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麽是人的思想難以承受的?

(2004-02-26 15:18:18) 下一個
什麽是人的思想難以承受的? 回首五千年 人的思想難以承受一個沒有前提的事物。 當我討論哲學、政治、宗教和曆史等等人文題目時,我覺得自己腦海裏須臾也不可離開的東西,就是我的信仰。我在樓下的一個帖子裏談及這一點,因為信仰是人最終極的關懷。信仰與科學的關係是形上和形下的關係。而科學是不能證明信仰的,它也不能證偽信仰。反過來說,科學卻是離不開信仰,還需要以信仰為前提的。這就是唯科學主義的西方文明所麵臨的困境。因為在西方思想體係裏,除了人造的上帝之外,沒有一個對世界本體的正確的認知。 作為一切理解的開端,上帝是宗教信仰的前提。而在科學和上帝之間,西方文明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環。這一環在中華文明的精髓之中,它就是以“太極” 為宇宙的本體的中國傳統的形而上學。 中國傳統的形而上學的根就是《周易》。當代的《易經》 研究熱,究其主要原因,是要求諸於《易經》的博大精深的哲學和哲學方法論。起於中國遠古的哲學終於在人類進入高度科學文明的今天發出超凡理性的光芒,這一事實告訴我,科學所能給與人類的支持在繼續探索這個世界的艱巨任務麵前已經抵達極限,而必須讓位給更具理性的哲學思維了。 作為中國特色的哲學建構,《易經》的本體論和認識論、方法論建構於高度統一的“卦”的形式。“卦”的陰陽爻標誌的時空方式是本體論的內涵,“卦” 也因此而包容了世界萬物。用無所不包的《易經》哲學來詮譯世界,中國傳統哲學找到了一個迄今為止最確切的哲學方法論。翻開《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句話就論述了宇宙的本體。“八卦”的母體是“太極”,“太極”分而成“八卦”。 “形而上者謂之道”之中的“道”是指本體——“太極”——和“太極”所發生的作用和規律的概括。本體和本體的規律合而為“道”。“太極”是人類以經驗做為根據的的認識的極限,“太極”是從“八卦”回推至四象而兩儀(陰陽)的本體。這樣,我就不妨說,可以也隻有通過對“陰陽”的體悟去認識“道”。 這個“道”就是人類目前所有的以理性思維產生的哲學理解的最高前提了。而它產於中華,為中華文明之驕傲。 我在上麵提及西方思想體係裏沒有一個對世界本體的正確的認知。我這樣說是基於西方哲學和《易經》哲學對於解決本體和經驗現象背後的東西(有)的相互聯係的不同的方法論。《易經》哲學指出“有”的原因是“道”,還用形上和形下加以區別“道”和“器” (有),使用“卦”作為形上和形下的“道”與“器” 聯係的中介,使之能由“器” 出發,通過“卦”的形式體認“道”。 而古希臘哲學沒能發現任何一種形式把“有”和本體聯係起來,僅僅用人的規定性去說明“有”,使“有”形式化,這一原因,導致西方哲學的形而下學發達。本體論成為哲學探索的起點,是由於“存在”問題的出現。從探討“存在”的具體到一般的內容,成為古希臘哲學的主要部份。到了亞裏士多德時期,明確地把“存在”做了“有”的規定性,並且做了形式的劃分,產生了十個範疇,在此基礎上,又使用形式邏輯對“存在”進行具體的描述。把“有”的規定性視為“存在”的原因,即“形而上”的原因,這實質上是把人的規定性強加給“存在”,這使之西方哲學的本體論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西方哲學史中的繞來繞去的哲學探討,始終在“存在”問題的本體論怪圈中旋轉,其主要原因,是沒有能夠把世界的本體認識正確,以至於始終以“人”做為本體的參照係去度量本體,使本體依人的形式而轉移,這固然能夠產生出近代自然科學技術,但對於本體的認識則顯得無能為力。當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表明,自然科學本身極其需要本體的支持。此點已說明西方哲學的本體論之軟弱。而本體論是哲學的根本。 諸位都會同意愛因斯坦無疑是20世紀科學發展中的一座豐碑,所以他的這兩句話:“科學沒有宗教,是破足的;宗教沒有科學,則是盲目的。”總是讓人費解。按照我個人的理解,他的這句話恰恰道出了一個具有非凡思考力的偉人所麵臨的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本帖開頭的第一句話:人的思想難以承受一個沒有前提的事物。請問,如果沒有發現中國的“道”這個深邃的思想的前提的話,愛因斯坦難道還有比宗教更好的前提嗎? ~~~~~~~~~~~~~~~~~~~~~~~~~~~~~~~~~~~~~~~~~~~~~~~~~~~~~~~~~~~~~~~~~~~~~~~~ 注1:本帖參考段長山主編《現代易學優秀論文集》- “卦”的形式及其本體論內涵——兼論《易經》研究的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哲學的鎖鑰——源於本體論的形上之思》,餘治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