼麵,改善縱向操縱性;采用S形進氣道,降低發動機的雷達反射回波。據信新的殲-10原型機01號於96年試飛。據公開報道,1998年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中,有一項目是“進氣道斜板伺服加載測控係統”,並注明用於“十號工程”進氣道斜板控製係統的加載試驗,是十號工程項目中的八項重大試驗備之一。由於采用了計算機控製、速度補償等先進的控製結構和多態的控製方式,高精度地實現了與飛行狀態相一致的氣動載荷譜的加載。報道稱“該係統的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為十號工程的型號研製做出了重要貢獻。”可見殲-10的進氣道也包含了相當高的技術含量。

  係統預測

  最初我國獲得的“獅”數字式四餘度飛行控製軟件,隻是整個軟件的其中一部分。加上設計要求一直在改動,成飛為此在軟件設計方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國對數字線傳飛行控製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礎,包括殲-6的變穩機、殲-8IIACT等,都是線傳控製的重要試飛機種。611所僅用了3年時間就摸透了以色列的線傳技術,研製成功了使用ADA寫成了數字式四餘度線傳飛行控製係統軟件,為外界所稱道。即便是俄羅斯人的相應係統,在同一時期也還隻是在研究之中。

  數字線傳係統加上合理的氣動設計,殲-10機動性相當可觀。不妨從一些公開文章研究一下。在關於“新型殲擊機機載分子篩製氧氧氣係統及其配套抗荷裝備抗荷性能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分別以機載分子篩製氧器和備用氧為氧源進行抗荷係統物理性能試驗,並有10名受試者參加,包括抗荷代償兩用褲配抗荷調壓器、抗荷正壓呼吸、抗荷係統裝備的抗荷性能試驗”。關鍵的話是“抗6.5G持續30秒試驗,抗9G持續10秒試驗”。該係統的抗荷代償兩用褲配抗荷調壓器、抗荷正壓呼吸、抗荷係統裝備的抗荷性能分別為2.08G、1.92G、3.92G。六名進行抗6.5G/10秒試驗的受試者和3名進行抗9G/10秒試驗的受試者均順利通過。結論是係統滿足了新殲擊機的機動性要求。嗬嗬,從抗過載能力上看可與F-16相比。

  在雷達方麵,預計將采用國產脈衝多普勒雷達,遠期將采用國產相控陣雷達。按一般的推測,殲-10的脈衝多普勒雷達搜索距離差不多在100至130千米之間,攻擊距離在80到90千米左右,應能同時對付兩個目標。由於雷達也是我國軍工的弱項,為殲-10研製火控雷達也很艱難,國內隻有南京第14電子研究所能擔當此重任。沒有好的雷達,殲-10本身性能再好,也隻會象以往幾個型號的作戰飛機那樣,無法攻擊低空目標,缺乏多用途能力。據稱,殲-10是我國第一種配套雷達早於飛機本身研製成功的戰鬥機。而該雷達與美國F-16采用的APG-66/68兩種雷達,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殲-7、殲-8等國產殲擊機已經開始裝備自行設計的導彈告警裝置和電子戰設備,而殲-10也明顯加裝了這些設備,機身上多處有相關的天線罩和光電設備整流罩。而相應的雷達天線罩技術,也需要專門的研究製造,否則無法發揮雷達的應有性能。1987年雷達罩開始由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負責研究,最終采用玻璃纖維仿形織物織成,並成功應用於TS導彈等國防軍工重要配套部件。

  在電子設備水平問題上,從飛機座艙顯示器和儀表就能看出一些門道。根據公開展覽的FC-1模型上的座艙設備,可以想到殲-10的電子設備起點很高。估計殲-10會采用三具彩色下顯,加一具平視顯示器的座艙布局。其中兩具下顯顯示飛航和武器狀態,一具較大的下視顯示器用於輸出脈衝多普勒雷達傳回的數字地圖,以及切換平顯的顯示圖像。在研製初期,曾研究過進口外國平顯軟件的可能,後來成飛自行開發了相關軟件,解決了平顯問題。



按國際上戰鬥機座艙上通常布局推測,殲-10的操縱必定是中央操縱杆加油門杆方式。此外座艙中不可少的設備還包括:備份用的機電式儀表和其他各種設備控製按鈕等。目前基本可以確信,殲-10的液晶顯示器采用蘇州長風廠的產品。該產品係長風廠與美國廠商合作的產品,性能與美軍現有液晶顯示器相同。液晶顯示器相當昂貴,價格以十萬人民幣做單位。

  由於殲-10是國內研究的戰鬥機中電子係統最多、功能最複雜的型號,其電磁兼容情況也是非常值得考究的問題。目前,殲-10已通過了成飛下屬西南電磁兼容監督檢測中心的各項試驗,電磁兼容性不成問題。該中心具有美國進口的全套電磁幹擾自動數據采集係統和全套電磁敏感性自動測試係統。

  發動機一直是中國航空工業的軟肋,同樣也困擾著殲-10。在與西方交惡前,據說我國獲得了美國第三代戰鬥機的渦扇發動機核心機,以此開始了國產渦扇-10發動機的研製工作。但由於根基太差,該渦扇和渦扇-6、渦扇-9的研製一樣,過程極為曲折艱難,基本無法滿足戰鬥機研製進度的要求。於是90年代起相關部門開始轉向俄羅斯尋求幫助。1998年3月某西方駐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裝配俄製AL-31FN渦扇發動機的殲-10已經完成了組裝並剛剛首航成功。但可以肯定,殲-10最終將采用專門為其改進的渦扇-10A渦扇發動機,性能與F-100、F-110等美國三代戰鬥機的發動機相近。渦扇-10是我國第一台按照GJB241-87規範研製的推比8一級、大推力、雙轉子、混合排氣、加力式渦扇發動機,作為殲-10、殲-11係列飛機的動力裝置,該機遵循核心機派生的策略進行係列化發展,將成為我國未來二十年航空動力的主要型號。

  1987年沈陽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在引進CFM56核心機的基礎上,以F110發動機為仿照對象,采用半研半仿的技術途徑研製。進入九十年代,隨九〇六工程的實施引進了俄製АЛ-31Ф係列發動機,研製單位又借鑒了相關型號的設計技術。1989年渦扇10驗證機上台架試車,1997年進入PFRT階段,

  2002年6月6日裝J-11WS首飛,2003年底進入定型試飛階段。由於渦扇-10係列研製進度嚴重滯後,因此必需引進AL-31係列應急。為此俄羅斯AL-31的設計局專門演化了AL-31FN型,機匣外觀改變以適應殲-10現有設計。該發動機推力122.5千牛,長度5米,直徑1.18米,進氣口直徑0.91米,耗油率0.699kg/DaNh,重1759千克,這些數據與Al-31有一定差別。此外俄方還在2002年航展上演示了用於AL-31FN的矢量噴口改進型號。

  正如之前所說,殲-10要用不同的發動機,就必定要改變機體設計,後機身外形也改得頗為怪異。這種中途改變,必然要付出性能上的代價,其嚴重程度則難以估量。機身內部結構也必然要發生變化,難免有“削足適履”的難處。可以確定的是殲-10的發動機推重比應達到8.5左右,整機推重比明顯超過1。這裏要強調一點的是,殲-10在製造出第一架原型機後很長的時間裏,都麵臨著隻有洋人發動機可用的尷尬局麵。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經完成了為期兩年的向中國出口AL-31FN發動機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計劃2002年國產渦扇將順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國產渦扇發動機方才傳來捷報,殲-10終於有望獲得一顆“國產心”。

  2005年,渦扇-10A發動機通過初始壽命試車考核,標誌著該發動機順利完成設計定型的全部考核試驗。這型發動機研製曆時18年,凝結著兩代航空人的心血。2005年5月11日設計定型持久試車在六○六所試車台正式啟動,經過85天的試車考核、完成規定的長試科目,9月27日渦扇10設計定型持久試車順利通過航定辦評審,全部定型考核項目計劃於2005年完成。特別是中國一航成立後,該重點型號發動機被列入重點工程,各參研單位激情進取,受挫不餒,超常拚搏,突破重重難關,終於實現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能力質的突破。我國航空發動機製造技術繼“昆侖”、“秦嶺”發動機之後又邁上一個新的台階。該發動機為解決風扇喘振裕度問題,先後論證、設計了8種風扇方案,經過多次試驗才確定了目前使用的方案。該發動機已研製了15年,共試製了24台發動機,平均每年也不到2台。該發動機的渦輪葉片的加工周期是12~15個月,而俄羅斯類似葉片的加工周期僅為4~6個月;該發動機1級風扇葉片(帶凸肩大葉片)的加工周期是10~12個月,而英國RR公司類似葉片的加工周期為6~8個月。”

  2006年2月,在一航集團發動機事業部的工作會議上,渦扇-10項目終於對外正式宣布研製成功,按有關技術要求完成了全部地麵考核試驗和空中試飛任務,實現了設計定型。渦扇-10定名為“太行”。總設計師為一航動力所的張恩和。

  在機體結構和製造工藝方麵,殲-10絕對是世界第三代戰鬥機水平。殲-10翼身融合體和大三角翼布局使得內部油箱的容積增大,有助於改善中國戰鬥機航程短的問題。由於我國複合材料技術的發展,可以相信殲-10複合材料的用量應能達到國際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承擔了殲-10的複合材料構件製造、鈦合金熱成形、框肋類零件數控加工、機翼壁板拋丸成形以及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軟件開發、蜂窩芯建模等任務,同時提供複合材料樹脂和蜂窩芯。上述工作,對我國發展複合材料蜂窩夾芯構件設計與製造技術起到了推動作用。1998年首飛後,該所榮獲“首飛集體功”。目前殲-10的複合材料垂尾及內外側升降副翼仍在該所小批量生產。

  殲-10垂尾根部布置了減速傘艙,傘具由長期研製生產減速傘、降落傘、炸彈傘的宏偉機械廠負責研製,是類似蘇-27的十字形結構。殲-10的前起落架為雙輪,可能考慮了著艦或粗暴著陸的需求,向後收起。該前起落架在研製時是三“新”產品,成飛公司僅為此就組織了4個突擊隊、80多人攻關,改造機床、實驗、試製產品並行開展。其中以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崗位能手張林為首的攻關組,將公司普通車床改造成多用車床,成功實現了前起落架的擠壓、滾壓螺紋加工,達到了各項技術指標。其輪胎由中橡集團曙光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負責研製,該院具有生產波音等大型客機的橡膠輪胎的豐富經驗。新的主起落架在機身下方,向前收起,估計同時需要旋轉一定角度。但是艙蓋外形相當怪異,可以說比較醜陋。殲-10的起落架采用了我國自行研製的碳刹車機輪、碳刹車盤及碳盤防氧化塗層,上述設備通過了中國航空機載設備總公司組織的技術評審,於91年裝機試飛,97年隨整機成功首飛。

  上述起落架布局類似F-16和“陣風”,讓出了寶貴的機翼下的空間,便於攜帶更多外掛武器,預計外掛點可達到11個。目前所知,由於機身設計的變化,殲-10掛點改為共9個,機腹3個,兩翼下各3個。

  關於殲-10的火控係統與武器沒有什麽定論,估計以國產武器為優先考慮,並考慮使用一些俄羅斯先進精確製導武器。不可缺少的機炮,應為23-3雙管23mm機炮,布置在機腹進氣道下方。空空武器包括“霹靂”係列空空導彈。目前可用的組合是仿自以色列怪蛇-3的霹靂-8近距空空導彈,加上國產霹靂-11中距半主動雷達製導導彈。未來則將采用國產主動雷達製導導彈。公開展覽上頻頻路麵的離軸發射角達120度的瞄準頭盔,也應該會加以應用。至2004年,殲-10尚不具備精確對地攻擊能力。我國機載光電探測吊艙已經成熟,因此殲-10在不久的將來,可使用包括激光導引炸彈在內的多種精確製導空地武器,C-801反艦導彈估計也不會少。

  隨著FC-1攜帶的SD-10中距主動雷達製導導彈的公開,殲-10將會擁有更加強大的武器。目前已確定SD10作戰高度0~25千米,最大發射距離70千米,最大速度4馬赫,最大使用過載38g。彈長3850mm,直徑203mm,翼展674mm,彈重180kg。據媒體報道,2002年8月某團“為我國自行研製的三代機配上國產空空導彈立下來汗馬功勞”,該團“又一次成功完成某型導彈試驗任務”,該彈“具有發射後不管的特點”。這裏所說的三代機很可能就是指殲-10,而“發射後不管”的新型空空導彈推測為“霹靂-12”,即SD10的國內編號。

  2006年,雜誌上出現了殲-10攜帶霹靂-12空空導彈的圖片,至於SD10與霹靂-12的關係,至今未有任何權威的證據。

  殲-10的生產工藝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盡管工藝不代表飛機的性能,但反映了整個國家工業的基本水準。殲-7E的機身明顯比以往的國產戰鬥機要漂亮光滑得多,因此可以斷定殲-10不會差。實際上,殲-10也采用了三代機所特有的複合材料、高強度金屬材料(主要指鈦合金)大型框架等技術,盡管用得不多,但畢竟掌握了這些技術。成飛的殲-7是國內首個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IMS)等先進設計技術的工業產品。而1989年起,成飛在國內首家實現863重點工程項目CIMS的應用,該工程為殲-10研製成功作出了巨大貢獻,獲1996年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國家技術進步二等獎。同時,成飛長期與波音等外國公司有合作關係,外包生產波音客機的部件或艙段,積累了大量西方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經驗、管理方法等,人員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都有利於成飛進行新殲的研製。摩登而漂亮的成飛車間,裝備了精良的數控機床。相比起殲-8那幅工人們拿著鐵錘的圖片,唉在機體結構和製造工藝方麵,殲-10絕對是世界第三代戰鬥機水平。殲-10翼身融合體和大三角翼布局使得內部油箱的容積增大,有助於改善中國戰鬥機航程短的問題。由於我國複合材料技術的發展,可以相信殲-10複合材料的用量應能達到國際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承擔了殲-10的複合材料構件製造、鈦合金熱成形、框肋類零件數控加工、機翼壁板拋丸成形以及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軟件開發、蜂窩芯建模等任務,同時提供複合材料樹脂和蜂窩芯。上述工作,對我國發展複合材料蜂窩夾芯構件設計與製造技術起到了推動作用。1998年首飛後,該所榮獲“首飛集體功”。目前殲-10的複合材料垂尾及內外側升降副翼仍在該所小批量生產。

  殲-10垂尾根部布置了減速傘艙,傘具由長期研製生產減速傘、降落傘、炸彈傘的宏偉機械廠負責研製,是類似蘇-27的十字形結構。殲-10的前起落架為雙輪,可能考慮了著艦或粗暴著陸的需求,向後收起。該前起落架在研製時是三“新”產品,成飛公司僅為此就組織了4個突擊隊、80多人攻關,改造機床、實驗、試製產品並行開展。其中以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崗位能手張林為首的攻關組,將公司普通車床改造成多用車床,成功實現了前起落架的擠壓、滾壓螺紋加工,達到了各項技術指標。其輪胎由中橡集團曙光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負責研製,該院具有生產波音等大型客機的橡膠輪胎的豐富經驗。新的主起落架在機身下方,向前收起,估計同時需要旋轉一定角度。但是艙蓋外形相當怪異,可以說比較醜陋。殲-10的起落架采用了我國自行研製的碳刹車機輪、碳刹車盤及碳盤防氧化塗層,上述設備通過了中國航空機載設備總公司組織的技術評審,於91年裝機試飛,97年隨整機成功首飛。

  上述起落架布局類似F-16和“陣風”,讓出了寶貴的機翼下的空間,便於攜帶更多外掛武器,預計外掛點可達到11個。目前所知,由於機身設計的變化,殲-10掛點改為共9個,機腹3個,兩翼下各3個。左圖則為殲-10早期的掛架布置方案。減速板分為四個,位於翼身融合體後部的上下表麵。

  關於殲-10的火控係統與武器沒有什麽定論,估計以國產武器為優先考慮,並考慮使用一些俄羅斯先進精確製導武器。不可缺少的機炮,應為23-3雙管23mm機炮,布置在機腹進氣道下方。空空武器包括“霹靂”係列空空導彈。目前可用的組合是仿自以色列怪蛇-3的霹靂-8近距空空導彈,加上國產霹靂-11中距半主動雷達製導導彈。未來則將采用國產主動雷達製導導彈。公開展覽上頻頻路麵的離軸發射角達120度的瞄準頭盔,也應該會加以應用。至2004年,殲-10尚不具備精確對地攻擊能力。我國機載光電探測吊艙已經成熟,因此殲-10在不久的將來,可使用包括激光導引炸彈在內的多種精確製導空地武器,C-801反艦導彈估計也不會少。留意一下下圖機翼下掛的彈體,象什麽型號?同時在這個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減速板。

  隨著FC-1攜帶的SD-10中距主動雷達製導導彈的公開,殲-10將會擁有更加強大的武器。目前已確定SD10作戰高度0~25千米,最大發射距離70千米,最大速度4馬赫,最大使用過載38g。彈長3850mm,直徑203mm,翼展674mm,彈重180kg。據媒體報道,2002年8月某團“為我國自行研製的三代機配上國產空空導彈立下來汗馬功勞”,該團“又一次成功完成某型導彈試驗任務”,該彈“具有發射後不管的特點”。這裏所說的三代機很可能就是指殲-10,而“發射後不管”的新型空空導彈推測為“霹靂-12”,即SD10的國內編號。下圖為SD-10圖片,以及負責該彈研製工作的空空導彈研究院已故總設計師董秉印同誌。

  殲-10的生產工藝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盡管工藝不代表飛機的性能,但反映了整個國家工業的基本水準。殲-7E的機身明顯比以往的國產戰鬥機要漂亮光滑得多,因此可以斷定殲-10不會差。實際上,殲-10也采用了三代機所特有的複合材料、高強度金屬材料(主要指鈦合金)大型框架等技術,盡管用得不多,但畢竟掌握了這些技術。成飛的殲-7是國內首個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IMS)等先進設計技術的工業產品。而1989年起,成飛在國內首家實現863重點工程項目CIMS的應用,該工程為殲-10研製成功作出了巨大貢獻,獲1996年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國家技術進步二等獎。同時,成飛長期與波音等外國公司有合作關係,外包生產波音客機的部件或艙段,積累了大量西方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經驗、管理方法等,人員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都有利於成飛進行新殲的研製。摩登而漂亮的成飛車間,裝備了精良的數控機床。相比起殲-8那幅工人們拿著鐵錘的圖片,唉

  目前殲-10的主要問題在於研製周期和發動機方麵。畢竟殲-10是以世界戰鬥機70年代的水準為基礎研製的,待研製成功大量裝備部隊,與第三代戰鬥機的改進型號(如F-16BLOCK50、米格-29SMT等)和2008年將服役的JSF相比,殲-10將變得毫無優勢可言,甚至落後。而和沈飛逐步全麵國產化的殲-11相比,殲-10也並無優勢,甚至貴而性能不如。發動機則是解放軍戰鬥機的致命弱點、中國航空的恥辱,連渦噴-7和“斯貝”都用了這麽久,甚至“斯貝”今天才實現國產化,實在不太想去提它。盡管有了AL-31FN,但我們始終需要自己的好渦扇。按2002年底的一些消息,國內的新渦扇發動機項目已經做出了好成績,殲-10的心髒將得到強有力的保證。

  殲-10必將有著較殲-7、8優良的作戰性能,將和蘇-27SMK、蘇-30及殲-11形成高低搭配,為國防做出重大貢獻。對於空軍的作戰能力,也許我們必須寄更多希望在國產化的殲-11身上。根據最新的一些信息,殲-10甚至不是“低檔”配置,而是中檔,因為解放軍並沒有足夠的經費裝備大量的殲-10,而將選用FC-1。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次著名的“泄密”事件。2000年某日,一個據說為航空院校的網友帖了一幅圖片在國內知名的鼎盛軍事論壇。這幅照片導致了鼎盛軍事論壇被迫閉門思過一個月,鬧得沸沸揚揚。結果如何不得而知,愛好者們各有論斷。隨後又出現了其他的一些風浪,包括有人說在成都拍到了殲-10的照片,然後還有“殲X首飛紀念章”事件,進一步把殲-10“不滅傳說”的江湖地位不斷升華。到了2001、2002年,殲-10泄密可謂“如火如荼”,甚至有人公開發表在機場圍牆外拍攝的寬幅殲-10照片,眾軍迷大呼過癮。

  有一個傳言是隻要去成都的132廠機場,就必然能看見殲-10在天上飛,當然這是一種傳說,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考證。但站長很認真的說一句,我國的保密部門的工作效率是相當高的,各位看客還是不要輕舉妄動。

  目前據推測,部分殲-10原型機應在西安閻良試飛研究院進行火控及武器試驗,據說打空靶已獲得成功。另外關於新渦扇和AL-31FN的說法很多,外界認為這個問題仍纏繞著殲-10。此外,按進度推測,殲-10於2005年起有望發展出出口型號,售價約2500到3000萬美元。如與俄羅斯等方麵合作采用成熟可靠的火控雷達、空地武器等係統,可能會促進外銷。另一個得到成飛總師楊偉側麵證實的消息是,2003年,以全麵的空地作戰能力為目標的殲-10雙座型正式啟動圖紙工作,很快有望麵世。至2004年,雙座型號已成功試飛。

  經過不懈努力,至2003年3月左右,殲-10實現小批量生產和裝備部隊。有意思的是,在這時殲-10仍未最後定型,還需邊試用邊改進,首批量產型號也分多個細節不同的小批次。即便定型也會不斷進行改進試驗,從而不斷驗證新技術與新設計。而雙座型的發圖工作也進行順利。至此,殲-10的研製可以說基本成功。但該型號很可能不會大量裝備解放軍,而是作為一個試驗改進的平台,以提高我國航空技術水平,促生更新型的國產殲擊機。

  2003年3月10日,兩架殲-10量產型原型機前往北京進行匯報表演,當天宋總師說:“18歲了,今天終於參軍了!”。3月23日,611所召開了重點型號大會,對殲-10工程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尤其是通過該型號研製,提高了我國航空工業的研製能力,鍛煉和培養了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將為我國航空工業進一步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目前殲-10已開始交付試飛部隊進行進一步檢驗。2003年是殲-10工程的“決勝年”,估計殲-10也將逐步解密。

  2004年2月,成飛表示,與有關兄弟單位在中航一集團的領導下,聯合中航技共同完成了下一代外貿機的申報批準工作。成飛正加緊進行我國下一代外貿機的研製工作,以填補我國外貿軍機高端機型的空白,形成我國軍機外貿高中低檔機型“三箭齊發”的格局。這顯然指的是殲-10的出口型號。成飛如能成功出口殲-10,將是我國航空工業極為重要的一個裏程碑,同時也是解決解放軍對殲-10興趣日減這一窘境的絕佳方法。

  2004年底,611所自行研製的新型飛行訓練模擬器順利通過用戶驗收,正式交付空軍。據信該模擬器即殲-10的訓練模擬器。該飛行訓練模擬器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飛行訓練模擬器,達到了國際先進技術水平,主要用於飛行員改裝訓練、特殊情況處置訓練、綜合戰鬥科目訓練和戰術使用研究。它實現了對顯示係統重要部件的國產化,提高了戰技性能指標,改善了維修性,大大降低了對用戶的使用維護要求。在驗收過程中,用戶代表進行了2000餘項測試,全部達到合同要求。該飛行訓練模擬器的按期交付標誌著611所已形成批量生產訓練模擬器的能力,是611所將先進的仿真模擬技術轉化為產品,向產業化方向發展的重要裏程碑。

  2005年秋季,殲-10雙座戰鬥/教練機通過了設計定型審查。該型號是中國空軍的重點型號,於2000年正式立項,明確規定必須在5年內定型並裝備部隊。其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殲擊機的空白,並成為我國航空武器研製曆史上第一個完全按照時間節點研製、完全滿足戰績要求指標的飛機,這標誌著我國軍機發展在戰略部署、重大決策、組織管理以及戰鬥/教練機的研製能力上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以往我國的軍用飛機研製工作,出於種種因素的限製,往往嚴重拖延,甚至先裝備再做大幅度修改,直接影響了戰鬥力。一般來說,國際上在研製第三代戰鬥機時會同時研究單座戰鬥機和雙座同型飛機。三代戰鬥機的飛行性能比較好,一般的教練機無法讓飛行員掌握其飛行特點,因此一般會讓新飛行員在雙座機上作改裝訓練。與此同時,雙座型戰鬥機一般還擁有單座機的大部分作戰能力,並且因為雙人的優勢而更加適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因此有很多雙座戰鬥機在戰時也擔負了攻擊任務,典型的例子比如F-16D、F-15E、SU-30等。

  對於殲-10前景,近期又有一些無法證實的傳言。此處特引用一些網友的意見,僅供參考。

  流影餘光

  1998年,殲-10取得了重大突破,並舉行了相關的儀式和慶祝活動。這樣大的項目,必然會驚動中央領導出場祝賀,也必然會在一個時期裏,在愛好者中產生“奔走相告”的轟動。當時內部報刊登出了一些慶祝文章,但有可能是指殲-7、8係列的改型:“重點型號飛機已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和輝煌的成果。這個具有跨越時代的重要成果,使我國飛機設計水平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圓滿實現了上級提出的三個奮鬥目標……重點型號飛機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以下技術數據為估計值

  機長:14.57米

  機高:4.78米

  翼展:8.78米

  最大起飛重量:19,277千克

  發動機:1台AL-31FN渦扇發動機或渦扇-10A渦扇發動機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飛行速度:Mach2+

  轉場航程:大於3000千米

  最大過載:7g(持續)/10G(瞬時)

  4,KJ—2000預警機

  

  “空警-2000”,采用了主動相控陣雷達技術。該預警機采用俄製伊爾-76為載機,但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顯控台、軟件、砷化镓微波單片集成電路、高速數據處理電腦、數據總線和接口裝置等皆為中國設計和生產。

  1999年以色列在美國強大壓力下雖停止向中國出售預警機,中國更於2002年主動中斷從俄羅斯購買入價格和性能都不符要求的預警機,轉而全力發展更先進的大型預警機。作為空軍天字第一號的國家頭號軍事重點工程之一,它的重要性和被寄予的厚望,從被命名為“一號工程”中可見一斑,其技術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據悉,“空警-2000”的雷達天線並不像美俄預警機一樣是旋轉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動的。這印證了“空警-2000”采用的是技術領先的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由於它隻需以電子掃描進行俯仰和方位探測,所以不需要再采用落後的機械掃描轉天線。

  三,結語

  最近我國軍事工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是令人可喜可賀的,但應該看到,國際形式依然嚴峻,我國在崛起過程中還將麵臨更大的挑戰。我們隻立足根本,努力發展,才能在未來衝突中立於不敗之地。回首2006年,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展望2007年,我們將更加輝煌。讓我們為我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共同努力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