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推動世界走向軟競爭--嘩嘩的灌啊

(2007-02-05 11:23:52) 下一個
曆來各國多將本國安危係於國際上的力量均勢。實力是均勢的基礎,均勢體現一種硬力量的平衡,而且往往以其經濟能力、軍事能力等硬力量作為衡量的標誌。當國力還不足時,就求助於均勢,以維持既得利益,同時努力增強實力,通過均勢謀求優勢或霸權;而國力相對強大或足以稱霸於世時,則拋棄均勢。

  但是,自冷戰以來,世界的不斷扁平化加劇了世界力量的複雜變化,這種觀念逐漸有所變化。1990年代,約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了軟力量的理論。軟力量作為一種主要通過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和內外政策等非物質的國際傳播來吸引、影響或控製他人行為的能力,越來越引起各國的重視。

  誠然,作為一種擴大國家影響、提升國際地位的手段,用本國文化打造軟力量並非美國首創。例如,長久以來,各大國都重視推廣本國的語言文化推廣,英國自不待言,法國有法語聯盟,德國有歌德學院,西班牙有塞萬提斯學院,俄羅斯有俄語中心等等。

  滲透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

  不同的是,近三十年來,中國的崛起在軍事上沒有重蹈以往大國對外擴張的覆轍,在經濟上則通過全球化、區域化生產要素的市場流動方式來獲取必要的國際資源,給亞洲帶來穩定,給世界經濟帶來繁榮。據統計,近年來世界經濟的增長有三分之一是由中國的經濟增長來推動的。更重要的是,中國在一味追求硬力量、硬平衡的國際競爭中,推動了國際軟力量的良性競爭。

  《北京共識》的作者雷默(Joshua Cooper Ramo)認為,“中國逐漸變得比美國更擅於在國際體係中縱橫馳騁”,“目前,在世界的某些地方認為,中國是比美國更受敬仰的道德典範”。

  中國軟力量的提升不僅僅是反映市場需求的磁力,也處處滲透了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絕不會簡單地因美國忙於反恐,中國就會輕而易舉地提高自身的國際影響力。

  還是約瑟夫·奈最為清醒,一年前他就高呼美國應“保持軟力量平衡的時候了”。日本首相安倍新任後也決定在海外加強推廣日語。盡管連日本輿論也都認為“這是衝著中國的世界影響力而來”的,但是,由於這種趨向是國際上大國競爭的良性互動,小國也“歡迎大國多用軟力量競爭”。

  大國軟力量的競爭,是各國通過其文化、價值觀和倡導的國際製度及其行為在國際上塑造其影響力、競爭力和認同度。要在這場競爭中取得優勢,關鍵在於其文化競爭力。

  應該看到,當前美國軟力量影響力走低,與其為自身的全球戰略利益而嚴重踐踏國際準則有密切關係。
中國贏在文化外交上 

  另一方麵,德國軟力量長期在世界得到廣泛認同,得益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日韓近年來軟力量在亞洲的影響不斷擴大和深化,得益於其富有創新色彩的文化;亞細安機製吸引力不斷由弱趨強,特別是中、印、日、俄、法等國大國強國先後加入其主導的國際機製,得益於其包容多樣性的區域文化和大國製衡能力。

  冷靜觀察,近年來,中國的孔子、體育與演藝明星、熊貓、載人航天飛船、三峽大壩、殲10戰鬥機等等許多不同的人和事,在國際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中國軟力量。但是,就一個有深厚文化基礎的大國而言,中國文化在國際上依然缺乏應有的影響力和認同度,中國外交在國際機製和國際事務中實際參與度和話語權依然有待加強。

  中國之所以引人注目,不是在於中國文化競爭力強、創新力強,也不是在於其國際傳播能力強,而是在於硬力量增強對軟力量的影響,更多的還是贏在文化外交上,特別是在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和實踐中。   

  當前,海內外仍普遍質疑中國軟力量的競爭力及發展的前景。平心而論,筆者也曾認同早幾年外界對中國軟力量的種種質疑和前景不容樂觀的推測。但是,通過這些年來的觀察和思考,筆者越來越看好中國軟力量有望贏在競爭力上。

  以中文國際推廣為例,兩年來,它對中國軟力量的提升絕不僅僅是覆蓋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4所海外孔子學院和源源不斷的申建需求,以及2010年前海外孔子學院的建設目標從100所調高到500所;而在實際的推廣過程中,處處體現了中國謀求與各方共同發展並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的理念與行動。

  可望就軟力量贏得優勢  

  從推廣形式看,視情況采取靈活的形式,既推動海內外孔子學院的建設,也加強外派專家、學者和誌願者及為國外培養中文師資的力度;既可合辦不同層次的孔子學院、孔子學堂、孔子課堂,也可靈活設立漢語中心。

  從合辦模式看,視情況采取靈活的方式。孔子學院有授權特許經營、直接投資的方式,但不力推,也不機械地照搬歌德學院式的政府與政府的合作模式,目前主要有三類:一是和大、中學合作;二是和企業合作,如清華大學與匯豐銀行、倫敦經濟學院等公司及院校合辦的孔子學院;三是與社團合作,如美國的華美協進社孔子學院。

  從經費籌措看,因形式而異。其中合辦的孔子學院由中外雙方共同負責。從管理看,實行理事會製度和院長負責製,主要由外方管理,中方多擔任副院長,不同於歌德學院主要由德國人管理。

  從教材編寫看,目前中國正著力按第二語言教學規律,針對不同對象編寫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語種的華文教材,同時注重教材的信息化,以便於需求者用MP3、網絡等手段學習,這是中國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上謀求與不同文化交流而非同化的一個創舉,也正是其他擁有較長文化推廣曆史的大國所欠缺的理念。

  僅從這些工作背後的理念和把工作做細、做好的種種努力看,每一個細節後麵都可看到中國腳踏實地的身影,每一個進步都體現了“中國既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促進和維護世界和平”和“共同發展”的理念,使世人從中看到了中國這個以“和平發展”為理念的大國,完全可以在未來的國際軟力量競爭中贏得優勢的希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