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觀察感悟

飽經戰患動亂,提筆寫下生活感受。。。UH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想起了甲申祭

(2022-01-10 05:44:28) 下一個

劉振墉:想起了“甲申祭”

一九四五年秋天,我正在江蘇靖江西來鎮小學讀五年級。有一天,老師宣布停課放假兩天,同學們都很困惑,猜不出什麽原因。後來才知道,老師們(環慶武、毛熙齡、環一鳴等),是專程到如皋城看話劇"甲申祭"去的。他們要在鄉間步行七十多裏路,當晚看完話劇,第二天再走七十多裏回來。為了看一場話劇如此辛苦,現在的人就很難理解了。他們當時正是二十幾到三十出頭的年輕人,還處在抗戰勝利的興奮中,也就不覺艱苦了。

老師回來後,差不多每堂課都要提到話劇甲申祭,又教唱兩首插曲。一隻歌是“戰潼關”,還記得兩句歌詞:“潼關夜色正蒼茫,黃河流水聲悲壯”,曲調沉重而又激昂,大概是表現李自成經過苦戰才攻占潼關的。另一首歌是民歌改編的:“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曲調輕鬆歡快。

我從老師的零星介紹中得知,明朝末年,李自成帶領北方的饑民造反,於甲申年(1644年)打到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但李自成等人勝利衝昏了頭腦,驕傲了,腐敗了,也就很快失敗了。共產黨認為,要從李自成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所以某個文工團才編排了這部話劇。新四軍經過激戰,從偽軍手中收複如皋縣城還沒有多少天 ,就演出了這部話劇。

一九四七年秋天,如皋師範舉行作文比賽,我參加的是初中與簡師組,得了個第三名,獎品是兩本書,其一是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 這本書我沒能留下絲毫印象,也許根本看不懂,更不知道它與話劇甲申祭有什麽關係。直到五十年代我才知道,"中國之命運"在一九四三年發表後,曾在大後方引起論戰。郭沫若寫出”甲申三百年祭“,一方麵論證了李自成造反的合理性,同時又指出了其失敗的原因。郭是用曆史考據為政治服務的高手,所以新華日報上連載四天,而且被共產黨收入到”整風文獻”中。話劇甲申祭就是根據郭沫若的文章改編的。

後來又有陳伯達的文章“評中國之命運”發表,狠批了蔣氏的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專製獨裁理論。 接著黃炎培、冷遹等人訪問延安,毛澤東在窯洞中表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就是著名的“窯洞對”。

在慶祝重慶的國共談判成功,雙十協定簽字的時候,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遊行歡呼,反複喊兩句口號:“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我以為,這十個字的口號,正是圍繞“命運”一書的論戰結出的碩果,也反映了當年共產黨領導人的“初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