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世紀中國周邊海上力量掃描

(2007-02-13 09:00:31) 下一個
美蘇冷戰結束以後,世界形勢朝著和平與發展的方向大踏步前進。亞太地區抓住時代脈搏,大力發展自身經濟,成為新世紀全球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地區之一。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政治安全態勢的變化。在不斷的磨合和調整中,亞太地區逐漸形成了一種相互牽製、相對穩定的多極化戰略新格局。中國是亞太地區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大國之一,中國的一舉一動備受全球特別是亞太國家的關注。在中國的周邊,活躍著幾支重要的海上力量,他們的一舉一動也同樣引起我們的關注。

太平洋,大國陰影籠罩

亞太地區一直是大國爭奪的重要地區之一,冷戰期間,美蘇在這片土地上都部署了重兵,亞太地區也隨之成為兩大陣營對陣的前沿。20世紀90年代,隨著前蘇聯的解體,繼承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的實力大幅度下降,美國在亞太地區失去了競爭對手,成為亞太地區唯一的超級軍事力量。

一、美利堅,鑄島鏈封鎖中國

我國擁有長達18000多千米的漫長海岸線,擁有黃海、東海、南海等多達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我國的沿海一線均處在西太平地區,但西太平洋上一係列大大小小成弧形分布的島嶼卻緊緊封鎖著我國進出太平洋的門戶,我國的海洋出口實際上處於一種半封閉狀態。美國在這一係列島嶼上重兵把守,將其變成封鎖亞洲大陸的所謂“島鏈”。

圖1:針對中國大陸而來的美國“小鷹”號航母


這些島鏈是冷戰的產物。冷戰期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及其在亞太的附屬國在亞太地區建立起眾多的軍事基地,極力打造太平洋上的防禦島鏈,用以封鎖以蘇聯和中國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1991年蘇聯解體後,島鏈並沒有隨著美蘇冷戰的結束而消失,反而日漸牢固,緊緊套在亞洲大陸的脖子上。這些島鏈上駐紮著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當前,這支海上力量無疑是亞太地區最具實力的海上力量。作為一支經常性的威懾與實戰力量,在後冷戰時期已成為美國在該地區“和平時期參與”、“威懾和防止衝突”、“戰鬥並獲得勝利”三大戰略任務的主要執行者。

隨著美國亞太地區戰略的調整,太平洋艦隊的實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據有關資料顯示,到1999年年末,美軍駐亞太地區的兵力保持10萬人的規模,其中包括以負責西太平洋海上防務為主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第7艦隊、應付地區衝突的快速反應部隊太平洋艦隊第1兩棲戒備大隊和陸戰第3師。第7艦隊所屬兵力主要配置在以日本橫須賀為中心,輻射至日本佐世堡、衝繩和韓國釜山、浦項、鎮海等地的東北亞基地群,艦隊主力為第17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中隊和第7航母大隊,轄各型艦艇約60艘,艦隊總部和航母母港均設在橫須賀。1996 -1998年間,美國海軍陸續以“小鷹”號航母、“黃蜂”級多用途兩棲攻擊艦“埃塞克斯”號、“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文森斯”號、“伯克”級導彈驅逐艦“麥凱恩”號、“威爾伯”號等較新艦艇替換了航母“獨立”號和幾艘“佩裏”級導彈護衛艦等一批老艦,艦隊綜合作戰能力大大增強。駐衝繩的第1兩棲戒備大隊和陸戰第3師,則是美在西太平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執行“由海向陸”新戰略和進行軍事幹預的基幹力量。

圖2:卡爾文森號和小鷹號聯合編隊

同時,美國還繼續加強在亞太地區的美日、美韓、美泰、美菲、美澳等雙邊軍事聯盟的合作,保持在西太平洋乃至整個亞太的強大的軍事力量,在這些軍事力量中,海軍是當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兵力嚴重製約了我國海上力量走向大洋,是影響我國海上力量發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

二、俄羅斯,振積弱重向大洋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內外交困,軍事實力大為下降。原來在亞太地區惟一一支堪與美海軍抗衡的力量——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已今不如昔。飄搖的經濟和動蕩的政局使這支艦隊實力逐漸萎縮。近幾年間,艦隊的主要艦艇編成減少了50%,人員編製減少60%,現有兵力10萬人,擁有各型艦艇324艘,總噸位120萬噸,包括導彈巡洋艦4艘、導彈驅逐艦12艘、導彈護衛艦9艘、導彈核潛艇10艘和其他潛艇39艘。由於“明斯克”號和“新羅西斯克”號航母被變賣,使得該艦隊淪為沒有航母的艦隊。此外,艦隊的活動範圍也大大收縮。

圖3:俄羅斯海軍光榮級“瓦良格”號


1999 年,普京總統上台,隨著其一係列的改革,俄羅斯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麵漸入正軌,軍隊力量也正逐步加強,俄太平洋艦隊也開始了停滯多年的演習。雖然是小規模的近海演習,但也可以看出其發展的巨大潛力。2003年,俄太平洋艦隊駛入印度洋與印度海軍艦隊舉行了大規模的演習就是其實力有所恢複的明顯標誌之一。當前,國際形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北約東擴使得俄羅斯的西部邊境完全暴露,俄羅斯海軍建設勢在必行。一旦“海軍優先發展”戰略得以實現,俄羅斯必將重點發展其東西兩大艦隊。俄羅斯就好比百足之蟲,縱有所損傷,實力下降,但不容小覷。

東北亞,日韓逐鹿海上

一、日本,實力強勁毫不安分

戰後以經濟立國的日本,近年來依托其世界第二的經濟實力,開始向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邁進。近年來,日本海軍的裝備正朝著大型化、集成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發展,軍事實力不斷得到加強。2002年,日本海軍主要艦艇總噸位突破38萬噸。到2003年,隨著8艘新艦艇的服役,日海軍艦艇的總噸位一舉突破了39萬噸,而且當中有相當數量的新艦艇。

圖4:日本金剛級導彈驅逐艦

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總兵力4.25萬人,作戰部隊由聯合艦隊和地方隊兩部分組成,前者又分為4個護衛隊群、2個潛艦隊群、1個航空集團和2個掃雷隊群等,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一線機動作戰部隊,是實施日本海上防衛戰略的骨幹力量。地方隊則主要負責地方性防禦和聯合艦隊的後勤及裝備保障任務等。

日本海上自衛隊共裝備潛艇16艘,均為80年代以後建成服役的新艇;護衛艦以上主要水麵戰艦約60艘,其中包括綜合作戰能力堪稱世界第一的“金剛”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和90年代服役的新型多用途導彈驅逐艦“村雨”級。以“金剛”級為核心,由8艘驅逐艦、8架直升機編組而成的“八·八”艦隊(護衛隊群),具備在1000海裏的遠洋獨立實施反潛、反艦和防空作戰的能力,能夠有效控製半徑150海裏的海域和150千米以內的空域,被認為是世界上整體戰力最強的水麵艦艇編隊之一。此外,海上自衛隊還擁有巡邏與海岸作戰艦艇6艘、水雷戰艦艇35艘、兩棲作戰艦船6艘、支援與雜務船隻22艘。自衛隊航空兵共有作戰飛機110架、直升機99架,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先進的P-3C反潛巡邏機100架,是除美海軍外最大的P-3C機群。

圖5:日本自衛隊“親潮”級潛艇

有專家研究指出,當前日本的大中型水麵艦艇數量居世界第三,反潛能力居世界第二,掃雷能力則居世界第一。根據日本《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2001—— 2005年度),日軍將花費2287億美元建立遠程化、大型化、隱性化、信息化的武器裝備體係,軍費總額繼續保持世界第二。另外還將在現有的基礎上籌建 1.35萬噸的反潛驅逐艦和7700噸級“宙斯盾”驅逐艦,從而使裝備實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實力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後,日本海軍變得不安分起來。日本先後修改“自衛隊法”、“海上保安廳法”、“聯合國維和法”等法案,逐漸打破“禁止向海外派兵”的規定,突破了武器出口禁令,架空了“禁止行使集體自衛權”和“專守防衛”的基本國策。近年來通過向波斯灣、印度洋和伊拉克派兵,成功完成了走向海外的“三級跳”。作為亞洲最強大的海軍,日本海軍的動向讓我們不得不予以高度的重視。

二、韓國,極力打造海上王牌

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相比,韓國海軍的力量雖相對弱小,卻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尤其是近年與日本的島嶼和海洋權益之爭激化時,麵對兵力強大的日本海上力量,韓國海軍產生了巨大的危機感,因此竭力加快現代化步伐。隨著冷戰的結束,韓國國防政策正在由“韓美聯合防禦”向“自主防禦”轉變,推行“遠海防禦”新戰略,全麵加強水麵、水下、航空和登陸作戰能力,進一步健全獨立的海軍組織指揮體係,特別是退出了韓美海軍聯合編隊而單獨編成特混艦隊,提高了獨立作戰能力。2003年3月20日,韓國總統金大中在韓國海軍軍官學校的一場演講中宣稱,韓國海軍將有一支新的戰略機動艦隊,可以行進五大洋保護世界和平。在這個指導思想的指導之下,韓國海軍近年來積極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目前,韓國海軍擁有兵力33000餘人,另有海軍陸戰隊24000餘人,每年征召服役的兵員為17000人左右。主要水麵作戰艦隻40餘艘,常規潛艇10餘艘,各型導彈艇和巡邏艇120餘艘,兩棲艦船15艘,勤務艦船12艘,海軍航空兵裝備各型飛機120餘架。

圖6:韓國第2艘KDX-2級驅逐艦“文武大王”(Munmu the Great)號

此外,韓國海軍加強裝備國產化、高技術的進程,提倡即使質低價高也要國產武器,力爭在本世紀末艦艇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根據韓國海軍防禦戰略2000計劃,自行建造的KDX型導彈驅逐艦首艦“廣開土王”號已於1998年交付使用,同級艦將建造10艘,隨後將建造4艘7000噸級裝備“宙斯盾”係統的大型導彈驅逐艦。另外,從德國引進的3艘“張保皋”級209型常規潛艇已完工交付,引進技術由韓國船廠組裝的該級艇也已有3艘服役。預計到2005年,韓國海軍將擁有18艘該級潛艇,完成組建3個潛艇艦隊的計劃。韓國還計劃從美國引進P-3C反潛巡邏機、SH-60H型反潛直升機等一批先進裝備,積極在東北亞打造一支強有力的海軍。在可預見的將來,韓國海軍將成為本地區一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海上作戰力量。

東南亞,各國競相發展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最主要和重要的合作體,也是亞太地區近年來成長迅速的一支重要力量,現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文萊、越南、緬甸、老撾和柬埔寨等10個成員國。由於該地區扼太平洋、印度洋海上交通要衝,所屬成員國又多為海洋國家、麵臨著發展海洋經濟的客觀需求和較為複雜的海洋權益鬥爭形勢,所以突出海軍在其防務政策中的地位就成了各國的共識。

冷戰結束後,美、俄等大國逐漸減少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使得東盟國家相繼完成了由“安內”向“禦外”的軍事戰略轉變,軍隊建設則由以陸上力量為主向以海上力量為主過渡,各國普遍增加軍費投入。據統計,1991-1997年,在盟各國軍費年均增長7%,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盡管金融危機減緩了這一勢頭,但各國海軍軍費投入比重仍在持續增加。新加坡對海軍的投入由原來的不足全軍的 10%提高到20%;菲律賓已決定在10年內斥資5.8億美元,用於改善海軍裝備。

此外,東盟多數國家均推出了中遠期海軍發展規劃。依據發展計劃,東盟各國先後開始調整海軍的兵力結構和部署,以適應未來海上鬥爭的需要,重點加強由先進的艦艇、潛艇和航空兵力組成的海上應急機動作戰力量建設,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等快速反應部隊得到優先發展,兵力部署則向南海等“熱點”海域前出。

圖7:泰國差克立.納呂貝特 Chakri Naruebet航母

為了使海軍真正具備實現本國海上戰略的能力,東盟各國十分重視提高海軍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具體途徑是引進國外先進武器裝備。1997年8月,泰國海軍向西班牙訂購的輕型航母“差克裏·納呂貝特”號抵泰服役,使泰國成為東盟第一個、亞洲第二個擁有航母的國家,加上從美國等國家購進的“諾克斯”級和25T型導彈護衛艦、P-3C反潛巡邏機、“新港”級坦克登陸艦以及擬議中的潛艇購買計劃,將使泰國海軍具備較強的綜合作戰能力。印尼海軍於1997年向德國訂購了5艘209型潛艇,使其潛艇部隊實力繼續居本地區前列。馬列西亞海軍分別從英國和意大利購進先進的“萊庫”級和“阿薩德”導彈護衛艦。越南海軍則向俄羅斯購買了3艘“毒蜘蛛”級大型導彈艦艇。

自主研製生產是東盟各國海軍加強裝備建設的又一重要途徑。近年來,新加坡自行生產了5艘3000 噸的“主權”級導彈護衛艦。不久的將來,新加坡海軍將實現主戰艦艇國產化。1997年,越南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在俄羅斯技術的指導下實現本國主戰艦艇的自行生產。此外,東盟各國海軍對現役艦艇的改進改裝也在實施中,以期提高老舊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和作戰能力。

近年來,東南亞各國的海軍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但由於起步較晚、底子較薄的原因,就世界先進水平而言,東南亞各國的海軍還處在“黃水”海軍的階段。概而言之,東南亞各國的海軍在平穩中緩慢發展,但也同樣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南亞,印巴針鋒相對

南亞包括斯裏蘭卡、馬爾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和錫金。毫無疑問,該地區最強大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海上力量當屬印度和巴基斯坦海軍。由於兩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爭端,為配合海上戰爭,兩國都大力發展各自海軍,針鋒相對。

圖8:印度“維拉特”號航母(Viraat)R22航母

印度海軍現役總兵力達到了6萬餘人,各型作戰艦艇140餘艘。其中航母1艘,常規潛艇18艘,驅逐艦、護衛艦、護衛艇等水麵艦艇70餘艘,各型飛機262 架,總體實力位居世界第七,在印度洋沿岸36個國家中堪稱首位,已經具備了以航母和潛艇為核心的中、遠程控製和作戰能力。2003年初,印度提出一項為期 22年、耗資620億美元的海軍現代化計劃,該計劃完成後,印度海軍將擁有3艘航母和其他200艘戰艦,成為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

圖9:印度海軍德裏號驅逐艦發射導彈

相對於印度而言,巴基斯坦的海軍力量相對落後。但巴基斯坦為應付與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爭奪,對其海軍也進行了大力的發展。巴基斯坦與法國合作,大力提升其海軍裝備的性能。有消息稱,巴基斯坦還對美國的“佩裏”級導彈護衛艦極感興趣。近年來,巴基斯坦海軍在平緩中得到了發展,在對抗中一步步走向強大。雖然說巴基斯坦海軍暫時還不能趕上世界一流水平,但它仍然是南亞一支強有力的海上力量。

結語

新世紀伊始,環顧我國周邊海上力量,給我們帶來的是更多的警醒和挑戰。在世紀大潮中把握機會,發展和壯大我們自己的海上力量,對於衝破美國封鎖,擺脫大國陰影,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發展我國經濟等各個方麵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