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稱接近中南海人士透露統一時間表

(2007-02-17 11:45:26) 下一個
台灣倒扁聲浪稍有減弱,台灣當局的“台獨意識”立刻故態複萌,想要在“去中國化”和“營造大陸武力犯台氣氛”這兩方麵大做文章。10月26日,台灣兩大報《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突然都大幅刊登了有關大陸“對台軍演”等消息,並報道蘇貞昌主管的“行政院”通過“第一個‘去中國化’的法律修正案”。一時間,“統獨”問題似乎又成了最重要的議題。
  

  台軍AH-1W眼鏡蛇攻擊機對假想敵進行攻擊

  第一個“去中國化”的“法律修正案”

  《聯合報》報道說,“行政院院會”25日通過了台灣“第一個‘去中國化’的法律修正案”,將現行“民法總則及施行法”中“服從中國法律義務”等文字刪除。“行政院長”蘇貞昌強調,這些修正主要是為了確保台灣的“主體性”。據悉,蘇貞昌在會後強調:“國家名稱是國家的表征。使用與其他國家明確區隔的名稱,不僅有凝聚國民意識的政治意義,更有凸顯‘國家地位主張’的國際法意義。”

  “行政院”高層表示,蘇貞昌推動“去中國化”的正名政策,已完成約七八十種“行政命令”的修改。但“法律”的修改牽涉到“立法院”,因此,“法務部”選擇較可行的“法律”先修。據悉,此次通過的是“民法第一編總則第二十二條修正案”,及“民法總則施行法第十二條、十三條修正草案”,內容是將其中的“中國”用詞改掉。蘇貞昌說,“民法”條文上有“服從‘中國’法律義務”及“在‘中國’設事務所”等字眼,早就該修正,希望“法務部”積極協調“立法院”,盡速通過修正案。

  分析人士指出,這是台灣當局步步推進“去中國化”的一部分。從把“中正國際機場”改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到逼“華航”改名“台灣航空”或“福爾摩沙航空”,再到這次修改“民法”中有關“中國”的用字,台灣當局一步步地往前走。選擇握有“行政權力”的領域大力推行,大大提高了“正名”得逞的可能性;拿敏感性不是特別強的企業和島內“法律”開刀,也可以防止來自外界的強大壓力。

  蘇貞昌和民進黨當局急於在此時搞“正名”,輿論分析可能有以下幾個考慮。首先,是蘇貞昌為了個人政治利益,使勁取悅激進“台獨”勢力。就在陳水扁、李登輝還在為爭當“台獨第一人”爭執不下之際,蘇貞昌搶先一步采取行動,壯大他在即將攤牌的民進黨2008年“總統候選人”角逐中的支持力量。其次,轉移外界對民進黨貪汙案件、近日蘇貞昌本人和“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關於“陳水扁涉案就下台”言論的注意力。此外,“去中國化”、“正名”是整個“台獨”陣營培植“台獨認同”、樹立“台灣主體性”,進而實現“台獨建國”的“台獨工程”的重要前提。

  值得關注的是,國親兩黨首次在“去中國化”的條文中向民進黨作出讓步。這可能是因為在選舉臨近之際,國親也希望在鞏固基本地盤的前提下,多爭取一些中間甚至是淺綠的選票。

  不過,“正名”進程對台灣當局來說似乎進行得並不順利。《聯合報》也稱,“行政院”推動“去中國化”,要求各“部會”每季將執行成果上報,不過到目前為止,“國營事業‘中字號’的正名,如中華航空、中鋼、中油等進度頗為緩慢”。

  炒作“2020年解決台灣問題”

  就在推動“正名”運動的同時,台灣媒體似乎又吹起了“大陸要武力犯台”的風。《聯合報》分別報道了“東海艦隊實彈軍演五天”、“2020年解決台灣問題”等新聞,還配了解放軍戰車行進的大圖片,使得大陸軍演與“解決台灣問題”掛鉤,給人造成“台海軍事衝突危險重重”的印象。

  《中國時報》同一天則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大陸武力快速進步”,用大半個版麵報道了三則“大陸加強武力發展”的新聞,一個是傳解放軍購買50架蘇—33艦載機,一個是大陸與烏克蘭合造氣墊登陸艇,還有一個是說大陸研發武器,“強調自築鐵壁銅牆”,版麵配了一張蘇—33在航母上的大照片,企圖造成大陸“正在發展航母、登陸等武器設備,對台灣有軍事進犯壓力”的印象。

  據台灣《聯合報》引用大陸“軍方人士”和“接近中南海人士”的消息稱,自現在至2020年,大陸致力於發展經濟,隻要台灣當局不搞“台獨”,兩岸可相安無事。該媒體稱,大陸提出到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及任務,“實際上也是解決台灣問題一個初步時間表”。文章援引大陸“軍方人士”的話說,今年解放軍軍演加重實戰,以實戰考核部隊,“這與以往不同”;考核采取實兵檢驗性演習方式進行,環境、內容、課目更加貼近實戰……“目的即為因應未來台海可能出現的緊張局勢。”

  事實上,島內關於“兩岸統一時間表”的各種說法層出不窮。2000年,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2005年兩岸可能發生軍事衝突,“到那時大陸對台采取軍事行動之際,有70%拿下台灣的可能”。同期,民進黨撰寫的“兵力規模研究報告”指出,“未來5到10年將是兩岸的高危期”。2001年,有人針對2000年大陸發表的《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分析說,這是大陸“已經製定了兩岸統一時間表的一個明顯信號”,“最後期限”很可能是在2008年之後。2004年,香港《文匯報》發表文章稱,大陸領導人在一次會議上強調“2020年前後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時機”,引起台灣當局的強烈關注,陳水扁迅速指示“國安會”和“陸委會”等部門進行評估分析。2005年,大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期間,島內輿論分析說,這是“為台獨畫下紅線,為統一定下時間表”。有關專家指出,根據台灣當局的設想,在2008年左右兩岸力量對比達到趨同,2015年大陸初步具備對台海的控製權,2020年大陸已獲得台海的壓倒性控製權。台灣對此反複炒作以期獲得島內及國際社會的關注。在這個時候再次拋出這樣的論調,可能也有為了贏得選舉的考慮。民進黨在目前已經失去島內議題主導權的情況下,希望多打兩岸牌來吸引民眾。

軍購案,美國發出“最後通牒”?

  不過,有專家指出,跟以往曾經出現的報紙、電視全麵大幅播報“大陸軍事威脅”的場麵相比,這次隻有少數媒體跟進報道了類似消息。可見,島內民眾也不那麽關注這些渲染“大陸軍事威脅”的報道,有關大陸軍事實力、武器裝備等消息,是那些武器迷與軍事雜誌所關心的,而不再是“台海軍事衝突”的關鍵因素。很多島內民眾認為,現在“台獨”在台灣已經走到“隻剩一張嘴”的“垂死邊緣”,所以台灣不需要向美國采購數百億美元的武器,“哪裏有什麽兩岸軍事衝突的危機呢”?

  前台灣海軍中將蘭寧利認為,這都是民進黨和美國想要推動對美軍購案過關的陰謀。他說,每當台灣當局想壓迫“立法院”通過軍購預算案時,都會對外界透露許多“大陸軍演、對台軍事威脅”等相關消息。目前正值“立法院”討論軍購案,實在不能忽略這方麵的可能性。

  巧的是,“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26日下午舉行記者會,強調台灣必須在秋天之前通過軍購案。台灣媒體稱這是美對台的“最後通牒”。據報道,楊蘇棣說,這5年來台灣與大陸的軍力越來越失衡,而且美國2008年總統大選後,新的總統會重新審視對台的軍售案,美國認為現在是通過軍購案最好的時機,不然就錯過了。他還指出,美國會密切注意軍購議題的發展,“看誰利用軍購案搞個人的政治利益”。對此,台灣“行政院”發言人說,楊蘇棣的談話顯示軍購案已拖延太久,他再次表達時間的緊迫性。國民黨方麵則表示,支持在這個“會期”通過合理的軍購預算案。

  賴斯重申美國立場

  剛結束出訪的美國國務卿賴斯表示,美國信守一個中國政策、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也將履行“與台灣關係法”的有關義務,幫助台自衛。她還表示,大陸與台灣保持對話有助於改善東北亞的安全。

  近期,台灣當局在“去中國化”等問題上動作頻頻,美國已經通過白宮發言人表示美國不支持的態度,但並未能使台灣當局放緩“去中國化”的步伐。賴斯講話重提一中原則,不排除有警告的意味。不過,台灣當局似乎更看重那句“協助台灣自我防衛”。台“外交部”發言人26日表示,台灣當局“歡迎賴斯重申美國協防台灣承諾”。“台駐美副代表”鄧振中也指出,賴斯公開表示對台政策“配套完整不可分割”具有重要意義,認為賴斯持續鼓勵兩岸對話、重申美對台協防義務,台灣對此表示“歡迎與感謝”。

  對此,我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26日表示,美方應恪守並履行承諾,與中方一道,明確反對和堅決遏製“台獨”,共同維護台海和平穩定與中美關係大局。

  盡管賴斯的話似乎讓台灣當局很高興,但美國一份最新的民調顯示,超過六成的美國民眾反對出兵協防台灣。“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所做的“如果大陸打台灣,美國人到底幫不幫台灣”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達61%的美國民眾反對美國出兵幹預,隻有32%的人讚成出兵協防台灣。這份民調顯示,雖然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美國是全球最具有影響力的國家,也支持美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積極角色,卻不願意為了台灣,讓美國士兵去送命。本報台北特約撰稿人 蕭師言 本報特約記者 於揚 李俊峰

(環球時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