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無人之路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本來的完美

(2012-05-29 20:20:31) 下一個



本來的完美

 

存然 /


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一個生命不可避免要承受很多的傷害,無論生理或心理,基本上心理層麵會更多,有資料顯示,現在超過80%的疾病都是心身症,都是因心理上受到的創傷而軀體化。所有的創傷、心理坑洞、生命鎧甲基本上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曆和背負的,每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意味著要走向死亡,任誰也逃脫不了,周而複始,每一個生命都在上演一幕幕的生死話劇,在其中沈醉、在其中喜樂、在其中哀痛。


我不禁要問,什人有這樣多的傷痛?


我們一直在經驗生命,一直在不斷的成長,無論是否意識到,生命一直在持續,分秒不停。從小到大一直有人在教導我們應該如何走過這一生,應該如何成一個成功的人,成一個好孩子,成一個好學生,成一個好職員,成一個好老板,成一個好伴侶,乃至成一個好佛教徒。我們的目光一直注視著外麵,看著他人的臉色,活在別人的心中,一心想著怎樣才能更漂亮,怎樣才能更有價值,怎樣才能更可愛,怎樣才能更有影響力,怎樣才能更加被尊重與認同,我們處在不同的社會團體、宗教團體中,我們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始終如一的是,我們堅持跳著同樣的四步舞∶


第一步∶看別人的眼色;
第二步∶看自己的狀態;
第三步∶修理、壓抑、強迫自己;
第四步∶端出化妝後的自己給別人看。


我們就是在這樣的舞步中,學會了放棄和壓抑自己,學會了不和自己內心接觸,學會了強迫別人,學會了實際活在壓迫和恐懼中,卻在嘴上宣講著快樂與平安。我們生活在人人爭做人的世界裏,人人要去成那個,那個在他人眼中的。因著這份追求,我們被引導到外麵的世界。我們不斷的向外在世界去索取,期望透過他人來發現自身的價值。這份索取和期望背後就是深深的匱乏,因這份匱乏而心生恐懼,害怕被人拒絕,害怕被人看輕,害怕被人看不起,害怕被人看不見,乃至害怕被人拋棄,在這份深深的恐懼中,我們成功的讓自己活得卑微,活得焦慮,活得沈重,我們也成功的在這股恐懼不安的力量推動下,讓自己走向了成功,活在聚光燈下,活在大矚目中,扮演著大情人,扮演著社會典範,但越是這樣,那份不安越是強烈。什人要追求成功?心底認定自己不夠好的人才會一心想著成功,而事實上,匱乏與索取是渴與鹽水的關係,而外在的一切全是鹽水。


生命中,什我們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內在一直有一種深深的匱乏?


這個外在的世界本來就是變幻無常的,如果沒有窺得生命的奧秘,發現每一個生命本來的圓滿,隻是活在外在的世界中,隨著自己的情緒、感受、觀念而轉,注定是不安、匱乏、焦慮、恐懼,注定是永遠隻能獲得暫時的滿足,隨之而起的又是饑餓,就好像我們的身體一樣,一頓不吃都不行,其實內心世界同樣如此,都是在不斷尋找食物,或者一段感情、或者一份事業、或者一段旅程、或者一本書、一首歌乃至把宗教信仰也變成自己另一份裝點,世間所有的人、事、物都可能成內心貪著的食物,不斷的吞噬,不斷的變換花樣,永不知足。因內在就有一個永不滿足、深深的匱乏、一直在要的心,所以在這個世間試圖去尋找快樂,最後隻有苦,因快樂生起,就有心想要留住,而後執著之心、掌控之心、不安之心、焦慮之心、恐懼之心乃至痛苦煩悶之心就會次第登場。更因追求快樂的底蘊,本就是認自己是不快樂的,這份堅持的認定必然帶來不快樂!所以,娑婆的快樂隻是刹那,娑婆的不安永遠是主旋律,我們隻了那刀鋒上的點滴蜜汁而付出了一生又一生┅┅不是外界的無常變化使我們不安匱乏,而是我們內在的匱乏與不安引發外在的無常變化。


看不到自己的完美,感覺不到自己的富足,隻好活在不安與匱乏中。我們認自己是誰,我們就會活在怎樣的世界裏。生命所有的痛苦,全來源於我們認自己是誰,從此就把自己鎖在了自己認定的世界中。


雖然世間有一些方法,可以讓人在外麵的世界中,活的快樂點,活的平靜點,獲得暫時的平衡,但這個外在世界注定是變幻無常,平衡注定是要被打破的,因此無論是做怎樣的黃粱美夢,還是在夢中不醒。


那,我們到底該怎樣,才可以從煩惱的生命中解脫出來呢?


2500年前,釋迦世尊也正是因目睹了老病死,而走向了覺悟之道。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證悟成佛後,世尊所發出的第一聲感歎就是∶奇哉!一切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我們都被囚禁在妄想執著中,我們都生活在對於真相的顛倒夢想中,不見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正是因每一個人都擁有本來圓滿的自心如來,而這個無相的如來,一直在嗬護和照顧著我們,也一直在默默引導著我們回頭。隻因外在誘惑太多,加之因自身無知的原因,而不知道自己擁有這樣一個生命的寶藏,不知道自己以及自己所麵對的世界,根本就是自心如來所變現,譬如工畫師,遍布諸彩色。,於此真相,不覺不知。雖如此,依然無法掩飾內在回歸的渴望,希望和自己內在的如來鏈結,希望能內外一致,隻有在內外達成完全的一致,生命才會出現全然的合一,才會擁有全然的大愛。


因此,對每個生命而言,我們都有兩個層麵的存在,一個是外在的生命,包括記憶、心智、身體、情感、思維等,還有一個是本來就存在的完美,是我們生命的本源,是本自具足的無我、清淨、永恒。


迷失於外在社會要求的我們,學會以社會的愛來彼此要求,以這種社會愛來替代了大愛,以彼此外在的親密關係,來替代自己生命內外的全然合一,但品終究是品,其一定會帶來生命深刻的不安,唯有找到那個本來圓滿的自心如來,在自心如來的指引下,內外合一,才是生命狂喜的誕生,才是活出真實的自己。才能真正從內在匱乏,到處索愛,希望得到別人認同,得到別人照顧的依賴狀態下解脫出來,才會停止那持續生生世世的四步舞,從而轉變成有自心有愛,並有能力給予愛,自此愛不再成索取的手段,不再成自我的附麗,這份愛成自然的分享,無我的給予,因生命本來如是。


既然是這樣,那生命真正得療愈,並不完全在於修理已經出問題的部分,而在於協助人們經驗到內在本來就存在的那份完美,協助人們發現自己本來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些所謂的傷痛原來並不存在,所有的傷害都存在於思維解釋中。沒有痛,沒有恨,沒有怨,都隻是夢,夢醒後夢裏的一切好壞隻是一個假像而已,而唯一真實就是本來完美。自心如來本是完美,而如來所變現的這個世界原來也同樣完美。


所以,生命療愈的關鍵不是在夢裏進行如何的修正,那些夢中的修正,無非是協助我們更加相信自己所麵對的一切都是真實。協助每一個人發現並體認到自心如來本具的完美,活出本來的完美,活在本來的完美中,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但大多數人由於活在自我世界中,顛倒夢想,將本來虛妄以真實,所以不免認生命中總是欠缺點什,一直沈溺在自己過去的悲慘和不幸中。在自我的最深處,一直潛藏著深深的自卑和恐懼,總有著一個不被滿足的無底坑洞。停留在自我傷口上療愈,是永遠無法徹底完成的工作,因生命本無常,因本來就隻是一場夢而已。釋迦世尊說∶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國嚴淨,這裏的罪不是指我們做了什,而是自我存在本身,因事實是沒有一個所謂的存在著,尚不在,又何來的關於的種種故事、欲求、匱乏、傷痛?


因此,若有幸與自己本具的自心如來有一個相逢,這個相逢就會化作一個邀請,邀請我們轉換對於生命的認同,逐漸開始認識到自己完美而不需要改變的本質。這份本然的存在與功利主義沒有關係,並不想要改變我們,隻是帶著我們去經驗生命,引領我們逐漸放棄自我種種改變的衝動,遠離顛倒夢想,並發現原來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自我,自此走向覺悟之道。


自心如來——從不滋養人們的欲望,因本身就是完美。因著的完美,所創造的世界同樣完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