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思故居中國遊客人數最多 中文留言很雷人(組圖)

(2010-08-10 02:19:10) 下一個
馬克思故居中國遊客人數最多 中文留言很雷人(組圖) 環球時報
































“不到特裏爾,就不算到過德國”




中文留言成為一種“文化”


  位於德國西南邊境的小城特裏爾,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著近2000年的曆史。在這座小城一條不起眼的巷子裏,曾誕生了一位中國人熟悉的偉人——馬克思。

  馬克思的故居距離市中心不遠,坐落在鬧中取靜的布呂肯街10號。它是一座樸實的帶有巴洛克風格的三層小樓。1818年5月5日,一名猶太裔嬰兒在這裏誕生,父母給他起名為卡爾·馬克思。在這裏,馬克思度過了他青少年時代的美好時光;也是在這裏,馬克思和他後來相濡以沫的終身伴侶燕妮留下了“青梅竹馬”的佳話。

  據介紹,這座白色的樓房已經有幾百年曆史了,至今仍保存完好,故居門前鑲嵌著偉人的銅質頭像,見到那熟悉的“大胡子老人”,我不禁眼前一亮。故居棕色的門楣和窗沿,配著乳白色的窗扉,窗台上還擺放著鮮花。在一層的房間裏,陳列著馬克思生前使用過的桌子、椅子、書櫃等用具。

  據說在希特勒掌權期間,這所房子也沒能躲過被沒收和破壞的厄運。現在展出的家具,多是從當地市民處購回的。在故居的二、三樓,還有馬克思著作的手稿、兒時照片,以及對社會主義曆史的詳細介紹。

  別看故居規模不大,對於訪問歐洲的中國遊客來說,這裏卻是德國之行必不可少的一站,頗有些“不到特裏爾,就不算到過德國”的感覺。在故居門口,總能看到中國遊客在合影留念。

  據說這裏最搶手的,就是中文解說器和說明書。在樓下的紀念品商店裏,能找到印有馬克思頭像的紅色t恤,上麵赫然一行中文“馬老與我們心貼心”。據德國朋友講,印著馬克思頭像的巧克力和葡萄酒,也是中國遊客青睞的紀念品。

  最能夠見證中國人對馬克思崇敬之情的,恐怕要屬故居的留言簿了。最早的中文留言寫於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近年來到德國的中國學者、遊客不斷增加,留言簿上的中文留言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累計至今已達上萬條之多。

  隨手翻開一本留言冊,就會發現裏麵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中文。其中表達最多的,是對馬克思及其理論的懷念和敬仰:“偉人長存,思想永存!”、“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才有了今天,我們敬仰馬克思”、“追求真理,永不退縮”、“我是您的信徒,來自遙遠的中國安徽”……字字句句落筆凝重。一位來自中國宜昌的參觀者還引用了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有些遊客也會在留言簿裏小小地幽默一把。“馬老,我們看您來了!我們過了10年,帶著老婆又來了。”“俺萊蕪有!i love you!”“老馬,小燕,你們在彼岸可好?”這些詼諧親切的問候,為肅穆的故居氣氛增添了活潑的亮色。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留言簿,它甚至還吸引了德國特裏爾大學漢學係的學者進行專題研究。負責這一項目的教授說:“留言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它使我們從側麵了解到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變化。”

  隨著中國遊客的到來,特裏爾古城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據生活在特裏爾的留學生們說,原來隻有馬克思故居裏才有專門為中國遊客準備的中文介紹。但是近年來,城裏的各大商場、超市和旅遊景點都增加了顯著的中文標識。

  這些印著“特裏爾歡迎您”的標牌,統一使用大紅色紙張,字體是鮮豔的明黃色,散發著濃濃的中國傳統特色,讓人有種回到家的感覺。走在大街上,甚至會碰到熱情的德國少年用中文和你打招呼。城裏的高級中學還開設了中文課。很多德國人都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觸到這門在他們看來古老而又神秘的語言,將來可以用純正的中文說:“特裏爾歡迎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