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麵對核威懾 中國如何進行戰役核反擊準備

(2007-02-09 10:10:00) 下一個
 自從核武器問世以來,每一場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都籠罩在核威脅的陰影下。
  因此,對於核國家來說,隨時作好戰略性核反擊戰役的準備,是限製戰爭的範圍和手段的根本保障。戰略性核反擊戰役是局部戰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戰略導彈部隊是威懾敵大規模殺傷武器襲擊的有效手段,在敵已經進行大規模殺傷武器襲擊後,戰略導彈部隊將發起戰略性核反擊戰役製止敵方進一步擴大戰爭。戰略性核反擊戰役,是指戰略導彈部隊按統帥部的統一意圖和計劃,為製止敵的大規模殺傷武器襲擊,所實施的在打擊目標和時間上協調一致的若幹次核突擊的總和。

  戰略性核反擊戰役按規模可分為戰略導彈集團軍戰役、戰略導彈集團軍群戰役;按時間順序可分為首次戰略導彈集團軍戰役、爾後戰略導彈集團軍戰役。核反擊戰役參戰兵力包括戰略導彈部隊、戰略核潛艇部隊、轟炸航空兵和特種部隊。其中戰略導彈部隊是核反擊戰役的主力,戰略核潛艇部隊是戰役預備隊,其它軍兵種擔負輔助核突擊任務。

  核反擊戰役使用的兵器包括固定陣地戰略導彈、陸上機動戰略導彈、海基戰略導彈、空射核導彈和特種核武器組成。這些核武器在射程、威力、生存能力、反應速度、突防能力方麵有各自的優長,因此隻有分工合作、協同作戰才能完成複雜艱巨的核反擊任務。

  傳統威脅

  冷戰時期,中國曾多次受到核戰爭威脅。在50年代中國研製核武器之前,在朝鮮戰爭中、越南抗法戰爭中的奠邊府戰役期間、中國東南沿海軍事鬥爭期間,甚至包括中國審判在中國境內被擊落的美國間諜飛行員時,美國曾多次威脅對中國投擲原子彈。60年代中蘇交惡,特別是1964年中國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前後,蘇聯也曾計劃過用核武器襲擊中國核武器試驗基地。

  對此,中國建立了三位一體的核力量,並宣布中國的核武器僅用於自衛,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的有限核政策。雖然中國核力量遠比美、蘇弱小,但由於美、蘇對抗是當時世界的主要矛盾,冷戰期間美、蘇國力此消彼長,雙方中弱勢的一方都希望借助中國平衡對方力量。因此,中國成功地利用美、蘇矛盾,聯合美蘇之間相對弱小的一方對抗強大的一方。

  總體上,當中國受其中一方核威脅時,就同時受到另一方的保護。即使在越南戰爭期間,中國與美、蘇同時交惡,但是美蘇雙方仍然製約著對方對中國的威脅。冷戰時期中國受核武器威脅的程度可以概括為(A-R∶C或R-A∶C,其中A、R、C分別代表美、蘇、中三大國的核武器總量)。中國憑借有限的核威懾,以及外交、聯盟策略,保證了自己的安全。在此特別需要指出,其中有限的核威懾是中國國家安全最根本的保障措施。

  新的威脅

  蘇聯解體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行核大戰的可能性減少了,但他們在冷戰時期建立起來的龐大的核武庫依然存在。因為俄羅斯國力衰弱已經沒有能力從戰略上牽製美國,所以冷戰結束後中國受到來自美國的威脅明顯增加了,從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提升美台軍事合作、美軍事力量重心從歐洲向亞太轉移、美國宣布把中國列入可以先發製人進行核打擊的7個國家等事實都證明了這一趨勢。美國積極建設的彈道導彈防禦體係和研製中的新型核彈,進一步降低了核戰爭的門檻。冷戰後,中國受核武器威脅的程度可以概括為(A∶C或R∶C)。

  日本在美國的軍事保護下建立起龐大的核工業,日本擁有的反應堆數量僅次於前蘇聯,而且擁有先進的增殖堆。加上日本的航天力量,實際上日本早已具備了研製核武器的硬件能力。目前日本正在加速向軍事大國轉變,日本已經逐步掃清了出兵境外與美國聯合作戰的法律障礙,下一步日本很有可能選擇核武裝。如果日本進行核武裝,中國受到的核威脅有可能變成(A+J∶C)。

  台灣同樣擁有研製少量核武器的技術能力,以及投擲核武器的運載工具。可見,冷戰後中國受到的核威脅反而增加了。如果台灣選擇核武裝,那麽中國的統一大業將麵臨極端複雜的局麵。不但中國受到的核威脅有可能變成(A+J+T∶C),而且由於台灣問題的特殊性,核威懾的對策也與對其他潛在敵國有很大差異。

  由於美國奉行聯盟戰略,美國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北起南朝鮮、經日本本土、衝繩、台灣向南到新加坡。南韓和新加坡等國雖然是無核國家,但是他們積極追隨美國軍事戰略,在他們的國土上卻有美國軍事基地,部署有美國陸、海、空軍,未來戰爭中,南韓和新加坡都可能成為美國核武器的存儲、轉運和發射基地。因此,南韓與新加坡在未來戰爭中的地位和普通的無核國家是不同的。

  除核武器外,生、化武器也可以造成大規模殺傷的後果。中國在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曾經多次受到來自日本和美國的化學武器及化學武器襲擊。特別是抗日戰爭中,日本生物戰、化學戰的危害至今也沒有完全消除。目前,美國和日本掌握著先進的生物戰技術,基因技術的發展,使生物戰的破壞範圍從原來的局部汙染擴大到全國範圍。在未來戰爭中,新的生、化戰威脅有些情況下甚至超過核武器,特別是由於生物戰具有的隱蔽性,使用的可能性高於核武器。

  隨著常規精確製導武器和新技術的發展,僅使用精確製導的常規武器打擊水利設施、核設施、石油化學工業設施等高價值目標同樣可以造成大範圍破壞,其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破壞麵積損有時甚至大於核武器。

  我國大多數地區處於季風氣候區,如敵方在雨季針對江河堤岸和水壩等水利設施進行轟炸或發起恐怖襲擊,可能造成江河泛濫。危害程度甚至超過幾十甚至上百枚核武器的殺傷力和汙染麵積。美國在1950年朝鮮戰爭中曾經專門組織過對朝鮮水利設施的空中戰役,在2001年阿富汗戰爭中,盡管軍事上毫無必要,美國還是轟炸了阿富汗最大的水壩。現在,美國內部甚至鼓勵台灣打擊中國最大的三峽大壩。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空軍利用人工降雨技術,對越南發動了環境戰爭,同樣造成大麵積水災。如果美國把氣象戰和對水利設施的襲擊結合起來,那麽潛在的危害就更嚴峻。

  間接核戰爭是指用常規武器攻擊核設施以引發大範圍核汙染。到目前為止,並未出現真正的間接核戰爭。但是以色列曾經攻擊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正在建設中的核反應堆。朝鮮核危機期間,美、日都曾計劃攻擊朝鮮的核反應堆。台灣軍方也威脅要攻擊大陸沿海的核電站。

  間接化學戰是指用常規武器攻擊核設施以引發大範圍化學汙染。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美國用巡航導彈襲擊南聯盟重要化工城市潘切沃的化學物質儲藏設施,造成大範圍汙染,數萬居民被迫搬遷,多瑙河流域也受到嚴重汙染。中國同樣有很多人口密集且建有眾多工業設施的城市,間接化學戰也同樣威脅著中國的安全。

  綜上所述,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科技的進步,使我們必須用全新的目光審視中國的安全形勢,特別需要關注美國在最近幾場戰爭中使用的戰略戰術。美國核威脅的增加,周邊核擴散的威脅,基因生化武器,間接核戰爭、間接化學戰、環境戰爭、無核國家與核國家的軍事聯盟等問題,對中國有限核威懾提出了新挑戰。麵對新的威脅,核威懾必須擔負更多的任務、應對更複雜的情況。需要堅強的意誌和高超的戰略指導。

  損害標準替代手段

  首先是對威脅的判斷標準問題。在冷戰時期,這個標準通常按實施威脅的手段來分類,特別是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核武器的地位和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所以按是否擁有和使用核武器作為判斷標準是合理的。隨著環境戰爭、基因生化武器,間接核戰爭、間接化學戰等新的戰爭手段的危害已經超過有限核戰爭,因此,以戰爭手段造成人員和財產損失的程度作為新威脅判斷標準則更加合理。

  核威懾麵對多種威懾

  麵對新的威脅,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做到全麵防禦。孫子說:“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因此,在積極作好重點目標的保衛和全民動員的基礎上,準備好有效威懾手段是保衛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方法。理論上,從製止戰爭升級的角度出發,對不同的威脅,如果能用相同手段進行對等還擊是最理想的。但是現實中,為每一種可能的戰爭手段做充分的準備是不現實的,特別是弱國和強國對抗中,全麵對抗隻能重蹈前蘇聯陷入“星球大戰計劃”陷阱的覆轍。

  即使我方具有同等還擊手段,由於戰區地理環境和雙方戰略縱深的差異,也難以采取對等還擊措施。戰爭中當一個國家遭遇大規模殺傷武器襲擊之後,受打擊最大的不是遭到襲擊的地區,而是全國人民的心理,實際上大多數戰爭都是靠摧毀敵國的作戰意誌取勝的。因此,隻有立即給予有效的回擊才能挽回影響,重振民心士氣。而反應迅速、打擊範圍大正是核威懾的特點。由此可見,以核威懾對抗多種威脅,對弱國來說是唯一現實的選擇。

  直接還擊原則

  還擊目標的選擇,同樣是個複雜的問題。特別是敵對聯盟中包含己方領土時。二戰中,盟軍對軸心國占領下的盟國領土同樣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如法國的一些城市。但是在使用核威懾時,這一做法就不可取了。特別應強調一點,屬於敵方陣營內的我國叛軍對我國本土進行造成嚴重破壞時,應直接對主要敵國本土進行還擊,而不是還擊暫時被占領的我方領土上的民用目標。這一原則是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和人民政權性質所決定的。核威懾要求對主要敵對國家本土進行直接報複,否則不能達到通過威懾製止戰爭擴大的目的。

  雖然戰略性核反擊戰役與戰略性進攻戰役中的核突擊戰役都屬於戰略導彈部隊戰役,但二者在發起的時機、戰役目的、規模、目標選擇等方麵都有顯著的區別。核突擊戰役主要目的是殲滅敵軍有生力量,因此必須嚴格針對軍用目標,使用小當量核彈、以空爆為主,盡量減輕附帶殺傷核放射性沾染,但通常使用大量核彈進行同時核突擊。

  戰略性核反擊戰役可以針對敵軍事目標也可以針對民用目標,必要時可以采用大當量核彈地爆的方法,但通常采取逐步升級原則。因為核武器較少的國家隻能選取高價值目標,以期給敵人無法承受的損失,最終製止戰爭。


  逐步升級原則

  戰略性核反擊戰役主要目的是製止戰爭擴大,而不是消滅敵國,所以在直接報複原則下,還應盡量采用逐步升級原則。

  在反擊地域上,采取“海洋對海洋、外島對外島、本土對本土”的方針。即如果敵方對我方海上編隊進行核襲擊,我方則用同樣手段進行還擊,例如對航母戰鬥群進行核導彈和常規導彈聯合突擊。如果敵方對我方海島基地、登陸部隊進行核襲擊,則我方對敵次要盟國軍事基地實施核突擊。如果敵方對我方本土進行核襲擊以及其他造成大規模殺傷的襲擊,則我方直接還擊敵方本土。

  在反擊規模上:逐步升級原則要求我方反擊規模保持一定限度,給敵方造成的損失既要大於敵方對我襲擊的損失,也不能無限升級。堅持逐步升級原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在盡量減少雙方損失的情況下製止戰爭。應該認識到,作戰對象是人不是機器,反擊的直接效果還是為了動搖敵方戰爭意誌,因此堅持逐步升級大原則下,還應考慮到精神震懾效果。即人們常說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核戰爭造成的總損失將比可敵方預計的“添油戰術”式的反擊小。

  戰爭指導藝術

  核戰爭是空前激烈,空前殘酷的戰爭,核戰爭的指導應遵循堅決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堅決性是核戰爭特點決定的。在敵方大規模殺傷手段的威脅麵前,除了預先做好充分準備、堅決還擊之外沒有其它出路。靈活性是要精心選擇打擊目標、力度、節奏,做到孫子所說:“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張弩,節如發機”。軍事辨證法告訴我們,想要和平就必須準備戰爭,想進行高技術局部戰爭,就必須準備全麵核戰爭。 摘自:《艦船知識》雜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